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2 05:42:06
导语:在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早在中国封建社会就形成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到尊道贵德、律己修身、诚信守礼、扶危济困、精忠报国、天下为公;小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爱兄弟同学、与人为善、礼仪谦让以及扶老助幼。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使其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天,当我们步入小康社会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时,社会上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不规范、诚信缺失、坑蒙欺诈等行为,令我们深恶痛绝。而这些不良行为已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致使部分中小学生诚信缺失、道德下滑。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 发挥学校主体教育功能 凸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老先生的话证明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是人的灵魂,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将一事无成。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奠基阶段,学生的心理、品格、意志、知识、素养、体质等都将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得到培养和发展。学校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1.1 用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教师的形象影响着学生的形象,教师的品格决定着学生的品格。“师者以德化德,教者以品正品”,“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这些无不说明教师的“德”和“品”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学生道德的引路人和奠基者,要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用博学的知识教育学生,用良好的仪表熏陶学生。滴水能穿石,时间久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中就会形成。
1.2 用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如演讲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主题鲜明的班会、专题报告、讲座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有效的形式。通过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法制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具有明辨是非、团结友爱、报效国家的良好道德情操,为他们成为祖国的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利用重大节日进行主题教育。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 “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 “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是学生德育实践的大好机会,学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清明祭扫、崇尚教育、感恩老师等活动,使学生的心灵在德育实践中得到净化,激励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1.4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现实中许多看似思想道德上的一些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危机。部分小学生缺乏自立、自信、自强能力,对挫折和困境的承受能力差,学习、生活一有不顺,不能正确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和家长产生抵触现象,有的甚至离家出走,逆境条件极易违法犯罪。因此,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要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对症下药,尤其是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 重视启蒙教育 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奠基
启蒙教育的导向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志、品格的形成。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在启蒙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渴望孩子将来成为他们的骄傲和荣耀。因此,多数家长在生活上一再满足孩子的要求。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社会赋予学校的重任,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3 从小事着手 注重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
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可只要学生们重视了,做好了,有利于他们良好品格的养成。有的同学随手扔垃圾,而有的同学主动捡垃圾;有的同学见了老师躲避,而有的同学见了老师主动问好……这些虽都是发生在校园中的平凡小事,但两种现象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日常小事,是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接受和理解。我们应该抓住日常小事所折射出的闪光点,逐步培养他们诚实勇敢、文明礼貌等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为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一、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最讲究做人。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我就抓住小学生酷爱动画片这一特点,针对思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动画,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行政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动画节目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如:有一次我发现本班有两名学生把家里的几十元钱偷出来买零食吃,于是,我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把听说训练《小猴子过生日》一文提前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小猴子过生日了,许多小动物都来向它表示祝贺。蚕姑娘送来了漂亮的丝绸裙子;小蜜蜂送来它亲手酿的蜜。小猴子一边收礼物一边道谢。这时候,小老鼠也来了,它给小猴子送来了一篮子香甜的桃子,可小猴子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我突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不要小老鼠的桃子啊?这可是小猴子最爱吃的东西啊!”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已见,有人说:“小老鼠自己不会种桃子,是偷来的。”有的说:小猴子不能要别人偷的礼物。”有人说:“收下别人偷来的礼物就等于和小偷同流合污。”教师顺势问:“做小偷有什么危害呢?”学生便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偷大了就要判刑,严重的还要枪毙。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组有针对性的教育动画片。内容主要反映一些少年由于屡教不改最终走上违法的道路。看后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今后要诚实守纪,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们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自食其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事后两位从家里拿钱的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
同学们也初步懂得了自怎样做人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最光荣的。然而,目前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一方面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服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我教学《别说我小》一文时,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教师说:“丁丁确实是个能干的孩子,他做那么多的事。那么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能干,肯定也能做许多的事情。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有的说我能帮妈妈做来料加工;有的说我能帮奶奶穿针;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生意……根据汇报情况教师给予表扬。接着,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件,题目是:章鱼当考官。在内容没有出现之前让学生猜一猜,章鱼考官是笑脸还是哭脸。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同学们就拼命的猜:“笑脸!”“哭脸!”……在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答案时,再请一个同学上去点击鼠标,当章鱼出现的是笑脸时,猜笑脸的同学就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耶!”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原来是冬冬在帮妈妈洗碗,章鱼对冬冬的表现表示满意,所以露出了笑脸。
