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20:33:45
导语:在微型课题交流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专业培训常态化,促进团队发展
教科室针对师支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一是专题培训。一方面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专题培训,同时还邀请省市级专家及同行送培到园,让培训活动全覆盖。二是随机培训。学术带头人对课题申报立项材料进行指导;园长开题论证会安排专人进行具体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辅导;骨干教师平时调研督查时,对课题研究过程性操作及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讲解;领导专家结题验收时,对课题如何滚动式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形成了一个园长亲自带班、骨干教师率行、青年教师参与的科研团队。
二、课堂研究常态化,提升科研能力
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行为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教育科研常态化才能使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九五”期间以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园申报了《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苏州市级课题;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园申报了《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和《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苏州市级课题;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园申报了《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苏州市级课题;为了促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园申报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研究》昆山市级课题,等等。由此,我园一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来解决,而且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教育教学与科研水融、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三、课题结构常态化,助推专业成长
学校课题都是大课题,具有宏观性、导向性和前瞻性,需要有微型课题做支撑。我园的课题研究有三个层次,学校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或几个人结合进行研究的微型课题。学校课题具有树状和网络状的分布,如《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为学校课题。分解到教研组,就有《绘本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运用与研究》《绘本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等两个课题组子课题。而《绘本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的子课题下,又有《绘本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绘本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等众多微型课题。学校通过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夯实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基础,使课题研究深深扎根于全体教师之中,扎根于全校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根深叶茂,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有序、健康地发展。
四、成果交流常态化,收获丰硕成果
不断学习充电是助推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每学年我们开展“好经验来分享”活动,老师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微型课题撰写的论文与全园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展开思维的碰撞。研讨活动激发了教师进一步探索研究的内驱力,有效地点燃了全园教师自主研究的热情。
注重课题的过程管理及成果推广,是科研扎实开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园不仅注重课题的立项工作,更关注课题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推广。围绕我园的“十二五”课题《绘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开展了新一轮的以绘本阅读为主题的特色教学研讨活动,并根据课堂实录与执教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反思。使课题成果得以共享和推广,从而也使教师们体验到成功感,增强投身教科研的信心。
品味好孩子的教科研,每一个课题都扎扎实实地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艰辛与欣喜相随。在常态化的教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还常常困惑于:教学、教研、科研这三个内容如何区分及协调,由此我们尝试着做了以下工作:
1.明确教科研工作要求,分层并进
我园对参加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的要求是:按照教学常规要求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胜任教师职业;在师傅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参与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科研的方法,体验从事科研的乐趣,培养从事科研的兴趣,培养素质全面的合格教师。学校对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的要求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脱颖而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反思,丰富教学经验;主持微型课题的研究,参与大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的能力,培养学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特色,辅导徒弟,搞好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主动组织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起引领示范作用;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而著书立说,造就学者型教师。
2.消除教科研工作恐惧感,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教科研工作中,我们注重消除教师对搞科研工作的恐惧感,让我们教师不再把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而不敢问津。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为科研而科研,那样只会徒劳无益;不能急躁冒进,那样欲速则不达;不能急功近利,那样就失去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本旨,偏离了从事教育科研的方向。只能是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3.定位教科研工作方向,齐头共进
