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诗歌集

时间:2022-12-27 08:37:18

导语:在诗歌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可是俺下午强忍不上网,莫事写滴。希望大家好好评评哈。

-----------说明一下啦。。

抛弃噪杂的街市,

迈步清闲的林场,

等待落日的黄昏,

一杯清茶,

香气袭来,

翻开手中的书卷,

看亲情真挚感人,

端起清茶,

直至潸然泪下,

品人生犹如下棋,

尝口清茶,

直至感悟深邃,

品赏一杯午后清茶,

你的思绪清雅,

品赏一杯午后清茶,

你的心灵醇香,

捧托清茶杯,

映着林场树木的身影,

第2篇

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他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

有一种爱,他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

这一个人叫“父亲”,这一种爱叫“父爱”。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波浪滔天,父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父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

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父爱的缠绵……

父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父爱就象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父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父爱就象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父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父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父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切切焦灼;父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期盼……

想起了父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

想起了父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

想起了父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

想起了父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父亲的绵绵思念……

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 儿女在一天天长大,父亲却在一天天衰老……

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爹,他们都会投入父亲怀抱,热泪涟涟!

父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有了父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

有了父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

有了父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

有了父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让我们展开岁月的长卷,拂去历史的烟尘,去感触这人间的真情,去解读父爱的缠绵……

高台亭榭间的清歌漫舞已渐渐消歇,昔日的繁华风流已湮灭无闻,只有绵绵慈父爱,穿越时空,流注千年!

是历史,赋予父爱亘古的深沉;是真情,赋予儿女对父亲深深的依恋。

第3篇

可是俺下午强忍不上网,莫事写滴。希望大家好好评评哈。

-----------说明一下啦。。

抛弃噪杂的街市,

迈步清闲的林场,

等待落日的黄昏,

一杯清茶,

香气袭来,

翻开手中的书卷,

看亲情真挚感人,

端起清茶,

直至潸然泪下,

品人生犹如下棋,

尝口清茶,

直至感悟深邃,

品赏一杯午后清茶,

你的思绪清雅,

品赏一杯午后清茶,

你的心灵醇香,

捧托清茶杯,

映着林场树木的身影,

第4篇

——题记

从漂泊的疲惫中醒来

从回家的梦中醒来

将秋日的窗户慢慢地推开

霏霏细雨已飘落在窗外

轻柔的风从自由的翅膀

卸下无数喃喃悦耳的声响

躲藏在松林中

而燃烧了整个夏季的野百合花

在青草覆盖的山径上

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那涨满的潮汐

是我胸怀中满涨起来的爱意

在故乡的无垠的沙岸上

澎湃汹涌

故乡的日子

总是一遍一遍被我想象

在早春的晨露里

在夏日的池塘边

在秋天的田野上

在寒冬的艳阳中

你微笑着充满了如水的柔情

一如慈祥的母亲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全部

而藏在身上一片泥土的气息

在灵魂也难落地的浮尘里

也会用一生寻找

扎根的地方就像我

低首走在异乡城市的前面

即使不能陪伴左右

也努力将死亡来临的日子(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

*,转载请注明!)

推迟到暮年

清晨为你写诗

虽然错过了些许季节

第5篇

赵元任(1892.11.3—1982.2.24),祖籍江苏武进阳湖县,出生于天津。1901年全家回常州青果巷居住。童年在家塾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的六世祖是乾隆年间写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而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著名诗篇的史学家兼诗人赵翼①。赵元任11岁时父母双亡。14岁就读于常州溪山小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此年开始写日记,数十年未再中断,至今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七十六年的日记。1907年入南京高等学堂预科。他学过英、德两门外语,深得美籍英语教师嘉化(D.J.Carve)喜爱,常被邀家中做客。嘉化夫人善弹琴、唱歌,赵元任从她那里开始接受了西方音乐的启蒙教育。

