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时间:2022-04-05 03:08:49

导语:在全面深化改革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在大力推动文化建设背景条件下,如何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改革的内容,讨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举措。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1、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直管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凝聚力和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人教育应该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鉴别能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有所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2、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机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2、理顺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从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都应该有明显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尤其重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应该全面提升。

文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即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要确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成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成人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如果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教育会很和谐,社会也会很和谐。

第2篇

    一、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职能、加强制度执行力

    管理是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梳理管理制度,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适当整合,形成我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划分二级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推进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教务系统和网络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二、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严格停调课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检查,确保教学秩序稳定;突出“三期”检点,强化督导和评估;继续开展试卷、论文检查,规范试卷、论文工作,确保质量;加强青年教师教育和帮扶,着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较快提升授课水平;鼓励和支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以问题为中心设置研究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引导和支持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改造,打造优势专业,形成专业特色。XX年,拟申报新设本科专业2-3个;加强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对新办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继续加大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增强新办专业的综合实力;加强对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进行品牌建设。

    继续加强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开展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组织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争取本年度再获批2-3门;加强课程网站建设,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现代化水平,为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优质服务。

    继续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加强实验室建设。启动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广泛调研,积极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实验室搬迁工作,组织试点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强化管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实验教学效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准备。

    五、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各环节的安排,保障学生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3篇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确立全新教育理念,构建素质教育的创新运行机制,转变观念,更新 思路,结合实际,发展为本,成效显著。结合实际,融入课改,发展为本,成效显著。宁波 市名教师、校长吴小平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1956年创办,有教工120多人,学生1700多人,初中30个班。近50年, 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宁波享有较高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校创新理念,全 面树立“校风一流,全面发展”良好形象,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发展。为 学生的发展奠基,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校的发展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3年秋,该校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动下,已融入浙江省课改实验行 列,他们本着在课改实验中“学习、摸索、完善、提高”的思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 化改革,认真实施。

为学生发展奠基。学校始终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终身受益”构画育人蓝图 ,使学生明确“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真正涵义和具体做法,通过教师循序渐进 严格训练,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特别着眼于:自主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策略和途径,合作学习――团队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有思考的习惯、探索的意识、 创造思维的训练。面向全体,分层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弘扬个性,激活潜力,全面发展。学校初中毕业生考入宁波重点高中 的比例有30%左右,位列宁波市前列。

为教师发展铺路。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组织教师和部分非实验 骨干教师参加通识培训等多种训练,以新课改为契机、转变观念,以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 革,请市教育学院、华师大等名校专家、教授开办讲座,提高理论及教学水平。同时运用现 代教育技术等手段,让教师更贴近教学第一线,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做到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每学期 有课改小节,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教师读一本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 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正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教师真正实现其人才观、价值观铺平了道路、夯实了基础。

第4篇

关键词:英国;创新与实践能力;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90-02

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英国较早迈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步伐,十分重视培育研究生学术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具有国际水准的培养范式,尤其是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世界典范。所以,英国研究生教育对完善我国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培养机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英国研究生教育历史

英国研究生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二战以前的萌芽与摸索阶段。19世纪初,英国仿效德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开始研究生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接受、忽视、规范阶段。在萌芽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形同虚设、不成体系,研究生不用住校、答辩和考试,只需注册并交清学费就获准毕业和获得学位。19世纪末,政府开始承担研究生教育经费,大学开始重视研究生培养,并通过推行奖学金制度和学位条例改革吸引国内外学生,从而初步建立起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第二时期是二战以后的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成立了管理研究生教育的教育与科学部并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逐渐形成了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培育研究生的多元化格局,培养模式也日益丰富,除了学术型研究生之外,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整个研究生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因政府削减教育经费而有所延缓。直到20世纪90年代,“罗素盟校”成立和“迪尔英报告”出台,再次掀起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浪潮,政府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监督制度和简化签证手续,大学纷纷成立研究生院,采用学分累积及转换制度,积极开办国际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推行校企联合,最终有效推动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大大提升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英国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英国始终将培养研究能力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从学术道德、课程设置,到论文写作的环环相扣、实用高效的培养体系。