一、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区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 78 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如:宋志艳、宋晓玲、刘阳、靳卓、付丹丹、张蕊等,英语组更是在孙岩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靳卓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王晓杰、连君、孙佳、杜文静、孙薇、石红霞,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杰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杰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香坊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杰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3.完成了各项科研成果征集工作。
关键词:电力技术;电源
“电力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桥梁”,这个论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研究表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可能把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使用,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因为,在保证相同的能源服务水平的前提下, 使用电力这种优质能源最清洁、方便,易于控制、效率最高。如果能将大量分散燃用的化石燃料都高效洁净地转换为电力使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就会大大改善。因此,电能高效洁净地生产、传输、储存、分配和使用的技术将成为电力技术的重点领域。以下将对若干电力前沿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简单评述。
1. 分布式电源
当今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内燃机(IC)、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_bines)和各种工程用的燃料电池(Fuel Cell)。因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分布式电源与“小机组”已不是同一概念。
1.1 微型燃气轮机
微型燃气轮机(Micro Turbine),是功率为几千瓦至几十千瓦,转速为96 000 r/min,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工作温度500 ℃,其发电效率可达30%。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可见,电工技术的突破常常取决于材料科学的进步。
1.2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被称为21世纪的分布式电源。
1.2.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颇似电解水的逆过程。氢基燃料送入燃料电池的阳极(电源的负极)转变为氢离子,空气中的氧气送入燃料电池的阴极(电源的正极),负氧离子通过2极间离子导电的电解质到达阳极与氢离子结合成水,外电路则形成电流。
通常,完整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电池堆、燃料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冷却系统、电力电子换流器、保护与控制及仪表系统组成。其中,电池堆是核心。低温燃料电池还应配备燃料改质器(又称为燃料重整器)。高温燃料电池具有内重整功能,无须配备重整器。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是目前技术成熟、已商业化的燃料电池。现在已能生产大容量加压型11 MW的设备及便携式250 kW等各种设备。第2代燃料电池的溶融碳酸盐电池(MCFC),工作在高温(600~700 ℃)下,重整反应可以在内部进行,可用于规模发电,现在正在进行兆瓦级的验证试验。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SOFC)被称为第3代燃料电池。由于电解质是氧化锆等固体电解质,未来可用于煤基燃料发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有希望的电动车电源。
1.2.2 性能和特点
燃料电池有以下优点:(1)有很高的效率,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理论发电效率可达100%。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实际效率可达58.4%。通过热电联产或联合循环综合利用热能,燃料电池的综合热效率可望达到80%以上。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与规模基本无关,小型设备也能得到高效率。(2)处于热备用状态,燃料电池跟随负荷变化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在1 s内跟随50%的负荷变化。(3)噪音低;可以实现实际上的零排放;省水。(4)安装周期短,安装位置灵活,可省去新建输配电系统
目前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的障碍是造价高,在经济性上要与常规发电方式竞争尚需时日。
1.2.3 技术关键和研究课题
燃料电池的技术关键涉及电池性能、寿命、大型化、价格等与商业化有关的项目,主要涉及新的电解质材料和催化剂。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在高温条件下液体电解质的损失和腐蚀渗漏降低了电池的寿命,使MCFC的大型化及实用化受到限制。需要解决电池构成材料的腐蚀;电极细孔构造变化使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使用固体电解质且工作温度很高,对构成材料及其加工有特殊要求。为了得到高温下化学性稳定和致密性(不通过气体)的电解质,在氧化锆中加入Y2O3生成钇稳定氧化锆。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应尽可能减少电解质薄膜厚度。通常采用熔射法、烧结法和电化学蒸发涂层法制备电解质薄膜。实用的电解质膜的厚度为0.03~0.05 mm。比较先进的已达到0.01 mm。这样薄的电解质陶瓷材料除应当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外,必须具有高度的气体致密性,否则将丧失燃料电池的性能。燃料极使用镍锆等耐热金属陶瓷,镍还用作燃料重整的催化剂,空气极在运行中处在高温氧化中,难以使用一般金属。铂的稳定性好,但费用昂贵,需要寻找替代材料,可用电子导电陶瓷。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寻找低温的质子导电的电解质。工作温度倘若能降低到700 ℃以下,SOFC的造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2. 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硅片引起的“第
2.1 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重大进展
电力电子学(Power Electronics)的应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电力电子学器件用于电力拖动、变频调速、大功率换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大功率电子器件(High Power Electronics)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通常称为硅片引起的第。
近年来,大功率电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的一次系统。可控硅(晶闸管)用于高压直流输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大功率电子器件应用于灵活的交流输电(FACTS)、定质电力技术(Custom Power)以及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则是近10年的事。新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电力研究前沿。
