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01:11:33
导语:在小数乘法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情感态度作为数学教学的四维目标之一,可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很少去关注。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起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感态度却会阻碍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教学“小数乘法”一课,谈谈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
教学案例:
新授之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如右图),然后让一生上台板演。如下:
这位学生刚板演完,其他学生就纷纷指着黑板说“错了,错了”,这位学生低着头走回座位。
第一位教师处理如下:
师:大家都说他做错了,说明他真的错了。有谁能帮助他一下呀?
生1:我来。
师:好,请你上台板演给这位同学看一看。(指着做错的学生)你可要仔细看呀,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生1边板演边讲解,做错的学生也认真地看着)
师:你太棒了!(对做错的学生)你学会了吗?(那个做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那你下次不要再出错了!
第二位教师处理如下:
师:我们还是来听一听这个同学的想法吧。
生:我当时是想把4.6分成整数与小数两部分分别来乘的,先用小数部分的6乘以5得30作为积的小数,然后再用整数部分的4乘以5得20作为积的整数,所以我的答案是20.30。
师:噢,你是这样想的。那你再想一想,4.6元中的6表示什么呀?
生:表示6角。
师:对。那5个6角应该是多少元呀?
生:3元。
师:那你这道题目中的30表示的是30角,能否把它换成3元,然后加上前面的20元,得23元呢?
生:对呀,我怎么没想起来呢!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5乘6得30,应该向前面进3,而不是写出来。
师:你能重新做这道题吗?
生:好的。先用6乘以5得30,应该写0进3,然后4乘5得20,再加进上来的3,得23元。
师:对,非常不错。
生(高兴地):我感觉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一样的,只是要注意小数点。
师:对。看来,你已经学会了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了,老师真为你高兴!
思考:
两位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直指学生如何计算小数乘以整数,只要学生会做就可以了,没有情感的关怀,学生是在一种极其压抑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的,是不可取的。第二位教师通过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给予引导,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最后让学生在一种非常愉悦的状态下掌握了新知。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想达成情感态度目标,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体验——情感态度目标达成之本
良好的情感态度的达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想达成情感态度的目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更要让学生体验出其中的艰辛。如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指向了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对于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学生出错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却全然不顾,直接就让其他学生来给予帮助。这样虽然能让学生习得数学技能,但却让出错的学生从此抬不起头来。而第二位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充分尊重他的发言,引导他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丰富,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2.渗透——情感态度目标达成之基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培养时不能光靠说教,而要在教学中无形地进行渗透,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如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当即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和声细语地与他交流,使学生在一种完全没有拘束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这就是情感态度渗透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有耐心,要用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去丰富自己的情感态度。
3.评价——情感态度目标达成之魂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 教学情境 能力培养
乘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的运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乘法运算,乘法的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等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得非常牢固,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乘法运算有很好的了解,并牢固掌握乘法运算。
1.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并实现学习数学乘法的多样化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让学生单纯地背诵乘法口诀和乘法公式,而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趣味活动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模式,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好乘法,乘法口诀是前提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本身具有的规律进行记忆,也可以对乘法口诀表进行整理,采用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等多种方法,熟记口诀。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的口诀之间的关系进行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乘法口诀。
2.教师应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乘法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应尽量多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乘法的意义。教师可以巧用生活中的资源,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活动,将数学乘法与兴趣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乘法知识。例如,教师依次分别给每一位同学3块巧克力,连续给了三次,问学生现在手里有几块巧克力?这样的趣味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获取乘法的知识。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一改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更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掺杂数学乘法的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回答,并对其思路进行调整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他们的思考方式会大不相同,最后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对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规避学生错误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式和解题技巧。教师要适当进行课堂提问,因为过于频繁的提问会使学生比较紧张,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问题上和自己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上,而忽略了课堂上知识的学习;相反,如果老师从来不进行课堂提问,就很容易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产生怠慢心理,容易在课堂上走神。所以,教师要有原则地进行课堂提问,既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又切不可让学生上课时无所事事。
4.注重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原因就是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是会支支吾吾、拖拖拉拉,不能准确、快速地回答问题,就会导致课程进度的减慢。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小测时,为了增加练习容量,往往会选择口答的方式。这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中下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来就反应比较慢,他们还来不及思考,优等生早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久而久之,中下等的学生就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惰性,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只是一味地等现成的答案。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思考,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脑,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乘法。
5.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数学乘法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数学乘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数学乘法的口诀和运算法则,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处处会有体现,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乘法口诀的背诵,就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结果是违背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要求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根本。
结语
数学乘法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想要教好数学就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所在,并在生活中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即乘法口诀和乘法运算,还要灵活运用数学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才可以在学习数学乘法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深化新课标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13(75).
