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3 07:32:17
导语:在学习成果汇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将班级学生根据认知水平、获取知识、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等指标将学生划分成A、B两类,据此组建同质或异质两套建制的小组,明确“小组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责任、角色。角色如组长、副组长、汇报员、监督员等,并不定期地互换角色。汇报员的工作职责是收集本组成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并加以整合在全班范围内汇报,汇报时注重说明本组相同的观点及个别观点。教师平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汇报技巧,比如,先说共性的观点,再说不同观点。教给学生在听取他人汇报时态度要谦虚,尊重同学,理解同学,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特别是碰到分歧或困难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汇报展示才能博采众长,收获多多,也更能让学生感觉到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自己是共同体里的一员,从而不知不觉地树立起合作意识。
新授课前一天将备课组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发给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课前学习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教师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提纲完成情况,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水平,遴选展示的问题并确定展示的分组形式。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出错率高、方便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作为重点展示,采用异质分组形式,由组长组织在组内分析研讨、展示交流,小组成员逐个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其他小组成员可适时提出质疑或补充自己的观点、想法,教师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教者在组间巡查,一方面关注弱势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另一方面及时发现讨论热点及难点以供全班重点展示汇报。重点展示先由讨论成熟的小组集体汇报,再分组内化这些疑难杂症,发挥学习效益的最大化,稍后教者还要随机抽样部分学业水平一般的同学检查知识的内化情况。遇到难度系数较大的学习内容,采用同质分组,优等生在组长的组织下一般能够顺利交流、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教师直接参与学有困难的小组展示活动,鼓励孩子们打消顾虑,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并给予及时的学习帮扶,或指定优秀学生代表做典型展示,通过碰撞和对话,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提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能够有的放矢地在有效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展示活动为了尽量照顾到差异,务必要将学习小组成员的角色定期进行轮换,积极培养平时学习基础较差、胆子较小的孩子在全班展示时踊跃发言,教师要不断正面鼓励孩子说明自己的所思所想,打消他们的顾虑,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同时鼓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发言,形成小组学习的合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中说:“如果一个学生由于他的提问的机智有助于说明一个重要问题,这个学生应受到表扬,使其余学生由此受到激励,更加勤勉和热心。”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内容解析;注意问题;重点强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0-02
一、“三步六段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复习新知。
①上节课内容回顾。
②与本节内容相关练习。(读、写、算、答)
2、导入新课:
①引出要研究问题。
②板书课题。
(二)自学――合作
1、自主学习:(5分钟)
①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师重点强调。
②学生按提示自学,真正自己学,可以出声音。
2、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5分钟)
①汇报自学成果(组内呈现自学答案,人人参与,会的汇报,不会的跟大家学习)
②完成一个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分角色朗读,总结规律,填表格等)
(2)全班合作:(10分钟)
①小组推荐发言人在全班汇报(问答、板演、演示等形式)
②重要问题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升华主题,渲染气氛,引发共鸣)。
(三)检测――总结
1、达标检测(15分钟)
三个层次,基础题、变形题、拓展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拓展总结:①回顾自己学会了什么。②师总结教学内容,结课。
二、模式解析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设计有效自学提示
1、具体要求:(1)数量3-4个为宜。(2)具针对性和典型性。(3)尽量减少填空、选择等主观性题型,多用思考、圈画方法记录自学成果。(4)自学前首先引导学生认读目标,整体上感知学习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找到课文中生字,画,读。(3)找到生字带词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在句中意思。(4)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第二课时:围绕课后训练题或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整顺序)
(1)思考提出问题,读指定段落,画有关语句。(2)反复读画出的语句,并作批注。(3)思考:文中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情感、哲理、观点等。
数学:(1)题中有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2)提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3)怎样去解决?