2.2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指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结合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如线路阻抗)、相位角、功率潮流的连续调节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降低输电损耗。
【关键词】电器;电器科学;发展
电器学目前仍然是我国兴盛的学科之一。随着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对电器提出愈来愈多的要求。目前,电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品种与规格日益繁多是其特点之一。
一、电器的概念
什么叫电器?凡是带电的器具可以统称作电器。
在电压等级方面,最高工作电压已经发展到765kV级以上,而且1500kV级超高压电器设备的样机也已研制出来,最低电压在几伏以下。
在电流等级方面,最高工作电流达数万安培以上,而最小工作电流低至毫安级或更小的电器设备或元件。职称
在电源频率方面,大家熟知的直流与50赫兹或60赫兹工频交流电源仍在广泛应用。此外,低频、超低频、中频、高频超高频及脉冲电源供电的电器元件与装置也被广泛地开发研制与应用。
二、电器的发展
目前,电器设备或元器件的结构尺寸已从半根火柴大小发展到高达数层楼高的巨型没备。对合理地组织生产与使用电器,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压与电流等级,尽可能地减少系列产品的规格与型号有实际意义。尽量发展“组合式”、“积木式”、“标准单元”,以及零部件通用化,互换性高的电器或元器件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改革过程中,加强宏观领导和积极开展学科的科学技术学术交流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调动各学科互相配合,取长补短。
高压电器的发展与输配电网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目前,200~300万KW的发电站已经出现,1000~1200万KW大容量发电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及西南水利工程等。但是,还有小型河流的中、小型发电站也在到处兴建。为了经济传输电能,提高输电网路的工作电压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为此,将会出现一系列技术难题等待电器科学工作者去研究解决。例如:(1)各种电器的极限工作电压与电流,即研究极限经济与可能输出容量问题;(2)过电压防护的研究,研究过电压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从而采用相应的限制、降低或消除过电压的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500kV级变压器的用铜量与绝缘重量几乎差不多少。由此可见,研究降低过电压的措施对降低绝缘耐压水平是有实际意义的。目前已有办法可以做到限制分合操作过电压在1.5~2.0倍范围内;(3)内绝缘游离放电,防老化与脏污的研究,长间隙空气外绝缘放电特性的研究;(4)电弧熄灭的新原理、新介质的研究。例如真空开关,六氟化硫等,以及传统的提高压缩空气达150个大气压的方法等;(5)新原理、新结构的研究: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光电式电流互感器(磁光效应式,光脉冲重复频率调制式等)的研究。
另外,由于高电压、大电流可控硅元件研制成功,给发展直流输电网路提供了条件。为此,提出了切换直流输电网路的开关及电器设备要求。目前我国已在电气化铁道线上采用了22kV级以上的直流供电系统,在上海、西安等地已有电压为500kV的试验性线路。总体上说,在国内已从试验型走向运行型的阶段。目前许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与技术上不断有新的进展。国外已经有1000kV级左右的超高直流输电网路在运行。这一系统对超距离输电的经济价值比较大。
三、电器的应用
高、低压开关电器的操作机构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的研究也是极有兴趣的课题。短路故障自动断开,然后再自动合闸的自动重合闸装置也是很有实用价值与经济效益的课题。六氟化硫与压缩空气及真空开关的防漏与检修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油断路器仍在应用。
低压电器是低压供电与用电的主要电器设备。多数情况下,装在控制屏(或柜)中做成成套电器使用。个别情况下也单独使用电器(或元件)。低压开关是低压电器领域主要产品之一。目前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提高使用寿命与可靠性问题。
现在在民用建筑上开始采用新型的自动开关代替传统的刀开关—熔断器配合使用的方案,特别是在经常发生过载或短路故障的建筑物上使用时经济效益比较大。虽然一次投资稍高些,但既可提高供电质量,又可以大量节省熔丝,同时,故障后恢复可靠。因此低压电器的开发研制及推广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半导体与可控硅等新型元器件的出现,使其与电磁装置组合起来,可以做出具有各种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它们将在国民经济、国防与生活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各种用途的中频电源静止装置代替旋转电机(已经做出几百瓦至几万千瓦的装置)、磁半导体电器、半导体开关、磁半导体调节与稳定装置等。为了综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往往需要发展“复合式”、“积木式”或标准单元化及零部件通用化等电器设备。这是目前需要或已经在大力研究与开发的新动向。
家用电器是低压电器方面新开辟的又一技术领域。在美观、适用、无噪音、安全、节电、功能优良、维护与使用方便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应当尽量满足,才能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及进入国外市场,受到千家万户的欢迎。
由于大、中规模等集成电路的研制成功,(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58页)微型机及电子电器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给电器、仪器与仪表的小型化带来很大的影响。因而,现在已研制出许多弱电电器、微型电器及仪器与仪表的样品。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杂志介绍电器基础理论、电磁铁方面的文章又多了起来。磁放大器的应用又有所提高,特别在要求原副边电隔离及高精度测量与控制方面是半导体等器件无法比拟的。电磁铁的气隙磁导的精确计算方法,灭弧理论与计算方法都未完全解决。目前仍依靠经验数据或公式近似计算。最后仍依靠试验来解决。
电工材料主要包括绝缘材料、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及半导体材料等几个主要方面。绝缘材料在耐高温、耐压、红外辐射、超低温等新型材料的合成体已经陆续被研制出来。因而,耐高温达到200℃的漆包线已经广泛使用,而耐高温250℃的漆包线也已经研制出来。以铝代铜的研究工作在某些电工设备中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 板卡;识字教学;有效教学
一、走近“板卡”,认识“板卡”
板卡,顾名思义,即黑板和纸卡。它包括大小黑板,以及一切可以记录文字的纸卡。在MS-EEPO有效教育理论体系中,板卡的定义是:凡是能用书面方式呈现学生图文学习成果,方便学生交互学习成果的板块或纸卡,均可以称之为板卡,又称学习卡。板卡按规格大小分为:大卡(一整张美术纸);中卡(1\2张美术纸);小卡(一张A4纸);微型卡(≤1\2张A4纸)。那么怎样充分利用好这些大大小小的纸卡,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识字教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效率呢?下面,我结合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谈谈板卡利用在识字教学中的巧妙作用。
二、“板卡”,在中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妙用
1.在识字教学课堂中使用“板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识字,必然乐于学习识字。识字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板卡的力量,利用板卡创设学生识字的生活情境和识字游戏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看下面两个案例:
课例1:开学之初,一年级新生入学,为了让学生更快地互相认识,结交朋友,让他们能更多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想培养他们随时认字、识字的兴趣。我用微型卡,给全班58个同学各做了“一封信”,卡上的正面只写了同学的名字,背面写了一句简单的鼓励学生的句子。课上,我组织孩子们玩起了“送信”、“读信”的游戏。分组由学生按名字分发“信件”,不懂的字可以问老师或同学。要求收到“信”的同学要读出背面老师送给学生的一句话。看哪组同学送得快、认的字多、问的字少。奖励优胜者。玩罢游戏,又换一种方式玩起了抽签读信的游戏。由学生上台,抽签,抽到信后,该同学要拿着卡,带领大家读出上面的名字及后面的句子。不懂的字,老师在一旁指教。读得好的,问得少的老师加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这节课,学生们兴趣高极了,识了不少字,玩得不亦乐乎。
课例2: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4》。结合板卡,我们的老师这样设计和处理这些生字教学的:课前,老师用小卡做好了蜻蜓、蝴蝶、蜘蛛、蚂蚁、蝌蚪、搬运、展翅、鱼网等生字卡及图片卡——学生认读生字卡——玩图卡对号入座游戏——再玩读卡取物游戏——在熟读的基础上读文——在文中圈标生字词——动手学做带虫字旁的生字卡——小组成员互相考问交流——全班窜位位交流学习自制生字卡——指名汇报领读字卡并粘贴展示——最后表扬激励表现优异者。完成整节生字教学任务。
以上两个课例,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在一系列的看卡、玩卡、送卡、读卡、做卡等游戏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很多字,还培养了他们对识字课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识字多、认字多的成就感。所以说,动动脑子,用好我们手中的板卡,为学生创设出丰富多彩且适用有效的识字认字的活动游戏情境,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识字教学过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可以帮助他们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2.在识字教学课堂中使用板卡,可以充分体现“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引导”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字词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并要求学生试着先读。接着在黑板上出示了本课要求学生会认的7个字:坑、考、秦、域、遗、究、震。及著、藏、悄、闪、坑、卧、推、旅、考、秦、纪、遗、震等14个会写字。面对这么大量的识字任务,我首先让学生自读交流自己不用教就已经认得的字,并让他们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得这个字的。然后,要求学生用微型卡记录下自己不懂读、不会理解,觉得难写、难记的字,先同桌互相请教,如还有弄不懂的,再四人小组请教交流。再请同桌充当小老师,帮助我这个老师考考学生卡上记下的那些难懂、难写、难记、难解的字,看看对方是否都已掌握了。接着,我对自学情况进行检测:指名汇报或举手示意自己之前不懂的字的数量及通过请教交流后又学会了的字的数量情况,然后抽读。之后,为了让本课生字学得更扎实,我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全班窜位交流,要求他们拿着自己的生字记录卡去考考别人,也让别人考考自己,至少考问3-5人。老师巡视随机检测。最后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微型卡,选择自己喜欢的3-5个生字词做“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用词写话的训练。老师则在学生完成之后再个别检测汇报、齐读,完成本课的生字教学任务。
课例的亮点:整节课生字教学完成下来,让我感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扎实。作为教师,我仅像个引路人一样,指引他们怎么做,怎么学,检测他们做和学的效果。而学生在我的指引下,借助手中的学习卡,记录难懂的字词、交流难解的字词、请教难学的字词、互相考问字词的形、音、义等,把自己学习生字中的难点在一次次交流,询查请教、考问、抄写及运用中得到解决和突破。同时,板卡的使用,又使课堂实现处处是讲台、处处是黑板、处处是展台、处处是平台的学习氛围,避免了老师过多空讲,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主动识字的能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的一句话:“知识,不应是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他们。”这想这节课,不正是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吗?
3.在识字教学课堂中使用板卡,可以拓展学生大量识字的途径,教会他们归类识字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识字率和识字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左右,其中2500字左右要求会写。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字会写。面对如此大量的识字要求,不可能每个字都由老师亲自教会并落实。因此,教会学生一定的识字方法,拓展学生认字识字的途径,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这样庞大的识字任务。为此,我们又在板卡的使用上再做文章。
案例(1)利用板卡,积累生活中的字。
语文学习来源的于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和范围就有多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处处能识字。为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识字,扩大学生识字范围、和识字途径。我常常鼓励孩子们,广泛利用书报、影视媒体、商标、招牌、广告、告示、网络等资源,随时识字,并要求他们注意把从以上途径中见到学到的字记录在自己识字微型卡上,做一本自主识字微型卡本。并定期开展识字卡本的展示交流活动,让学生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分享收获的喜悦。其次,我还鼓励学生收集识字材料板卡,如小商标、小食品的包装、糖果纸、小药盒、书画剪报、带文字的图片等,编成自己的《识字小手册》,在班级的图书角展示、传阅。又常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朗诵古诗文在纸卡上摘抄好的词句等。鼓励他们给认识的事物或物品做识字标签,张贴在家中的物品上等等,以此来增强学生识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丰富学生的识字途径。
案例(2)利用板卡,教会学生分类识字,复习巩固课堂内外所学生字,达到批量识字,和扎实、巩固的效果。学完一到两个单元的课文后,为再次落实和巩固所学的汉字,我习惯上一节汉字分类归纳识字课。课上,我要求我的学生,分成八个学习组,利用一张中卡(或大卡)对近期所学的单元课文(或课外积累的)出现的生字进行分类归类复习巩固。如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在中卡上把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按“平翘舌音、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同部首、同结构或难异烦字、独体字等条件进行分类归纳,并呈现在中卡上。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选择一两种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对单元生字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把各人的分类情况汇总到中卡或大卡上,再让学生进行大动窜位交互参观,取长补短 ,取有补无,最后再展示学习卡,分组汇报识字成果卡。识字成果卡,还可以悬挂在教学的铁线上供师生览阅、传看、品评。
以上的教学实施案例,不仅体现了让识字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MS-EEPO有效教学中的核心理念,即“五防”理论。即这样的操作,防止了老师过多的空讲,防止了教学过程中泡沫的产生,防止了识字教学形式的单一机械;防止了识字教学过程中的花花架子、防止了教学中以学生为敌的理念。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生字,理解了生字、运用生字。同时又能让学生大量识字,批量巩固,这样的训练非常的扎实、有效。
