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02:55:23
导语: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领域便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开始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让给学生,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经验,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表面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并已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改革停留在了表面。这种方式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课程设计不明确,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没有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茫然,降低了学习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进行记忆,不断的重复和练习,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只注重结果。加之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即便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以填鸭方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不能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高考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教师能力高低,学校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程,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规定的大纲来设置选修课程,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匮乏,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明确教学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大纲时应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合理分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要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课堂内容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有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2.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课上课下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问题后,对思路正确,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方向错误,偏离目标的答案不能盲目批评,应当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启发,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们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生的习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
[4]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08(7).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创新
第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更新思想,按照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提升业务素养。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化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和学分制管理的特点,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要求。用现代的教育观念要求自己,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
第二,要从传统的教师转化为新时代的教师。改变过去一支粉笔教书的现象,教师严格按照课本,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第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有很大的势力,复习、新授、小结、巩固、测试等教学环节仍旧是现在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这几年改来改去仍旧没有太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深恶痛绝,他们渴求老师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焕发他们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次新课改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重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要求。
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教学的这片沃土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内涵,加强阅读,广泛积累。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精神的导师。
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近几年获得的主要荣誉有:
2005年4月在全县组织的优质课比赛中,执教的获得全县第一。
2005年10月在全市组织的优质课比赛中,执教的《荷花淀》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
2006年9月,执教了题为《再别康桥》的全市公开课。
2008年在全市一轮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写作教学》的经验介绍。
2009年4月执教了题为《写作训练指导》的市公开课。
2009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2010年被山东省中语会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工程人宣)工作室群组成员。
承担者日照市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的任务。多次参加日照市教研室的命题和编写资料的任务,编写了《伴你学》和高三一轮资料汇编,是日照市高中语文资料编写核心成员。
2011年十二月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新课程标准 人文素养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寓人文素养于英语教学之中。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和主动实践,提高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2008年秋季河南省使用新教材以来,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改的挑战。新时代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但要具备及时妥善的处理能力,还要感受到素质教育的优越,它能让我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尽情地挥洒激情。《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尝试、反思,我充分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优越,当我准备得十分充分、时间安排得恰当、提问设置得妥当、活动安排得到位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情绪特别高涨,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并且课后找学生座谈时,都反映良好;但是,当准备不充分而且用传统方法教学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我参加工作时就赶上了新课改的潮流,所以一直以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感到了新奇,感到了挑战。
新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做法,强调英语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语言学习过程,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老师仍按照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复习—导课—讲授—练习—作业”教学,学生仍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仍是新教材、老教法。对于语言的学习,特别是英语的学习,把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探索、求知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效。”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关系着新课改的成败,而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积极学习中进步,在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成长。对比母语,我们没有特别的老师传授有条理的汉语语法知识。很多基础语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由此可见,语言教育者一定要注重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海航行靠舵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及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新课改是素质教育潮流下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新课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应当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流思想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1.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是一件苦差事。有这样一句谚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a drink.”语言的学习,就是要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人翁的观念,老师应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并帮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平时对学生多用些鼓励性言语,如“Very good, thank you.”“Try again,don’t worry.”等,给学生以信心,让他们找到自信,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教育家陶行知说:“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表面上,实行新课改后,老师的重要性下降了;实际上,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就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备课,准备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活动,如进行生动激烈的短篇演讲(故事、笑话、人物传记等)——演讲者可以预设提问,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发问,演讲或提问的过程就是对于知识深化的过程;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转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刺激。我读高中时,老师拿着常见的小人书引导我们看图说话,那时同学们都显得特别激动,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
3.注意教学中心的转变。教师权力的下放,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对于学生的英语活动及时点评,适当延伸并作好总结。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鼓励他们树立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素质教育的浪潮给予新课改英语的素质教育以广阔的教学空间,更好的展示舞台。谁准备得好,准备得充足,谁就会成为新环境新形势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们都想摸索出一种适合不同文体、不同类别、不同时期作品的教学模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当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材,许多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每篇课本文章的剖析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处于无序、盲目、随意、主观状态的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有可能导致知识结构发展不平衡,使学生不喜欢思考,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师是课内阅读教学两个对象的一个,是传授学生课内阅读能力的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内阅读能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态度,增强其自觉阅读的意识,这是实现其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由于学生正确与否的阅读态度直接关系着其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关键的环节。形成良好阅读态度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自觉意识和明确目的。自觉意识就是指学生要有主动、自愿地去阅读的意识,把阅读当成自身的需要。只有当阅读是学生自己喜欢、自主发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能够自行进行调节,从而增强阅读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明确目的,是指学生要明确课内阅读的目的。课内阅读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阅读者主观的认识影响着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小到关系着自身的成绩,大到关系着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以及自身的素养。同时,为了增强阅读的方向性和规范性,还要明确阅读内容所培养的能力,能给予阅读者什么益处。