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03:52:43
导语:在创新创业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松原市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一)培育了一批创新主体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不断扩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12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0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9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24万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5个,省级以上农博会名牌65个,吉林省名牌农产品21个。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到2012年末,我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544个,同比增长20.7%;合作社成员达到4.5万户,带动农户1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市场连组织、组织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科技为先导、特色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农户外迁或常年离乡进城务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市规模经营大户呈迅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全市现有100亩以上的种田大户13086户,约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2.5%,种植面积达217.97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9%。同2000年比,种粮大户比2000年的1600户增长了7.18倍,经营面积比2000年的24万亩,增长了8.08倍。全市种田大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土地流转型。主要是农户外出务工,把土地转包给规模经营户。经营规模相对较少,约100-200亩之间,这部分规模经营户经营的面积约占总规模经营面积的72%。这部分经营农户可以发挥劳力、资金和机械的优势。二是开发性生产型。主要是通过开垦荒地实现规模经营,规模经营相对稳定,种田水平也较高,约占总规模经营面积的28%。如张殿锡从2007年开始在长岭县北正镇承包了500公顷盐碱地,承包期50年,开发改造盐碱地。2008年注册成立润禾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800万元。现在共完成盐碱地改造700多公顷,使盐碱地变成了高产良田。
创新主体的发展壮大,推进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6万公顷。以种植面积在5公顷以上为规模经营调查对象,我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为14.1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6.7%。从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方式看,以出租土地方式规模经营的面积0.7万公顷,占规模经营面积的4.9%;以转包方式规模经营的面积13.1万公顷,占规模经营面积的93%;以土地入股方式规模经营的面积0.3万公顷,占规模经营面积的2.1%。从规模经营的组织方式看,由农民自主组织规模经营面积8.9万公顷,占规模经营面积的63.1%,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经营的面积3.5万公顷,占规模经营面积的24.8%,由企业组织规模经营的面积1.7公顷,占规模经营面积的12.1%。
(二)探索了发展模式
1.“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松原粮食集团公司是2012年6月成立的由市政府控股的国有粮食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查干湖”牌系列农产品。公司采用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12年,松粮集团已发展松散型的合作社26户,紧密型5户,收购合作社近500户农户水稻10000吨,补贴农民500多万元,合作社农户每公顷增收5400元。
2.“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前郭县王府站镇项目区于2010年10月开始筹建,2011年4月建成投入运行。项目区内流转土地2万亩,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甘肃农垦集团合作生产经营。项目区采取“四化六统一”的管理方式,“四化”即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六统一”即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区内2000余名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
3.“公司+农户”模式。松原市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是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生产加工有机、绿色稻米,于2006年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米业市场公认十佳畅销品牌”。公司年加工能力50000吨。公司及合作社现有耕地12550亩,与农户订单基地2000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有机农作物,直接带动农户1600户。
4.“合作社+农户”模式。前郭县海勃日戈镇浦会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由腰井子村党总支书记王文秀牵头,种田大户周凤江、李艳文、韩铁、孙山出资组建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0公顷,土地流转户数360户,入社社员46人。合作社销售收入1412万元,支出1132万元,纯收入280万元。合作社利润的30%用于社员分配。
5.“家庭农场”模式。金英敏是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农民,他务农爱农,凭着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榜样。2012年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把新开荒的轻盐碱地承包下来,经营规模达5170亩,用于生产粮食作物。金英敏率先搞了膜下滴灌玉米田。2010年金英敏以每公顷2.89万斤的成绩,名列全省十大玉米状元之首。
(三)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2010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积极引导和鼓励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制定和落实了相关扶持政策。市、县财政从2010年开始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扶持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以及奖励等。国家和省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农村信息网、“一村一品”、棚膜经济、农机化示范区等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农机具补贴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各级银信部门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规模,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场、农机示范推广等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并由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或动员群众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开展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集群集聚效应起到推动作用。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从2013年起,建立松原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为500万元,并根据市级财力状况将逐步扩大资金规模。落实了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具体政策,据统计,自2007年起,市省级龙头企业得到的贴息资金达到4384万元。各级金融机构也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优先予以支持。近五年来,全市市级龙头企业年度贷款额达12亿元。各地强化了组织领导,加强了指导服务,建立了监督激励机制,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总结和推广发展现代农业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氛围。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实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9家,我市仅有41户;全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户,我市是空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员平均数只有7人,成员人数在50-100的有458个,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1%,在100人以上的寥寥无几。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合作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章程不健全,即使是现在运行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也不够严密、不够规范。章程内容松散、制度松懈,“今年办,明年散”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合作社还存在虚假注册的“空壳”现象。其次是合作社内部运行缺乏监督。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设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监督机构,但大多都流于形式,一个人说了算或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比较突出,缺少激励普通成员参与社务管理的机制。第三是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不记账或只记“流水账”,不编制会计报表、不设置成员账户、不进行盈余分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健康规范发展。反映在龙头企业上,主要是与农户连接不紧密、机制不健全,直接让合作社或农户入股的企业还没有,有的订单也是流于形式。
(三)生产经营服务层次较低
从生产层面看,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服务范围狭窄。有些经营主体的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上,导致一些农户生产的品种混杂、质量低劣,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农畜产品滞销,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没有形成。从功能上看,没有形成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这样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大多数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没能同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密切的联系与协作关系,满足于收得进来,销得出去,所经营的农畜产品,特别是特色、绿色食品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精加工、精包装、打品牌、占市场经营理念,致使一些很有开发潜力的产品占据市场的份额有限。
(四)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一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多数是经济条件好的农民,或是乡村干部,他们虽然想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但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低,有的只是小学文化,难以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冲击。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二是技术骨干专业知识薄弱。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视野窄,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慢,自律意识、法治意识淡薄,市场行情好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合作社或企业,往往违约侵害对方的利益。
(五)政策扶持不到位
虽然近年来国家为了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每年都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但在实际落实工作中往往出现滞后、有死角、配套跟不上等问题。如企业和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有些金融机构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上过于慎重和保守。据调研,合作社贷款只面向花生收购户,使用工商注册的营业执照才能办理,但是手续特别繁杂。
三、对策建议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前提在于充分发挥农村基本制度的优越性,重点是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和构建新的农业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今后,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新型农业体系,推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连结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目标,抓好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两个环节,主推龙头企业牵动、合作组织推动、市场带动三种经营模式,强化龙头培育、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合作机制、市场发展、政策保障六大措施,全面提升农业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区域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松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要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积极推进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和推广适合我市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要建立一批与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培育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进一步整合农产品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农产品品牌。松原市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的问题相当突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打造松原市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二)强化规范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组织结构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利益联结不紧密,是当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合作社发展壮大、影响带户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以下几方面工作作为重点: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时,要把提高运行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在提高合作社自我服务功能、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依法规范发展,提高整体发展运行质量。