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3-01-02 11:40:31

导语:在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调查交流,了解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了解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有礼貌地回应。

3.乐于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态度礼貌大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交谈。

【教学重点】

1.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教学难点】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活动主题

1.教师导语: 同学们,每次升旗的时候,我们都会奏响国歌,唱起国歌,你们知道谱写国歌的作者是谁吗?

2.教师引导:你们知道音乐家聂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猜猜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预测的运用)

3.教师小结。

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便叫他“耳朵”。他后来专业搞作曲,就索性改名“聂耳”。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著名音乐家名字的来源,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件出示)名字里的故事

二、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1.请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故事,体会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1)谈话过渡:你们这些好听的名字是谁给起的呢?他们为什么给你起这样的名字呢?谁能说说你的名字小故事?

(2)四人合成一组,小组交流。

(3)周围的小朋友都知道你名字里的故事了,你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说,师随机点评。)

三、激趣活动,小记者采访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有,我有,大家有。想知道身边更多同学名字的含义吗?想了解他们名字里的故事吗?老师来做小记者,来采访一下他们,去探询他们名字里的故事?我们大家可以看看老师是怎么问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可以学一学。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等会说一说。

(2)我相信下面还有很多小朋友们想知道同学们名字里的故事呢,谁扮演小记者来采访同学,(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3)通过采访、交流,你了解了谁的名字?说说看。(生说)

(4)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名字里面包含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和美好祝愿。

(板书:期望 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采访活动,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总结名字背后的美好祝愿,了解名字的独特性。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意识。】

1.引导学生说说男孩、女孩的名字叫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1)谈话过渡:男孩的名字和女孩的名字叫起来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一般男孩的名字比较响亮、铿锵有力,女孩的名字比较温馨、文雅、清新。(板书:男孩名字:响亮 有力  女孩名字:文雅 清新)

(4)说说对自己名字的感觉:你觉得自己的名字怎么样?是比较响亮?还是很独特?还是听起来很美?

2.进一步感受自己名字的独特性。

(1)喊喊名字:你们喜欢自己的名字吗?让老师喊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站起来,响亮回答老师。(按顺序喊每个学生名字)

(2)除了大名,有些同学还有小名吧?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乳名。

四、了解名字,拓展练习。

1.真好!我们不但知道了同学们的名字,还了解了名字里的故事。老师再来说两个人的名字,你们看认不认识。(巴金、冰心)

(课件出示名人名字里的故事)

作家老舍名字的由来

地质学家李四光名字的来历

五、活动延伸,课堂小结。

1.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名字的含义或者来历呢? 引导学生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来小小的名字里有着大学问呢!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男生的名字:响亮 有力

女生的名字:文雅 清新

家人的期望、美好愿望

【课后反思】

第2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超级秘书网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7-01

尽管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师按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的实现惟有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今天的教育,面临着高素质的挑战。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形成条件

1、教师彻底放下架子,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教师既能是学生的良师,又能做他们的益友,长期以来的师尊、严师,使很多教师舍不得放下架子,学生更不敢“违师圣旨”,哪怕明知老师有时是强词夺理,也甘愿“忍辱负重”,而甚觉是听话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好学生,将来又怎敢为自己、集体、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义正辞言、慷慨陈词的辩护?

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教师必须改变狭隘的教育观,并努力使学生和家长懂得: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知识,还有能力和品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提高分数,而是为社会需求。让学生既了解自己的缺点,又看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努力发挥潜能,让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差生!

3、不断创新,切莫半途而废。新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模式进化而来的,它既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有适应新要求的特征。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种理论上认为较好的新形式,不一定在实践中有好结果;一种能适应社会的新模式,不一定易被师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勇于探索、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更要有耐心和毅力,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形式

