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8:43:39
导语:在小学数学汇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网络教学;因材施教;注重体验;灵活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45-01
21世纪是信息化、竞争综合化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重要国力,而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怎样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地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呢?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网络教学既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研究。
一、分层教学――同步教,异步学
现代教育强调对个体教育的关注,而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充分适应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现状,它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定制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正如服装设计的量体裁衣,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年、月、日”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知识,面对每个学生对其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不同,如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呢?那么只能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而网络教学是最佳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网络查阅―协作商讨―探究实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具体做法是:(1)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自由的浏览,再根据年历卡的内容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2)分组汇报浏览的结果。(3)在各组汇报的基础上,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自己上网浏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将每年都有12个月,有的月是31天,有的是30天,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等知识完整地总结了出来,自主地完成了将生活知识积累化、系统化的过程,低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网络的刺激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不再满足了,学生们兴奋地提问道:历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把每个月都定为30天,又方便又好记?为什么年份中有365天和366天之分呢?我想知道闰年更多的情况。而对学生们要求不一、纷繁的提问,我指指电脑说:“请自己到网上查询,国际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这样的教学受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
二、虚拟实现――注重体验,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主动参与,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精神,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应用网络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所规定的商品的价格和重量,顺便了解商品的其他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食品区、家电区、生活用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秤,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达到了……最后,根据自己的购物经历,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灵活开放――发展能力,适应生存的需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倡数学生活化,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现代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较低。部分教师只是将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难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原则与模式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原则
1 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基础的原则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完成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逐步地将信息技术当作数学教学的辅助认知工具,进而带动数学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首先,以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式整合阶段。此时,信息技术充当教学演示与交流的工具。其次,以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阶段。在整合中,不能只将信息技术当作演示工具,还应当将其当作认知工具,加强整合的深度。
2 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既要进行数学基本概念、知识的教学,又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合中,必须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活与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技能。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做的教学,在教授抽象的概念之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思维的教学,教师应当关注核心概念、思维方法以及能力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基于事实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
教学模式的基石是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只有不断地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完善。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应当遵循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原则,将适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 获得式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获得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生概括分析的思维能力。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七个步骤:“(1)明确教学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恰当情境。通过计算机导人图、文、声等,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创设的情境应当和教授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接近学生的生活;(2)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概念例子,引导学生分类归纳;(3)概念假设提出。当学生罗列出例子的所有属性后,引导学生为例子命名;(4)再次呈现概念例子,引导学生检验假设;(5)概括总结,概念形成。学生提取概念包含的本质属性后,概括概念,规范性表述概念;(6)概念应用,巩固理解;(7)反思形成概念的过程,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获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低,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屏幕投影设备就能够满足实际的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将教学中需要用到的例子、材料等准备好。
2 探究式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与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概念与规律的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阶段:(1)确定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情境。教师明确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2)问题分析,确定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概念、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对问题中的条件与要求的结果进行提取,从而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猜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假设;(4)方案共享,并进行评价筛选。小组讨论结束后,将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汇总,并展示给所有的同学,引导学生评价筛选最优的方案;(5)采用计算、证明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6)汇报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该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演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反思所用到的数学概念与规律,探索式教学模式计算公式或应用教学,例如解方程问题、相遇问题等。该模式需要用到的信息技术设备包括多媒体投影设备、计算机、网络等。如果没有网络教学条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交流讨论。