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工商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为了方便农业部门更好地指导、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部门与农业部门要搞好沟通协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前,除了要向工商部门提供必要的资料外,还应有农业(农经)部门出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登记注册的备案审批手续,把农业(农经)部门出具的备案手续作为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条件之一,以便农业(农经)部门全面掌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三是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理事,依规办事。要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设置会计账簿、制定财务流程。要建立成员账户,制定盈余分配方案,规范盈余分配顺序,确保盈余分配合理。四是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逐步完善章程,合理设置机构,充分体现成员平等地位,实行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全面履行章程规定的各项内容。五是要进一步强化培训指导,努力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支撑体系。六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确保全面落实到位。在省里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市县两级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七是建议国家和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扶持力度,特别是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扶持重点,应重点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八是金融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九是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三)完善农村深化改革配套措施,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促进我市农业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和认识三个到位。市、县两级政府成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按照省里部署,研究制定方案。市县两级政府要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其次,要坚持“四个原则”。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和遗留问题,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稳定的原则,始终做到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农户自愿为前提,以双方协商为基础,规范流转行为,达到“双赢”效果;坚持土地规模集中的原则,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始终把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规模经营模式,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约利用。不管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合作社经营,或者是其它企业经营,都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要整合目前经营规模较小的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延长流转期限,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经营水平,促进经营主体向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发展。特别要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广“五统一”服务带动下的规模经营,提升服务水平,扩大覆盖面,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坚持不改变农业用途的原则;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第三,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同时要健全保障、激励、补偿机制,努力营造土地规模经营的良好环境。依托农经系统行业优势,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市、县依托农经局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依托农经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站,村依托村级组织成立土地流转工作服务组。县、乡两级要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大厅,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置计算机、大型电子显示屏、自动信息查询机、GPS定位仪、照相机、扫描仪等配套设施,完善工作制度和服务流程,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有特色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各级政府要保证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所需工作经费。第四,要注重引导,不断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一要注重结合。要把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结合起来,与土地整理和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与农业综合利用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四结合,使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得以真正发挥。二要注重扶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良好工作局面。三要注重探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新模式,通过入股或入劳等方法,使土地经营者获得土地资源,实行规模经营。同时,使入股或入劳的农民享受年终分红,增加收入。四要注重配套。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应对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公顷的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参与流转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坚持点面结合,突出典型带动,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要培育和扶持一批典型和实验示范区,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创新主体,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全市的层面上,要重点抓好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为重点的松粮集团、以规模经营为重点的前郭王府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标准化水稻生产为重点的前郭红光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规模瓜菜生产为重点的前郭八郎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近郊和品牌农业为重点的宁江大洼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棚菜开发为重点的扶余三岔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玉米生产技术组装配套为重点的乾安让子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马铃薯生产加工为重点的长岭三青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这些实验示范区,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完善和理顺管理机构,实施项目和政策集中投放,率先进行农业改革实验,打造松原市农业改革的实验区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五)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措施,形成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F713.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61-02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传统单一化结果性的教学考核体系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负责培养有良好人际性技能、营销技术性技能和应变创新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质量的最后一关由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保障。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构建,才能解决现在单一化终结性考核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传统单一化结果性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主体单一化
传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科目的考核主体基本上都是授课教师,教学考核的方式是单维度的。教师由于无法参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下实践等教学环节,因此无法进行全面的教学考核。即使在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也无法对每一组每一名同学在案例讨论、项目完成等分工协作中的表现进行准确评估,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教师公平性考核的心理预期。当“做好做坏一个样”时,单一化考核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负面的激励作用。考核主体单一化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学生忽视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下实践这些教师无法考核的重要教学环节。而因为教师主观的心理评估误差,单一维度考核的结果往往不能全面反映被考核者的真正表现,所以必须借助学生、行业顾问等考核主体进行360度全方位考核。
(二)考核环节片段化
传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考核的一般考核环节都在期中和期末考试进行,缺乏过程性的考核。尽管考核体系的设计中也有平时成绩的分数权重,但平时成绩多数是围绕出缺勤和作业进行考核,并不是把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下实践的全部教学环节都进行考核。这样片段化的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进行集中突击,利用短时记忆能力取得优异成绩,但却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长期应用。同时,“一考定成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即使将终结性考核的周期缩短到一个月甚至一周,也难以杜绝这种偶然性。
(三)考核内容片面化
传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考核多数以期末的试卷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而市场营销的专业技能多数是实践性操作技能,无论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企业营销策划方案,还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的市场调查报告,抑或是《推销技术》课程中的“房地产楼盘讲解”和“汽车六方位”介绍,再或者是《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商务谈判技巧,都无法通过期末的试卷考试考核出这些专业技能。因此,只考核理论能力的片面化试卷考试,并不能检验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适应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和特点。
(四)考核方式模式化
传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各个课程的考核模式缺少系统性的设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雷同。考试课主要是用试卷的形式完成考核,考查课主要是用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考核,缺乏结合每门课程特点的个性化考核方式,忽视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各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和考核重点,没有顾及到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层次性。
因此,构建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考核模式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
“十三五”期间,国家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的构建必须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需求,把握机遇,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营销人才。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基于创新创业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考核体系的构建目标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设计系统的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相整合,建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考核体系的激励引导作用,设计出量化的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在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其中,过程目标对应过程性考核,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方法目标对应思维考核,要求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等训练成果,最终形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过程目标和方法目标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考核体系。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具体内容
1.考核主体多元化。新的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应该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在传统的教师评价的单一维度上,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行业评价三个新的维度,实现360度全方位考评。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将极大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单一考核者常见的心理误区,减少了单一考核者的工作强度。其中,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主要应用在课前预习、课上分组活动、课后作业和课下实践等教师难以参与和细致考核的教学环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行业评价主要用在对于教学项目成果考核的环节上,尤其是创新性成果考核的环节上,将企业的社会评价引入课堂,让市场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