1、共辩式。是指在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展开的共同辩论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讨论式。共辩式重在教师帮助,启发学生全面的、多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透彻领悟事理的能力和积极思维,迅速辩驳的能力。共辩式可用于基础知识、认识观点、学习体会、知识运用等许多方面。下面以两篇语文课文为例,谈谈“共辩式”的应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八册课文《小麻雀》,学生对小麻雀的命运,自然形成了两个辩论小组,10分钟的激辩,仍无定论。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获得支持。我笑着称赞了双方的辩驳技能,又说双方的观点,我都赞成,请想想,这是为什么?”又一番绞尽脑汁的思索,他们终于明白:小麻雀的命运,不仅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它自身素质有关;明白了不能只就某一方面,就轻率盲目的给事物下结论。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背影》,文中作者眼看父亲肥胖的身子爬铁道时,竟有一学生“嗤”的笑出了声。我顿了一下,随即说这位父亲小丑似的爬上爬下,真好笑,多丢脸啊!”便沉默了。顿时,学生们都积极举手表白自己对这位父亲的敬佩和热爱,同时,对刚才发笑的那位同学以唇舌讨伐。最后,那位学生真诚的对大家说长期的优越生活,腐蚀了我对真挚伟大之爱的感情,我才真正成了课堂上的小丑,感谢这位伟大的父亲,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清醒了!”共辩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思维,能激发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特别注意不能以什么标准答案强加于学生。

2、活动式。所谓活,是指将文字符号进行复苏、活化的过程。“动”是指将文中的情节再现的过程。这种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形象再现,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智力、知识和技能,理解文意并能合情理的联想。它体现了语文与各学科和生活的联系。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也是一首好歌,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音韵美,用画笔画出诗中画。如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出塞》中的明月、边关、征夫,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西湖荷色等等。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石壕吏》和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课文《羚羊木雕》等改编成电视剧;将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傻二哥》中卖药糖的情景进行“现场”表演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你简直可以惊喜的发现:学生原来都这么聪明!

3、增新式。这是针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在课堂适时增加社会热点、法制知识、环保知识、防震减灾和自我防范等内容。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书呆子。开展新闻评述,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天下事,将人生理想、学习目的、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开设法制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法律约束和保护自己,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故宫博物院》时,渗透《文物保护法》,学习《我的母亲》时,渗透《妇女权益保障法》,学习《生物入侵者》,渗透《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学习《马说》,渗透《义务教育法》等等;进行防范教育,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冷静理智地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运用式。是指将学生所获知识、能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让他们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可带到课堂,让大家想办法解决。教师也可假制一些事故,要求学生立即处理。毕竟,校园不同于社会,要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上的一代风流,运用式教学就尤为重要。

当然,新的教学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完备,但它更期盼着考试制度的合理改革,否则,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升学率而教,新教学模式终会是表里不一的口号。

参考文献:

[1]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游戏试题.

[2] [哲学]《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3] 法治教案.

第4篇

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闽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四年级,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新编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全部都是PowerPoint可见PowerPoint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基本的操作和操作的技巧

重难点:基本操作

三、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用PowerPoint。

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做一个作品。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第一课 我家住在大海边

第二课 海洋之星的自我介绍

第三课 多姿多彩的自我介绍

第四课 甜蜜的全家福

第五课 给全家福排排队

第六课 给全家福披上彩衣

第七课 啤酒花开

第八课 多彩的节日

第九课 我们一起来跳舞

第十课 直播青岛

十一课 看我七十二变

十二课 海洋之星预选赛

十三课 连线海洋之星

十四课 回溯一线牵

十五课 海洋之星总决赛

十六课 涛涛的礼物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2一、本班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后进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上册,主要是“画图”软件的学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走进电脑画室,让学生认识“画图”软件,掌握基本的操作;第二~第八课主要是通过画不同的图画来学习画图软件中各种画图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第九~第十课是学生创作,学生可以利用掌握的画图工具自由创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画图”软件,熟悉“画图”软件界面,掌握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3一、情况分析

1、信息技术状况

信息技术装备的改善,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除低年级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外,中高年级已按要求开足开齐。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了如何开关机,认识了键盘,并学会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知道了部分特殊键的作用,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练习画画。除此以外,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同时对计算机充满了无知和好奇。我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四、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四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教学总目标:

1、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3、学会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并整理成库,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学会初步的文字输入方法,逐步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

三、实施计划的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

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

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4、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上机能力的培训

四、具体内容安排:

四年级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中文版Win98基本操作。

点: 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点: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4一、本年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将继续承担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经过上学期的管理,本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流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待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下册,主要是“windows”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实用性非常强。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windows”,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

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第1课建立班级课程表

第二周

第2课编辑班级课程表

第三周

第3课美化班级课程表

第四周

第4课完善班级课程表

第五周

第1单元单元小结

第六周

第5课春季郊游邀交友

第七周

第6课聊聊春游定方案

第八周

第7课精彩瞬间群共享

第九周

第8课分享见闻用邮件

第十周

第2单元单元小结

第十一周

第9课小小蜗牛跑得快

第十二周

第10课小猫拜访好朋友

第十三周

第11课小狗参观猫咪屋

第十四周

第12课鱼儿水中自在游

第十五周

第13课海龟鱼儿水中戏

第十六周

第14课小小鼹鼠钻地道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16课,分别是:认识word、word的视图与格式菜单、输入文章、插入符号、插入艺术字、编辑艺术字、插入剪贴画、文章的修改、文章的删除和移动、文字的对齐、文字的美化、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和文章、插入文本框、用word制作课表等、日历的制作、制作电子小板报、作品展示与评价。主要是文字处理方面的内容。

2、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印刷技术的发展;了解汉字的编码及输入法;

2、认识几种输入输出设备;

3、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及字处理软件的发展过程;

4、通过浏览字处理软件的电子作品,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

5、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会在Word软件中改变显示比例。

6、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

7、掌握在Word中修饰文字,美化文档的方法。

8、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绘制表格的方法。

9、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方法,能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

10、学习设置页面的方法,能自主完成或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制作精美的电子文档,版面设计合理、美观。

11、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12、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13、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1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15、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 (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 (2)贯穿网络知识。

第5篇

[摘 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体现三个原则,即课文的情境与学生的心境的和谐共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只有做到这三者的和谐共生,学生的生命才能在我们课堂上焕发光彩。

[关键词]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3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应深入到每一位语文教师心中。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呢?

一、情境与心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有不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会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那就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模糊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对所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境也不过问,造成了创设的情境成为鸡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反而制约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情由境生,由境生情,学生只有对所创设的情境产生了情感,才能融入情境中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让情境与心境和谐共生,根据学生的心境创设情境。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本文所采用的课文均来自于这一册)一课,在创设情境时,我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介绍老师每天的劳动强度,以激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创设这样的情境,往往不能激活学生最真实的情感,因为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一定都是好的印象,也许有的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偏见。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大胆地说。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然后,我再进行引导。最后,达成共识: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都是盼着学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有时可能一些言行不恰当,但是初衷却是好的。当学生的思想统一之后,我再让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才认同课文的思想,才能感受这些语言文字。教学时,学生们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从篇章结构到字词句段,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精讲细评;另外一种是从头到尾教师只注意煽情,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对于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却很少去解读。这两种教学倾向都是不对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语文的两大基本特点和谐共生,才能唤起学生强大的生命力。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并结合课文说一说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学生读书思考)

生:那是因为一个外国人不礼貌的话而引起的。

师:那这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出言不逊呢?

生:那是嫉妒心理,因为达仰非常看重徐悲鸿,并热情地指导他。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没有利用一些外在的手段来教学,仅仅是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升华自己的情感,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中。这样,一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二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三、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这也让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无论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什么样的言论,哪怕是脱离了文本的思想,都会持肯定的态度。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教学只有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让生本与文本和谐共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比如,在教学《元日》这一首古诗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的‘屠苏’是不是电视剧《古剑奇潭》中的屠苏呀?我想‘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就是可以用春风来缓解屠苏身上的煞气。”其实,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之内,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诗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不能将这个问题置之不理。于是,我调整了教案,从这部电视剧谈起:屠苏虽然身上背着煞气,但是他却要强忍着这种折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这也正是当年王安石所处的环境。这样把生本与文本完美的结合,在无痕中达到了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第6篇

一、目标设定: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语文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盲目地追求“流行”,要么将教学目标视为可有可无,放在教案前装点门面;要么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要么容量少,效率低。总之,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设计。我们应当提纲挈领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对准确地解读文本,潜心研读,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独有的表达方式,抓准教材的精髓,摸准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掌握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想,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的选择余地。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才能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行云流水