3 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应具有实用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充分提供探究和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生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成功体验数学独特的魅力。”数学活动的产生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解决不少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必须打破数学学科界限,把具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引入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指导中,教师可设置一些实用性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有关的数学规律,学会数学思维。例如:学校组织三年级师生187人到某景点秋游,坐大车,每辆要300元,限坐40人,坐小车每辆要180元,限坐20人,请学生每人设计一种乘车方案,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合理。通过学生的设计乘车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要体现趣味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是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活动设计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学生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参与活动过程,让学生进入想学、爱学、乐学、会学的最佳境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数学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动脑。例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并让学生自由地走篮球场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尺测量并计算出篮球场周长,再让学生汇报测算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篮球场周长,既达到以活动促思维的目的,同时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要有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承,却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活动必须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和感悟。因为操作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方,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例如:在“美丽的校园”的实践活动指导中,素材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时间。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完成任务的方法,活动成果的表现等,教师应放手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应体现探索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数学活动方式不是一个单一的、枯燥的、以灌输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是一个充满思维活力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活动指导应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自主探索、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知。
另一方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探索性,探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学生通过合作活动能够解决。教师在设计探索性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年龄特征,已有经验,生活实际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例如:“秋游的问题”中包括租车、门票、吃午餐等都值得学生去探究。
一、生活常识类课型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可以用,而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许多数学的常识性问题忽略了。而数学活动课则是学生了解常识性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上完小数乘除法内容后,我组织“数学在学校餐厅中的应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分组调查用餐学生对学校餐厅一周菜谱的评价:分好、一般、不好三个等次,整理成统计表,再征求学生的口味,自主确定学校的一周新菜单,再到市场上了解各菜原料的价格。我根据学生数确定原料的数量,再加上作料和人工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然后对新菜单进行修改,尽量做到既经济又实惠,最后向学校餐厅提出新菜单的可行性报告。这一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食堂管理的意识,同时也促使餐厅菜肴质量不断提高。
除此我们还可以开展“发票上的学问”、“米尺上的秘密”、“小小气象员”等生活常识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感受到小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项目设计类课型
设计不是工程师的专利,在生活中,有许多项目设计只需要用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就能完成。可惜我们总是低估学生的设计能力,认为学生不能做项目设计。而事实上,只要我们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课,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同样也能做成出色的项目设计。这种活动潜在的发展价值要远大于活动成果的本身价值。
例如《上旅游费用的预算》内容时,我组织了“常州两日游线路设计大赛”的活动课,首先由我提供常州旅游地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常州几个典型的景点:如恐龙园、红梅公园、茅山、天目湖,我进行补充和总结各景点的特色,再提供点对点的路程、车票、门票、宾馆价格。进而提出“经济实惠、体力分配均匀,全面兼顾,重点突出”的总体的线路设计要求。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进行线路设计,成本核算;上网查资料,撰写导游解说词。我再进行分组指导,最后进行成果汇报,模拟解说,进行成功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旅游资源,增强了热爱家乡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项目设计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魅力所在。
其实项目设计类的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诸如“校园环境设计”、“人民公园设计”等,只要我们留意,就一定能找到。
三、经济、理财类课型
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经济头脑”的人才。人的“经济头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师必须有这种“面向市场搞教育”的新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重视在数学活动课中渗透“经济、理财”理念――这可能让学生一生都能受益。
例如上到《百分数应用中的打折》内容时,我借助各大商场进行的打折和促销活动,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研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气息,真正为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常州新世纪商城和商业大厦都在进行促俏活动。新世纪商城的促俏手段是购300元商品送50元购物券,而商业大厦的促俏手段是本场商品全打9折。我创设如下情景:如果你想买一件裙子(两商场原价都是250元)和一只书包(两商场原价都是60元),你觉得到哪一家更划算?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计算研讨。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发生了碰撞。有的小组汇报:到新世纪划算,因为250+60=310元,已满300元,送50元,实际只花了260元。而到商业大厦不划算:(250+60)×90%=279元。而有的小组汇报:我们觉得商业大厦合算,因为新世纪送的是购物券,又不是现钱,你们正好是中了新世纪的促俏圈套,买了还得再买。还是商业大厦现场打折干脆、实惠。而有的小组则汇报:两家都没有什么实惠可言,只要你去买,商场都是赢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参与促销,直接在柜台上还价打8折最实惠,因为现在商场都可以直接还价。
我通过这个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打折等常见的优惠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诸如“购单人价和团体票哪样更划算”、“冷饮单买和批发哪样更划算”、“跳蚤市场”、“今天我当家”、“储蓄小专家”等经济理财类数学活动课,只要教师想得到,组织得好,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统计分析类课型
小学阶段,教给学生一些统计的方法,并用统计的方法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进行统计,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适当的分析,并引导学生从中明白一些规律和道理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创设合理、科学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这样才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上统计中的《条形复式统计图》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对各个电视台的节目进行全班收视率的统计,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介绍各个频道的特色,分析收视率高低的原因,最后向电视台发出整改建议书;或者统计繁华十字路口的各种车辆的流量,分析该地段的交通拥挤状况和造成拥挤的原因,最后向交管部门提出诸如“哪路、哪种车辆可绕道而行”等建议。
五、几何测量类课型
几何和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让学生认识几个形体、掌握几个公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形体知识和公式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其从中体味到数学应用的乐趣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公式后,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课情境:爸爸妈妈买了一套新房要装修。你能否设计出一套装饰方案和成本预算?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学科整合 学习方式
我们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课题的研究实践中,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从数学教学的自身规律与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
一、虚拟生活空间,实现自主性学习
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是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寻求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将学习数学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性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虚拟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
【案例】小学数学四年级《小数的加减法实践活动课》
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准备搞一次有奖智力竞赛活动,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奖品总支出不超过500元。同学们,你能帮助(活动的组织者)金龟子姐姐设计一个购买奖品的方案吗?
