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21:40:09
导语:在高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年鉴同画册、电视宣传片、报纸等信息媒介一样,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高校管理和高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宣传交流作用。展示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仅仅通过报刊、网络的典型报道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多种渠道才能更有说服力。高校可以通过高校年鉴向社会全面系统、真实充分的展示自身形象,高校年鉴记录了高校实力、荣誉、业绩、图表等大容量的信息,记录了高校的年度情况,用事实再现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通过向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赠送、交流等方式,让社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校的办学全貌,进而支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向州委、州政府、州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赠送《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年鉴》,让他们充分了解了该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办学成绩,引起了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资政教化的作用。高校年鉴的主要读者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高校年鉴资政就是靠信息资料来帮助相关领导及人员全面了解高校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年鉴作为高校的“百科全书”,以浓缩而密集的资料,记录了高校全方位情况,从中可以查到各类大事、要事和各类统计数据等,为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员提供横向可比、纵向可鉴的丰富资料,从而使领导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高校年鉴还可为高校其他管理人员撰写领导讲话稿、总结及查阅资料等提供方便,是省时省力的便捷办公工具。另外,高校年鉴具有教化作用。高校年鉴以客观实事为依据,以其连续性不断地记载了高校发展演变的历史,记录了高校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的动人事迹和丰硕成果,高校年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是高校对外的窗口和名片,也是高校的精神家园,它不断地激励和感化后人自信、拼搏、奋进、超越。同时,高校年鉴记录的动人事迹等也为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年鉴》和校史记录了该校建校31年来的办学历程,其中老一辈教职员工敢为人先的胆识、献身事业的激情、谙熟业务的素质、同舟共济的态度和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已经成为该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时不激励着该校教职员工奋进,推动着学校发展。
三是存史鉴戒作用。高校年鉴逐年编写,确保了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记载了高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教训,记录了高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的新成就、新经验和重大事件,是高校的史料和档案宝库,是一部高校年度管理的综合性史实资料工具书。同时,高校年鉴还具有鉴戒作用。高校年鉴在记叙高校发展的同时,记录了高校发展行之有效的做法、步骤、措施等,既有典型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可为相关人员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谋划未来提供鉴戒,可规范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言行。
二、对高校年鉴编撰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党的以来,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高校也将编写高校年鉴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纷纷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编写高校年鉴,年鉴编撰的质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高校年鉴编与地方年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笔者结合《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年鉴》编撰,对高校年鉴的编写工作谈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高校年鉴编撰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前提。编撰年鉴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在高校深化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亲自抓。高校各级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年鉴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支持年鉴编撰工作,为年鉴编撰提供客观真实丰富的资料,要意识到编写年鉴即可以宣传交流、资政教化、存史鉴戒,也可以促进学子与母校的联系,是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学校领导才会重视年鉴编写工作,从而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确保年鉴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年鉴编写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年初与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一并列入工作要点,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要稳定队伍,健全机制。年鉴编写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将学校的总结、文件制度等收集整理一下就行了,不需要加工,这样编出来的年鉴见不到人和事,没有典型材料,不具有可读性,不能发挥年鉴应有的作用。编写年鉴是个细活,不仅要求编写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字驾驭水平和全局观念,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得住寂寞,要有吃苦耐劳、客观公正、追求真理的精神。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年鉴编写队伍、成立相应的机构是做好年鉴编写工作的关键。年鉴编写人员要有一盘棋的意识,本着对学校历史负责的精神,用极其认真、细致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湘西自治州民族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年鉴编修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任编委会主任,校长任主审,分管副校级领导任主编,其余副校级领导任副主编,各县电大站及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由校办公室组织业务素质高、责任感强的人员编写,形成了年鉴编写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科学规范,客观真实。高校年鉴框架的设置要科学,要设置好栏目、类目、条目,条目着重反映实质性东西,着重介绍大事、要事、新事,写出深度,切忌内容空洞、罗列过程和流水帐,避免简单化、概念化,要精心筛选材料,精选条目,精心提炼标题,力求写出新意。同时,语言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开门见山,直陈其事,要用平易朴实语言,将事实交代清楚,不需要用修饰性文字,或妄下评语;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不夹叙夹论;计量单位、称谓、日期等也要规范,在准确表达意思前提下,用最简洁,最精练文字陈述其事实。另外,要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无论是教育行业领导者、高等教育研究者还是社会读者,都想通过年检掌握准确、真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因此,年鉴资料的真实准确可以说是年鉴的生命力,年鉴的数据和资料要经得起实践、读者和历史的检验,年鉴编写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本着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精神,经常深入到基层,广泛、及时、全面、客观、真实的收集信息资料,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凑”,重要的必录,无价值的不收,年鉴中所涉及资料和数据要认真核实,确保年鉴资料的翔实、系统、准确和权威,从而提高年鉴总体质量和可读性。