4.识字教学课堂中使用板卡辅助教学,可以提高生字的“复现率”(或者说提高生字学习的强化次数),对训练学生快速记忆,迅速书写正确运用大有帮助。
MS-EEPO有效教育的创始人,云南大学孟照彬教授在推广其MS-EEPO有效教育成功经验时反复强调:关键要素的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和关键要素的操作完善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训练达到一定量,方能产生质的飞跃,一般说来,强化次数要达到12—17次,如果是做中学,一般是5—7次;如果情境故事一般是3—5次,如果是没有规律的又要死记硬背的,可能要上升到30多次。(当然这更多针对英语之类的难记单词等)识字教学也一样,由于在课堂中,我们引入了板卡的使用,有了板卡作为承载体,大大地提升了生字的重复出现的频率,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文书中圈画生字,给生字注音、(注书本也是一种卡),组词;要求学生在微型卡上记录自己不懂不会难学难记的字词;要求学生拿着自己的记录卡和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团队甚至班级内与同学互相交流、请教、考问、补充;要求学生在微型卡上做限时快速书记训练;让学生利用微型卡做课前听写练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卡上做串字成词、串词成句、串句成段的训练,让学生在黑板或学习卡上进行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的拓展比较训练,用学习卡上的难学难懂的字互相考问,检测等等,这些举措,无形之中一次又一次地提高了生字学习的“复现率”,加强了生字教学这个关键要素的强化次数。具不完全统计,一节识字课,如果加上对生字的认读、书写等指导。每个生字的重复出现及重复学习和使用的次数超过15次以上。学生在一次次生字的复现中不知不觉地学会认读,学会理解,学会运用。并在一系列动笔、抄写、记录、组词、造句、编段说话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己书写的速度、记忆的速度。使识字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对生字的认读、理解、记忆、运用等水到渠成。
5.在识字教学课堂中使用板卡,可以活化识字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沉闷单一重复的说教,使识字课真正学起来、动起来。
课改前我们的识字课,常常是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然后老师分析字音、字形、结构、字义、笔画笔顺等,读后让学生抄写。识字课堂上充刺着老师满堂的讲解。这时候的教师,往往只关心自己怎么讲,唯恐讲少了,学生就不懂了,而学生也貌似在听,其实下面做什么的都有,玩东西、开小差、讲话,搞小动作、画画睡觉,等比比皆是。农村小学的识字课堂更是严重,识字课极其单调乏味,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教师一听写或检测,不懂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多数。这样的识字课,老师教得身心疲备,学生学得精神疲乏,思想疲倦、身体疲劳、行动疲软。“五疲”现象由此生产。识字效率耗时耗力又收效甚微。但课改后,由于教师善于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板卡的使用,使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受到听、看、讲、想感观刺激外,更多的让其“做”起来,动起来。如学生可以利用板卡自行记录生字、给生字写词语、句子,拿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卡和同桌、四人小组交流、交互,甚至是全班窜位互动交流学习。学生还可以动手做识字卡、记字卡、或在中卡、大卡上进行小组或团体合作学习,给生字分类、辨析、归纳,在卡上图示难记难学字的记法、学法;或在卡上补充与书本字词有关联的,但并没有出现在文本中的空白知识,可以依托生字,在卡上尽情发挥相像编词、编句、编段、编故事开头、结尾、中间填补文本空白,进行小组、团体、全班交流,展示等等,可以说,有卡在手,就能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处处学台、处处讲台、处处展台,处处平台的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让恼人的“五疲”现象顿时消声匿迹。使识字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
三、结束语
在为期近两年的MS-EEOP有效教学实验实践过程中,在近两年的板卡尝试使用及实践中,我们不仅深切体会到了板卡不仅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同样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它也能充分发挥其记录、练笔、书写、检测、交流、展示等等广泛而实在的作用。我们不否认,识字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很多,培养和激发孩子们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的做法和途径也有很多很多,但,笔者始终认为,如果将以往那些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和经验再结合板卡的使用去进行训练,一定会使我们的识字教学课堂锦上添花,变得更鲜活、更扎实、更高效。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学会“十二五”B类课题: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B2011051)。
参考文献:
[1]周健熊生贵主编《有效上课、问题、探究、策略》,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
[2]赵亚夫、孙素英主编《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3]李正良、陈健萍主编广西玉州有效教育应用研究大区实践系列丛书《有效教育实践探究》第一册《要素组合方式一》,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3
微型化和智能化始终代表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微电子、微机械、微光学等一连串“微工程”的兴起和发展,将科学技术带进了一个全新世界。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由光学与微电子、微机械、纳米技术互相融合、渗透、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学科―微纳光学,因其独特优势成为目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微纳光学在基础研究和设计制造技术方面的进步,变革了传统光学与技术的发展路线,促进了光学系统微型化、集成化的发展,在生命科学、生化、通信、数据存储、新能源利用等领域都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付永启,多年从事微纳光学研究,在微细加工、纳米加工、衍射光学、微光学、表面等离子体光学及近场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始终参与和推动着“微世界”中的无限精彩。
立足前沿,引领尖端研究
“微纳光学”顾名思义分为微米光学(简称微光学)和纳米光学两部分,即微米和纳米尺度上的光学研究。”付永启在接受采访时,首先谈到了微纳光学的研究情况。
据付永启介绍,微光学是基于微细加工技术、研究微米尺度的微光学元器件设计、制作以及应用的学科。而纳米光学主要研究光的空间传播范围在纳米尺度时的倏逝波特性,并通过基于近场光学结构的纳米探针来描述和控制的过程及应用。
“在纳米光学研究中,作用于近场的光学系统突破了传统的衍射极限限制,能够对纳米光学结构进行空间分辨率在纳米量级的分析;同样,通过基于亚波长光学结构或器件,能够实现高密度的数据存储,不但可以实现微米范围的成像,也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的相位合成、单分子探测以及局部区域光谱分析。”
正是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微纳光学自产生之日起,便始终处于研究者关注的中心,并愈发活跃。
虽然我国在微纳光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国际相比,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转化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总的来看原创性技术太少,能够转化为产业、推动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更少。