2.考核环节过程化。新的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围绕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课下实践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考核依据和操作准则,避免学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期末突击,尽力消除一次考核定成绩的偶然性因素,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使之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考核等级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全过程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同时,通过全过程考核,可以将试卷不能体现出的营销人员需要具备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应变创新等素质能力通过其他过程性教学环节进行考核,将创新创业的目标落到实处。试卷以外的教学考核环节需要考核主体提供考核方案、考核过程记录以及考核结果评价和分析报告等考核资料。
3.考核内容全面化。新的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应该改变主要依靠试卷进行知识测试的考核模式,将《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术》、《商务谈判》等实践性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考核方式修改为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通过为企业撰写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推销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等方式检验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在知识考核上,除了传统的营销知识外,还对公司运营、企业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创新创业必备知识进行测评;在技能考核上,除了传统的营销技能外,还对团队合作、SWOT分析、风险承担、战略规划等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测评;在态度考核上,除了传统的诚信品质外,还对学生冒险、拼搏、奋斗等创业创新的精神进行测评;在思维考核上,除了传统的逻辑思维外,还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业创新的思维进行测评,丰富考核内容的层次。
4.考核方式创新化。新的市场营销专业考核体系应该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化,针对不同的市场营销课程,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创新性地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体。具体来说,除了期末常用的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考核、项目完成考核、角色扮演考核、现场模拟操作考核、实战营销考核等考核形式。例如,在《推销技术》的课程中,可以由学生互相扮演推销员和消费者进行实战推销,教师根据学生推销商品的数量来确定学生的考核成绩;在《商务谈判》的课程中,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和谈判实操来确定学生的考核成绩;在《广告原理与实务》的课程中,可以布置学生为广告公司撰写广告策划案,由广告公司的营销经理根据广告策划案的可行性来确定成绩。通过鼓励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考核,在制度规范上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实施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全方位全过程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教师的层面看:第一,必须进行大力宣传,让所有的⒂虢淌Χ剂旎岷鸵馐兜娇己颂逑倒菇ǖ闹匾性和紧迫性;第二,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请专家将考核体系的流程和步骤进行详细的培训;第三,必须建立相关制度,解决参与者之间的激励与协调的问题;第四,必须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调研,结合不同课程制定课程的考核标准;最后,必须建立监督部门,对考核体系构建的项目进行监督、控制和考核,确保考核体系这个项目能够按期完成。
从学生的层面看:首先,对考核体系改革的目的一定要讲透,克服学生在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情绪,减少学生的反对意见;其次,考核的标准难度上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学生的既有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后,要给各种新的考核方式一些模板或者示范,让学生能够不因为第一次接触而影响水平的发挥,将营销知识、营销技能和营销素质真正展现出来。
从行业的层面看:首先,应该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中,争取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让考核标准真正符合工作实际;其次,应该让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营销人员参与到考核的测试中,使考核的难度难易适中;最后,要对新的考核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保证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李峰.基于培养营销学生核心能力的《市场营销学》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市场,2016,(5):136-137.
[2] 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66-70.
[3] 刘德坤.浅谈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方法[J].质量探索,2016,(5):112-113.
关键词:EPS;社会调查方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11-05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性课程,一般在第三个学期开设。《社会学基础》是其最为重要的一门先修课程,《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既为先修课程知识的运用提供信息收集与分析手段,又为后续课程提供需求调研基础性知识与分析方法。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本课程秉持富有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的EPS的教学理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核心是以岗位能力获取为目标,并基于实务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社会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调查实务能力。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即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状态。它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任务驱动和实务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要达成三个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
《社会调查方法》具体知识目标为: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掌握选择调查课题的标准、途径和方法;掌握抽样的主要方法;能够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实施社会调查;掌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调查报告的主要架构与特点;掌握基本的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
《社会调查方法》突出任务导向,通过把学生卷入社会调查过程体系,让其在完成具体调查课题中掌握技能。具体能力目标包括:能够设计出满足调查实际需要的调查方案、访谈提纲、调查问卷;能够实施具体的社会调查;能够进行资料统计与分析;能够撰写应用性调查报告;能够根据调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三)职业素养目标
在组建项目团队、选择调查课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促进职业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融为一体。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职业素养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内化公正、平等、接纳、尊重等专业价值观;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塑造学生规范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服务对象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思想――EPS模式
EPS模式率先由香港城市大学资深社会工作教育专家甘炳光博士提出,它综合运用富有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Empowerment(增能)、Participation(参与)以及Strengths perspective(优势视角)三个重要的概念。
增能(E)是指获取或发展个人的权力或能力感,是消除个人对自己负面评价、增加自我价值以及充实自我能力的感觉。本课程通过课堂任务训练使学生掌握有关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程序和相关知识,再通过大量实例的训练和学生课外实践,使学生掌握专业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使得学生在整个社会调查过程中持续增能。比如,在讲授“选择调查课题”这一章节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的生活与思考,选择一个合适的调查课题。同学们就选取了兼职状况、课外阅读状况、消费状况等课题,随后开展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并呈给院系和职能部门领导审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实质参与了学校管理,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也为改善学校风气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更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
参与(P)即强调学生不是教学的跟随者,也不是执行者,而是教学的合作伙伴,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策划与决定,有选择及决定权。在本课程中,通过鼓励、引导等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把学生切实放在教学活动的主置。从项目团队组建到调查课题选择,从概念操作化到问卷设计,从课外实地调查到个案访谈,从统计分析到撰写调查报告,都力求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通过参与让学生了解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内化个人价值、尊重、接纳、公正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这还培养了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优势视角(S)即相信人会继续成长并有发展潜能,不要只看到学生的问题、需要、限制及不足,要多强调他们的长处及优势。学生不只会带来问题,也会带来资源和力量。众所周知,高职学生多数是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经历了高考的失利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还比较自卑。但是高职学生也有显著的优点,比如可塑性比较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学习生活观念多元、就业心态比较务实。这对高职院校教师尤为重要,不能总去抱怨甚至嫌弃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这些闪光点化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诸多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团队合作,为风格迥异、具有不同才华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和体验成功的舞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概念与核心知识)主要有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选题的标准、调查设计、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测量层次、概念操作化、量表、问卷的结构、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资料收集要点、撰写调查报告。
本课程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主要有选题的途径和方法、确定分析单位、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问卷设计的具体方法、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资料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四、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社会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方法性学科,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应用型学科。因此,本课程采取兼具社会工作专业特质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以项目为轴,串联单元知识点
在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是以具体项目的实施为载体,也是以完成具体项目为依归。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独立的社会调查课题交由学习小组自己处理,让学生实际完成一个具体的社会调查课题来达成各单元知识要点的连接、熟练以及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抽签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抽签决定或共同商定某个社会调查课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对整个社会调查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并且具体操练社会调查课题,最终实现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融合成一个整体。
(二)以任务为块,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每章节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社会调查活动的一般程序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指导学生从选题、调查设计、调查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到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每一章的教学设计中,都布置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和参与的任务,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动员学生“卷入”到社会调查的真实情境中来,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有力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实施过程设计如下:
1.明确工作任务。首先,教师向学生说明将要完成任务的内容与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问卷设计》这一章内容时,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每人设计“本组所选调查课题”问卷一份,要求问卷结构完整、题型多样、题目至少25道。