英语:(1)正确读本课中的单词(或短语),并练习拼写。(2)找出课文中心句,正确流利地读出来。(3)listen and say。
科学:(1)看书中图片,辨别: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2)这些有生命物体哪里能找到?(3)思考:这些有生命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品社:(1)看书中图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劳动者?(2)这些劳动者劳动过程什么样?用语言描述一下。(3)假如你是一个劳动者,介绍一下你的工作。
自学,是在老师设计的有效问题提示下,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需小组或同桌参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需要每节课有意指导,逐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按什么步骤自学,自学后成果随时记录,准备和小组成员交流。
(二)如何指导小组合作
1、小组交流任务:(1)独立自学后,组内陈述想法,其他人倾听,形成小组集体意见。(2)发挥合作意识,完成一个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好的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1)汇报画出语句和词语。(2)交流自己想法以及对主要问题理解。(3)小组合作读文。
数学:(1)汇报自学情况,人人参与,以对纠错。(2)汇总自学成果,形成小组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科学:(1)交流自学成果。(2)合作完成一个探究活动。
英语:(1)互读本课短语(或单词),互相纠错,达到准确。(2)组内用中心句做问答练习。(3)分角色读文。
品社:(1)交流自学成果。(2)组内汇总,得出集体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的准备工作
(1)合理分组。
根据成绩、能力,性格,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定出组长,组长可定期轮换。(2)培训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交流、记录小组成果、推荐小组发言,认真负责,以身作则。
(3)培训组员:①服从组长管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踊跃发言。②眼到(看)、心到(想)、手到(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③认真听取他人答案,形成组内一致答案。
小组合作,不用挨个提问、个别指导,组内可以互帮互学,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能力,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
(三)如何指导全班展示汇报
全班合作,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产生新想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尊重、欣赏共享他人思维方法和成果。
1、展示前准备:
(1)小组合作时,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小组答案。(2)推荐小组中心发言人。
2、展示的语言:如:我们组这样认为-------,我们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是-------,我们组的看法与--组大致相同,还有补充------
3、展示的过程:
A、小组中心发言人通过问答、板演和演示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B、交流同意与否,提出质疑。C、不理解的问题和重点题,教师点拨升华。D、教师的任务:
(1)当好导演,启发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学生全面关注,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2)采用评价性语言激励学生:如:某小组配合默契,参与积极;某组哪个同学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如何做好达标检测
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学生热闹的上了一节课,学没学会,目标达没达成,全在检测环节体现出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状态,查缺补漏。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习题设计要注意基础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当堂达标。
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练习。与例题基本一致,强化格式、算理。(语文、英语可安排写字练习)。(2)变形练习。原基础题的变形练习。(读、背、实践活动等)(3)提高练习
一、任务导学,弃课题随心所欲
科学探究展开的第一个环节便是确定合理的探究课题,制定明细的探究步骤。而经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小学科学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倡导的“尊重和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经常将课堂完全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具体要探究的课题,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型,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提出的课题往往具有“随心所欲”的直观性质,往往不切实际,甚至超出小学生探究的能力范围,如在围绕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教学开展“制作磁铁玩具”的探究活动时,教师为了体现教学的互动,没有直接将“制作指南针、小帆船等玩具”这个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提出自己想要制作的磁铁玩具,结果,学生幻想联翩,提出的课题设想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有些课题还偏离教学主题,最后教师不得不将学生们的这些幻想一一抹杀,将自身设计的教学任务搬上讲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的窘境,让小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焕发,小学科学探究的主题确定应当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能力特点,规定一个课题制定的范围,再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迈向科学探究的道路。
二、增强合力,忌探究浅尝辄止
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是全面发挥小学生潜能的关键环节,更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素养,习得科学精神的主阵地。但是,单一的小学生个体能力有限,很难保证其能够深入探究,相反,推行小组合作探究,以多个人的合力介入科学探究,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而且小组成员能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可供同伴学习的知识。然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如果缺乏必要的课堂管理和约束,不仅会使课堂陷入混乱,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探究浅尝辄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不能为了所谓的“自由课堂”构建,放任学生“胡乱探究”,而是要在小组构建、任务制定和分配、探究过程实行等环节加以指导和帮助,保证小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行为落到实处。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做个岩石百宝箱》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岩石的种类和特征后,便进入本课的主题。由于这个活动内容较多,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首先,教师按照自由组合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并督促各个小组选定小组长,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分工;然后,让各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精美岩石进入组内进行实质性活动,教师巡视和指导;最后,教师举办“岩石百宝箱”展览会,实现了师生、组间和生生间的欣赏和展示,加强了对岩石的认识。
三、成果显著,避汇报轰轰烈烈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98-02
一、概述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对比发现,学生对于进行新的教学形式讲授的章节内容,即进行了“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教师释疑教学”环节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章节。同时,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学生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按照学校要求,《理论力学》课程最后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平时课程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平时小测试、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通过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学生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积极性,促使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
三、结语
《理论力学》是多数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机械、交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本身偏难、知识点多,造成目前学生普遍厌学,学习兴趣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积极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检验。经过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范钦珊,陈建平.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苏禾.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J].力学与实践,2012,34(3):78-80,94.