接下来同学们又会使劲的猜:“笑脸!”“哭脸!”这次章鱼是哭脸,同样,这次猜哭脸的同学也会大叫一声:“耶!”因为,小红坐在床上大叫:“爸爸,快来帮我穿衣服!”章鱼对他的表现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将一些自理内容编成判断题,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是穿衣、叠被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评出今天的劳动之星,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之星的同学特别感到自豪。没评上的同学便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并会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努力争取。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学生在猜猜做做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
四、增强未成年人孝敬意识:
目前,我国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飞速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素质也进一步增强,但由于教育途径与方法措施的滞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没能达到三者同心、同向、同步,加之负面影响,冲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形成及健康心理的成长,如今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不容乐观。简单的“说教”、“大道理”对学生难以奏效,这俨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道难题。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活泼可爱,心灵纯洁,可塑性强。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
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可个别学生却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没有做到完全遵守,无视纪律,自我放任,甚至耍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气;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同学不分美丑,难辨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能力。抵制不了他人财物的诱惑,缺乏羞耻的观念,只想着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上课迟到,听讲不专心,贪图玩乐,作业不完成,科任课不好好上,课间还存在着打闹喧哗的现象。这与现已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过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恃宠而骄,对师长和他人的教诲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为有家长的溺爱,他们甚至在犯错后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别人来帮助他善后,收拾烂摊子;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值日不愿意做,有责任便往别人身上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二、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缺乏探索的动力,理想模糊,贪图眼前的享乐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可个别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来学校干什么,在学校得过每一天、每节课。有厌学情绪。部分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强。教室里,有的学生将自己的物品经常丢的满地衣服,自己的学习用具从不整理。每天文具盒满满的来,空空的走,因为他们过惯了被照顾的生活,独立性较差,生活浪费,经常向父母提超越家庭条件的过高要求,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很多,有家庭、社会诸多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教师。不要用不恰当的爱将这张白纸涂花,所以增进教师和家长的交往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十分必要的。家庭要给教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偏爱,家长和孩子共同抵触家庭以外的说教,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殊不知,忠言逆耳,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爱”,不仅仅是慈爱、溺爱,还有严厉的爱。“养不教,父之过”,过度的疼爱只会害了孩子。家长要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教育方法,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同心、同向、同步。家长要正确疏导孩子对他人有利说教的不满情绪,将孩子引上正途。
学校应该摆正德育位置,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结合学生德育现状开展德育教育,保持家校联系和同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学生的思想定会改变现状,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未来的小主人。
通过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加强与改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天之功,要循序渐进,抓住细微。针对当前学生实际,我认为在学校教育、班级管理都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学校要把握德育大方向,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落脚点,将学校课程设置、活动安排与德育紧密结合。班级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将课堂教学与生活问题、社会现象紧密结合,班级发现德育问题要及时处理和解决,把好学生思想教育关,利用多元化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审美观,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育要有针对性,不放过细微之处,要谨记教育无小事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掉不良行为习惯。如在课间两位同学因玩游戏产生争吵甚至动起手来。这类矛盾非常常见,如果教育不及时后果无法估计,还会造成学生之间矛盾加深。因此教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
(三)要有示范性
俗话说:学高为师没,身正为范,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师只有“为人师表品德高尚”,言行堪作表率,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
总之,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握时机,抓住教育学生的大好时机,可能会使学生这方面的品德得不到教育或加强,而作为一名老师兼家长,我认为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孩子:
家长自己首先调整好心态,用平常的心态了解孩子。
作为学生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关照孩子的精神需要。
家长在思想道德方面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第一任教师。
家长有意识地拉近家庭和社会的距离,可和孩子探讨一些社会道德,教孩子知耻明辱,明辨是非。
指导学生阅读生态文学书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比如有关环保的、亲情和友情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课外书籍。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找机会开展阅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方式唤起小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是锻炼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其中有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小学生依据图画资料的意思和提示,先自己锻炼劝阻用语,然后再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情境,唤起小学生对学习劝阻的浓厚兴趣,并且在训练小学生练习劝阻用语时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几个小朋友在高压电线杆旁边放风筝”“一位阿姨闯红灯”“一位叔叔践踏草坪”等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会劝阻用语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位叔叔随口吐痰”“一位小朋友随手乱扔垃圾”等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会劝阻用语的同时学会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如今的识字教学不仅要唤起小学生习字的积极性,还应当注重经过识字来明白道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将人际领域的道德延伸到自然领域中,让小学生明白人和自然间的责任。那么,应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呢?识字教学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的,小学生认识的大部分字都是在低年级中学习和累积的。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怎样做到既要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又要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呢?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课本的内容来编一些生动有趣又浅显易懂的儿童歌曲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唤起小学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同时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在识字过程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保护庄家好卫兵》一课的内容:“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守卫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好小青蛙,它是庄家好卫兵”时,浅显易懂的儿歌不仅让小学生学会了生字,还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应当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教师还可以编一首相似的儿歌,例如:“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蜻蜓大眼睛,保护植物吃害虫,做了不好好事情,请你保护小蜻蜓”。