综观一些教学流程,环节繁琐,教师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编写缜密的教案,设置一些奇思妙想的思维障碍物,最后,课堂成了一幕幕猜谜闹剧。实际上,教学流程应当删繁就简,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整体优化学生语文素养,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情节发展、人物行为、文章结构为主线,整合问题与思路,设计成板块,选好切人点,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或聚“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展开教学,其余内容一带而过。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置这是“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一主线,使学生通过研读,一步步归结出了林冲的品质(谦虚、艺高、机智等)和洪教头的特点(骄横、自负等)。在引导学生认识洪教头时,由于有先前研究林冲的过程作“范式”,故而用时更精短。或拎“线”――纵向横向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在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引发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旨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感悟“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再读时,体验“他们创造出怎样的美好境界”。在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中,人人有充分的自学体验的时间。三个问题,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步步升华。

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则是预设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聆听蒋校长的《“生命桥”》一课,教师语言一唱三叹,余音绕梁,“让我们用心来朗读感人的文字,用心来欣赏震撼人心的画面,用心来感受老羚羊的献身精神……”“他们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后面的羚羊作出了成功的示范,那么第二对羚羊,第三对呢,第四、第五对呢……”在重点的突破上,随着情感的激发,教师简短而又深情地:“读!”“再读!”“一起动情地读!,'学生全身心投入了,感动了,震撼了。教师的语言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当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甚至可以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适当地“藏巧”,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画龙点睛

第7篇

务川县泥高乡地势高寒、偏远,经济落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成为棘手问题。我是这个乡的―名村级小学语文教师,现把我校语文教研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解决语文教师在法制教育层面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要求语文教师认真检查对照,克服下列不足:

1、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关内容在备课时写入教案,只是为应付检查,在教学环节不作法制教育渗透,流于形式。

2、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有的语文课教师法律知识不够,导致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律知识时照抄照搬、本本主义,缺乏精当教学案例,课堂没有灵活性,法制知识成了纯粹的理论讲授,空洞无物,学生收效甚微。

3、对于法制教育的理解有错误认识。一是把法制教育归属于德育范畴。“道德”与“法律”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是相互独立的,道德不涵盖法制内容。

二是只重视素质教育。仅仅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三是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只关注法律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四是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教师应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效果,不能反客为主,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五是忽视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的重要性。学生父母自身行为状况、教育方式如何、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教师,对班上的每一名学生应当了解得清清楚楚,以便因地制宜实施法制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堂向学生渗透法制知识

课堂是教师利用课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利用课文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教研组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为蓝本,选择其有关内容认真备课,挖掘课文中的法制因素,同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补充身边事例,效果很好。

(一)从课文中挖掘隐藏的法制素材进行教育。小学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筛选出来的优质作品,有大量的法制教育好素材,教师要认真挖掘,将课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挂钩。

1、抓关键词语。如三年级上册《掌声》中的“残疾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内容,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教育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国家对残疾人有多种特殊照顾,要求残疾学生不要自卑,其他学生不能歧视、挖苦残疾学生,要帮助他们,与他们做朋友。

2、抓住重要句子。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就要抓住“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水里……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攥着面包纸。”一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让学生知道“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我们都要保护淡水资源,如建工厂就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评估,有些工厂对水资源污染太严重了,再如今年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因为空气受到污染造成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品赏名篇佳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二年级下册《泉水》,是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优秀文章,要以此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激发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在备课时,结合课文有针对性地选择法律法规内容,通过师生对事例的互动讨论,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互动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时,老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喜鹊抓回来养?”师生召开讨论。教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告诉学生:这是国家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则,要求大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不得捕猎、伤害野生动物,当然就不能随意抓养鸟类了等。

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法制意识

1、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要求在作文教学时做到“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的自身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认识事物,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法制教育。

2、写日记。小学生日记多是对感觉器官感觉到的感性认识的记录,是真话,有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的记录,通过老师批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法制地教育。