付永启认为,要使微纳科学与技术为人类造福,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市场方向,重点攻关,进而带动全面发展。
而付永启的研究成长过程,也恰巧暗合了微纳光学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以点带面的发展路线。
世界微纳光学蓬勃发展的1990年代,付永启走进了这一领域。
1994年,付永启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读博士,“当时是跟导师一起做国家航天‘921’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动态目标发生器’的研究,我主要负责曲面光刻的研究。”那是他接触到微光学并逐渐对微光学元器件的设计制作产生兴趣的开始。
在博士后研究阶段,付永启又接着在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制作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随后为了开阔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付永启于1998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精密工程与纳米技术中心作研究员,借助当地优越的软硬件条件继续深入开展微光学以及后期纳米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新加坡,通过与科研院所及工业界的合作,付永启开展了多个横向和纵向项目研究,接触到了微电子、微机电系统(MEMS)、微纳加工、纳米计量、及生化分析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2001年,付永启将目光专注到了一种新的微纳光学元件一步加工制作方法―聚焦离子束制作技术上,经过两年的反复研究、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并使技术逐渐成熟。
付永启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实现了微光学元件与光电子元/器件的集成一体化,即利用聚焦离子束技术直接一步将微光学元器件甚至纳米光子元器件与光电子器件集成于一体,从而达到直接控制光束的目的。这一技术摆脱了传统的采用离散光学元件对激光束进行准直或聚焦的方法,不但减少了系统元件数,而且节省了空间,更容易实现系统的轻量化和小型化,对微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还发现了两种材料,它们在聚焦离子束轰击下具有材料自组织成型特性,该特性可直接用于微光学元件的结构成型。以该技术为基础,能够制作出几种特定的微光学元件,包括微正弦光栅、微闪耀光栅等。
此外,付永启还利用聚焦离子束直接写入法和辅助沉积法成功实现了微光学元件与光电子元/器件的集成一体化,为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微型化、平面化提供了制作技术保障。该集成一体化元/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生化、通信、数据存储等领域,至今仍在应用,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微电子工业上材料、工艺、器件分析及修补的精度和速度,目前已经成为微电子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时,由于它集材料刻蚀、沉积、注入、改性于一身,有望成为高真空环境下实现器件制造全过程的主要加工手段。
毅然回国,助力产业发展
2007年,付永启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和生活,带着累累硕果和先进理念回国,受聘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9年的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使付永启真正体会到“国家”二字的含义,而回国发展也正是其心之所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转变,目前国内微纳光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特异性材料的微波天线、隐形技术、纳米光刻等几部分,研究趋势也朝着更加实用性发展,包括军用和民用。而在产业方面,付永启认为应重点结合能源和生命科学等热门领域的需求,积极探索,主动推进,研发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高效率光伏电池、光热疗法治疗癌症、多通道微型生化传感器等。
在学校和所在团队的支持下,付永启在纳光子结构、元器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目前主要在纳光子结构的精细聚焦及成像研究,包括基于纳光子结构的超分辨聚焦成像、负折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近场表征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推进其尽快走向应用。
多年从事理工科学研究的付永启,处处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他看重学生的做事态度胜过考试成绩,鼓励学生积极与其他学科的人员交流,在学科交叉中探寻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新的研究切入点。
他认为创新更加需要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多维度的思维模式,有源之水才能长久,有本之木才会繁茂。
他喜欢历史、地理、天文、摄影等偏重人文的内容,注重精神层面的丰富与充实,并认为这才是人做事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微课;制作;应用
中国分类号:G434
课题来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微课在中职文化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JG14EB022)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近几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一、制作微课应注意的事项
1、微课要在所选题材上下大功夫
教师自选一门课程,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专题、实验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类型包括教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选题尽量“小而精”,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教学形式要新颖,方法灵活适当,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趣味性和启发性强,要营造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氛围。
2、片头片尾引入和结束要简洁明了
视频片头应显示微课名称、本节内容、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并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对于非专业人员一般是蓝底白字、楷体,文字居中,淡入淡出,时长5-7秒。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视频结尾时长5-7秒,标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
3、微课作品应是有声视频文件
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用录屏软件和视频编辑软件制作成时长在5-8分钟左右的课程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微课制作不限制作软件和制作工具,不限风格形式。但作品要独立于原开发环境运行,不需安装,无病毒。可录屏、录PPT和真人录像,应严谨充实,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使用的文字尽量少,要使整个视频清晰稳定、简洁清新流畅。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构图合理。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和配音提示。字幕一般是四-五号字,方正综艺体或黑体,白色苗黑边,每一画面只能有一行字幕,且语义完整,底部居中。配音讲解时心中要有学生,语言规范、通俗易懂,清楚洪亮,富有感染力,用普通话,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语速每分钟200字左右,与字幕同步,且配有轻盈欢快背景音乐,即声画质量好。