新课部分
(一)调查、分析相关信息
师:今天老师把商场搬到了课堂上(指计算机),请计算机带我们到网上商场去调查购物。这是一个模拟网页,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大概浏览一下网络,有几家商场?商场中有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又如何呢?
学生分类调查(内容为文具、书籍、玩具的名称、单价) 。
(二)设计购买方案:学生小组活动(略)
[反思] 这样的教学与常规教学不同之处是,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密度和效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性得以提高,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网络分层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
现代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适应个性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个学生创设合适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案例】小学数学三年级《年、月、日》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知识。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我采用了分
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而信息技术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最佳载体。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相关网站,让学生自己自由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
2.分组汇报浏览结果,并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浏览、观察、分析、交流,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比较完整地总结出来,自主完成了将生活积累知识化、系统化的过程。他们已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获取,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闰年、平年?”“历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设计希望日历……”学生的思维异常开放。
[反思] 我知道“请你们自己到网上查询,我们的网站上有丰富的资源在等着你们开发,而且还有精彩的音像片等着你们去欣赏,它能告诉你很多闰年、平年的由来;还可以在讨论区设计你的希望日历与全班同学共同浏览欣赏。”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真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三、搭建操作平台,实现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研究学习、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另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然后通过“学、思、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为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案例】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上,我们综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板、视频演示仪以及液晶投影仪的优势,充分为学生营造一种小组研究、讨论的场所和氛围。学生四人一组围坐在课桌旁,教师恰当地在电子板上画图,小组代表在视频演示仪下真实地进行剪拼演示,最后汇报探究结果。通过多种媒体这样的优化组合,给学生提供多种生动的材料与操作平台,学生也学得非常投入,并且参与小组讨论非常踊跃。
[反思] 这节课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创设思考问题,让学生想象,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讨论有中心,探究有重点,参与意识强,发散程度高,使学生在讨论中增长了知识,在探究中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创设工具,使课堂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能看到孩子洞开的心灵之窗,成为“鼓舞人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山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活动 主线结构 激发兴趣 拉近距离 激活能力
一、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以学生对材料的实验性操作为起点,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的多次分析与比较,以获得新的结论为特征。这时,尝试实验的方式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探索体验和发现则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我之所以把数学课堂上成活动课,是受到女儿的启发,在她3岁的时候,我教她认读写1到10,当时我用小黑板,彩色粉笔,无论我怎么做她就是不感兴趣,我当时担心女儿是数学盲,后来,我在茶几下面发现扑克牌,就跟女儿玩,边玩边教,不到半小时,女儿居然全部会读会写,所以才想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情境设置
比如在学习?园的初步认识中,有以下几个情境:
情境一:班级的同学在操场上玩一个游戏。一面小红旗插在场地上,在裁判的口令发出后,所有的同学开始一起去夺那面小红旗,夺到的人就算胜。但是为了保证公正性,这些同学应该怎样排列最合理?你能否尝试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并试着说说理由?