1910年春,赵元任到北京参加庚子赔款第二期赴美公费留学生考试,在全国四百余名考生中以第二名成绩录取,同年8月,同榜70人遣派赴美。②先入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4年获数学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同时选修正规的和声、对位、作曲课,教授有希尔(E.B.Hill)和帕尔丁(W.R.Spaulding)。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在芝加哥和加州大学做过短期研究生。1919年回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一年。赵元任在美国期间还曾向美国音乐家姜斯东(E.Johnstone)、括尔斯(J.T.Quaries)和席佛曼(S.P.Siwerman)学习作曲、和声与钢琴。他早在1911年就购买了一架旧钢琴,1918年曾带着心爱的钢琴到芝加哥做博士后。赵元任在美国学习与工作的十一年中,始终与音乐相伴。在声乐、钢琴与理论作曲方面打下了扎实功底,为在“五四”以后歌曲创作的勃发奠定了技术层面的良好基础。

1920年夏,赵元任回国,在清华学校讲授数学、物理和心理学。同年冬曾为来中国讲演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能很快地学会用当地方言进行翻译。由此,他决定集中精力专攻语言学。1921年秋,为冲破封建包办婚姻,与新婚夫人杨步伟同去美国,在哈佛大学研究语言学,同时教授汉语、哲学,并到法、德、英等国考察进修。1925年初,赵元任应聘回国,成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并担任学校音乐委员会主任,参与发起成立“琴韵歌声研究会”。1928年3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语言组主任。曾先后到苏、浙、粤、皖、赣、湘、鄂等地进行方言调查,同时收集民歌,以及各地戏曲、说唱等唱片六七百张。因此,赵元任是我国近代最早有计划地深入民间、实地调查与采集民歌之第一人。这些民间音乐素材在他的歌曲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据《赵元任全集》(第11卷)统计,共有148首(部)之多,其中除7首器乐类作品③外,其余141首均为声乐作品。先后出版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和《民众教育歌曲》三部歌集。④此外,《尽力中华》(1920)、《平民学校校歌》(1922)、《呜呼!三月一十八》(1926)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作品。《西洋镜歌》(1935)、《我是个北方人》(1937)、《背着枪》(1939)等为30年代作品;《老天爷》(1942)是40年代在国内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20年代是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一个迸发期,以《新诗歌集》为代表。这些歌曲题材的别开生面、旋律的精美新颖、调性色彩的转换运用等,震撼了当时文化界。

萧友梅说:“近十年来出版的音乐作品里头,应该以赵元任先生所作的《新诗歌集》为最有价值。赵先生虽然不是向来专门研究音乐的,但是他有音乐的天才、精细的头脑、微妙的听觉。他能够以研究物理学、语言学的余暇,作出这本舒伯特派的艺术歌(art song)出来,替我国音乐界开一个新纪元,更值得我们的崇敬。”⑤《新诗歌集》绝大多数是用新诗人、刘半农、徐志摩、刘大白等人的诗作,这些用白话文写作的新诗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五四”精神。赵元任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同时做了“中国派”的实验,因此,《新诗歌集》有着重大时代影响与现实价值。一般认为,《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是赵元任歌曲创作的代表作。

《卖布谣》(刘大白词)采用无锡当地一首同名民谣作为素材创作,为拍。赵元任说:“这个歌用五拍子似乎很奇怪,其实中国的音乐理论上虽然没有‘一板四眼’的音乐,而在读四字韵文(例如有些祭文)的时候,差不多总是用五拍子。所以这个歌的节律(rhythm)倒一点不是学什么柴科夫斯基的玩意儿,简直就是用中国的节奏就是了。”⑥内容反映了作者对2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贫困生活的忧虑与同情。全曲以一个音型节奏贯穿,旋律质朴、手法新颖。

《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四段歌词写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色,抒发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春天的飘逸、夏日的凉爽、秋天的伤感、冬日的凋零,都有细腻而富于变化的表述。作者运用调性表情加强了歌曲的感情意境。整首歌曲的调性布局为:E-B-E-e-G-e-E,每段尾句运用我国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作为素材,以富于民族风格的特性音调点出主题,可谓画龙点睛。这首歌曲问世后,至今传唱不衰。

《听雨》(刘半农词)的词曲感情都十分细腻。赵元任说:“这个歌调儿是本常州吟古诗的调儿而加以扩充的,而且时间也差不多改得慢一倍。……这个歌的伴奏全是取雨点的动机,仿佛有一点肖邦的D调前奏曲(Op.28,No.15)的意味似的。”⑦歌曲兼有古典韵味和民族风格,听来回味无穷。