[2]王云.小学数学乘法教学反思.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8).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微课;《勤礼碑》书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42-03
如何在师资力量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进行扎实可行的书法教学工作,是摆在很多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书法教学的现状,用开发书法微课程的思路可解决当前学校书法教学的实际困难,即以学校书法教育方面擅长书法的老师为课程资源,依据《书法练习指导》的具体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用楷书颜真卿《勤礼碑》为学习范本,开发书法系列微课程(笔法教学、笔画运用、结构教学),以期望达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激发学生书写兴趣,提高学生书写技巧,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一、书法教学与微课的结合
1. 传统书法教学的短板
书法教学,一般来说有三大基本问题:笔法、字法、章法。其中以笔法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笔法就是控制毛笔的运动,以写出符合一定要求的点画或线条的方法。作品是静止的,我们从已经完成的作品中无法直接观察到书写的运动,但是书写的运动变化保存在点画的形状上。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笔法的变化贯穿于书写操作的一切细微处,同时又隐藏在点画内部,难以窥测。这是人们对笔法始终怀有神秘感与畏惧之心的原因。控制笔法的运动在书写结束即已消失,留下的只是静止的点画,从点画的形状去感受运动,毕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感受的深度和准确性都是问题。古代没有摄影机,没有影视资料,没能记录历代书法家的笔法技法,传统书法教学必须经过老师亲自传授,代代相传才可能掌握。“盖书非口传心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唐・卢携《临池诀》)。传统书法教学受制于老师的口传心授,受制于教师的书写水平,受制于时空地域的限制。
2. 微课在书法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引入课堂,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传统书法教学的短板。微课以其巨大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实现书法技能的口传心授,而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能让学生细致入微地看清点画的书写运动轨迹,感知书写的节奏和韵律,为学生快速、准确掌握书写笔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只需要将优秀书法教师的书写技法,录制成一系列的微课,最后形成课程资源,就能有效解决书法师资水平不高的授课困难,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书法水平提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微课程使学生了解正确的书写方式,方便学生多次学习,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为学生不断提高书写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书法教学与微课的结合
“微课”引入书法课堂,促进了学校书法教学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以教学音视频为载体的一节节微课视频,将书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直观的演示和示范,让学生学得轻松。传统书法课堂时间太长,学生很难一直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难免打折扣。如果把教学内容浓缩成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堂,就像电脉冲一样短暂而强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习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书法微课程以简短的音视频为形式呈现,容量大小适合上传并至相应的学习平台,这样便于师生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实现移动学习。书法微课程还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和拓展资料库,供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时间来自主安排进一步的学习。
二、书法微课程研发流程
从课程原理的层面来看,书法微课程的研发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书法课“学什么”,还要反映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内容。因此,其课程结构就不能简单等同于微视频的制作和网络信息的传递,还需要清晰地反映微课程的“学习问题(目标)”“微视频(内容)”和“学习诊断(评价)”之间的关系,确保微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达成微课程的预期目标。其具体流程如下:
(一)知识萃取阶段
根据颜真卿《勤礼碑》笔法训练,罗列出需要训练的笔画类型,并对具体笔画的书写要领,从起笔、行笔、收笔进行系统梳理。这些笔画的技法要领,是书法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如表1所示)
(二)教学设计阶段