二、微课在教与学中的使用及意义
1、在新授课上微课的作用
微课给予了教育教学领域许多新的启发和思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也没有兴趣去听讲,借助“微课”这个载体,通过短小精致的视频来引起学生注意,有兴趣去学习、共同讨论研究。利用“微课”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地全方位动起来,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大胆思考、讨论、质疑和创新,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咨询者、指导者。课前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上课时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课后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的微课,用于课后练习指导。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微课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采用微课为载体的教学措施能适应习惯于信息网络“微”时代的学生。传统的课堂讲授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放在课外进行,“微课”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诞生的。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以下几点: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时间和地点可以任意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又可以反复播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3、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微课的作用
开发微课能加快职业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因为采用微课方式进行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使用技巧,包括微课的设计、录制、制作、编辑和在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反馈等等,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既方便个人教学,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能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微课”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书本教材,系列的电子教材会应运而生,同时最受益的还是教师和学生。“微课”从某种程度上是“电子讲解员”,既承担了教师的部分重点、难点讲解,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知识,改变了以往离开教师学生无法听到知识讲解的局面。同时,教师之间可以互通“微课”作品,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又优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一、聚焦课堂,提高效率,高效课堂扎实推进
1、标兵、能手示范课
2月28日,城关镇中心校历时三天的高效课堂教学标兵、能手示范课活动落下了帷幕。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学标兵、能手的带头作用,给该镇高效课堂教学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课
3月13日至21日,城关镇中心校本着聚集课堂——诊断问题——反思提高的思路,举行了青年教师诊断课的活动。本次青年教师诊断课活动,中心校带领市级标兵能手依照市“高效课堂学科评价标准”,主要从教师的授课环节、授课方法、驾驭教材及学生能力以及课后作业布置的合理性、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等环节进行观课指导。
3、推门听课
从3月份开始,城关镇中心校教科室深入各学校开始了本学期的推门听课活动。两周以来,共推门听课15节,覆盖所有学科和所有年级,上课的教师有老教师,也有年轻教师。本轮推门听课活动,根据各学校课程安排表随即到班,按照“一听二看三评四反馈”的模式开展听课活动:“一听”是听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落实情况;“二看”是听课后看教师的备课和学生作业,了解教师课堂准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三评”是听课后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认真评议每一节的得失,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并要求授课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四反馈”是召开推门听课总结会,指出在课堂教学和落实教学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段整改的措施。
4、科学教材解说大赛
4月25日,城关镇中心校在解放小学举行科学教材解说大赛。来自全镇5所学校3——6年级19位老师参与解说。本次解说活动采用“接力赛”的形式,按年级分学校每位教师解说一个单元。解说过程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水平,运用教学媒体,从“教什么?”和“怎样教?”两方面谈起。
5、专业成长展风采
4月22日——28日,中心校举行2013年城关镇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展评活动。本次展评采用巡展的方式,共设5个展点,共展出全镇各校推荐上来的78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档案,每个展点展出时间为一个工作日,各学校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组织教师参观学习,时间充足,方式灵活,避免大轰大嗡,走形式主义。参观过程中每位教师认真地浏览,仔细的翻阅,欣赏着、谈论着、收获着。
6、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5月9日——16日,举行为时6天的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参加这次大比武的教师来自全镇5所学校语文、数学两大学科,六个年级,共60位。大赛分两个层面,先是校级层面:学校内部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进行预赛。然后是镇级层面:各学校推荐上来的教师,分年级按学科,采用“同课异构” “借班上课”“课前不熟悉学生”的形式进行决赛。邀请市教学标兵、能手,镇教科室人员,学校业务骨干担任评委。
7、微型课题研究展示交流
6月4日——6日,城关镇中心校举行微型课题研究展示交流会。这次展示交流会共分西华小学、解放小学和中心小学三个展示交流地点,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参与这次交流的有各学校的业务负责、课题研究负责人和教师共计180多人次。展示交流会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课题解说;二是成果展示。参与课题解说的教师有35人,分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些教师分别从“课题的产生,理论依据,研究过程和方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现场解说交流。成果展示以档案的形式,包括背景资料、过程材料和研究成果资料。
二、创新形式,全面发展,德育活动丰富多彩
1、 德育主题教育月活动
3月28日——29日,城关镇举行德育主题教育月暨养成教育成果展。中心校根据校口不同,共设立5个展点即中心小学、西华小学、解放小学、建设学校和涧东小学。成果展示分为两大部分: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