情境二:如果你手上有一根细绳,那么你不妨试着去做这么一个小小的实验:你将一个稍有些重量的小物品系在这根细绳的一端,然后抓住这根绳的任意一个部位,用力快速地甩动手臂,越快越好,这时,你会看到什么?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情境三: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里经常接触到的物品中,或者平时观察到的各种物品中,你发现他们比较多的是什么形状的?你是否想过这些物品为什么都是这种形状的?这种形状里面含有的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试着填一下你的工作表格,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已经知道了自己想做些什么了。
1.2尝试操作与探究
提问:先试试看,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想想这些小问题可以怎么回答?你能不能用圆规自己来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圆?在画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当时把圆画错了,或者是没有画好的话,现在你能不能说说看,问题主要出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和你的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画圆的小窍门?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检验你自己猜测的特点对不对?小组(全班)交流一下。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思维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动手摸图形,动脑想图形特征,动口说图形名称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较深刻地掌握图形各自的特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大脑思维,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集体还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神经系统不够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特别是对于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他们往往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对数学兴趣的欲望不高。而在数学课堂中活动恰能补充这方面的不足。根据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帮助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摆脱心中对数学的抗拒因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活动能促使教师做学生的玩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是学生的“玩伴”,因为低年级的数学课程从程度上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要想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必须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形成表象的结论。
就拿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来说:学生们对谁多谁少比较容易理解,但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就很难掌握。我就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
学具:一张8开的卡纸,一把剪刀,一枝固体胶水,图片(小猪,小兔,木头,转头,苹果,胡萝卜,鱼蝴蝶)。
方式:剪一箭,粘一粘,连一连。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陪着学生玩,通过实践——汇报——点播——小结,学生就完成了这一环节的学习,头脑中得出“猪比木头少,木头比猪多”……的结论,并且远远比老师说:“猪比木头少,木头比诸多”,要实在得多。
所以我认为:教师充当学生的玩伴远远比当教授者要强得多。
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明显的提升。
比如:在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1)、谈话:前面在推理1至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都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其目的是让小朋友们玩得开心一些。但是今天这堂课啊,老师什么也没有为你们准备,只有几张白纸,可是老师也同样希望小朋友们能玩的开心,并且学到东西,你们能做到吗?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首先,你们可以在白纸上随便画,画什么都行,但是老师要的结果是6的乘法口诀。
其次,小组讨论时要注意,怎么做才能既简便又有说服力。
再次,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巡视,争取参与到每个小组学习中去。
在交流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中,汇报口诀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图文展示。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来进行板书: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6×6=36
最后,观察口诀,订正口诀,看看那些组的全对,感受合作成果,体验学习乐趣。
【关键词】数学味; 把握策略 ; 数学传统1认识数学教学价值的两重性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象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我们应该看到,数学虽然来源于现实世界,但当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基础结构的时候,它的理性和形式化又显示出与生活的距离,并且成为数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重要标志。
从数学课程来看,应用的目的和心智训练的目的显然是数学课程目的的两个重要方面,毫无疑问,这是数学价值两重性的反映,并且现代数学课程目的往往兼备追求数学应用和追求心智训练两重目的,很难将其单纯地归为某一侧面。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再次审视小学数学教学,感到当前追求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既具有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的理念的确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科学思考和理性认识。
2课堂教学“数学味”的把握
“数学味”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口语化的表述,其内涵尚未有明晰的界定,并且,立即对其作出一种解释尚有难度,因而笔者思考的是,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把握,更有助于调整教学行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生活味”的同时凸现“数学味”。
2.1数学语言.《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交流,有效的数学交流必须体现数学的内容、数学的语言和数学的表达方式。
首先,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系统、完整的掌握。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词汇,定律、法则、公式和特定的表达程式构成了数学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好这些自然是第一步。其次,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
找规律填数:1,4,7,,13,,19,…,,…
当学生填完了前两个方格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填出最后一个方格里的数?它两边的数可以怎么表示?……一位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说一说今天这节课的心情是愉悦还是遗憾?如果用今天学习的百分数来表示你今天的心情,那么愉悦和遗憾各是百分之几?……像这样的交流语言,可以说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特色的。
2.2数学化.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因此,笔者以为,考察一堂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教学过程的数学化提炼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以下是一位同仁教学《找规律》的一个片断:
2.2.1学生创造规律(用提供的材料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2.2.2展示汇报。
(1)学生作品:
生1:他是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再一个三角形这样的……
生2:三角形一组,圆形一组,正方形一组。
生3:我觉得应该是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三个图形一组。(从右往左看)
生4:我是三角形、圆、正方形一组。
生5:××同学(第一位)把它们分开来了,不行的。
生6: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2)学生作品:
师:说说他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具体过程略)
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
生:(上台表演)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上面的规律吗?