(一)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加强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的目的。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素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邹积艳在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王秀娟就文学欣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并不多。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去最基本的兴趣”。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作用的最好形式”。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罗杰文还指出,文学欣赏课要促进健康人格的完善,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教师应注意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健康人格不断完善。“这种与文学教育挂钩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来得更加深刻和扎实,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更具恒久性。”席云玲、袁庆华等研究者具体分析了文学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等。谭莉萍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表述,提出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素质目标、能力素质目标外,还应树立思想品德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四)文学欣赏选修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学欣赏课程在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充分利用文学欣赏这一宝贵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于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王世银提出,文学欣赏是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样式,文学欣赏态度与观念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文学欣赏课程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平台,文学欣赏活动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式。
二、开设现状分析
文学欣赏选修课在高职生学习生涯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其课程开设现状及实际收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者纷纷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以期改进课程的教学状况。陈萍、李连富认为,深化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澄清学生在以下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文学欣赏课与语文、文学欣赏课与专业课。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文学欣赏课的学习对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付玉东分别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不高的原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文学欣赏教学应当遵循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相统一的原则,改革的途径主要是吸收传统文学审美教育的“和谐”理念、树立批评意识、把握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朱建宏认为当今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存在以下问题:选修课发展不平衡、文学欣赏正受冷落;选课程序不够规范、教学环节缺少管理;选修制度不够健全、文学师资力量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加强文学欣赏课程价值认识;规范文学欣赏课堂教学管理;加大文学欣赏选修制度管理;配备文学欣赏课程优秀师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选编高质量的教材。马春志针对文学欣赏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下降的问题,提出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万薇薇则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刘丽娟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选修课的根本性矛盾表现为教学内容与特定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之间的尖锐冲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求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教学改革研讨
传统的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重理论,轻运用实践;重讲授,轻参与。学生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失去了学习兴趣。为适应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高职文学欣赏课程需要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王婷认为“教学内容应当突出文学文本的常识性、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和文学体验的情感性,同时应选取一些贴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文本”,“在理论讲授部分,应该注重深入浅出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课程也承担着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功用。万薇薇提出当代流行文学作品的选择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讲课篇目的制定,以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王丁在概述了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并阐释了文学欣赏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万薇薇根据教学实践,设计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主要由五部分构成: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个人发言、教师评点、书面成文”。
(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王婷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动较为活跃的特点,提出应该采取和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陈娴娴具体探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文学欣赏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如“采用头脑风暴法,激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何彩霞指出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由灌输变为引导,包容不同观点,由“必须”转为“如果”。王晓彬提出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四)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冯华提出为提高教学效果,需引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文学、绘画、音乐、解说、视频技术为一体,声情并茂、图文流畅,使课堂生动活泼”,并介绍了多媒体软件应用于课件制作的案例。
(五)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王婷、万薇薇等研究者指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化也需要建立与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过程化,综合上课考勤及纪律、课堂活动参与度、课下读书笔记情况和期末考核五部分,从以知识为主向以能力为主转变,让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此外,还有研究者将先进教学理论和思想引入文学欣赏课程研究,如樊洁、王芳《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何红梅《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模式化教学探析》等。
四、学情学法研究
还有研究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要发挥学生在文学欣赏中的主体性作用,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许丽总结了“以文学的眼光赏析文学作品”、“走近作者的世界”、“入其内,出其外”及“体味深层的哲学意味”四种方法。闫灵芝在总结高职学生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稳定注意、感知形象、展开想象。万薇薇还提出要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方式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作品并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五、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研究展望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德育
人类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四大文明古国同时存在时期,世界的灿烂文化就有了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交通、通讯、传媒等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文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产生不同的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不同的文化可以同时汇集到世界各地,文化多元的潮流侵蚀着世界各个领域,我国高校在德育中也深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一、多元文化的起源及含义