静态展示设立展台和展板。展台上展示的有各年级学生优秀作业,日积月累,读书笔记、数学能力,预习笔记,导学案,主题教育月各阶段活动资料,成果十分丰富。展板上展示的有:学生书法、图画、剪纸、手抄报、剪贴画等优秀作品,每块版面,展示一项内容,突出一个主题,充分展示德育主题教育月教育实践成果和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
动态展示: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内容不同,运用演讲、歌谣、快板、小品、情景短剧、生活技能大比拼等不同形式,以艺术的手法,通过舞台再现出来,将隐形的东西显性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2、彩绳飞舞庆六一 ,激情澎湃展风采
这次镇级特色跳绳展示活动,从5月22日开始,24日结束,历时3天,分5个展示地点。在不占用教学时间,利用上午和下午大课间时间,中心校组织评委深入各校观摩展示,评比奖励。展示的项目有:全体师生一分钟跳小绳;随机抽取学生单人一分钟速度跳;分学生组与教师组集体2分钟跳大绳;师生花样跳绳。
这次活动,变全镇集中展示为校口分散举行;变各校精英表演为师生全员参与,体现了中心校“精简、节约、低调、高效”的工作原则。这次活动,既是各学校特色成果大展示,又是师生精神风貌大比拼。
三、规范管理,强化引导,幼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1、办园条件日渐改善
2所省级示范性大园投资均在两百万以上,一级幼儿园均投资一百五十万元以上,扩建园舍,美化环境,增添配套设施,提高食宿档次,建起了高起点、标准化幼儿园。
2、规范管理,完善制度
为了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中心校组织检查组,对全镇注册幼儿园的领导班子建设、教职工素质、幼儿入园人数、各项计划制度、课程开设、幼儿用书、安全工作、饮食卫生等开园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导,检查结束后,及时总结、指导、通报,先后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出台幼儿园审批、注册制度,年审制度以及《幼儿园工作评估方案及评估细则》,出台实施《灵宝市幼儿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制度规定幼儿教师必须参加7天岗前培训,考核成绩合格者持证上岗。下发《幼儿园安全工作实施意见》,组织各幼儿园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年集中进行开学工作检查,特别是幼儿园房屋设施、活动场地、消防设施、安全保卫、大型玩具等方面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会同卫生监督部门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对幼儿园的饮食卫生、食品采购、预防接种、防治传染病以及教职工(包括临时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幼儿接送车辆基本情况登记管理》制度。春季开学,中心校组织对全镇9辆幼儿接送车辆基本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统计,建立台帐。会同交警部门加强对幼儿车辆的管理,接送幼儿的车辆必须有车辆安全检查证明、配发“幼儿专用车”标识。认真落实车检规定,要求驾驶员进行日检,填写《行车日志》,幼儿园后勤处进行月检,教体局校车管理组责成大修厂进行季检盖章,年底交警部门年检。与交警大队教体局联手,开学对全镇9名校车司机进行集中培训,积极配合教体局与交警队校车检查组,进园逐车进行排查,对校车超员、超速现象,车上不安排陪护教师、不填写行车日志现象,不进行月检、季检、年检现象进行追究。开展创建“平安幼儿园”活动。
3、成立学前教研组
(课题编号为:125YWX-218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理论背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鉴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数学课后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然而,数学课后作业由传统的题海战术,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学生课后作业较多,不能有效完成;因学生的差异对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更应该倡导大家用分析与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课后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数学方法和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体验性,而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而教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往往有时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批改好评,或站在优等生的角度,为了培养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被迫找抄作业而教师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学生学习情况,长期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实施分层作业。
(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教研,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现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课后作业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后作业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后作业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后作业有效、高效,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因此,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课后作业结构的设计研究。
(二)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的总体范围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二)教育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及相应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情况做调查,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查找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准备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11—2014.12)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申报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12—2015.5)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为对课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寻求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教学实践观察记录,确定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方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以具体实践的形式推动本阶段的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5—2015.6)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五)围绕课题形成的论文
(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二)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