2.尝试完成任务。也就是让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完成具体任务。这样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重要的是多了一份亲身经历。例如,在完成“本组所选调查课题”问卷过程中,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缺乏而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体验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3.提出疑问。即让学生把在尝试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提炼出来。例如,要完成“本组所选调查课题”问卷这一任务,需要了解问卷的基本结构,问卷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在设计问卷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4.答疑解惑。教师“讲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研读教材。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讲授”并非是教师单纯的讲解,而是指综合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如例题讲解、案例剖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5.回归任务。学生带着最新获取的知识返回到任务,并再次尝试完成任务。例如,待各小组完成“本组所选调查课题”问卷后,教师安排“习题课”专门点评各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并给予相应的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这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新学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驱动课堂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有机整合。
(三)以工作坊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相长
工作坊(workshop)就是一个让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和过程,并让参与人员在过程中能够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方案的执行。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通过运用一种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事件有机串联起来的过程。本课程工作坊主题的选取根据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予以设置。主题如下:选择社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制定抽样方案、概念操作化、设计调查问卷、资料收集与处理、撰写调查报告。
这样的设计在突出课堂教学的同时,以实战为导向,推动学生带着实战中的问题或需要去学习相关知识,努力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一系列的工作坊主题是实战的精髓,也是学生演练与实战的核心内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任课教师作为工作坊负责人,总体掌控着学生演练和实战的步E,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还有利于塑造团队合作精神,更有利于获得真实的社会调查历练。
五、考核方式设计
注重平时考核,强化过程控制。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学发展需要,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考试方式,突出考核学生的日常训练,强调阶段性成绩的积累,督促学生平时好好学习,把学生完成的实际任务列为考核内容。其中,平时考勤占15%、选题作业占15%、概念操作化作业占20%、问卷设计作业占20%、调查报告撰写占 30%。
六、教学成果与意义
EPS理念引领下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已经开展了多年,通过自己多年来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已经形成了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较好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开展实地调查,积累校本素材
所谓校本,一是在学校中,二是基于学校,三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内给予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强调动员和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发动在学校内的师生和员工协助提供服务。为了学校,是着眼于以改善学校环境、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宗旨。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各调查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切合本校实际的问题作为调查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实施调查,最终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专题调查报告。一般来说,每个小组5―7人不等。最后,把学生合作完成的专题社会调查报告反馈给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处长和副院长,为其了解学生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这些调查报告还可以作为本人所讲授的下一学期《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中“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比赛”的项目需求调查,为项目策划提供现实依据,实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2013年9月,学生通过抽签随机分成7个调查小组,做了7个课题,内容为本学院外地学生在校适应状况调查、学生婚恋观调查、独生子女生活自理水平调查、学生课外兼职状况调查、学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看法的调查、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度调查。又如,2014年9月,学生通过抽签随机分成6个调查小组,做了6个课题,内容为本学院学生课外生活状况调查、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学生兼职状况调查、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调查、学生参加专业社团状况调查、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状况调查。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问题,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促进解决问题,这既让学校充满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大大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还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立足社会现实,开展专题研究
社会调查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离不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本课程除了积累校本素材之外,还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开展一些专题研究。2012年9月,2011级社工班学生抽签分成7个调查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关于上海市J区失独家庭的调查与思考”,分别从失独家庭、社区工作者、计生服务人员三个层面开展调查。最终,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专题调查报告《谁来拯救失独家庭?――关于上海市J区失独家庭的调查与思考》荣获2014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2015年9月,2014级社工班学生抽签分成8个调查小组,也是共同完成一个课题――“上海市J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况调查”,分别向流动儿童自身、流动儿童父母以及流动儿童老师开展调查,并完成专题调查报告。笔者指导学生携该作品代表学院参加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师生多年的共同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2013―2016年,笔者的学生连续4年在全国高职高专社会工作学生实务能力竞赛中成绩斐然:2013年,荣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4年,荣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2015年,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16年,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三)强调实战应用,力促知行合一
本课程在具体任务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突出实战和实效。“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再好的训练也不如实战有力度。通过上述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所学与课后实战所用的高度统一。在课外实战开始后,每次授课,学生都会提出他们小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主讲教师与其他组的同学都会给予针对性解答,群策群力,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疑问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及时反馈。这也无妨,主讲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群或单独面谈等形式与学生一起探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并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而是一个教学团队,但主讲教师只有一位。其他的教师担任调查课题小组的督导,以具体把握社会调查实施的详细状况,并同主讲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协同作战,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课堂教学不知不觉间也给主讲教师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只有用心备课,具体了解学生课外实战的详细情况,充分预估学生的课堂提问,才能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才不至于在课堂实时答疑中陷入尴尬的境地。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立足于@个真实的实践领域,自己更要全身心投入、知行合一,兼具关怀之心和批判之眼。“教学相长”的意蕴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更有意义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之前就积累一定的社会调查经验,促进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机融合。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始于1999年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创新与创业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创新是创业的根本,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活动造就创业人才,创业人才推动创新活动。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即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标准,从而选择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最终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必须确立“以创业推动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基本目标,建立“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的所有力量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最终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2.构建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第二阶段培育阶段———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第三阶段孵化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成长。萌芽阶段:市场营销专业的新生入学后,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主要通过新生的入学教育、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及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的组织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磨练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以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育阶段:主要是创新创业知识的介绍,相关技能、品质、精神的培养,对营销专业中有创业意识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前对未来的创业进行规划。此阶段采取的方式为综合式,创业教育的内容要有实用性与针对性。通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综合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及目前创业的基本形势与政策要求。例如开设创业管理、创业市场调研、企业融资等相关课程。孵化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积累并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素质、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地(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创新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战机会。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要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需要迫切探索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实现改革与突破,努力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系。
1.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学服务体系、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体系、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五大模块,通过实施五大模块互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机结合。
(1)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开设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开设创业常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是什么,从而打消学生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业热情,如开设《创业学》《如何开创你的企业》等,与此同时配合开设《成功与挫折》等讲座,播放成功企业家的访谈录,创业成功校友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与学生座谈等。第二步是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例如《市场营销》《合同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营销》《创新技巧》等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与经营技巧。