1. 确定书法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都会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没有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永远是本糊涂账。书法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维度来设计确立。
2. 依据内容标准界定微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规定着某一学段学生学习后所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非具体教学内容或知识点的罗列。因此,基于标准的微课程研发研究者首先需要在理解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界定与之相一致的微课程目标。其次,依据内容标准的学习要求,按照教育目标的陈述方法和策略描述微课程目标,确保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所要求的认知程度、知识内容相一致。以颜真卿楷书《捺的写法》教学为例。(如表2所示)
3. 设计书法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步骤,也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框架。流程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根据书法课的学习特点,笔者制定了书法课堂的“七步”教学流程:
导入新授示范练习评讲练结。
在“新授”和“示范”这两个环节中使用微课程。根据新授的书法内容,选择相对应的微课学习内容。新课结束后,将微课上传校园网、班级QQ群共享空间,继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新授要领,帮助学习者在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
4. 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分析各种不同的教学要素及相互关系,确立教学的基本思路,确定组织形式,合理选择,组合设计教学的具体方法与实施步骤。书法微课程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发兴趣。微课视频中,也要对学生书写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困难进行预设,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书写水平。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口头讲评与书面批改都要以鼓励为主。教学巡视时,直接在学生的纸上示范,都能起到激发学生书写兴趣。
(2)精讲多练。在讲解技法要点时,无需强调过多注意点。微视频重点拍摄毛笔运动时起笔、行笔、收笔的重点、难点上。可以用声音提示、字幕、放慢书写速度等方法让学生关注书写难点。注重知识的视频讲解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书写。让学生在书写中践行要领,在体验中加深对要领的理解。
(3)重视说评。书法教学时,老师要放手让学生看、说、评,不仅让学生对美的书写有明确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看法得到认可。学生在评说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对书写技法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书法的观察力和审美力。
(三)撰写脚本,拍摄微课
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策略后,就可以进行脚本的撰写了。有了脚本,微课就有了制作标准,每一步该怎么做就很清楚了。以颜真卿楷书《捺的写法》微课为例。(如表3所示)
微课脚本设计后,首先,微视频讲授者需要和微视频拍摄人员沟通拍摄意图和注意事项,布置拍摄环境(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准备书写示范工具、视频拍摄设备,确定拍摄时间等。其次,拍摄过程中,依据脚本实施拍摄任务,逐渐形成合作伙伴之间的默契。微课视频拍摄完成后,依据微课程脚本进行剪辑,添加字幕、图片、音效等,完成后期制作。制作完毕后,进行视频播放,依据书法教学目标审视微视频效果。最后,微课,收集师生使用后的反馈建议,根据学情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不断提高书法微视频质量和实效。
书法微课程开发,依托于教师个人较高的书法素养、语文素养。换言之,教师在书法上的特长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和活水源头。书法微课程的研发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研发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老师既要懂书法,又要会讲书法;既要有书写技术,又要懂信息技术,更要有兴趣,能坚持不懈的形成微课的“课程”。书法微课程研发,一定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微课程研发的过程,与其说是教师在教学生,还不如说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升华,可谓“教学相长”。课程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改进不足,总结经验,提高质量。书法微课程的开发中还要避免“重视频、轻课程”“重讲授,轻探究”“重技术、轻设计”的偏差。笔者相信,书法教学与微课程的结合,必能促进中小学生书法素养的快速提高。最后,笔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微课程研发的心历路程:“起于兴趣,施于理念,实于践行,成于坚持,贵于创新。”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2013.
[2] 邱振中.书法七个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7.
[3] 李锋,张斌.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23-27.