对“多元文化”这一术语的探寻,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演,到1960年以后,它作为一种思潮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这一切起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的文化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而在当时,“多元文化”指代的是两种文化现象:“一是在殖民地国家存在的殖民者的统治文化与原著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二是在移民国家中不同种族、民族、的文化共存。”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殖民者与当地人民间的文化共存,在世界范围内的任何地方皆可共存。因此,多元文化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几种不同文化观念共存的现象。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承担重要的任务,我国的建设要靠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来承担,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和祖国的未来。在被多元文化浸染的现代高校,德育拥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1.高校德育更加需要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对外开放以及外交频繁促使中国文化思潮受到西方思想的浸染,而高校作为接受最新思想的第一阵地,也是最早受到西方文化侵蚀的地方,这就导致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被淡化。这种现象并不只在学生中存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观念。德育也是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意识形态的教育一定要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到生活中去
当今高校的德育还大多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教育最终必将被取代,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手段,将高校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高层次思想的熏陶。
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不再单一接触旧时期的文化观念,对于党的理论,有的学生感觉麻木,这样的现象主要还是大学生没能真正深入理解的深刻内涵。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更符合人的本性、更符合现实享乐主义的文化观侵蚀了他们的头脑。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德育首先要做到让大学生认识,理解的正确性,而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将这些先进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管理工作中去。
3.高校思想政治应更注重主体性与民主性
多元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之一就是民主观念与主体观念的差异,受西方经济体制、政治文明的影响,促使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主体性觉醒。所谓主体性,是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他是相对于客观性而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发人的主体性,在接受先进文化思想教育后创造更灿烂的文明,因此,高校德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更注重主体性的体现,不能将其视为德育的阻碍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调整
1.调整高校德育的载体与人力资源
首先,要创新高校德育的载体。“高校德育载体就是指那些能够承载高校德育活动进行从而实现德育目标的事物,这里所指的事物既可以是有形物质的,也可以是无形物质的。”载体对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承载着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创新高校德育的载体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已有的传统德育载体进行扩充。当今社会高校德育的载体,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第一课堂,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应将高校德育寓于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等之中,同时要与时俱进,调整高校德育机制以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
其次,要注重调整高校德育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高校德育人力资源队伍主要指的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双重特性,首先,他们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创新者,是高校德育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其次,他们也是被创新的对象,他们也在社会中,他们的思想也必然受到新思潮的影响,被重新塑造或改变。
2.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主体间交往的平等性
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中将其作为主体来对待,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德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塑造人格健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样造就了现代学生的“平等观念”,因此也就要求新时代的德育要注重调整主体间交往的平等性。发展主体间的交往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与教师间地位的平等;二是指教师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体,学生之间也将对方视为平等的个体,彼此间的平等也有助于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人类的进步带来文化的多元发展,多元文化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亦是深远而巨大,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德育的特点,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理,刘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创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6).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高校的教育统计也不例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是数量性,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和反映问题,通过数据揭示教育现象的。数量统计工作主要包括:严格按照评估要求统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记录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统计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第二是时效性,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数据,掌握信息,从而制定相关的决策和政策。高校教育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效性,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单位,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三是科学性,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准确,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分析。第四是法制性,高等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严格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得瞒报、漏报、谎报、错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
二、高校教育统计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关系
(一)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应突出教育统计的主体地位
如前所述,高校教育统计可以有效了解高校现有的师资、科研、学术、经费、设施等软硬件办学条件,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充分统计数据、分析,同时参考高校办学条件的一些基本指标和评估指标,对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从而发现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加大投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整改,从而增强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教育统计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高校加强自身建设角度分析
(1)通过搜集、整理统计数据资料,利用EXCEL、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高校办学结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角度进行认证分析,高校自身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优缺点,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高校明晰办学思路和方向,进行科学定位,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2)根据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可以充分、真实了解自身教育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配置现状,找出自身的优势,客观对待存在的不足,努力挖掘办学潜力,多方筹措,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效率。
(3)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管理、监督和决策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大众、校内师生进行统计调查,意见征询,对收集的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为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和依据。