通过这些带有目的和意识的阅读行为,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由“讲师”转变为“导师”,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教学信息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调查表明:中学生喜欢文学作品,他们希望语文课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审美判断力和鉴赏水平,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新课标教材增选了大量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增加了生气。教师重点抓好文学作品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的师生交流成为可能。在新教材抓中编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就是其中之一。初读文篇,不少学生一笑了之。为加深学生理解作品在荒诞的表现形式中更有和现实统一的一面,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卡夫卡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经历,然后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在班级交流;教师确立阅读重点难点及目标后,师生展开讨论、交流,深化阅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把握“异化”这一悲剧内涵时,在课件中及时插入美国表演艺术家卓别林表现了在紧张压抑的工业环境下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场景的一段表演,令人捧腹之余,诱发学生思索生存环境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借助讨论的形式发现两位主人公的共性,透过其“怪诞”的外表,看到这种变形在荒诞中具有的合理性,即现实的孤独冷漠造成人的“异化”现象。通过强化课堂内交锋性的讨论,磨亮学生的思维之剑,由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述,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言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问情形及时作出符合实时的回答对策,在学生表述自己情感与思想的同时,在进一步的提问中,启发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例如学密的《陈情表》时,让学生试着评价李密的忠孝观,这一问题的研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传统忠孝观念解释李密的做法;有的从李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也有的从李密个人主观愿望和客观需要得出结论等等。针对这些意见,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不断予以肯定,又教他们要学会批判地继承,真正领会现代忠孝观与古代忠孝观的实质。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5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深化,高中英语教学方面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凸显,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如何对自身的英语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反思,发现其中隐藏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切实改进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英语学习对于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英语学科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英语运用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英语知识储备和积累,具备了进行英语课程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涉及的英语知识面较为广阔,对于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能力和英语语法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好的学习要求。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课程学习时,仍然容易遇到学习困难,形成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对此,教师作为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局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的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从而影响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质量的改进和完善,导致高中英语课程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给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在英语学科方面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这种教学实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应该不断对自身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要求等进行观察和反思,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切实改进教学现状,提升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的教学问题
1.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单一。在向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很少或者忽略对课程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和营造。一方面使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一种压力、紧张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进行有效的英语学科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使高中英语教学呈现出很大的教学局限性,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影响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以及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
2.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英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英语词汇教学、英语写作教学、英语阅读教学等进行独立教学。这割裂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使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形成正确而完整的英语课程学习提心,进而影响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3.在英语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进行英语作业设计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进行英语练习,巩固英语课程学习成果,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强迫学生进行海量英语作业练习,导致英语课程作业设计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和缺陷。同时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为了节省课程教学时间,很少对学生的英语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作业完成状况,以及课程学习情况的清晰认知,影响了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质量的改进和提升。
二、解决高中英语课程教学问题的相关策略
1.重视英语课程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营造,以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为先导,引导和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绪,迅速的集中学习精力,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僵化、枯燥、压抑的英语课程教学氛围进行改良和调整,使学生能够放下英语学习的抱负和不良学习情绪,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更好的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视频或者图片,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的感染之下,快速的集中学习注意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树立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教学理念,拉近英语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距离,密切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各个英语教学环节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高中英语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影响、彼此支撑,共同构成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总体内容,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整体性理念出发,使英语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能够相互渗透,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一方面应该向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应该以英语阅读文本作为教学载体,ζ渲械挠⒂锎驶愫陀⒂锓ㄓ锝行必要的讲解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英语语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综合素养和学科技能。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 问题的提出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它又被称为“内隐课程”、“潜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呈现为对空间教学环境的精心设计,教师品德行为的潜在影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等。隐性课程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被发现得比较晚,其关注度也不及显性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它的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发挥,真正运用实施的更是少之又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隐性课程的优势渐渐显现出来。尽管隐性课程大多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影响,但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可以有计划的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施加影响。
高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科目多、学业负担重这一现实情况,充分地利用课堂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显得尤为必要。随着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把握好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补充作用,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维度,达到对语文教学更完整、更科学的把握。
(二)高中语文隐性课程运用的必要性
(1)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辅助功能
隐性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首先提出,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隐性课程的产生有着现实的需要,更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作支撑。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与显性课程相比,有愉悦性、易接受性、持久性等优点,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这也在侧面说明了隐性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隐性课程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理论基础之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隐性课程适应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有着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正确的使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是在此基础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字、词的积累,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关注不够。高中学生通过以往的语文学习,已经能够准确的使用语文这一工具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应充分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独特的生命价值,着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隐性课程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同时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五个方面有所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教师传输,学生接受,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却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的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和提高,以学生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关注精神、关注人文,旨在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足以证明将隐性课程引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三)怎样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隐性课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教学的进行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不仅指空间上的教学环境,还包括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确立。