关键词:高中美术;校本教学;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97-02
连云港市的文化古迹最为丰富,历史最为久远。境内山明水秀,古迹集中,有漫长海岸线和风光秀丽的海滨,汇“大海、古城、神话、天书、水晶、温泉”于一体、构成了连云港市特有的海城奇观。这样的优美地理条件,让我们在教授美术的过程中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在丰富了美术教学内涵,提高了美术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谨。
一、创新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意义
我国向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化校本教材,在高中段开发本地美术校本教材绝不单纯是为了艺术知识和技艺的提高,更是对高中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鉴赏、表现、生态游三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学生进入到社会中还是高中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其良好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都将伴随其一生。良好的艺术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创新,为其事业增添色彩。
其次,利用开发连云港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必然培养出一批研究地方民间美术、创造地方民间美术新作的队伍,填补我市高中美术教育阵地上的一块空白,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改善高中美术校本教材教学的途径
校本教材教学的要求一般是立足本土地域特色,就是要发掘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或者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资源。学校可以认真调查研究,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名胜景观、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结构等实际,进行资源整合。
1.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及艺术综合课。编写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为:连云港民间美术概述、地方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主要介绍将军崖岩画、摩崖造像、古城风貌、水晶等。
2.探索适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校内建立各类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或建立校外地方民间美术实习基地,聘请民间美术家或民间艺人担任指导。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地方文化美术品,体会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同时,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三、校本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美术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教学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踊跃地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种有助于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的活动。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外,美术教师还应当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
2.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因材施教。众所周知,传统教育下的高中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组织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这种现象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加之目前美术高考只涉及到绘画专业考试,没有地方文化这一部分,高中美术教学以高考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要画什么。这种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本地高中美术校本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缺陷,它确认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为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独自或者经过合作来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参与到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其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作为教师,要摈弃过去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只是一味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进去,更不要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进行指责,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教师应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从不同的角度与去欣赏学生的作品。在学生面前,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的动作都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这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自己的审美观,这也更有利于达到美术课的教学目的。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例如:出外写生。让学生远离喧嚣,亲身到大自然当中去,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魅力所在,并且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这样既能学习到美术的相关知识,又能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美,还能够缓解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的美术教学,还是当地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作为美术教育工作一线教师,有责任担起这份工作,有义务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建构校本美术课程,极尽自己所能把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美术课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面貌。同时也要认识到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米长玮.高中美术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J].吉林教育(综合),2010,(7).
一、深入教材,巩固基础知识
学生学习乘法知识时感觉比较吃力是因为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固造成的,导致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运用。一些学生可能感觉教材上繁多的知识点非常难学,并且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感觉那些定义也没有得到应用,因此产生忽略教材的习惯。其实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定义公式等对于解题的帮助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说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的话,就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的变式应用了。教师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进行教学,列举一些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练习,让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如,一只兔子有4条腿,6只兔子有多少条腿呢?兔子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动物,以兔子为主题编写练习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可能选择6个4相加的计算方法,4+4+4+4+4+4=?这样的计算方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比较麻烦,影响做题的效率。这时给学生介绍乘法的计算方法,将加法转变成乘法的形式,4+4+4+4+4+4=4×6,这两种形式是对等的,乘法就是加法计算的一种快捷方式,运算的结果被称作是积。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引导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乘法教学中有更好的表现,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氛围,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营造教学情境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来为学生进行演示,用“移动的火柴棒”来进行演示教学,用每份数量都相等的火柴棒组成一个图形,然后让学生计算这个图形中用到的火柴棒的数量。