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身感受法制教育

教师为学生设置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1、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法制教育。如交通安全主题班会,用红、绿、黄纸制作指示灯灯具,假设十字路口做游戏,让学生切实理解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比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果。目的是对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

2、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如每年3月12日进行的“植树节”活动,讲解“植树节”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规定不得纵火毁林、森林被破坏后的严重性等开展法制教育。

五、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第8篇

关键词:会自学;自觉阅读;自主学习

帕克・帕默尔说:“真正共同体是载着教育使命的概念,因为它接受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所归属的现实、我们渴望了解的现实,远远超越了人类彼此间的互动。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同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这个共同体不能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高度注意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时发现,并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应有的发展,做到善于引导,及时鼓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理想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认为,实现这一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案的设计思路,改变教学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行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柏拉图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因此,良好的自学习惯是从人的生存事实出发,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了关照而充实、和谐、光明,而非把外在于人的、背离心灵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让学生观察大自然

身处大自然这一思考源泉处,学生的思考能从直观形象转为对相关形象的信息加工。实际教学中,每位老师都会遇到“个别学生虽端正坐在教室,貌似专注听讲,却只字未入脑海”的情况。大多情况下,这并非学生故意为之,而是教师所讲内容只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缺少形象的生动性,学生无法直观、真切地感知所讲内容。因此,应在大自然中,向学生尽量全面多姿地揭示某一点,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回顾所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在观察大自然时,引导学生对所见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主动地与人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形成。像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秋天》这篇课文中,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后,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如,“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秋天一到,秋风习习,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秋风来到什么地方在那儿做什么?”以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秋风飘到什么地方?在那里做了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自觉阅读

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而自觉阅读更彰显其重要性。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更是三者之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的阅读,学生应作为主动的参与者出现其中,而不是被动地阅读或接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有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毅力阅读、思考。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阅读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的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不同。因而,阅读面应是广泛的,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更不应局限于作文书。应指出的是,自觉的阅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倾向、方向性,“导”而不“限”。

三、联系实际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选择性、能动性、独立性等是自主学习的显著特点。实际生活能使学生的知觉更敏锐,理解能力更强,在无意中巩固旧知、习得新知。因此,学生最初的思维课并非仅仅在教室面对黑板,而是要让他们走进日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去观察、学习,做到: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做。引导学生懂得:应联系生活实际,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语文,只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才会得到许多知识。

从实际上切实减轻这种“负担和压力”,让学生的“主体性”从“负担和压力”之下“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构建有效生态课堂,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07-02

我县于2010年11月有幸请到有效教育的创建者孟照彬教授来给我们进行了第一期的有效教育培训。从此,我们知道了有效教育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是很强的。在此,笔者就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推行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有效性的认识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呢?在一次培训学习中,笔者聆听了广西师范大学王教授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好课’没有严格唯一的标准,而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没有现成的模式,但是有基本的要求,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我觉得就要看每一个学生是否主动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孟照彬教授对一节有效的课堂的评价就更具体了,他提出了“经典性评价”的概念。“经典性评价”包括三性、三动,也就是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主动、互动、能动。他主要从两个角度评价,一是对知识性的传授、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方面的落实情况的评价;二是对师生、生生互动情况,是否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评价。由此可知,课堂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只有教师关注到课堂的有效性,对有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致力于在每一节课上都努力地去追求它,才能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对有效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县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地践行着、探索着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想尽快将孟照彬教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践行有效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

(一)为了形式而形式

在推行有效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虽然看到课堂上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且学生钟情于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不高。比如,对于一些本来很容易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但是教师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合作学习价值的,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却没有给足时间,当学生谈论问题正酣时,常常因为教师的一声“停止”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按照教案的预设去教学。就拿我县某实验学校4月1日集中开展的一次观摩研讨活动来说吧,一位教师上文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提出了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孰若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等让学生讨论。为了使讨论更充分,教师安排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可是该教师只给学生1分钟时间,时间一到就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换个角色想想,如果我们是学生,在这1分钟时间里,我们一组四人能解决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吗?在这1分钟时间里教师也许都还没有想好通过什么办法入手来解词、解句,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尽管该教师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但是徒有形式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