(2)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开设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开展校内模拟实践课程,如《网店运营实践》《市场调查》《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促销模拟实训》《分销渠道拓展实训》《市场推广策划》等,这些校内实训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模拟企业的日常经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步是加强校外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首先是企业专家进学校,实现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之间的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其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去顶岗实习,实现双方需求的互补,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创新创业教学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基于科研项目研究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包括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由教师负责指导与咨询,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或承担部分工作。二是建立基于比赛项目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如创业竞赛、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广告创意与设计等比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三是建立基于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如假期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经历,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四是建立基于创业孵化园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由学生自发组成团队,寻找创业项目,编写计划书,准备创业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由导师具体指导,在创业园进行全真的创业活动。
(4)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体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品行教育、心理教育与人文教育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学校通过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的塑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创业模拟”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5)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通过个别辅导与有针对性地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业余爱好与兴趣,补充和延伸学生所需要的创新创业知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提升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2.教学方法与手段综合化
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除了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之外,还可以运用游戏故事、管理沙龙、角色扮演、网络冲浪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通过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现场教学法包括到校外相关企业实施现场教学(例如讲授品牌包装以及商品陈列等相关知识时,带领学生到相关的超市,边讲、边教、边学、边做)以及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人员给学生做现场面对面的讲解,为了深化现场教学的效果,可以在企业人员讲解完之后安排一些自由答疑的时间,通过双方互动解决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外与企业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与就业无缝对接,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对未来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校内与大学生超市合作,采用“学生管理、教师指导、学院支持、独立核算”的运营模式,着力打造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创业教育的平台。除了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之外,还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实践与想象的空间。
3.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样化
(1)确立以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在教学考核的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考核的内容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题的比例,突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考试的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操作比赛、设计策划、演讲辩论、调查报告、模拟训练以及实际操作等形式多样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并建立开卷考核、过程考核、分散考核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强调客观化、具体化、透明公开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考核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性和创新性,通过考核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2)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运用公平、合理、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与综合测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与自主型学习。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中应该补充创新创业因素,在德育与智育的综合测评中应完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测评,从而强化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16-03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的全国人才市场需求排行和就业率均名列前茅,黑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00%。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所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标准,完全胜任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类企业越发重视市场营销,需要大量营销专业人才。其实,现在许多企业都要求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09 年3月2日,百度的《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中称,20.9%的企业认为缺乏训练有素的营销人才是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之一。用人单位开始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黑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实践。简单的说,我们的实践教学由早期的案例分析法转向现在的多维实践教学模式。所谓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即多类型、多场所、多角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从课堂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从分析讨论到实训实习、从教师指导到企业家演讲等。
一、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培养实用型人才
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出发,根据我们学校与专业特色,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及较高的人文素养;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3.掌握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4.熟悉我国的经济政策及市场营销的方针与法规,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
5.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6.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采用“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该校提出并实践着“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研究性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为达到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还提出具体教学要求:
1.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了解市场营销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多维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自主、协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的能力;
3.在创业教育方面: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和培育学生的开拓、创新观念、使学生具有自主创业能力。
(三)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使实践教学名副其实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大学四年总学时的18.9%,每门专业课均有一定比例的实践、实训教学部分,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市场营销情景模拟》课程,设置了学年论文,延长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在教学设计上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二、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形式体现――多类型
1.案例分析和问题分析实践型。经过多年的实践、精心选择和梳理,我们确定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是指结合专业课程,把中外经典案例,引入课堂。有些案例,如课程章节导入案例、总结案例等由教师讲析;有些案例,如有关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惠普、三星、哈尔滨啤酒等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分析。这样,使学生对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广告制作、物流管理、消费者行为、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知识有了一个接受、理解、消化的过程,不仅进一步了解了企业营销活动,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研究法,有关专业课程一般安排2―3次问题研究项目,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文献阅读、归纳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互相研讨、互相启发,扩展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发展的最新方向,激发创造力;促进了教与学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模拟实践型。学院设有ERP沙盘实验室,利用实物沙盘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ERP沙盘对企业的主要物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仓库、库存物料、资金、职员、订单、合同等各种内部资源进行调配;还可以与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合作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利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外部资源,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设有工商管理实验室,购置了“现代市场营销模拟系统”软件,开设了“市场营销情景模拟”实验课程,软件内预置了多种行业的市场和消费者数据,可以进行市场调查分析,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研发自己的产品,然后通过定价、包装、促销、渠道等策略,把自己的产品销向市场。系统可对最终的购买结果按月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数据衡量自己的营销结果。“现代市场营销模拟系统”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的营销环境中既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起来,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商务谈判》课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两组扮演谈判的甲乙方,展开模拟谈判。同时组织学生模拟企业不同岗位人员等。通过这些情景模拟实践活动,培育了学生的营销意识和职业素养,熟悉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流程和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实训实践型。我们为配合理论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利用现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实践活动,比如利用学生到中央红超市购物的同时,让他们观察、调查消费者的品牌选择等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等内容,并写出调查报告。比如组织学生为他们熟悉的学校食堂、学校管理、团队运营、学生创业等进行营销策划、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制定等。这样既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业实践型。由学校层面立足通识课程平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管理”必修课程,学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入学讲座等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入门教育,通过专业课程、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研究创新实践与自主创业实践等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创业系统教育,通过毕业教育对大四学生进行创业选择教育。加强基地建设,建设了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全国首家4 000余平方米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科技创业园、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的院级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汇通驾校等技能培训基地、新东方集团等200余家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扶持学生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组建跨专业、跨年级专业创新创业团队,在学校2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下开展项目实战实训,鼓励学生参加模拟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暑期创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实践,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创业一日游、创业大本营等活动,开展企业家论坛、星光论坛等创新创业和学术论坛。市场营销专业层面立足专业课程平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开设“市场营销情景模拟”实验课、“经济应用文写作”课,在25%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专业读书”内容,积极开拓利于学生就业的认证培训和考试,加强创新课题、创新实验室项目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团队和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专业分类设计和实施。由此培养和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