2、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育监管角度来看
教育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办学指标标准,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对获取的高校教育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隐藏在资料内部客观规律和资料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全面评估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与教学资源禀赋,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后期的教育发展政策、规划提供帮助。
(二)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系统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准确的统计数据等指标来展示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巩固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潮流,高校教育水平取得较大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投入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衡量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参数指标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评估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1)教育教学统计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高校不管出于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迎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必须经常性、系统性地对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测评,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应该着眼于以下指标来进行,具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44个主要的观测指标。通过对这些观测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34个观测指标是通过数据体现的,约占整个方案77.3%,足以说明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评估中的重要意义。高校教育统计遵循着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奠定了基础。
(2)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例如:在教学管理方面,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到教师工作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所有的管理工作环节都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数据最有说服力。再比如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对教职员工中专职教学人员、教学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总务后勤人员等各类人员所占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作出总体性评价,可以准确呈现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三、结语
无限的爱心是高尚师德的基础爱,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爱心,师爱之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限的爱、是无私的爱、是真诚的爱,这些爱化作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的学生也会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延伸下去,使之爱父母、爱朋友、爱同学、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从而形成无疆的大爱,而这种大爱的形成,正是以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爱为根基的。无限的爱心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无穷的学识是高尚师德的关键学识:知识,学术上的修养和成就。教师知识的渊博是完成教师职责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的导师。无穷的学识是高尚师德的关键。无瑕的品德是高尚师德的保证品德:品质、道德。无瑕的品德是高尚师德的保证。高校教师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真正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才能真正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管理育人理念教师的工作面对学生的未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学会做人,还要传授给其知识、道理,使他们学会做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要关爱他们,把责任转化成情感。新时期的教师,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单方面强调“师德尊严”的陈旧观念,而提倡“以人为本”、“尊师重教”、“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新理念。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及个性,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良好关系,积极地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雨中的伞、雪中的炭、冬天的火、夏天的泉,教师应时刻把爱撒播到他们的心田,从而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管理是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只是强调“严格管理”,在“严”字上下功夫,而现在“管理育人”的新理念,要求教师在管理上严而不厉、管中有爱、严中有情,在人性化的管理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2.修身养德,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当今社会,高科技、新知识都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代大学生思路广阔、思维敏捷、思想超前,信息网络等高科技事物,他们都先于他人掌握。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要成为新时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促进者,使自己的知识永远处于领跑的位置。这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仅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里知识精深,还要触类旁通、兼容并蓄,学习和掌握各种所需要的相关的知识,真正使自己做到知识渊博、无穷无尽。教师要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榜样,使自己的知识永远超越学生的要求,超越教育和时代的要求。此外,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不拘一格,也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的脚步在各方面不断更新。教师通过授课等形式,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这就要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授课方法,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摘要]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高校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形式。
1.监督职能
高校审计的主体职能包括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基本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但这三者的监督方式、监督力度都不相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且高等学校的审计应当对高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行独立地监督,所以,监督职能应该是高校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管理职能
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首先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控制与监督作用。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观念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拓展,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经济的壮大,高校审计在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同时,利用其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开展工作,逐步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校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观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本身,包括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路创新