生:可以用:1,2,3,1,2,3……来表示。
……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该片段的教学过程和教师的设计意图:
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进行观察和提炼,,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自然语言)――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2.3数学方法. 数学因同时兼有应用和心智训练的功能,因而它不仅仅是知识,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它更关注方法,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更大程度上还应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归根结底,方法是数学的根本,是数学思考的核心。
2.3.1问题的化归. 划归或曰转化,是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关键是我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将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自觉的意识。例如,下面是常见的一个教学场景,探索“9+3=”。学生有以下一些方法:
方法一:借助学具数数:将9个学具与3个学具合并在一起,数一数一共12个;
方法二:接着往下数,从9往后数三个,10,11,12,所以9+3=12;
方法三:凑十,先把3分成1和2,9+1=10,10+2=12;
……
无论用什么方法,实质上学生都是自发地将面临的新问题转化为他的经验所能解决的旧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算法多样化的价值还在于促使学生运用有效的数学方自己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教学时就不会仅仅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而会在数学方法的运用上进行适度的引导与提炼,使自发的行为走向自觉。
2.3.2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同样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方法,是形成概念、获得规律的关键性手段。因而我们认为,从凸现数学味的数学课堂来看,恰当地把握要求,从数学情景或学习材料中抽象概括出隐含着的本质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笔者听过多次《平移与旋转》,一个共同的感受是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生活的具象层面。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以一定的方式(运用课件和数学图形)揭示平移与旋转的某些本质特征和变换过程,让学生观察。比如呈现下面的动态画面:
观察以后请学生交流,平移:平移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变化?每个“角”走过的路线连起来是什么?……像类似的教学内容,其数学味应该体现在这样的环节之中。
笔者以上述两种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方法为例,无非想表达以下的观点: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方法的渗透、应用与提炼,应该是抓住了数学课不失“数学味”的牛耳,至于其他的数学方法,本文并未试图作全面地论述,在此不再一一展开。
2.4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尤其是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成为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并取代了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内容,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在积极实践、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下面是笔者听过的一节三年级《解决问题》课的教学片段:
课件呈现运动会场景:看台,共7个方阵,每个方阵50人;发点心,每袋3元,每盒6袋,每箱8盒;其他信息,点心每人1袋。
2.4.1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第一类:每盒点心多少元?每箱点心多少袋?每箱点心多少元?
第二类:每人1袋一共要多少袋?每人1袋一共要花多少元?每人1袋一共要多少箱?……
第三类:每人1袋,5箱点心够吗?每人1袋1000元钱够吗?……
2.4.2学生选择问题自己解决。
2.4.3汇报交流所选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
实事求是地说,教师的教学非常成功,但问题是教师似乎只满足于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而缺乏在数学思维上加以点拨和整理。那么我们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思考?第一,从基本的知识要求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难有易,那么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哪一类问题?为什么?第二,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怎样从提供的材料中去识别。
3认识的提升
我们是否要走回头路?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当我们冷静地去思考“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教数学?”“怎样教数学?”等根本性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性、应用性和心智训练功能都是不可偏废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关注对数学传统的继承,否者数学将会失去它的灵魂。另一方面,关注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42-01
著名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生活即教育”等教学思想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此,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 在发展学生思维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并能用量角器画一个固定度数的角(如120°的角)后练习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学们,我们都用量角器画出120°的角,如果不用量角器,只用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你能想办法画出一个120°的角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后,开始动手操作,汇报展示,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操作方法:利用三角板上的角度画图,(1)90°的角和30°的角合起来。(2)60°的角和60°的角合起来。(3)创新想法:先画出一个平角,再去掉一个60°的角……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运用上面的方法,你能画出一个15°的角吗”,学生有了解决上面问题的经验,再动手操作已不是难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 在激发学习兴趣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在执教“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收集家中上个月水、电、煤气、电话的费用情况以及上个月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等。需要的数据是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因此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积极参与到调查实践活动中,课堂上教师让他们根据调查的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再根据制作出来的统计表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对此孩子们特别感兴趣,教学效果相当好。学生在调查、制图、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数学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喜欢上数学的学习。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内容超越了教材的本身,但是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培养,提高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 在搭建知识创新舞台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源于学生的探究,源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是学生“再创造”过程,而非一味地从知识中来。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对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计量单位等平均分成2份,用分数
表示其中的1份,从而得到了这个分数;接着让学生独立
动手操作实践: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大小、形状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动手去画一画、折一折,得到这张长方形纸的
,学生展示汇报各自的方法;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大家都