(二)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空间体现――多场所
1.课堂与校内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着问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谈判等;实验室里在模拟环境中学生们进行着商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学生创业团队的专卖店、摊床;学校食堂、篮球场上、宿舍楼里学生们做着市场调研,等等。
2.校外的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周边的超市和商场、当地的一些企业都是我们实习实践的场所。
(三)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角色体现――多角色
1.有些实践活动的主角是教师,如案例讲析时;有时是学生,如进行市场调研等营销实践活动时。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有时是市场调研人员,有时是促销人员;有时是总经理,有时是业务员;有时是谈判中的主谈人员,有时是幕后人员,等等。不同的角色变换,让学生明确到了不同职务的职能和职责,明确了不同职务的业务范围,体验了各种具体营销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团队意识,使学生的营销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
三、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与控制
(一)创建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合理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的学期、学时、学分、内容,协调好不同类别、不同课程的实践、实训、实习,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编写教案,选好案例,提前选择并确定实践单位与场所。
2.设置公正、有效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目的是督促学生自觉、主动、认真地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并有所收获。因此,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实践实验活动一结束,交篇总结即可的方式。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应采取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实习实践单位评议的多元评价方式,并且把实践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考核。
3.制定规范和激励教师的制度和规则。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大纲、教案、案例等必须提前备好,实践课时必须上满,等等。专业负责人和主管教学副院长要不定期听课和检查,学生定期评价教师。
4.创建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的组织制度和质量保障。学校层面设立教学评估、创业种子基金、师资培训、奖励机制等20余项教学管理和保障制度,建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制度,建立创新课题立项和学理论课题立项机制,创办校外实习基地等,为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组织制度和质量保障。
(二)创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目前,制约多维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市场营销专业的大部分教师学历较高,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这就限制了他们实践课程开发能力、实践与创业活动指导能力。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变这种状况。比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挂职等营销实践的时间与机会,请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走进课堂等。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上课忙着记笔记”,“考试忙着背笔记”,记笔记和应试能力极强,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项目研讨、情景教学、现场实训等灵活、有趣的实践教学方式,吸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使其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角;另一方面,通过考核等规则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与创业活动,从而保障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黑龙江大学将不断探索和完善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到来与创新型国家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对于创业教育的文件的出台,各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都纷纷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
首先,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一份关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可有可无和无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科院校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是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把教务部门负责的教学工作排除在外。各个职能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职责不明确,造成了在具体实施上只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形式,或作为一门课程开课,无法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1.2 创新创业基本设施、保障制度等要素匮乏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平台才能让学生参与当中,但如果高职院校缺少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就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形成氛围。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只是少数院校的行为,作为争取国家示范骨干或省级示范的亮点工程而存在。对于一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举办学生活动,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并未上升到学校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大范围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
1.3 缺少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师资队伍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需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或创新理念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才能指导学生开展。但现在一般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课或者创业课的师资大多数为本校的辅导员或者思政课的老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和足够的社会阅历,重点是基本没有创业的经验,很难胜任学校的创业指导教师。
1.4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一、滞后
部分高职学校虽然都有开设创业课程,但学校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没有开发适合学校的创业教材,只是单纯拿其他学校的教材授课,并不适合本校自身学生的特点,无法更好地授课。还有一些学校只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就使得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少数人的教育。
2.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理念、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层次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所有正规教育。开展创新创业需要管理部门明确职责,有课程体系的支撑,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需要学校层面在平台、制度、师资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持,才能够让创新创业更好地在民办高校院校更好地开展,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首先从思想上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长期的教育,是贯穿于大学三年当中的教育。那么各个职能部门需要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教务管理部门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配套相应的实践方案,旨在从制度层面上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与学生课外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而招学生生就业部门、学工部门则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给学生提供创业场地,给以学生创业指导。各个部门分工不同,但都从各自的层面给予学生创业帮助,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从而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意识、创业意识的学生。
2.2 工学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平台
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继续推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作为民办高职学校要应用其办学的灵活性,尽可能提供学生创业的场所和平台,针对有潜力的学生创业团队,在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上提供创业扶持,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还需提供专业的创业咨询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孵化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使高职院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
2.3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 因此,高职学校首先以创新意识为指导,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必修课可以在每年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如何创业,了解公司如何注册,当前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等内容;而选修课则可以开设商务礼仪、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跟创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做好创业的准备。还可邀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开展系列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让学生对于创业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除此之外,教学管理部门还需配套一些课外实践方案,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以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举行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案,举办创业设计大赛、金点子行动、模拟公司、分批次组织社会考察和实践等等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让更多的学生积极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来指导学生创业的开展。首先,学校成立创业教研室,让创业指导教师能够针对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定期进行交流,不断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针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创业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更新教师创业的意识,并选派优秀教师参加院校之间创业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并参加自治区的创业教育培训。除此之外,还积极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有创业经验的精英人才来校交流,聘请校外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并为专职教师进行短期企业实践和企业任职搭建平台,形成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创业孵化公司;创业素养;创业教育;对策
由学校出资注册成立创业孵化公司是一座横架于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创业孵化公司的出现可以为学生尽快的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十报告提出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注册成立的博远创业有限公司为例,研究创业孵化公司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影响,并进行绩效分析,实现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创业实践的良性互动。