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将这个图形进行分解,移动火柴棒组合,分解成几个相同的组,然后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计算,学生观察到火柴棒会移动这样的现象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火柴棒的组合和移动情况的观察,学生会对其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乘法教学当中,一般都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然后按照口诀进行机械的计算,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习题目也都是进行数字相乘的计算,长期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机械的计算模式,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乘法的学习过程中包括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以及交换律的学习,这样的计算规律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结合生活实际的计算也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结合率的时候,ab+ac=a(b+c),这样的形式就是符合乘法结合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红和小明一起去买糖果,购买相同价格的糖果,每个糖果的价钱是5角钱,小明买了5个,小红买了7个,他们两个一共花费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是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顿时让学生产生想要研究的欲望,急切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想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就是分别计算出小明和小红买糖果花去的钱,然后相加就能够得到最终的答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先算出买的糖果的数量,然后再计算需要的钱数。学生计算完成之后会发现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5×5+5×7和5×(5+7)这两个式子是等价的。这样就验证了乘法结合律的正确性,同时也解决了实际的问题。通过这样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逐渐留意这样的问题,当实际遇到的时候就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的解题方法,对式子进行拆分和组合,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来快速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一、立足教材,发散思维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不能是呆板的教学,但也不意味着是脱离课本的教学。老师要从课本出发,立足课本的根本要求,然后发散自己的教学思维。老师一定要先将数学课本整体学习一遍,知道每个章节怎样安排。一般来说,课本的顺序是比较合理的教学顺序,但是,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学习情况和自己教学的经验来调整这个顺序。只要有利于同学们数学的学习,改变这些课程的顺序是完全可行的。
发散思维,就是要求老师不能够单纯地依赖课本,将课本作为自己教学的最大阵地。其实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虽然对于学生们来说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学历较高的老师来说,这些“小菜”还是不在话下的。所以对于课程设计最大的难题不是老师对课本的不理解,而是如何能够让同学们对课本更加理解。
二、使用孩子们的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生觉得数学难,就是因为那些枯燥的数字。如果老师能够给这些数字赋予含义,那么它们就会显得生动很多。随着学生们学习的深入,自然会知道这些数字或符号的真正含义。所以,最初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教学只是一种入门,老师不需要担心这会给孩子们将来的学习造成不便。
三、使用游戏式教学
小孩子喜欢玩,这是天性,是我们大人不应该抹杀的。数学也可以变成很有趣的游戏,可以成为孩子们玩耍时的主题。将数学的加减法设计成小游戏,将各种图形做成卡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又或者编一个关于乘除法的小故事。可能一些数学游戏让课堂不再有那种严肃感,也会“浪费”一些教学时间。但是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发现这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同学们对数学的掌握明显提高了。
四、让家庭作业不再成为负担
单纯的练习题已经不是素质教育下最好的家庭作业了,反而一些创造性的作业更受大家的欢迎。练习题虽然能够很好地巩固当日的数学知识,但是却引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敷衍了事。这样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家庭作业,只要能够反映当日所学的数学知识即可。第二天的时候,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评比,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家庭作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利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便是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如今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取高分,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能够拥有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独特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数学、喜欢数学、学会数学。那么就要求师生通力合作来创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习充满激情才能做到自我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那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引领者,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刚刚步入学校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刚刚起步,在此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举例,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学习的联想产生求知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用贴切朴实生动的语言影响学生,还要拟定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充满求知欲。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乐趣的基础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呢?就需要教师教会每个学生有着正确独立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是不同等级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够以身作则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要积极赞扬优秀的学生,对于落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关怀,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有秩序的学习。教师必须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注重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最重要的场所,注重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为关键的因素。新课改下要求课堂不仅是教师一人的课堂,而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种新式的课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进而开拓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
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牢牢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减轻学生升学带来的压力,还要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小组讨论是新课改下推出的新式教学方式,也是最为推广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小组讨论真正做到了教学模式的自由化和科学化,而不是旧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组讨论学习也帮助了数学学习的分析,学生之间通力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使原本有趣灵活的数学教学更加充满了乐趣。
教师要采取新形式的教学方式授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小组讨论的新形式授课,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讲,然后教师再整合学生的思维来帮助学生答疑。这样活跃的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厌学心理,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是真正民主、和谐的课堂。