得到了这个分数?仔细观察这张纸的部分:它的形状和
大小完全相同吗?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呢?学生通过有
效操作和讨论思考相结合,理解了的本质意义。
四 在实现知识自主建构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应让学生在具体动手操作中,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香港数学活动设计的理念
香港的小学数学课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数学活动。走进香港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是在动中学习数学,呈现的是动态数学观指导下的动态数学课堂。香港教师备课关注的是课堂的活动。教师们说教学预设的时候往往是突出“这节课设计的活动是什么”“怎样操作” 等。数学活动是香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香港指导数学教学的文件是《数学课程指引》,其中多次提到的就是“数学活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充分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数学素养。”所以,当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应该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有选择性地参与。
二、香港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的呈现
数学教学不应把注意力唯一地集中于数学活动的结果,而应更加注意活动本身。一方面,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即把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去体验;另一方面,数学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样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1.数学活动的选择性。
教师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研究中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
给每个小组一份卡纸,这些卡纸是用彩色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教师为每组准备的卡纸很充足。
要求:(1)学生在这些卡纸中任选一张,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2)动作快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以帮助组里的同学,或是另选一张卡纸,创造第二个分数。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完成了既定的任务会马上举起小手,争着汇报,以速度快显示自己的成功。但是香港的小学给学生优秀的标准是:创意多,有爱心。这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都是有效的。在相同的时间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可以完成单项选择,也可以进行多项选择,还可以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体现爱心。
课堂交流时,学生展示创造的分数,学生这时的成就感不同于以往完成了共同任务的成就感,因为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个性化的。
2.数学活动的生活性。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后面,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教师端出几根香肠,要求每组将一根香肠平均分成4份。
分香肠的任务对学生而言是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有的横切一刀、纵切一刀就把香肠平均分成了四份,简单快捷;有的运用工具,精确计算,先用尺子量,再按长度平均分成四份;还有的先估计平均分成四份后每一份的大小,再切出这样的一份,然后以这一份为标准比着切另三份,结果是前三份一样多,第四份多一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第四份多的切下去,四份就同样多了。当教师让学生们品尝香肠的时候,多出来的这一小块谁也没有吃。每个人吃掉的还是这根香肠的四分之一吗?这里又有问题了……
通过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用以表示分数的媒介体多是可以对折的材料,正是因为香肠无法对折才暴露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真问题,这是对分数意义最有力的补充和理解的机会。因为我们活动的单一,学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操作的方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是:明白了直观的表象,模糊了深刻的本质。
3.数学活动的形成性。
在教学六年级不规则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割补法时,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
活动要求是让学生用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砌出图中的立体图形;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立体的体积;小组交流,把方法向同学汇报。
虽然在布置活动要求时教师没有提到“计算”这两个字,但六年级的学生数小正方体的过程都是分组计算的。在汇报交流中呈现三种想法:一是用底面积乘高求体积的方法。二是分割出一个大的底座再加上两端多的部分。三是以两边的部分为主体再加上中间的连接部分。
这次活动教师给了9分钟时间,正因为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动手拼砌制作立体图形的过程,学生才深刻地体验到这个图形的构造,经过大胆尝试,得到用分割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又经历了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有条理地汇报计算体积的方法,把分割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及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终生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4.数学活动的直观性。
在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一课,设计的第二个数学活动是展示填补法。这次没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教师演示:教师先拿出一包完整的纸巾(一个长方体),出乎意料地从这个整体中拔出一个小长方体。原来的纸巾包出现了一个缺口,呈现前面学生自己用数粒拼砌立体的形状。教师的举动像变魔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奋情绪和积极性。学生在观察中对图形的意会、感悟和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都在情绪热烈的氛围中内化,他们惊奇地发现了用大体积减去小体积也可以得到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真实的展示让学生顿悟,数学经验又一次提升为方法,这就是填补法。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猜想、验证、顿悟、联系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所以,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想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需要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对数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和香港的小学教师经历了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学习以及研讨的过程,提升了我对数学课堂活动操作的认识。
1.找准活动起点,确保全员参与。
教师设计的活动应让学生全员参与。有参与,才有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作活动素材,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然后逐渐“入境”,孜孜不倦地探究,豁然开朗地“出境”。此外,活动的设计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特别是他们好奇、好胜、好强、好探索、好挑战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其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2.精选活动内容,彰显学生个性。
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的,有关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活动都值得尝试。努力使数学活动厚重而不浅薄,充实而不虚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活用教材,挖掘教材。
活动内容开发得好,学生没有硬性作业,没有考核的压力,他们乐在其中,自主探索,徜徉于美好的数学世界中,彰显了数学活动的魅力。学生一旦参与了数学活动就会对求知过程本身发生兴趣,激活记忆,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归纳与引申。
我们还要开发一些挑战性的活动,主要指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宽广性、联想性等发散思维特性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