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扩大就业途径的基本政策和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并不高,据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比例是2%- 3%,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如此低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实践总体上不理想的现实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1]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进行实例研究,来探讨创业孵化对大学生创业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博远创业有限公司是由学校注资建设,由学生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实体大学生创业公司。我们对宁波博远创业有限公司全体员工进行访谈,对在校期间参与博远公司运作管理,已经毕业并成功创业的83位校友进行回访调查,这83位校友分别于2002年至2012年之间毕业并成功创业。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书籍;对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网络数据资料库和光盘索引,收集到相关期刊论文及著作。
(2)访谈法: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编写访谈提纲,对博远创业有限公司的管理教职工和在岗学生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和询问创业孵化公司对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
(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编写调查问卷,通过登门拜访和电话信函的方式对在校期间参与博远公司运作管理,已经毕业并成功创业的83位校友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回收问卷83份,有效问卷83份。
(4)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相关数据及技术指标进行常规处理,并分析结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创业成功年龄段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1可知,成功的创业者年龄段在前三位的分别是26-28岁的占43.4%,29-31岁的占32.5%,23-25岁占21.7%,按正常22岁大学毕业来看,毕业之后的8年内,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黄金时段。2006年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MBA中心和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推出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年龄在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时期,此次调查与其结果相似。之所以26-35岁是创业者的最佳创业期,首先从创业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来看,创业者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在大学毕业之后的几年内趋于成熟,其次,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内,通过打工等方式的资金积累,创业人具备了创业所应具有的原始资金。在这次的83名创业成功校友回访调查中,20-25岁之间有8位是依靠家庭资助创业。
在对企业驻地的统计中,宁波市占54.2%,浙江省除宁波市占39.8%,浙江省外仅占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期间对于所在城市的深入了解对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选择正确的创业地址是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好的地址等于成功的一半,创业选址可以从环境、交通、设施、人流量、房租等角度去考虑,大学期间,这些创业成功的校友通过创业孵化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各种信息,更好了融入所在城市,了解最新资讯,为他们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可见,创业孵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跳板,一个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平台。
在对创业企业注册资金的调查统计中,注册资金10-50万之间的占44.6%,排第一位,注册资金50-100万之间的有20家,占24.1%,排第二位,注册资金100-500万之间的企业有14家,占16.9%。排第三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创业企业的注册资金大多集中在10-50万之间,这些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对100万以上的企业进行访谈中发现,这些企业大都是经过小企业转型发展,进而进行企业整合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创业孵化公司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通过对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创业孵化公司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的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68.4%,占绝大部分,而较差和差仅占到8.4%,这说明创业孵化公司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对交际协调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79.2%,获得普遍认可,认为效果较差和差的仅占7.6%;在对经营管理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64.7%,占绝大部分,较差和差仅占到9.5%,这说明创业孵化公司由学生管理运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为他们将来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总人数的49.3%,较前三项相比略有下降,造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创业孵化公司在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缺乏专业性引导;同样,在对自我反省能力的调查统计中,非常好和较好的占到统计总人数的44.6%,这个数据说明创业孵化公司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缺少哪一项素质,将来都会影响事业的发展,甚至决定创业的成功与否。[2]有些素质是天生的,缺乏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加以提升。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不断深化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研究,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此次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结合博远创业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特色、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展望未来,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3]
1、积极构建创新精神和创业氛围
创业孵化公司应有效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创办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实训项目,增强学校创新精神和创业氛围,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利用学校校报、网络、广播、专栏、专刊等工具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构建创业型大学,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2、全面培养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在各种创业成功的现实案例中,从创业者个人素质到创业环境与命运机缘,非共性要多于共性。这就说明,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创业历程是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创业孵化公司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担当了横架于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为此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积极融入社会并了解最新动态、培养自身能力,掌握创新创业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尽快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4]
3、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
创业最终的目的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创业教育,应有效利用创业孵化公司举办一系列的创业大赛与讲座,与社会资源有效互动,聘请校内外专家、企业家、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成立校内外专家组,在校内进行关于创业方面的专题讲座,对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定向培训,积极帮助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从中选拔优秀者进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孵化,这些举措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加速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5]
【参考文献】
[1] 李旭东. 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建与运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3.
[2] 谭小燕.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实证研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2012.8(6)131-133.
[3] 李胜伟. 培养自信,服务成长―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自信培养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9(8)158-159.
[4] 王安德,张景安.论创新与企业孵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 骆家烨,李靖.入驻孵化基地共享风险成本.中国吉林网-城市晚报,2007.12.
【作者简介】
巩 毅(1987-),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任职于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发展中心,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业社团;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056-02
1前言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而从此引发了大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大学扩招的大环境下加剧了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残酷程度。而高校招入的大批大学生在毕业后则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结局,甚至之前一度流行的到海外镀金的方法也只能产出“海待”而非“海归”了。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在大学校园中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学生团体――创业类社团。
2高校创业类社团的特点
顾名思义,创业类社团就是通过帮助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从而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但是说解决也不尽然,当下中国的现状是大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就业而非创业。从此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宣传与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就高校创业型社团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创新性强。创新性是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类社团的一个重要指标。创新创业型社团以操题、竞赛、项目为纽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发组成的群体,往往带有跨专业、跨学科的性质。课题,竞赛或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跨学科的同学容易产生创新的契机。第二个特点是实践性强。第一课堂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理论体系的学习。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存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个特点是进入门槛高。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创新创业型社团所从事的活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机械重复性的工作,对参与其中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同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第四个特点是形式多样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研究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学科的差异性,必然会出现形式不同的多样性,既有模型制作,理论研究、实物操作,又有实证研究,软件编程,形式灵活多变;二是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可实现的活动载体具有多样性,具体载体可以是学科竞赛、实验室项目,也可以是科技发明。第五个特点是自主化程度高。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活动过程与课堂的被动学习不一样,需要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配业余时间、选择完成场所、遇到困难主动联系指导老师,协调同学,这需要学生学会时间管理,沟通技能,同时所要解决的问题,靠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甚至跨学科学习,才能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因此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化程度非常高。第六个特点是成效显性化。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不断得到显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各类课题、竞赛,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同学获得学术类奖励高于参与其他类别社团同学获得的奖励,这种显性的精神奖励对于参与创新创业型团的同学是一种价值的肯定与回报,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类的社团所获得的创新成果还可以获得物质化的回报。
正因为创业类社团有着以上特点,在其创办初期吸引了大量同学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医科大学“医路先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社团为例,其举办的活动大多与医学生就业创业相关。加之当前国内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每次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同学参与与关注。而其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也充分考虑到参与人员的特点,所以大多以论述答辩的形式进行,结果表明这种运营模式效果很好。