审计力量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也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名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岗或“转业”到审计部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计人这项工作,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足。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把关不严,把一些没有审计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部门,致使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改革现行审计主体,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1.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
2.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①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等。②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③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情况。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在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实,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发现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将从此不作选拔和任用,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高校审计工作评价体系,把高校审计反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审计评价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效益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师生员工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一杆标尺;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对被审项目和社会同类项目经济效果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对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要将高校审计结果列入高校主要负人业绩考查内容,维护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高焯.审计学(修订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葛长银.审计经典案例评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世界大学评价的机构已有几家,并产生了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大学排名,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佳大学(World’sBestUniversities,WBU)”[1],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ARWU)”[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的“世界大学排名(WorldUniversityRankings,WUR)”[3],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的“CHE大学排名”(CHEUniversityRanking,CHEUR)[4]和西班牙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rodeCienciasHu-manasySociales,CCHS-CSIC)网络计量实验室(CybermetricsLab)的“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名(WebometricsRankingsofWorldUniversities,WRWU)”[5]等。2005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按照中心的既有理念,设计了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权重、对象和方法,分析研究了进入ESI排行的世界大学的综合竞争力,首次了“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之后,RCCSE每两年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现状进行综合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项排名不断成熟和完善,至2011年已连续4次排名结果[6-9]。另外,考虑到世界大学与学科评价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力和必要性及其在教育管理者和高水平受教育者中的需求性,RCCSE自2012年起将每年评价一次并出版相应的评价研究报告。同时为了迎合网络时代的新兴需求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网络影响力”这一指标,以进一步考察各学校的声望情况、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程度,并作为Web环境下科研影响力评价的补充,以达到从科研产出到现实影响再到网络影响的综合实力评价[10]。
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此次评价在往年31个排行榜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影响力排名。具体的排行榜分别为: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即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免疫学、材料科学、数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综合交叉学科、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药理学和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空间科学)、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8个基本指标排行榜(即收录论文数、论文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进入排行学科数、发明专利数、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网络影响力)。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还给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从而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学校及其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评价结果中,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同时结合国内外一些大学对自己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分为三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至于世界一流学科的界定,主要根据所评22个学科的不同评价单位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情况而进行划分,其标准为某学科排名前10%内的科研单位为该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前1%(含1%)的科研单位的学科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
二、中国高校总体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分析
(一)进入ESI排名高校数量变化情况
每年RCCSE世界大学评价报告均是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大学和分22个学科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学科为总体的评价对象。但是由于ESI统计数据的变动,该评价的对象也随之有所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最初开展的两次世界大学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加上前期人力、物力的限制,对于评价对象中的同机构不同名称标注的情况,未能详尽的合并、更正,因此出现机构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而在后来的三次评价中,都尽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评价对象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不可以否定,同时中国进入ESI科研竞争力排行的高校数量也日益攀升,这一点很值得欣喜。
(二)国家(地区)排名变化情况
在2005-2012年这7年内的5次评价中,均设置了“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主要是对排名前30位的国家或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我们对这5次评价中中国的总体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表示上升,“”表示无变化,“”表示下降,表3、表5亦同),发现中国大陆一直处于排名上升的状态,从22位一路跃升至第6位;中国香港地区在这期间排名有上升、有下降,但总体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21名左右,这可能与其学校数量有关,在7年内,该地区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仅增加1所,对排名的影响也就不是很大;中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类似,排名变化与进入评价的学校数量变化正相关,排名由26位上升至13位。总体可见,中国在世界水平的科研竞争力发展中整体成效卓著。具体对中国大陆地区科研实力各指标在前30强中的排名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发现中国大陆发文、论文被引、热门论文、高被引论文数等方面上升迅速,目前均已进入世界前10强的行列;专利数一直是中国大陆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科研实力竞争中的强项,一直保持在前10名以内,并由2007年的第8位迅速跃升为目前的第3位,实力可见一斑。但是,在各项绝对指标飞速攀升的同时,高被引占有率这项相对指标(高被引论文数量与发文数量的比值)却一直下滑,由最初的18位一直降到25位,这也就反映出论文质量的提升速度并未跟上论文数量增加的步伐,也警示中国在提升科研竞争力的进程中,莫让数量掩盖质量,而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高质量论文的产出,从而真正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世界科研竞争力。