四、课后积极反馈,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课堂还有课后。作为每节教学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收尾,课后积极反馈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程度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师布置作业是做到课后积极反馈的主要途径。
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哪些问题,诸如对哪些定义理解的不够透彻,哪类题型不够熟练,哪些内容思维理解与教师有差异,教师做出批改和总结在下节课的时候需要做出详细的讲解,有针对性的面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然后在随堂测试的时候针对课后反馈的问题提出有关的题目,再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复练习也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多练,多思考,多提问,多思维解题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谛。
因此,积极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做到完美的收尾才能完善科学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课标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渐渐步入成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并且提高成绩,而不是在应试弊端的影响下厌倦学习。真正做到了不只注重成绩结果而忽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新课程 启发 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运用有效启发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力拼搏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有效启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巧用游戏启发,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1:在学习数学用“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首先我先用多媒体动画讲一个《采蘑菇》的故事并提出带有趣味性的问题:“今天是星期天,小白兔们一块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兔妈妈说‘今天我们采蘑菇可要多动脑筋。先要把蘑菇上面算式的得数算出来,然后将它投放到相应的篮子里。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一块干吗?”这时出示一幅好几个小白兔捡着有得数的篮子及带有算式的大蘑菇。当小朋友把蘑菇采好放进篮子后,发现草地上还有一个蘑菇没有采下来,是什么原因呢?问题提出后,我适时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比较,原来这个蘑菇上的算式是要用“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设计就巧妙地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求商作了巧妙的铺垫。“算数”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算得又快又对,投放得准确到位。一个个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微笑,在愉快活泼情境中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然,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游戏规则,如过于简单,参与游戏的儿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没有了游戏过程中的紧张刺激的感觉,缺少了你追我赶的对抗性,学生对游戏就会反应平淡甚至索然无味了;反之,设置的障碍过于繁难,参加游戏的儿童认为高不可攀,无法通过,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游戏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游戏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游戏中的障碍设置,要使参加游戏的多数儿童经过努力都可以克服。这里儿童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正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每一种好的游戏里,要有工作的努力和思想的努力。”
二、运用归纳启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2: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又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 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运用演绎启发,激发直觉思维
案例3: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采取由理论到实践,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启发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经过同学们的实践,大家都知道这些小纸片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问: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什么图形?学生被这问题吸引,开始积极思维,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学生,这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再进一步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图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思维再一次被激发,纷纷在积极观察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大家踊跃发言: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在变中求定,在一般中找特殊,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飞跃,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圆的面积等于∏r2,用字母表示就是S=∏r2,一个比较难掌握的概念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掌握了。
众所周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演绎启发,深入浅出正是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先讲浅近的,在浅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道理。
四、运用实验启发,培养综合能力
案例4:在教“三角形的认识”,笔者设计一系列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菱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通过说“为什么?”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动手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其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调动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又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好玩”及“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采取上台演示与分组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释放,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合理地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机会,会使学生在不自觉的启发下掌握知识及潜在规律,并使它们投入到实践中去。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实验启发,要做好三点:第一,布置或准备实验材料,若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应事先安排好学生按要求制作实验材料;第二,制定上课期间组织和使用的计划以及监督学生实验活动的计划;第三,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操作。如有必要,可提供给学生如下活动程序:确定问题,决定准备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找出典型关系并进行概括:陈述你的收获;分析和评价你的方法和过程。这样就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上述方法能使学生处于活跃、自由、富有创造欲望的状态,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愉快、轻松的活动。学生在思考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既使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
[关键词]高职教育;民法学;职业能力;案例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16)01-0102-02