[3]宋少云.在理论力学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的改革实践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3,35(3):85-86.
[4]盛国刚,邓军,李学罡.理论力学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3):113-114.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一旦用于教学实践,对构建理想的新型教学环境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无疑为网络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搭建了科学有效的平台,项目研究形式的电脑绘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变得更有趣,学生更享受数字世界中的实验合作、探究、创新;基于项目研究的电脑绘画课程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充满挑战性,将教学内容单元化,教学时间延长,通过讨论设置主题与任务,分组合作完成各个环节,在合作学习中训练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有效的评价不仅检测项目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指导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一、创建小组,确定主题。项目学习的核心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为师生在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广泛合作、平等交流的艺术平台,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保证学生有交流的机会,重视彼此学习需要,关注学生共同提高,以便教师启发引导之后,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安排和接受任务,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二、集思广益、合作学习。美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孩子的审美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得到培养和提升,电脑绘画课堂同样不能偏离这个目标。在小组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时间时,如何分段学习,各个学习阶段分别体现哪些美术要求和知识点,需要师生一起共同参与。教师、学生、学科知识、网络形成立体式学习结构,看重的不仅是小组学习的形式,更多是如何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实现交流、融合、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下项目研究,技能拓展学生视野,引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更适合个别化学习,尊重学生个性。
如:“希望小学”一课,我通过玉树地震导入,调动学生情感,学生分组后以为灾区设计“希望小学”为主题,讨论建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基本特征和所需的建筑设施,他们将希望小学作为一个项目重新设计学习内容,在网站上发帖构想心目的希望小学,期间学生不断提出各种方案,同时又在一-些方案,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得到突破,在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中,学生需了解标志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动态设计等相关知识,并将所有知识点隐形于整个电脑绘画项目探究活动中,合作小组组内解决其中大多数问题,教师为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提供适时的帮助,在随后各阶段的合作学习中,组长发挥自己的组织扣协调能力,根据小组伙伴的能力和兴趣,统筹项目各环节任务分工,整个项目学习在一种开放式的氛围中展开,学生各阶段的成果不断到网站,小组资源得到分享,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日益高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感受电脑绘画带来的成就与乐趣;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但需要关注课堂,也要关注项目合作学习网站,以便帮助活动顺利进行。
三、展示汇报,成果分享。在合作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后,需要讨论如何整理成果,组内分工,收集各阶段作品,民主讨论最能代表本组项目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和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形成完整的项目研究展示汇报成果,并在课后采访父母和朋友,请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后,再修改后上传网站,由本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分工分类收集学习成果发组长整理成ppt汇报演示文稿。在作品展示汇报课上,各个合作小组派出一到两名代表汇报项目研究活动整个过程,从主题确定,到各阶段作品呈现以及设计理由,收获与问题,然后接受其他组同学的质疑,汇报组所有同学都有义务回答其他组的问题,然后由全班同学进行网上投票选出项目研究最满意的成果,教师进行表彰。
四、科学评价,反思提高。评价不一定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在项目开始时就将评价标准网上,让学生了解项目学习需要做到哪些方面,通过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学习能力、活动成果方面的表现,评价内容注重激励,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在以后的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
高二历史课程学习内容为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政治课是学习《文化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学生普遍渴望了解家乡文化遗产。
本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资料,通过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来了解营口的历史文化,并希望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更深厚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营口的历史文化遗产:楞严寺、西大庙、辽河老街、西炮台;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培养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多方面对一个事物进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乐于质疑、勇于解疑、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进取心、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生有C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校的“人本课堂”中各科教师都比较注重通过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另外,学生普遍比较活跃,对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活动比较有兴趣和有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如何把材料进行条理化、归类和提炼则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四、资源设计
1.资源准备
城区重要景点要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准备照相机、录像
机等。
2.学习活动模板