三、中国高校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
(一)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总体排名变化情况
通过前文阐述,我们已经发现中国高校在世界水平上的数量可见度已经越来越高。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中国高校整体排名情况。对世界一流大学(前300名)中中国高校名次分布情况分析(表4)可以发现,中国不仅在进入ESI排名的总体学校数增加,同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学校数也不断提升。大陆由最初的3所学校增加到9所,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目前分别有2所和4所,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72)、清华大学(84)、浙江大学(94)、上海交通大学(122)、复旦大学(172)、南京大学(20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5)、中山大学(273)、武汉大学(295);香港大学(121)、香港中文大学(170)、香港科技大学(261)、香港城市大学(296);台湾大学(71)、台湾成功大学(202)。中国高校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已有4所,其中大陆有3所,可见高水平大学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些高校在世界排名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它们各自的竞争实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我们对RCCSE公布的2012年中国大陆高校排名前10的学校在历年世界大学评价中变化情况进行统计(表5)发现,中国一流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多呈现稳步上升的局面,虽然个别学校在2009年有下降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升幅度较大。目前在中国大陆前10强已有8所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国内排名前3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也荣升世界百强(即世界顶尖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提升幅度最大,都由600名以外逐步发展进入了世界一流的行列;相比之下,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度略显缓慢,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分指标排名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脉络,并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我们对2012年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内中国高校分指标排名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表6),发现中国高校中最有优势的科研指标在于发文数和专利数,部分学校的网络排名情况也值得肯定。但是这些优势还很微弱,而且不够稳定,在能够真正充分体现科研竞争力的主体指标实力方面,如总被引、高被引和热引等质量型指标上仍有很大欠缺,需要引起教育监管部门、高校管理者的广泛重视,加大力度,提升科研质量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科研竞争地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注意到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高校排名中逐渐下跌的一所重点高校[11],其科研力量不容小觑。它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并已在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其中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均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即排名前10%),在国内的专业优秀率也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说这个“短小精悍”且容易被人忽视的国内重点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甚至超过了排在它前面的很多知名高校,也是这些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世界一流化建设中的榜样。
四、中国高校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进展
(一)学科总体发展情况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我们对中国进入ESI排名学科总数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发现中国大陆从最初的16个学科已经发展到目前在ESI分设的22个学科的全部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非常值得肯定。但是详细分析后发现,中国大陆高校真正进入排名的却只实现了由9个到19个学科的发展,增加了10个学科,但仍然在免疫学、综合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3个学科处于空白,这也是中国香港和台湾同样面临的问题,这便是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进程中所要攻克的重要难关之一。另外,从各地区内世界一流大学进入ESI学科排行的平均学科数统计情况看(如表7所示),在连续5次评价中,中国的平均学科数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三个地区的平均学科数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中国大陆由最初的5.67增至11.11,已经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平均值的差距,但仍需继续努力,向世界高水平国家看齐。虽然22个学科均有中国大陆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进入ESI排名,但是对于每所大学或科研机构而言,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学科数量却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中国大陆大学都只有1~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除了中国科学院在20个学科均有进入以外,重点高校情况也相对较好,大陆排名前6强的高校均有10个以上学科进入,且都有排名前10%的学科存在,尤其是前3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均有4个世界一流学科(表8)。同时重点高校仍然能够呈现与国内排名类似的文史综合类院校学科广而全、理工类院校学科少而精的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国内高校发展策略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规划不谋而合。国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建设,科研竞争力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亦可推进整体实力不断加强。
(二)优势与劣势学科分析
从进入ESI排名的学科数量和具体排名情况看,中国高校在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领域占有相当优势。2012年的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高校的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都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尤其是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等8个学科还有顶尖机构存在,不过除了清华的工程学,其他所有的顶尖学科机构均被中国科学院独揽。同时在科研机构的统计中,中国科学院在发文量、被引总量、热门论文数、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ESI学科数5个指标上都名列前茅,这些都深刻印证了它作为国内第一研究巨头的科研竞争实力。另外,总排名前1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其学科都很齐全,并且每个学科影响力都很大,如哈佛大学有15个学科位于世界前10强,斯坦福大学有9个学科位于世界前10强。中国大陆高校只有北京大学的数学和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3个学科排在世界前10位,其他高校在世界前10强的学科领域则仍然处于空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大陆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仍然表现较弱。纵览2005-2012年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中国大学或科研机构总体上在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上的优势相对明显,但也呈现出学科建设相对集中的现象:优势学科愈益强大,劣势学科发展缓慢。因此,在发展这些优势学科的同时,高校管理人员、教育发展监管人员也要注意到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经济学与商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空间科学、免疫学、社会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以及临床医学这8个学科中,中国大陆还没有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这也正是我们的劣势所在,急需加大投入,力争消除劣势,平衡发展,争创全面一流。总之,要真正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接轨,中国大陆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仍任重道远。
五、结语