《海韵》(徐志摩⑧词),合唱曲。内容叙述一位酷爱自由的少女,为摆脱封建家庭桎梏而在海边吟唱、歌舞,最后为海浪所吞没的情景。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节各异的段落加尾声组成。用女高音表示主人公女郎,用合唱表示旁观者诗翁,用钢琴伴奏表示大海,刻画了三种不同的音乐形象。第四段钢琴以出色的间奏表现大海汹涌怒吼的波涛,女郎在海浪中起伏挣扎和诗翁惶恐不安的音调,其后一切归于平静。第五段是全曲最富感彩的段落,表现对女郎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有学者认为:“赵元任的钢琴伴奏可以说是写得相当考究的。他自己就说过:‘……像《织布》跟《听雨》的钢琴谱也可以当一个琴曲来单独演奏的。’他善于从歌曲的特定内容出发,通过钢琴伴奏来‘造型’。如《卖布谣》中的机杼之声,《听雨》中的滴滴雨声,《秋钟》中的风声、钟声和落叶飞舞声,《过印度洋》中的海风、海浪以及《也是微云》中因为‘月进窗来’而思绪难平的描绘,都惟妙惟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很好地起到了塑造形象、渲染气氛、点化意境、揭示心态的作用。这些手法……当时却是使人耳目一新的。”⑨精辟概括了赵元任旋律写作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此外,赵元任对古典诗词吟诵音乐(介于文学、音乐、语言学三者边缘的艺术门类)有深厚研究功底,他吟诵《江雪》(柳宗元)、《回乡偶书》(贺知章)、《登鹳雀楼》(王之涣)等均保存在《常州吟诗的乐调17例》中。《老天爷》也是一首有着吟诵风格却具有很强震撼力的歌曲作品。赵元任对吟诵音乐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⑩

1938年秋,赵元任应邀去夏威夷大学讲学,后定居于美国。他是一位通晓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会说33种中国方言的语言学家,被尊为“中国语言学之父”。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60年当选美国东方学会主席。1973年和1981年曾两度回国探亲访友。1982年2月24日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病逝。

正如陈原所说:“他一心向往着一种平静的、淡泊的、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和宽松的能够平等地相互切磋的学术环境。他爱的是书,是音乐,是图画,是科学,是语言,是文字,是美,是一切美好的精神产品,当然,他爱人,爱寻常的善良的普通人,爱人的高尚品格。”赵元任是一位体现了“五四”时代人文精神的学者与音乐家。他离开人世后,人们还是深情地怀念着他,唱着那首不朽名作——《教我如何不想他》。

注 释:

①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一字耘松。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中年即辞官家居,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工诗善文,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著有《廿二史剳记》等。

②《游美学务处为呈报录取游美学生表册致外务部申呈》,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九日(1910年8月4日),“附件一:第二次遣派赴美学生姓名、年岁、籍贯清折”。详见《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129页。按人数统计为70名,有的资料误写为72名。

③这7首器乐作品是: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约1913),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5)、《偶成》(1915)、《小朋友进行曲》(1919)、《结婚进行曲》(1928)、《TWO-PART INVENTION》(二部创意曲,1930),长笛和钢琴二重奏《无词歌》。

④赵元任编《新诗歌集》,1928年商务印书馆发行。歌集收有《他》、《小诗》、《过印度洋》、《卖布谣》、《秋钟》、《劳动歌》(1922),《织布》(1925),《上山》、《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茶花女中的饮酒歌》(1926),《海韵》、《听雨》、《瓶花》(1927)等14首歌曲。《儿童节歌曲集》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收有《儿童节歌》等6首歌曲,均为陶行知词;《民众教育歌曲》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内收有8首歌曲。

⑤萧友梅《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原载《乐艺》(季刊)1930年第1卷第1号。《萧友梅全集·第1卷·文论专著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369-370页。

⑥赵元任《新诗歌集》“歌注”,《赵元任歌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38页。

⑦同注⑥,第39—40页。

⑧徐志摩(1896—1931),中国诗人。浙江海宁人。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学士学位。1921年起写诗。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1931年因飞机在济南白马山失事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⑨戴鹏海《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创作歌曲的发展》,《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第98-99页。