子课题选择与研究模板、调查记录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过程记录表、资料查阅记录表。
3.学习活动评价量表
子课题成果评审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个人学习自评表。
五、活动设计
这次综合实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问题引入、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最后进行汇报总结,共历时八周。第一周选一节课进行情境引入和分组,确定选题,然后学生在课余自由结组、制定研究计划和小组成员分工。第二周选一节课进行“选题”汇报,明确思路。第三至第七周学生实施子课题,第八周进行成果汇报。
1.问题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你对营口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有多少?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介绍营口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再次提出问题:对现在营口历史文化文化遗产的现状了解又有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学生对营口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现状,引入研究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子课题,协助学生分成小组:控制学生小组的人数,协助各小组确定选题,解释“子课题选择与研究模板”的使用。
最后确定四个小组分别研究四个子课题:百年辽河老街、庄严的西炮台、神秘的西大庙、东北古刹楞严寺。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出发,引起思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提出和选择课题。不仅要提供具体的选题,也要鼓励学生自己突出想要研究的方面。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教师调控下组成课题组,方便研究活动的展开。
2.制订计划
学生共同设计小组实施方案,填写“子课题选择与研究模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本组的课题计划。思考相关活动的开展方式。
教师对小组给予个别帮助。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的课题计划,提出进一步的修改建议。介绍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问题,介绍“调查记录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过程记录表”“资料查阅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3.课题实施
学生按照分工,小组独立实施研究活动,包括进行下面一些具体活动:上网查询;查报刊和图书;访谈亲友、相关工作人员或学校相关的老师;填写“调查记录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过程记录表”“资料查阅记录表”等模板。在有一定分工的情况下形成研究成果。小组内共享成果,修改优化作品。
教师督促、指导,具体包括:材料的来源;访谈要注意的问题;提醒和帮助学生及时保存材料;适当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下一步活动。帮助学生理顺材料的逻辑关系,辅助学生提炼材料。在需要的情况下给予方法上的帮助。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实施阶段,收集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加工材料,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提升,成果具体化,学生表达学习成果使认知上升到另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4.成果汇报
教师播放《营口辽河老街》视频,创设情境导入小组汇报;
各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课题汇报及作品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内容并且向汇报组提问;
完成“子课题成果评审表”,反思本次研究性学习,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个人学习自评表”。
六、评价
本次综合实践的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小组课题成果。
七、后记
学生感悟摘录:
赵同学:通过进行本次实践活动,使我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感悟人文的乐趣。
卢同学:我们应该对我们周围的事物多加留心,多加思考,讨论并探寻背后的历史与传奇。
关键词:花卉栽培;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01-03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高职课程中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项目驱动教学法被广泛接受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都在尝试、使用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伪项目驱动式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很多课程在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对其理论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把原来课程中的章节内容换成几个项目,授课内容、方法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得无趣,学生学得被动,完全没有发挥项目驱动教学的作用,可谓是“新瓶装旧酒”。
(二)孤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参与水平
也有很多课程在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由教师组织设计成几个项目。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课程完整系统的知识逻辑体系。这样往往就造成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整,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欠缺,而这些知识的缺失又使得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力不从心,严重影响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
(三)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实施学生为主体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新思路
应提高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探索一种传统教学与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项目驱动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避免单纯项目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也是高职教学中一种新方法的尝试,对高职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花卉栽培》是高职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园林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的重要相关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花卉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花卉生产、管护和应用的实践技能,掌握主要花卉的生产管护技术。本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急需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针对《花卉栽培》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