1.严谨学风下的培养模式多元化。大学的院系一般有专门用于检测学生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数据库,各学院也会介绍相关学科的学术写作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相应学术写作规则和道德规范。培养模式也很丰富,其中,硕士分为授课和研究式两种。授课式硕士又分为转换和发展硕士。转换硕士是本硕专业不一致的学生,发展硕士是本硕专业一致的学生,修业均为一年。研究式硕士是在授课式硕士生毕业后继续学术深造的硕士。博士生包括哲学博士和论著类哲学博士,后者主要针对高校内部教职员工和校友。博士注册九个学期后就可以申请答辩,获得学位一般需要2-7年,约有1/3不能按时获得学位。

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英国大学针对不同社会需求预设不同研究生培养目标。硕士层面包括应用型的授课式硕士和创新研究的研究式硕士。博士需要具备独立的理论归纳、总结和创新能力;大学和科研机构一般都要求研究生参与实际教学和研究工作,并通过开设大量新课,扩大学生知识面。

3.考核制度健全。英国研究生教育考核包括教育机构和政府考核。教育机构进行课程和论文考核。在课程考核中,首先开设方法论课程,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每门硕士课程由平时作业(或小论文)+课程组成,要求两部分成绩都必须达到一个分数线,课程考核实行淘汰制,没有补考,不合格就失去学位。但是课时不多,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研究。像萨塞克斯大学的研究生一门课一周两课时,一次一节,分别用于讲授或讨论,每门课由专业团队轮流上课,保证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至于博士,大学每年组织考察团考核博士生的“检定报告”,考核失败的博士生将被淘汰;在论文考核方面,授课式硕士论文重点考察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无学术创新要求,研究式硕士则要求学位论文的理论创新。博士论文被要求显示理论验证、理解、组织、整合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导师要对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加以评价,并聘请两名或两名以上相关领域教授(一般是校外和校内相关领域各一位学者)对毕业论文加以考核,博士生再通过答辩后才能获得学位。政府每4~5年对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科研经费进行评估,评估分为7个等级,3分以上的才能得到基金经费资助。

4.学术交流频繁。教育机构一般通过学术讲座来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比如在萨塞克斯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各系每周都有两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一般邀请来自国内外名校的学者就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理论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使学术讲座成为催生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孵化器。与此同时,各系的研究生每周还有讨论会,一般安排在午餐时间,有专业教师到场指导,通过交流各具特色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有效地开拓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提升了研究水平,一些导师还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5.严格导师制度。英国特别注重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培养研究生创新的能力,一般要求导师的学科背景良好,拥有一定学术职务,所授课程被学生普遍接受;指导方式一般实行导师和助理双辅导制,导师一般1~2周与学生见面一次,主要负责确定学生课题,指导研究生展开研究的关键性和方向性问题,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审定和评价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水平。像萨塞克斯大学,博士管理还实行双导师制,博士生一般都有主导师和副导师。为了监督导师工作,学校还配备了第三方监督员。

5.注重教育的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初,各大学纷纷采取措施,吸引世界各国优秀学生,甚至还提供了大量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目前,在英国就读的全日制研究生中有32%来自海外,而在萨塞克斯大学,这个比例高达50%以上。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对留学生采取了高额收费制度,甚至一些著名大学因为申请的学生太多,他们还向外国留学生收取板凳费,像剑桥大学甚至还向学生收取管理费、导师指导费等,结果导致国际学生人数减少。相反,来自中国的一些富裕家庭的留学却在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留学生的声誉,也滋长了一些英国高校师生之间请客送礼的不良风气。