⑩秦德祥编著《吟诵音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赵元任全集》(第11卷),笫Ⅸ页。

第6篇

第二十六篇

《寻—知》

终日守屋待贵人,日升西落除心尘。

鸟停枝头息而飞,空望山林影如雷。

聆听喜乐忧暂弃,肺腑哀鸣笑声稀。

第7篇

常用“石头、剪刀、布”抉择一切一切,

不论是游戏还是作业的答案,

或是事情的对错。

在回忆里,

留下种种美好的碎片。

准备彼此告别,

以后走的是不同的路。

但不变的是,

那一句常伴耳边的“石头、剪刀、布”。

未来的我们,

是否已经不在年幼?

是否经历过种种考验?

儿时的青涩与那句“石头、剪刀、布”。

不知何时,

已被埋在时间的角落里,

第8篇

关键词:意象 图画性 语法缺省 简单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其英译无疑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外销”的必不可少一环, 关于中国古诗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中外翻译大家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大卫・亨顿是近十五年来中诗英译这一领域颇富盛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论语》、《道德经》等,翻译风格简单却极富深意,而对细节的清晰描述和讲述都再现了庞德的意象派精神。

下面将就大卫・亨顿所译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分析并试议其翻译风格手段。

一、意象之美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七言绝句,描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全诗及大卫・亨顿的译文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On Yellow-Crane Tower, Farewell to

Meng Hao-Jan, Who’s Leaving for Yang-Chou

故人西辞黄鹤楼,

From Yellow-Crane Tower, my old friend leaves the west.

烟花三月下扬州。

Downstream to Yang-Chou, late spring a haze of blossoms,

孤帆远影碧空尽,

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

唯见长江天际流。

nothing left but a river flowing on the borders of heaven.

诗人在这短短的四句中给出了四个唯美的意象:江边楼、烟花天、孤帆尽、江水流。仿佛四幅水墨画,诗人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次句奠定了全诗的意象风格,即朦胧浪漫又洒脱不羁。

庞德认为“表意文字意味着与所描写事物关系密切的情况、行为、状态或本质”,他认为汉字本身就呈现了诗的意象(陈春梅:2010)。亨顿在《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的序言中认为汉语典籍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文字的图画性及语法的缺省,诗歌尤其如是。文字的图画性以其直观的特点使读者一看之下就产生意想的联想,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诗文美的理解。下面将就此诗中文字的图画性和语法的缺省两方面详细分析亨顿的译文及其翻译风格。

二、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的图画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说汉字是成型于物、照物的形态而成。“意依类象形,直接反映事物体状,是早期汉字的构型原则”(马永善、及文平:2010)。所以汉字分析是诗歌美学赏析的重要环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李白对汉字的运用勾勒出了诗中意象。首句鹤( )字,意为大型涉禽,右侧的鸟是象形字,形态上是一直振翅欲飞的鸟。楼( )字可见此黄鹤楼的建筑材质及构造形态,就算读者没有亲临黄鹤楼,也从这二字得到“江边楼”的意象。而亨顿译诗中“tower”则给人一种灯塔或信号塔般荒僻的感觉。次句中的汉字的图画性意象主要由“烟花”二字构成, “花”是象形字,《说文解字》指“花”本作“”,荣也。 “烟花”二字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繁花似锦、柳絮如烟的景象。此处亨顿的译文甚妙,尤其是haze一词,既包含了江上水汽生成的雾霭又表现出岸边柳絮和繁花的朦胧曼妙。第三句中的孤( )字之图画性也很典型地表现出此句之精髓,左右两部各为象形字,部首“子”很直观的表示孤零零的“人”,右侧“瓜”表示瓜藤之下的一颗瓜,联合起来表示“像滚瓜那样没有着落地的孩子”。读者看到此字自会产生一叶扁舟逐渐消失于水天之际的联想。亨顿以lone sail表示孤舟,同时以distant glints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孤舟消失于江面那一瞬间。整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从左至右笔画渐少,最后的“空”和“尽”分别只有八划和六划,使读者潜移默化中产生孤舟越来越远的画面感,这一点是亨顿无法译出来的。末句图画性由“流”字表现。流( ) 形声从水,从疏省,疏省亦声。“疏”省意为“条带状”。“水”与“疏”省联合起来表示“条带状的水”,不仅体现出了江水更表现出友人别离后的看到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后的惆怅。亨顿处理为分词flowing作为后置定语修饰river,配合之前双重否定形式nothing…but,强调了“只看得到江水滚滚流向天边”,较为成功的复制了此句的意象。