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本次教学改革是要探索一种传统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避免彼此的缺点。主要思路是压缩传统教学进行精讲,开展学生完全自主的项目式教学。在项目驱动教学环节,借鉴科研课题实施的经验方法,由教师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及与之相关的行业内容,设定项目的类别、方向,项目的选题、项目实施、项目的总结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关指导,并根据学生项目实施的情况和项目总结报告给予综合评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广泛自主选题。学生可以组成项目组联合选题(限定每个项目人数不超过5人),充分发挥项目驱动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选题、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安排4学时。每个环节都安排学生上台发言汇报,当堂提出问题、建议,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结题时,聘请专家、教师做评委,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取得的成果,项目汇报材料和评委评分等建立综合评分标准,并对每个项目进行打分。项目成绩结合课程考试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最后,对实施的项目进行综合评比,评比出优秀项目组和优秀项目成果。通过两学期的评比建设,建成《花卉栽培》课程优秀项目资源库。本项教学改革整体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实施
制定《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选题的类别方向 根据《花卉栽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从提高学生对《花卉栽培》课程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独立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出发,制定了适合本课程项目驱动教学的项目类别(6类11个方向)。项目类别方向如表1所示。对课程项目的每个类别方向进行主要的介绍说明,提出项目实施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类别方向进行自主调研学习。
课程项目选题 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由1人担任小组项目主持。根据课程项目类别方向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主选择方向,每个方向不得多于3个小组组织实施。班级课程项目选题表如表2所示。
制定实施计划,完成开题报告 课程选题确定后,每个小组根据项目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完成项目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表的格式如表3所示。
制定评分标准,形成开题成绩 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化管理,利用2课时的时间,组织实施开题。每个小组由项目主持人介绍本小组的项目实施计划,教师提出指导修改意见。根据每个小组的开题报告和学生的介绍情况,制定评分标准,形成各小组的开题成绩。开题成绩评分表如表4所示。
课程项目的中期检查 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小组由主持人负责组织,各成员协调分工按照计划实施各自的项目。在这期间,教师督促、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在学期中间,安排2课时进行课程项目中期检查。由每个小组根据本组项目实施的情况填写项目中期检查表(见表5)。
计划安排 每小组由项目主持人根据中期检查表的内容介绍本组项目实施的情况和下一步的实施计划安排。教师根据各组的汇报情况,对每个小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下一步实施的指导意见。最后,根据各组项目实施和汇报情况给每个小组评分。中期检查评分表如表6所示。
课程项目结题 每个小组在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进行项目汇报和成果展示。在学期末,组织安排2学时进行课程项目结题汇报。由各小组主持人按照项目结题汇报表的内容进行本小组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和成果展示。项目结题汇报表格式如表7所示。
形成小组结题成绩 在项目结题时,组织花卉专业的3名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成果和汇报情况对每个小组打分,形成小组的结题成绩。项目结题汇报评分表如表8所示。
项目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的评定 项目小组成绩采取过程化管理综合评定。每个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有开题成绩、中期检查成绩和结题汇报成绩,这三个成绩的平均成绩形成小组的项目最终成绩。小组项目评定表如表9所示。
评选优秀项目小组 根据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评选出班级优秀项目小组,对优秀项目小组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课程优秀项目资源库。学生个人成绩采取小组成绩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每个项目由项目主持人组织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打分,根据公式“个人成绩=(小组成绩+自评成绩)×100”来评定每个学生的个人项目成绩(如表10所示)。
高职《花卉栽培》课程
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
(一)充分利用博客等网络资源建立课程项目管理平台
在实施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之初就注册建立了“花卉家园”网络博客,利用网络博客平台进行课程项目的管理。在博客中,分类建立教师、班级的管理论坛。项目实施涉及的类别方向、说明细则、管理要求等方案表格都在网络上,以便于学生查阅。班级小组选题情况以及各小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都由学生在网络上更新,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项目进展并给予指导。
利用博客网络资源建立课程项目管理平台具有以下优点:(1)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了解课程项目实施的具体细则要求,教师也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2)可以节约项目管理成本,实现无纸化管理,各小组的汇报表格、成果展示等都在网络上进行,无需打印,大大节约了实施成本;(3)利用网络可以很好地进行资源的汇总整理,形成丰富的资源库。
(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过程化管理、综合评分
在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真实技能设计多个项目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本着“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项任务”的思路来学习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
(三)教学成果显著
在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1)建立了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类别、方向汇总表;(2)制定了《花卉栽培》课程项目综合考评标准;(3)形成了《花卉栽培》课程优秀项目资源库;(4)建立和完善了高职《花卉栽培》课程项目管理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2]冯燕.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花卉栽培课程教学策略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8).