6.教学研究的软硬件设施十分到位。英国的许多大学十分注重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像萨塞克斯大学就花费大量的投入用于优化教学与研究设施,其中,学校能基本保证每位博士生有公用办公桌、电脑,在博士生办公室配有电话、打印机,硕士生也有专门的公共自习室,教学楼每一层都有资料复印与扫描室;学校所有电脑都由IT部门通过网络统一负责管理全校网络资源,负责安装和维修电脑软件;校内正式员工和学生只需到IT部门申请一个账号,就可以使用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学校的任何一台电脑,打开自己的私人资源;每个教师都有独立的空间大小和办公设施一致的办公间,办公间都配备电脑、电话、一体机和少量桌和椅子,但是,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绝不奢华,突出了节能、环保、实用、便捷和舒适等理念。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网络文献数据库,除了最小开放日,一般24小时开放,各系的科研秘书服务也十分到位,每天都会将科研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师生。

三、英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1.积极争取各项经费,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政府要通过定期监督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打破依赖政府财政支付的单一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弥补高校研究生经费的巨大缺口,但是,要注重引资的内涵能力,摒弃打着集资旗号,以钱卖学位、以权换学位的不良风气。以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的生活费为例,该校硕士生的生活费是每月以奖学金的名义仅发放300元左右给部分硕士生,调剂学生甚至没有这部分奖学金,博士按照国家规定,一月也只有1000元。结果导致许多学生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赚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科研能力。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与社会联系,争取社会投资,以改善经费不足困境。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范管理和严谨治学,规范对全日制、成人学历研究生实行统一的学分、课程和教学标准要求,引入淘汰率,提高生源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完善和规范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化招生、课程学习、考试、学位论文以及答辩等培养环节;改善科研的软硬件设施。

3.完善研究生导师制。规范导师选聘制度,实施公正合理、制度透明的导师竞聘上岗制度,聘任人品好、研究水平高和对学生指导能力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去行政化,赋予导师和学生自主双向选择的权利,改善师生研究环境,提供完善的办公设施,建立导师组,弥补单一导师制的知识局限性,使研究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建立导师观察团监督导师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

4.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研究。开设体现国际观点的国际课程,拓展学生研究视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给研究生作相关学术报告,提升研究生学识水平;争取和投入大量经费,鼓励导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国际影响;积极招收国外学生,同时鼓励国内研究生去国外留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 现状 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建设国际水准、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目标的提出,高职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加强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提高科研信息管理的质量、降低科研管理的成本,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是体现学校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管理系统也已成为高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自2006年起,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高职院校内部的科研管理工作才有较大发展,不少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处,构建了较完善的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并且国家也启动了相关科研管理工作的国家培训、省级培训项目。但对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构建和科研管理的规范化提升工作而言,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大,二是发展时间不够长,三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四是由于由中专升格而来高职院校起点低,发展过程中良莠不一、参差不齐,所以好多工作开展起来针对性差、难度较大,致使在学院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科研管理工作的提升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科研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急待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二、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科研信息化程度不高,科研管理人T负担较重。当前不少高校都迫切需要提升科研信息收集和加工效率,然而更多的数据整理工作还是处于手工操作状态,一般仅能采用一些简单的编程技术,进行科研数据的输入、查询、删除或更新,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规范数据的作用,但要花费科研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时还是难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科研资料不齐全,难以反映学校科研现状。许多高职院校在科研信息的管理方面,注重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管理,忽视了对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科研数据资料的管理,这些同样也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导致科研资料难以全面反映出学校的科研现状。

3、科研信息传递速度慢。先进网络技术的缺失,致使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不能及时了解到学校最新的科研状况,这就导致从事科研的教职员工不能充分的应用本校的科研资源,整体上极大地影响了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

4、科研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不能齐抓共管。科研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同时更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校教师的科研积级性。但由于目前科研管理工作方式的滞后,致使广大教职员工没有能主动参与进来,良好的科研氛围也没有营造出来。

三、研究趋势分析

随着《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提出,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有较高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来作为支撑,科研管理水平的内涵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创新发展的推动力。

构建科研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网站和服务系统,在线完成课题申报、研究进度、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的材料递交,对项目基本信息、专家信息、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经费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使管理工作初步实现无纸化和网络化。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进行主动式服务、参与式服务,为教师进市场拉项目,为企业进学校找技术,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查询、跟踪鉴定以及科研成果与技术的推广工作。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为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提供支撑。