这样使得学生又多学几个生字,同时再一次受到了不能伤害小动物的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很多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有揭示人和自然关系的课文,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的课文,有关生态保护的课文等等,主体有动植物类、自然风光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利用有关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其中心都是围绕着自然风光以及描写动植物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春雨的色彩》《海上日出》《春天的小雨滴滴》《冬爷爷的图画》等,这些课文都从不同的层次体现出了大自然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的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小学生领悟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美丽的画面,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火烧云》一课的内容时说:“文章主要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空中火烧云的变化,体现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这段文字描述了在霞光照映下地面上的人和景物的颜色发生了奇妙地变化,文中用了五个“变”,语文老师应当紧抓这五个“变”字,让小学生领悟人们晚饭过后看到美景的喜悦心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鼓励参与实践活动
一、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诸多因素
1.“留守儿童”居多。我校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来自10所不同学校的学生汇成了1000多人的大集体。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目也在增多。据统计,我校约有40%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都是由爷爷奶奶代管。由于老人很是溺爱孩子,只能够管理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忽视。
2.家庭影响。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高压、专制和棍棒的方式,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和压抑的性格,甚至对他人充满敌意;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造成孩子骄横跋扈的性格;有的父母给孩子很多零花钱,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自私性格,缺乏忍耐和吃苦精神;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上进心,安于现状。我曾问一些家长,在家里让不让孩子参加劳动。有的家长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家长说:“让他们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家长的这些行为,导致一些小学生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快乐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失去了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3.忽视晨会和班队会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可以放松。我曾作过一个调查,对我校的校风、学风、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主班级公约等进行提问,有不少学生都不能完整地回答上来,说明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缺失。
4.社会影响。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给学生的心理投下了阴影,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体,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一味追逐歌星、影星而淡漠伟人、英雄、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事迹,丧失了上进的品质。
二、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各个学校智育的力度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在增强,但德育工作的力度滞后甚至在下降。德育工作往往搞形式与表面化,实质性的工作很少。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为上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2.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要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校园科技小制作”、“校园艺术节”、“廉洁清风进校园”、“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争当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警校共建活动,加强未成人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访制度,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努力营造使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传统的教学更加倾向于教导学生更好地与人和社会相处,却不重视教导学生如何与自然相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一、引导学生认识与感受生态的美
从本质上说,美术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其中充满了美的形态、形象和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与感受生态的美,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的美好,使学生逐步产生维护生态、向往生态的宝贵意识。
以《田园风光》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展示生态破坏后的田园风光。通过对比,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只有维护生态、尊重自然,才能够保持美丽的风光,才能够享受更加美好的自然氛围。基于此,学生才能主动地维护生态,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注重引导工作
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意识与能力都相对不足,还无法产生足够高的意识。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学生逐步产生生态意识。
例如,在《春天在哪里》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态被破坏的具体图片。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树叶凋零的图像,并询问学生春天在哪里。此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因为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并没有反映春天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图片中的景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领悟到,只有维护生态、减少污染,才能拥有更完美的生态环境。基于此,学生得出春天来自于对生态的维护,来自于人类共同的努力。此时,学生的生态意识已经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总的来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需要在本文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反思,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此推动教学发展。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1.日常性:儿童天性的裸露
赫勒及我国学者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而日常生活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但“自为”也可能“为”错了方向,也可能妨碍了人性的实现。比如,制度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被创造出来的制度有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可以屏蔽、遮盖甚至扭曲人性。科学世界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展开的领地,是人的创造性开辟的天地,但在这一领地里人及其本性容易被遗忘。而一般情况下的日常生活是人本性的自然裸露,是人的原始而本真的生命和情感的展开,是人在“钢筋混凝土森林”式的现代物质与制度环境中得以喘息、静思的家。
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裸露,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属己”的成分,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其次,在日常性的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性行为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2.与道德时刻照面