〖BT(1+13危机与机遇同在――医学高校创业类社团发展的问题与漏洞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高校社团的成立是有一定的章程、计划即可申报成为校级社团或院级社团。由于校团委与院团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社团可以反复申报。另外,不同的主管部门由于各部门的发展,在学生中成立了类型相同的学生组织,重复建设不仅导致资源的紧缺,也给学生的选择带来斟难。
第二,专业指导力量薄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单位是团委,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较少配备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性的指导。这是创新创业型社团的一个重大缺陷,使得不少创新创业型社团的科技含量偏低。虽然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需要高度的自主参与性,但仍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参与学生持续性差。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型社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呈现出参与热情逐年降低、持续性差的现象,而持续性对于从事科技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加入此类社团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者,仅占236%。这是由于学生的自主性欠缺,缺少指导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以及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所致。
第四,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创新创业型社团需要充裕的资金用于材料购买、实验、制作,调查,但现状是大多数创新创业型社团的资金投入不够,让学生很多创新性的想法无法进行尝试与实验。这将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由于没有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实践。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能会导致学生退出创新创业型社团。
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应该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做到管理的统一,即校管理部门与院管理部门达成统一。创新创业类社团由于其专业性、学科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仅靠团委的管理难以发挥其功效,应理清每个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学科特色,与系院指导相结合才能够焕发生机。切合实际的做法是由校团委实行组织机构上的管理,即社团的成立、发展、考核、结束统一由校团委进行管理。其次是需要学校的支持与培养。就业创业类社团作为一类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织起来的团体,由于其成员对就业创业的了解并不深刻,面临的困难很多,需要有专业人士提供指导,为社团的发展明确目标、制订规划、组织培训。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类社团聘请了学校就业部门的教师进行指导,为社团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为了促使就业创业类社团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必要聘请诸如职业规划师、职业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作为指导教师,特别是邀请知名企业人事高管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社团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就业创业类社团所开展的一些活动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如创业启动资金、暑期实习招聘会运作资金、聘请专家讲座资金、进行职业调研资金等,而目前各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普遍面临活动经费不够的问题,大大限制了相关活动的开展。鉴于此类社团在活动开展中的特殊性和对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有必要在财力上加大投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正常开展。要积极支持、引导和监督大学生创业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创业社团以优惠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实验室,为在校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就业创业类社团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生活动组织,会带给高校学生们更加丰富的就业方法与经验,相信这些对于高校学生会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然而新兴的事物如果经营不善就会变成昙花一现。所以,大力支持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发展对于当下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学专业;方案改革;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89-02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始建于1959年,经过56年的发展,农学专业已成为石河子大学优势特色专业。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不吻合、实践教学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2014年,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申报了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并于同年9月获批。围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目前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很难满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的要求,缺乏灵活性的培养。此外,通识课程体系占了相当学分,使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因而,借助选修课的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师资及教室等硬件设施的不足,导致学生主观自愿想学习的课程选不上,很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安排的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性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在内容和时间上也表现出弱化现象,由于实践实习经费、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不足及缺乏对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导致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不充实,过程简化,教学效果不佳。农学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训和训练,将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更没办法实现卓越农艺师的培养。
二、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原则
一是坚持教育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按照大学生成才的普遍规律安排全班授课,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学生的自主定位和发展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二是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
三是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外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四是坚持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既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养,同时又要坚持四年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培养。
(二)施方案
1.建立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3+1+2”“3+1+3”创新人才和“3+1”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了“两阶段―三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两阶段”是指学科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三平台”是指专业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模块化”是指针对三个不同的平台设置模块课程,学生按照综合测评、英语成绩、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进行分类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三种培养模式均做到了:(1)打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增加认知实践课,适当前移专业基础课程,达到拓宽口径、了解专业、稳定专业思想,明确目标的目的;(2)缩减学时,按照“小型化”“综合化”和“精简理论、强化实践”的原则,重点解决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过多、划分过细以及内容陈旧等弊端;(3)按照创新与创业两类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门数,取消限选课,规定选修学分,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性;(4)实践强化,通过增加实践学分和实习时数,独立设置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实施小学期制,建设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小学期是指在二年级第四学期、三年级第五、第六学期18―19教学周设置三期小学期,分别开设作物生理学研究法、作物栽培学研究法、作物育种学研究法和耕作学研究法。
根据实践教学“系统性、整体性、循序性、全程性、平衡性”的特点,以培养“专业认知”+“专业实践”+“创新素质”+“创业精神”过程为主体框架,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学科研究室―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建立了农学专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科研究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型企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业能力。同时,从组织、标准、制度和反馈四方面全程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建立实践教学监控评价标准,规范专业实践教学,做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分层次、多学科交叉的创新课程,从新生研讨、专题研讨到专题创新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课外研学项目、各类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创新作品展等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实践途径;依托专业教学实验室、学科实验室以及“双创”实训基地,学生接受指南颁布、选题申报、开题报告、中期交流、结题验收、科技论坛、成果申报等系统科研程序训练,形成从基础到前沿、从基本操作到探索未知的递进式实践育人过程,大力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构建“三跨交叉”的创业课程教学系统,即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开设“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电子商务”课程,组织校外创业实践活动,发动校内专职教师、学生社团、企业兼职导师、社会产业力量,构建创业训练、创业竞赛、项目孵化“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教学团队,一、二年级开设创业课程,二、三年级申报创业项目,三、四年级参加创业大赛,在项目训练和培育的基础上支持和提供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创业竞赛的机会,锻炼创业实践能力。
4.卓越农林人才课外培养计划。一年级专业启蒙教育包括校友归来谈选择(专业最初的选择和最终的坚持),了解农学院文化长廊、走进专业学霸的世界――学术之星的成长之路,“我的专业我做主”系列大赛(校园绿色知识认知大赛等),学术讲座。二年级专业认知教育包括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拓宽专业视野,加强专业认知度),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深对现代农业今天和未来的了解),我眼中的现代化农业(国外归来话感受),“如何构思如何写”(应用文写作技巧,掌握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申报材料的写作技巧),实践归来话感受(专业体验: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写作,学术讲座。三年级专业实践教育包括专业技能大赛(昆虫标本制作和手绘大赛、作物形态特征手绘和作物管理技能大赛),教学和生产实习归来话感受,训练撰写研究综述,学术讲座。四年级专业职场教育包括职场新手上路的那些事,公司领导看员工――我眼中的职场优秀,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教会职场新手如何待人接物、行政管理、销售管理、技术服务。将学科讲座与交流贯穿学生四年大学生活,全方位推进专业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三、特色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将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细化到培养的各个环节,制定培B目标实现矩阵,实现培养目标的可描述,可区分,可测量,可评价;二是邀请教学名师、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新开了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现代农业等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类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能力;三是基于创新型与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方向模块+学科前沿”课程体系;四是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基本达到30%,通过开设专业系列研究法课程进行小学期创新训练,建立了“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和“生产体验―知识反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全程阶梯递进实习教学体系;五是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的二、三、四年级学生邀请不同类型的校外和校内导师,开设教授、专家讲坛,开阔学生视野,设置课外学分,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比赛、等获取课外学分,达到创新创业培养的终极目标。
Excellence in Agronomy in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Reform
JIANG Gui-ying,LI Lu-hua,LI Zhi-min,Paniguli
(Agricultural Colleg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