四、创新科研管理的发展方向

1、建立开放式的科研管理体系。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建立后,既能面向本校一线专业教师,又能与学校财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建立数据资源的共享。要彻底改换以前不能开放的运行模式,逐步解决数据资源对全校开放性的问题,要求教职员工能够将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及时审核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具备实时统计和考核功能。高校分管科研的领导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科研工作的总体情况,所以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及时了解教师的科研进展情况,同时又要了解全校的科研工作状况。为实现这一要求,科研管理系统应自动实现按照不同的模块采用相应的计算方式,实时生成各种报表的功能,以提供不同权限人员查看,这是系统的关键。若能实现,既保证了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又极大程度的减轻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实现二级管理功能。科研管理系统中各系、处室等部门,主要担负的是其部门的各项科研管理任务,具体包括人员、项目、成果(论文、著作、专利等)及学术话动等数据资料的审核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所在部门的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考核等工作,各部门的科研秘书还负责向所属部门的教师发送和反馈信息,因此科研管理系统要充分构建二级管理体制。

4、具有科研绩点核算功能。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工作量的自动化核算,在建立了学校科研工作量化标准的基础上,系统能自动根据新增加的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获奖、学术活动等数据计算出教师的工作绩点。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教学 深化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从而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这种实际现状,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济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问题,使他们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与此同时,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 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 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4] 王冬: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思想和我园、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强化队伍建设,以科研为先导,健全机制网络,实施素质教育。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指导教科研,推进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特色化进程。

( 整理)

二、工作目标:

1、以《纲要》精神为指针,创出教研特色。

2、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深化课程改革。

3、以老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创新队伍建设。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 以《纲要》精神为指针,创出教研特色

1、教师进一步解读《纲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制定各类计划,合理组织一日活动。继续探索班级常规管理方法,重点在班级管理特色化和Ji发幼儿实现自我管理方面展开研究。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阵地作用,园内对年级组开展常规调研工作。

2、深入探讨区域化学习活动模式,使区域化学习活动和我园的

课程进一步统整。在数理、生活美劳、科学等领域内容区域化初具效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将幼儿发展的多元智能,如语言、音乐等目标落实到区域化学习活动中,不断探索如何将教学要求转化为“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幼儿。

3、继续开展班级生态环境的研究,将研究中的有益的经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不断挖掘新优势,将研究持续深入地展开,并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和资料的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以良好的状态迎接区、市级班级生态环境交流活动。

4、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强网站的建设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本学期,通过集中培训和自我学习,使教师掌握幼儿园网站,管理的基本技术,加强网站与社会、家长的对话性,丰富网站内容。开展网络信息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的能力,重视滨湖幼教教研信息网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向关网站投稿,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Ji励机制。通过与南京实幼的专家老师面对面交流,通

过“教研月”特色活动研究,通过学《纲要》论文、随笔评比等不同形式的研讨。

5、加大托幼一体化教育研究力度,在上学期首期开班的基础上,继续开办0点亲子欢乐园,重视师资培训,加强课程研讨,以质量求生存与发展。探索托班教学特点,创设优化的托班环境,根据园本实际创编有特色的教材,深化托班教育研究。

6、在教研活动的“研”字做文章,在“思”字上下功夫,开展多层次研讨活动,通过向辅导区开放示范活动,“教研月”特色活动研究,不同年级组教师串课等,增强教改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增加我园教研的园本特色。

(二)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深化课程改革。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园课程理论和《纲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和实质,确立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发展观、对当前一些新的课程理论结合本园实际,有目的地借鉴与吸收,不断完善园本课程。

2、构建完善本园课程是我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学期,我们要在贯彻《纲要》挖掘特色的背景下审视《农村幼儿园“学做文明人”整合课程研究》这个统领我园全局的总课题,在课程的整合性、开放性、本土化、生活化上下功夫,注重积累课程实施轨迹,创建适合时展的现代课程新体系。持续挖掘课程资源,改革家长在课程中的角色地位。

3、继续深入开展省级课题,“陈鹤琴教育思想在综合课程中的实践研究”。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以教研组为主阵地,继续完善课程体系。