民法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性上都具有较强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法律课程各重点学科知识及课程的优化,如何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法学基础和核心兼具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更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
一、高职民法学课程定位及教学现状
(一)民法学课程的准确定位
民法学课程的准确定位是高职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进民法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结合当前教育实际,要凸显人才的专业性、应用性,要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因此,在明确高职民法学课程定位上,要从学生就业导向上,强化人才技能成长。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组合课程资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二)民法学课程教学现状
多数情况下,教师明确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具体性,而学生则仅限于了解,无法从具体的问题中运用法律知识探析法理。另外,课堂教学多从书本知识的讲授上展现理论要点,忽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从课程知识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来看,高职法学教育多沿袭本科高校法律系课程规范,仅对相应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在知识点呈现上重法理而轻具体,重讲解而轻应用,未能与高职职业能力的要求相适应。在知识点架构上,理论知识占据主体,对于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较少,难以从社会实际纠纷及问题中强化学生的法律能力。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讲授模式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学生被动学习局面难以有效改善。
二、民法学职业能力分析与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一)民法学职业能力分析
民法学是法律类专业的必修实践课程,从民事程序法与实体法,以及法学思辨与法理分析上,需要强化学生的民事法律综合实践能力。与民法学相对应的职业能力相比,高职类学生应该从岗位胜任力上,从基本能力、基本业务上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尤其是民法实训课程教学,更应该与《律师法》《法规法》《检察官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联系,以满足各类群众纠纷与诉求的解决。在法学教育实践中,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具体的法学实例,将成文法的解释与法学教育的自主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案例的主动分析与实践。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中转变被动接受的局面,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参与式实践中,将法学知识点与具体案例进行关联,开动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职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案例教学法能够从高职法律类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入手,筛选针对性强的法学案例,使学生能够从喜闻乐见的身边案例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在课时、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上,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着力从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法学的感性认知和综合运用。同时,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常见的民事纠纷入手,从基本的处理依据上选择适宜的案例进行教学。
(三)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标准
一般而言,在案例选择上应该遵循三个标准:一是繁简相宜,以简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基本法理与实践间的衔接问题,通常利用针对性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简明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渗透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如在学完民法学总则后,可以增加综合性强的案例,案例主体在民事行为、资格、、实效性等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二是贴近生活实际,兼具新颖性。民法学所涉及的案例大多发生在百姓身边,所以在案例选择上应该以贴近生活为主,尽可能围绕司法实践中的生活实例来讲解司法问题,如父母能否处置未成年子女的财产问题等。三是实例要典型、全面、针对性强。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学生反映来看,典型的案例往往能够从基本理论、核心内容上吸引学生参与探讨,以达到提升学生对基本法理的理解需要之目的。如对于民法中的“监护制度”问题,学生在学习民法问题时,多从非法律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往往陷入非法律观念的错误中。如对于“监护制度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而设立的法律制度”,有些学生在回答监护人的合法性时,往往解释为“监护人的父母”,而依法理来看,对于监护人的定位,大学生已经成年,因此仍然界定“监护人”时,则只有一种可能,即“他们应该属于精神病人范畴”。这显然是未对“监护人”概念进行充分考虑引起的。
三、高职民法学课程改革对策与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
针对高职阶段民法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民法学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结合教育部提出的高职类法律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对民法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从各院系实际及地域情况入手,适当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如对于法律实务课程,可以从法律文秘、司法助理、法律事务、司法警务等进行划分,也可以从法律执行类与司法技术类进行凸显课程重点。同时在课程选修与必修课优化上,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凸显选修课范围,并将民法学与其他法学课程进行相应融合,便于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二)课堂教学方法凸显多样化
对于民法学基本知识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入手,避免知识点灌输。民法学讲究实践与应用,学科特点需要在教学上善于启发与互动。特别是在法学思维养成上,要发挥提问式教学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到师生讨论实践,围绕难题或困惑向老师提问,以问题导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案例教学法优化课堂方案
民法学与民法条文规定在学习实践中较难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渗透,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强化课堂鲜活实例的导向作用,如对于案例的科学选择,对问题的设计,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组织,对于模拟法庭的环境营造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贯穿于案例实际,并将其涉及的民法学理论、法律规定等知识进行一一呈现,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在讲授“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时,可以设置具体案例:甲某家的一条狗跑到邻居乙家吃东西,被乙发现后拿棍子驱赶,狗在逃窜时惊动了丙家的小猪,因受惊小猪狂奔撞到了在路边散步的老太太丁,导致老太太多处骨折。在对此案进行侵权责任划分时该如何确定?由于生动的案件情节,加以生活化的案件情境,学生们在对“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应用中,从“直接因果关系”与“间接因果关系”的判断中加深了知识点的认识。
(四)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性
从高职法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如利用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合作实习单位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见习等增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锻炼学生的法律能力。
四、结语
民法学作为高职法律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定位及课程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应该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导向来优化课程体系,积极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费婷婷.新课程标准下高职《民法》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7-29.
[2]白慧颖.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