在对125篇论文进行分析汇总后,拿出其中34篇提及到公共课现状问题方面的论文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类,分为以下5类:
1教学培养与目标课程培养途径单一
课程定位与目标不清楚并且与社会脱轨。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的,其统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忽略了师范生各专业的差异。同时教师很少联系实际,大部分学生甚至有些代课教师都不清楚学校对于教育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2教学内容
通过对以上论文及对各高校和市面上教材的考察和翻阅,发现教材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比如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没有照顾到各个专业师范生的学业背景等等,总体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真正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具体来说表现为:内容很多,但没有重点;未兼顾各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教材编写不成熟;课程内容和讲授的不足;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
3教学评价评价理念落后
不重评价反馈,评价标准不合理这三点是通过对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许多高校对课程的评价基本都是些比较轻松的笔试。并且笔试中主观题居多,只需简单记忆即可。同时教师和高校教学方面的紧张,如班级容量大,学生多,难以进行有效评价。
4教学观念和手段
4.1教学观念落后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就要运用现代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和学会新的教学理论,剔除过时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理论,但在多媒体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大多数的教师仅仅把所讲的内容搬到了课件中,实质没有多大变化。而且代课教师对当今教育思想、进步的教育方面的技术理论、时新的数字媒体等缺少了解。
4.2教学手段和方法
过于传统基本还是老师说,学生听。学生大多数只能看看图片视频等,甚至只能通过文字自己想象,结果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听,教师往往也失去动力继续讲下去。
5其他方面除以上几大问题以外,还发现了许多和本课程开设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5.1教学环境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作者对教学环境的理解,现代教学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为优化和提升教学效率、效果而建立的系统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与条件,建立学校现代教学环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包括现代硬件和软件环境。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教学环境的问题,尤其同学们对教学环境存在的很多缺陷有很多感触:①学校软硬件条件落后,限制了课程实施;②校园网建设缓慢,功能不完善,网络资源匮乏;③多媒体网络教室设备陈旧,网络接入问题百出;④缺少与硬件相关的配套应用软件,多媒体的数字资源满足不了日常的教学活动等等。
5.2学校教职员工和领导的不重视
大多数的教职员工和领导都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缺乏对该门课程的清楚的认识,对于培养新型教师的缺乏信心,同时也不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如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松弛。
5.3实验课开设的问题实验课
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但是在对此课程的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开设课时数少;学生纪律差;缺乏必要的评价;实验课时使用设备媒体落后,有的无法进行实时操作。
二教学对策探究
1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培养和目标方面的现状的分析
再结合《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两个标准对现今中小学教师以后的专业化发展提出的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能够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2)能够有效利用教育技术;(3)能够进行各种管理和设计等工作;(4)能够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2教材内容可以从以下着手改进
(1)适当增多课时数;(2)开设相关课程以便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比如开设PS、FLASH等软件课程,或者在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中增加相关内容,使得学生有相应的实践基础;(3)针对各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分类;(4)在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出学生为主的先进观念。
3教学评价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各种展示的机会,另外加强学生互评和自评。本课程的考核可采取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采取电子档案袋、作品评价等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试中笔试占70%,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分值分别是30分、10分、10分、20分、30分。实验操作成绩占30%,笔试和实验成绩各为100分。
4教学观念和手段
4.1教学观念
首先代课教师要对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有所了解,其次应该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树立培养适应网络多媒体等的信息化新型教师的教学新观念。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放在主导的地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等等,运用教学新观念指导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的不同学科背景的问题,这种观念的确立对于更好地促进教学很有帮助。比如英语专业的师范生在现实中需要多练习文字编辑软件和英语学习软件的应用,而对数据处理软件的掌握则不需要太精通等。
4.2教学手段
此课属于公共课,课时数比较少,但师范生较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①抓住重点。教师在课前应该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的风格特点等的分析,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方案,运用适当的教法,提升教学效率;②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准备详细的例子并运用多媒体模拟真实场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使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出高水平的作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总之,教学方法的变革,除了需要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和探究,还需要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享受学习、探究、配合的过程,真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实践动手能力。
5其他方面
5.1教学环境高校应加大加快网络信息环境的建设进程,使学生能用上新型的网络或者计算机软件各种软硬件资源,加强校园网的构建和应用工作,帮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但还应认识到教学环境的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如果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学生就不能有效地使用软硬件资源,教学过程和实践中的珍贵资料就不能及时地更新和上传,无法保证学生能持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资料。
5.2教学队伍
(1)邀请学科内权威的学者参与教学实践研究。通过之前的统计分析,鲜有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关注和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教学理论和网络计算机及多媒体等技术结合的一门科学,这种结合不只是融合和简单的加法,相当于乘法甚至超过乘法的一种结合,会在教育领域和技术领域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因此应该鼓励或者督促业界学者和专家关注和参与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把教育技术的精髓注入此课程中,使其真正能承担起培养新型教师的重任。(2)构建稳定、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通过背靠高校中的电教中心或者教育技术专业这个大树,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且突出实践性,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优势,分成各个小组,比如,编程能力较强的教师分在编程组,善于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师分为一组,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完成研究和教学任务。
5.3实验课
在每次实验课前,除去在课堂中讲解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实验前的指导,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教师还应及时收集他们的作品,给予正确积极的评价。还可以结合校园网和论坛等形式及时进行交流和评价。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