4、继续进行国家级子课题“开展主体潜能识字,开发幼儿潜能 5、实施“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开发幼儿生命潜能”省级课题研究,以点带面,以实验班全园,充分挖掘感统室的效益,提高使用率。

6、开展国家级课题《

第8篇

一、财经类院校经管法融合发展的特色化战略

经济、管理和法学等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的同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优势。

经济发展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也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了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生命线,内涵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的补偿性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定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必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同时,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大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1]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保持和强化财经法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同行业或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其次,要促进学科的融通。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财经类院校法学学科点的显著特色在于学科方向凝练方面也注重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财经类院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分层次建立由其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2]构建政、校、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平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层次化,形成“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大平台、一体化、多层次、强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经管网络实验室,将相关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拥有主流技术、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教学支撑的网络实验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经管法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经管法专业综合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内容重构

专业综合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问题的关键,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3]学校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校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以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经管法类人才实践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实现经管法融合,解决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举措:

1.构筑跨专业经管法的知识平台。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的学科共同课,构建经管法文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筑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培养经、管、法融合渗透,“懂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商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管工结合的专业群平台。基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立基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群。

3.建立经管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

4.建立金融与财政公共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公共管理专业群。

5.建立经济贸易专业群平台。基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经济贸易专业群。

学校可通过现上述专业群的构建,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对分散的经管法类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完成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配合经管法综合实践中心、商业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服务于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计划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全校课程体系按专业教育过程,构架“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4]实践板块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论文)、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提倡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撰写论文、创新设计、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全部教学环节;构建了兼容科学、文化、道德、经济、环境等诸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熏陶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课程实验环节为基础,以单独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为纽带,以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为支撑” 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积极组织经管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对经管法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的专业实验中心的格局。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实践训练体系、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创业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四部分(见表一)。

三、以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实施考试方法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构建“教”“学”“考”有机协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以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为脉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分解,纳入考试方法综合改革系统,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校应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创造开放实践条件和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团队学习、团队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6]

以法学为例,若欲培养“脑瓜子、标杆子和嘴巴子”三位一体的精通经济管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方法上应引进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纯粹的法学理论传授者的角色,使教师自身成为陪同学生进行法律现象探索的导游者,采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启发到独立思考的方式,用简单的语言、结合具体生动的法律现象和民法实例讲授复杂的法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案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特定的民法理论。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律文书修改、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此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注意突破所授本专业内容的藩篱,对该专业相关的法学内容及其关联性予以阐释,并注重该法学知识背后的常理、哲理和法理的揭示。其次,教学内容据立法变化适时更新和补充,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方面注重两点:一方面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立法内容强化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反映迅速发展的法学理论和不断涌现的法学家新的观点理论;两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最后,在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引进鲜活的法律实例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教学,并将教师自身学术研究方面有益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上,并通过其它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拓展。

(二)全程掌控实验教学过程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实验课程改革,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应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并适时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自行开展实验。教师依据学生文献综述、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7]经管法类各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动员、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实验(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暑期实践与三下乡、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文体竞赛、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三)协同创新按需养人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按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设计,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企业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按需育人。经管法各专业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工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提高了专业的就业率;法学专业成立学生法律援助工作部,受理社会案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无偿各类法律文书、调解法律纠纷等;财政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第9篇

关键词:地市级医院 科研管理 科研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国家大力扶持城乡医疗卫生,给公立综合医院带来很大的冲击。作为地市级三级综合性医院,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要提升自身综合竞争的能力,必须把握新机遇,发挥优势,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树立专科特色。一直以来,我院领导从高处着眼,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从医院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以“科技兴院”为战略目标,强化科研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科研奖励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科研管理平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5年以来,我院在院外各部门立项课题达100多项,医院相应投入配套经费150多万元,科研成果奖励40多万元,2008年起,医院尝试院内科研资助的方式,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目前共有270多项,相应经费投入达260多万元。

但我院科研水平相比省级医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省级科研成果掐指可数,虽然科研数量增加了,因各种因素,质量还是存在明显不足,技术含量整体上不高。