三、中国古典诗歌语法的缺省

亨顿在其所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序言中称中国古诗中“极少使用连词、介词,使得诗句之间、短语之间、意群之间和意象之间的联系不很清晰”,而且“通常,动作的施动者、动作本身及动作的承受者是缺失的”,此外,“字词也有极为丰富的暗含意义”。这种语法上的缺省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诗的过程也就是以想象补白的过程,然而“诗的‘空’永远存在”,这就使得“诗意的文字,无论其本身或其意义,都构成了纯粹的诗歌”。

首先,中国古诗中有所谓“实字双叠,虚字单使”的格局(葛兆光:1999),此处虚字并非连词、介词之类(这类词据亨顿的观察极少在中国古诗中出现),而是“指动词或形容词之类非事物名称的‘词’”。此句中的 “下”在指示实际意象的名词词组“烟花”、“三月”和“扬州”之间,照诗歌研究中诗眼的说法,“下”无疑是本诗的诗眼,顿时将表示情境、时间和目的地的名词联系在一起,传神的表现了孟浩然乘船随波而行悠游自在的景象。此处亨顿的翻译也堪称绝妙,他用了副词downstream来表达船行、水流的方向,没有转换词性用动词,利落不拖沓的衔接了前一句友人的离开。

其次,全诗的一大特点是动作施动者也就是送别者李白的缺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送别者的眼光写就,却没有出现“我送”、“我看见”之类的词句,这样一来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眺望天边,无限惆怅。亨顿对后两句译文的巧妙处理在于主动与被动时态的混搭,vanish表明小船载着友人划向了远方,而“left”这一被动时态表明诗人的思绪还在江上,只是江上再没了友人的身影,空余江水奔流不息,此处也省略了“看”的主语即诗人,读者读到此处难免会产生共鸣,意境顿生。另外,亨顿独特的断句也值得一提,全诗共两句,前一句交代背景,即友人别离黄鹤楼西去。第二句先说“下扬州”,再由a haze of blossoms带出整个意境,这是亨顿译诗中常见的手法,即独立主格结构,既与前后有联系又游离于诗外,仿佛水墨画的背景,接下来的主句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以主动态表示小船驶离、友人离开的情景,接以被动态表示自己看到的景象空余江水,一气呵成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

最后,第二句中distant glints的选用表现了亨顿对诗中字词的暗含意义的充分解读,glint本义指闪现,用在此句中平添了几分想象意味,充分补足了“尽”的小船在江上若隐若现最终消失不见的暗含意义。

四、小结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章,诗的意象不可完全复制但有共通性,意象复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作为一个诗人的功力,在这一点上,亨顿的译文颇具原诗意象之美。他的遣词用句虽然简单,但是简单中可见深意,简单可打动人心,能跨越几千年时间和空间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激起共鸣,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

[1]David Hinton, (2010).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Summers, D. (2004)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北京:商务印书馆

[3]葛兆光.(1999).汉字的魔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4]《中国翻译》编辑部(1986).诗词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马永善、及文平(2010).基于汉字构型彰显的审美特质.《语言研究》10:96-97

第9篇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合理安排孩子的寒假作业。在孩子拿到寒假作业的时候,家长要帮忙做出合理的规划。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按放假的天数分摊开,每天要兼顾各个科目。然后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好了。切忌一曝十寒,写一天玩十天,或者到最后几天才来加班加点,最是要不得。

2、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孩子按规划写作业,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了,绝对没有压力。这时,家长可以额外要求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是诗歌集,故事书,作文书,小说等等。最好是选择标有拼音的课外书,让孩子自主阅读。每天的阅读量,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用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适当的安排一些小家务给孩子去做,大人做家务时也可以请求孩子帮忙,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陪同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锻炼身体,防止孩子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