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为者不是面对另外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者和规则之间,而另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棋盘上活动的棋子”。[1]也就是说,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制度发生直接联系,通过制度再与他人发生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与此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相联系,人与道德也是时刻照面的。与制度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则是主导的、直接的调节因素。[2]在具有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他人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当然,这种与道德的时刻照面,或者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的,可能以自动化的、习惯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与人由陌生变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恋的感情,变成了一个“熟人社会”。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伦理,比如公正、公平、礼貌等,那么“熟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则具有显著的情感性。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
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这种无痕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是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影响和教育,虽然这种接受里有主体非自觉的选择和过滤。
无痕性与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联系。日常性所附带的教育性是“无意为之”的,是按理所当然的生活要求所获得的效果,这对受教育的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教育滋养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影响或者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是能够清楚意识到其目的和动机的,自主的受教育者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逆反与抗拒”。没有逆反和抗拒,影响的施加和接受又都是无意间完成的,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这种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种过程所形成的品质是“德性之知”,是深入人之“骨髓”的人之“第二天性”。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使人的整体人格呈现出一种多种成分共存的张力结构。
二、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作为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学校的教育实践却知道如何削弱、损害其作用。
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边界的,这一点是再“霸王”的制度也无法突破的极限。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比如,课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在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据为己有。可怜的课间十分钟被学校做眼保健操的规定给吞噬了大半。不是被学生戏称为“眼保气”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讨厌,而是其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的考虑所制定的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3]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在课间做眼保健操比儿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儿童的眼睛健康得到保证。
我们到小学去调研,常遇到小学生眼睛都不看你却把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嘴里还嘟囔一句:“老师好!”还没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经跑远了。这是制度化的规定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过度干预。“见到老师要行队礼”这项干预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比如,一些小学生对在厕所遇到老师要不要行队礼感到矛盾和困惑。[4]
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为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但学校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已经过了头,就像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结果是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则管得更乱。学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动道德教育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学校主动的教育活动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自觉的教育活动“所不为”的方面。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宰制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教育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2.有所为
“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儿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然行为方式表露出来,这是学校教育了解真实的儿童的机会。但学校对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监视等制度化的方式,应该走日常的路子,即在与儿童一起过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门被车撞死,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笑死”这种情绪倾向时,教育者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的这种看似是玩笑,但却流露出潜意识中的冷漠与不正常心态。
3.对日常形式的借用
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迹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为之的活动所不具备的。学校教育可以吸取这些特点,通过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来实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儿童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教育,一个校徽或学校吉祥物设计游戏,可以比得上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的长篇大论。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很多任务,如果能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使儿童没有疏离感和抗拒感,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
注:
[1]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
一、在字、词、句、段教学中感悟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思想性较强、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或反映文章中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句、段深入理解,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挑山工》一课的最后一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是课文的重点句,也是难点。要理解这个句子,得弄清它的含义。联系课文前面的叙述就会知道句子的“它”所指的是挑山工敢于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理解了这个句子,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意识到当下的人们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品读,从这些句子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在课文内容中渗透道德情操
课文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优秀道德情操的课文不计其数,这些课文中渗透着大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乐于助人、诚信做人、文明礼貌、爱惜生命等。
如《王二小》《十里长街送总理》《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文中的思想道德观点正确,道德教育明显,爱憎分明,感染力极强,具有很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上课时,既要注重讲解课文的复杂字词和篇章结构,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深刻的思想内容,适时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理论观点和道德情操。又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如路途美、溪水美、岩洞美、石笋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美的词、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形象描写,把它们连成画面去加以想象,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秀丽,自然而然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道德情操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救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爱护动物是一种美德。在练习写简单记叙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等,从而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做贡献,积极锻炼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写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培养道德情操。
四、在各种活动中延伸道德情操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实践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形成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