1.我院科研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与工作时间冲突

科研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医务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医疗,科学研究仅仅是

利用业余时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每天来我院看病的人很多,医务人员临床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加班,科学研究的时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特别是部分基础性的研究,必须借助院外的实验平台,需外出的做课题时间,这对于我院的现状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课题组临时组成团队,各分其责,因各种原因到最后往往都是项目负责人一个在研究。其结果导致很多项目只是立了项,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只能延期,或者是自动放弃,少部分项目草草完成论文,敷衍结了题。

1.2科研经费紧缺

我院大部分的科研项目经费紧张,省教育厅和高校只负责立项不拨款,属于自筹项目,省卫生厅立项项目经费也只有5000-10000元,省科技厅及市科技局项目最多也只有2万元,小的项目1万元,虽然按照医院科研论文管理的规定,对于下拨经费的项目按照1:1的配比,没有下拨经费但下文立项的项目,医院给予一定经费资助,但远远够不上实际的科研经费开支。这导致很多项目延期或不能完成。

1.3科研意识薄弱

医务人员的工作重心偏向临床,就连部分以人才引进的博士也不例外,把自己作为普通的医生看待,只看病,不做科研,不写论文。医院引进博士,是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树立医院的专科特色,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但由于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欠浓厚,导致科研申报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1.4重视项目申报和立项,忽视立项后的管理

由于我院的科研管理不够完善,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没有中

期检查,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大部分科研人员申报积极性很高,一旦立了项,对项目的研究过程不够重视,部分人是为了晋升之用,还有人拿到科研经费,没有合理使用,最后因资金缺乏不能按计划进行,时间一长项目自动“流产”。

1.5项目按期完成率低

统计2005年我院在各级部门的立项项目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都延期,有的自动放弃,特别是医院内资助的科研项目,从2008年至今,共有270多个项目立项,但是到目前结题率不足20%。

1.6科研论文的撰写及科研成果的鉴定不够重视

由于科研时间不能保证,科研经费的缺乏,科研意识薄弱,忽视科研过程,科研的质量大打折扣,也是为了应付结题,有的无法,无法结题。成果也就少之甚少了。每年在市科技局组织成果鉴定的只有几个,等级也比较低。

2.应对对策

2.1规范科研管理,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不仅仅是一个课题从申报立项到结题的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管理过程,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熟悉国家各项科技政策,改变以往只是“二传手”似的直接把申报书报送各个部门的观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积极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督促即将结题的项目提前做好申请结题和鉴定的准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包括项目档案、中期检查、过程督导、科研经费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合理控制经费开支,做到专帐登记,杜绝经费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使科研工作有序地良性进行。

2.2搭建科研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项目单一缺乏创新,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贫乏,将严重影响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医院正在筹建转化医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建立,为科研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同时加强与上级医院和各高校的合作,借助他们先进的设备与实验条件来进行我院科学研究。同时组建科研团队,鼓励与引导各学科进行交叉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制定符合学科长远发展的科研规划,重点资助有优势的学科,由重点学科带动全院各学科的全面的发展。强化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科研人员进行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博士生的积极性,激发医务人员对科研的热情,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获得更多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另外发挥研究生这支生力军的力量,通过上述举措,我院的科研水平和技术水平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2.3构建人才梯队,重点培养科研人才

人才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根本,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医院历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把人才当作为医院的核心财富。2007年以来制定了各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与管理方案,对学科带头人的重点培养,为学科建设和科研骨干队伍打下基础。根据医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每一位医务人员有用武之地,造就一支素质高的人才梯队。鼓励不同层面的科研人员多渠道的学习,多组织有关科研方面的学习班,积极开展对外科研合作与交流,医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来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大对重点培养的科研人员政策上的扶持,包括经费、科研时间、设备等,为保证出高成果,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全程课程追踪。

总之,在医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科研制度改革,探索科研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开发更多的新技术新项目,树立更多的专科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在湘南地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徐丽芳,刘灿均,车彦军,等.二级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探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4):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