[3]李继芳.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7(9).
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培育苏联心理学家卡基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自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通过自主教育活动培养、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创造,尽可能多地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条件和机遇。自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致力于培养创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自觉参与
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注意课前自学,做到有的放矢地提示教学目的,并利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自学笔记是学生超前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自学笔记包括:读课文进行“预习”,从而了解课文的学习要求和训练重点,读准字音,了解新词含义,看图读文,合上书回想一下卢沟桥的狮子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电脑或者杂志上找一找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图片,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按自己的理解笔答课后提问,写好自学笔记,待课后进行比较学习,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
这样,在整个超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始终自由地支配着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对学习有厌倦的想法,他们的个性特长会得以充分地发挥,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的那种积极性、态度、心态等可以完全被激活。
二、自主探究
课堂上,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不懂?如学习《珍珠泉》第二段,根据自学笔记说出学了这一段后,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一般能说出,通过自学知道这一段写了珍珠泉周围的石头、青苔、蕨草、花朵、绿树这些景物及其各自的特点。之后,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把不懂的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分以下两步解决。(1)独立思考: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学生在细读课文后,能自己解决的就由自己解决,这时教师进行巡视、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理解的情况程度,以便使下步的讲解学习做到有的放矢。(2)小组探究。对于那些梳理出的疑难问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商量后自主择取学习方法,共同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进展情况适时的点拨、引导,但要做到引而不发,恰到好处。可引导学生联系重点词句、段落反反复复地去读,认认真真地去想,仔仔细细地去品;或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有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既要认真聆听他人的见解,又要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见,相互取长补短,使他们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扬合作的精神,努力提高探究的能力、积极增强创新的意识。
三、自由汇报
乐于表现是大多数儿童的心理特征,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儿童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后,就急于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只要他们动脑筋思考了,即使不完全正确,也要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自主学习后的成功感、快乐感,从而将外在的学习因素,积极地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以便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动力。在汇报的时候,要求学生可按下面的方式进行:说出要探究的问题――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掌握了哪种读书方法。在此过程中,可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加以互相补充和纠正,把学习效果上升到学习目标上来。
四、自主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延展到课前、课中、课后。
二、案例描述
我以《震惊世界的金字塔》一课为例说明。
课前,我利用慧云互动平台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在平台上微课和任务,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看了没有、看了几遍、哪些节点重复看等。看完微课后,再进行检测,得出数据,精准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哪道题做的还不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练习。
以上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课上要交流和思考的那些问题呢?我利用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微信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我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M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困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信息,向同学、家长求助,向各科老师求助,从而完成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
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汇报交流、评价讨论和提问质疑的时间,并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每个小组在汇报研究成果时,我还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时的影像。它不仅记录下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表现,也记录下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与生成。课后,我会将这些录像上传到平台中。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家长、同伴看;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没跟上、没听懂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再看。此外,各班之间还能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
此外,小组展示的方式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学习的课程、手边的资源、独特创新的想法有关。如有的小组利用画画的爱好来展示、有的小组利用正在学习的选修课材料粘土展示,有的小组喜欢设计导游词、动手做试验的方式展示,还有的小组利用电子小报、Keynote、Ithoughts(思维导图)展示等……当他们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求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这样,就将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完后,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收获与感受,实现了100%的参与度,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你觉得打字慢的话,新工具还给我们提供了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功能,几乎是在说话的同时,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文字了。
课后,我将各组汇报与表现的录像上传到平台中,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以评自己、评同学、评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已知彼,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微观行为,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反思及效果分析
反思自己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行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翻转学习,线上线下。课前,线上完成:前测+微课+再测=掌握基础知识。课中,线下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是线上学习的扩充。这样,节省了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用数据了解和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说服力。
2.利用平台,调查指导。课前,利用微信平台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利用微信向同学、家长、各科教师求助信息。这样的频繁互动对于学生来说解决了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完成了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平台实现了个性化指导,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