又如,课堂上关于“板卡”的使用,教师只是因为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五项基础“单元组、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和团队”中有“板卡”之说,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准备了板卡,让学生使用板卡写上东西,但是并没有使用写有内容的板卡辅助教学,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写而写。教师在使用板卡时,并没有考虑到有没有必要使用,用它有什么作用,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发挥板卡利于学生学习交流的作用,如果不是为了避免“空讲是教学质量的大敌”,那我们随便写在哪里不一样,又何必用板卡呢?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单纯地为了某种形式而去追求没有内涵的空洞形式。

(二)忽视内质而低效

以上笔者所说的是教师在探究中,为了形式而形式。就因为我们走的是形式主义,所以内质的东西学生是学不到、学不好的。课堂上该学的东西学生学不到、学不好,课堂效率当然也是低效的。低效的课堂不是我们推行有效教育的初衷,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让课堂更有效,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类的?请找出相关的句段。”学生在汇报学习情况时,读到这样一个句子:“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来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他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此时,教师让学生把词语“毋庸置疑”连读三遍。读完三遍后教师评价:“这样你们就记住这个词语了。”那么,学生仅读这三遍就掌握这个词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学生对这个词语理解了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对这个词语会认、会写、会解、会用了吗?只有做到这“四会”,才可以说学生掌握了这个词语。而该教师的教学效率是低效的,那是因为他忽视了教学的本质。

在探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虽然也看到了不少热热闹闹、顺顺利利的课堂,课堂上也包揽了学习方式中“五项基础”的要素,甚至“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也都在课堂中留下了痕迹,可是一节课结束之后,笔者静下心来反思,在这节课里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他们的什么能力得到了培养或发展?知识目标落实了吗?重点突出了吗?难点突破了吗?……在诸多问题的反思之中,笔者感到了一阵阵的遗憾,原来――忽视教学的本质也是促使低效课堂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上面所述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现象,却也是我们在推行有效教育中的两种误区。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立足于教学本质,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只有这样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三、落实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误区,认真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在推行有效教育的实践中,笔者对有效性的落实有了更多的思索,认为有两个要点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做到心中有教科书;二是要做到眼中有学生。

(一)心中有教科书

说起心中要有教科书,不禁使我想起于永正老师说过的一件事。为了上好课文《秋天的雨》,于永正老师把课文研读了约70次。为什么要读那么多次呢?我想一定是为了读透文章,要读到文章里去,要把文章读到心里去,在探究性的读和创造性的读之后,还要从文章里跳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现在我们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课文的编排是把相同主题的课文归为一组,并结合课文主题确定本组的习作内容,这些课文是我们训练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例子。今年三月中旬我县举行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评比活动,活动中就发现莫小芳老师能做到心中装有教科书,并结合课例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比较好。在习作指导课上,她设计了一个“看‘经典’描写,竞猜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并出示课文里描写人物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再来竞猜人物形象。如出示句子“他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学生读了句子马上猜出这里描写的人物是“马宝玉”。此时,莫小芳老师顺势利导,教会学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把内容写具体,使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一些教师单纯地为了习作而习作,进行空洞地说教,如“要把内容写具体生动”等有效多了。当然,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是只有这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在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其实,学习每一组课文之后,所安排的习作等训练内容都不是孤立的或者是游离于教科书之外的。叶圣陶老先生的“例子说”曾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凭借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地对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把这些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能丢弃教科书。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深入细致地钻研它,才能明确它的编排体系和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深入地研究编者是怎样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怎样把学生的素质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的;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认真地研究教材,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旁征博引。

(二)眼中有学生

课堂上教师表现得精彩,课堂不一定是精彩的,但是如果学生表现得精彩,那么这节课一定是精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眼中有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真是的,为什么学生的问题那么多呢?”这样的抱怨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可贵的。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命力,就要看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否涌现出来,因为它们才是我们教学的生长点。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事与愿违的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反而希望教学活动是非常顺畅的,希望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甚至害怕出现学生提出和教师预设的答案不相符或偏离而难以收场的意外。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为严重。这种眼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案,只有在场的观课教师的思想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和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要关注的,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问题,才能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展开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和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以促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