空间上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保持教室的整洁、有效配置教学设施、开设专门的语文学习场所等方面去完善,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着学生学习的动力。“一间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确立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语文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文化素养的传递者,本身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教师的示范性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佳姿态。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其良好的语言习得,热爱阅读的习惯,较高的古诗文素养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塑造着学生的性格。因此,作为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隐性资源,语文教师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3)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具体的教学目标需要分散到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使得语文隐性课程进一步被学生感知、学习。如在进行话剧教学时,给学生编排话剧,让学生直接的感受和了解;进行诗歌教学时,给学生播放多媒体音频,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进行小说教学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领悟主人公的情感,除此之外,小组合作学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都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些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Z]200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策略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课程结构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
一、快乐地解读教材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哪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蕴涵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彩而各具特性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带来了快乐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解决了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
三、开展多种活动让师生乐在其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介绍成语或古诗,讲清成语的语义、出处,用成语说一段主题鲜明的话语,而讲解古诗时,要有作者简介,有诗歌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体现的意境、运用的手法等方面的简要介绍。这些活动能够逐步教会学生调动自我学习的意识,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语言,从而改变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模式 创新人才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5
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单一死板,仅仅只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下,长期的接受性学习和标准化题型训练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遏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开发,因此现在的学生大多将学习重心都放在了数学英语或其他学科上。而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定义以及看法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之所以被普遍的认为是一门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是因为很多高中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忽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很重要的。
高中时期恰恰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语文作为汉语的表达形式,并且也是我们的母语,对于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都与语文息息相关。再者,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还应承担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国人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务必是当今语文教师必须要跟上新课标的脚步,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如今新课标的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可以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培养三方面来研究其中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是至关重要的。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航海家在茫茫中航行的指南针,亦或是像探险家在松涛滚滚的森林中仰望夜空便可得视的北极星一般,指引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从而深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由此而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应是丰富而又长远化的,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奔着考高分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开发,学生写作、阅读潜力的开发、爱国热情的培养,对于时事政治评论的热情,正确三观的树立等等。只有做到让这些理念时刻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自身的思维,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真正做到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给予人的精神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所能描述的,因此,它在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是首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教学课本上的内容,它还包括语文教学媒体、活动、课程内容的深化拓展等方面,这样可以真正的让学生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从而做到让学生主动学语文,了解语文,做到真正的热爱语文这门学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塑造高素质人才。其中,笔者将着重讲述一下语文教学媒体和影视科学艺术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正是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我们可大胆借助其他艺术科技领域资源来提升语文读、写教学的品质,探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学媒体上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插入、PPT的丰富等方面去生动化,学生的思维通过视听上的激发能够更加快速的活跃起来,语文课堂也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对此,教师应该学习探索语文学科与影视艺术文化的内在联系,把影视艺术中的有机元素纳入到语文的知识、能力结构中。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来拟定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尝试构建以影视艺术鉴赏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有效策略体系。
另外,适当的开展一些围绕语文课题的娱乐性活动,例如成语接龙等,能够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减少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同学友谊的塑造和培养,将语文知识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也会随之大大减少。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方面可以交给学生自主课外查询资料互相交流借鉴,也可以由老师进行一些趣味化的内容讲述。例如古诗词可以延伸到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讲述;现代文阅读可以拓展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等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教师应着重意识到影视艺术科技文化对于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三、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和谐关系的正确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这对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内涵、品性的培养、表率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以及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内涵的培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与高中生特有的学习方式也有必然的联系,由于高中生年龄趋于成年,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的是具有活跃思考力的学生,所传授的也应以具有思想性的文本为主。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新课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使语文教育走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还语文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是有的老师片面地理解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忽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改了。
有的语文课,学生连课文都还没读通,教师就开始“牵”着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人文命题”,或深挖所谓“微言大义”,或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直接“切换”到社会现象进行时政评析,或生硬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式地解读文本,甚至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的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时髦”。正像“所谓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
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中构建起来的。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华丽。淡化语文认知,脱离语文情境进行人文教育,势必有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但培养不了语文能力,也孕育不了人文精神。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扎实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作依托,人文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借用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话来描述“语文”与“人文”的关系是十分恰当的。语知、语感、语能之“本”不立,人文之“道”又由何而生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人文教育应该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不能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只搞人文熏陶忽视语文习得,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语文新课改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恩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可以消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有的教师认为“放”得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于是乎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教师被挤到教学舞台的幕后,使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要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而学生的积极性又依赖教师的培养,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交替,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同目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张志公先生曾今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
教师要扮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和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该管的还是要大胆去管,因为纵容学生就是害了学生;该讲的还要放开去讲,因为“愤”而不“启”、“悱”而不“发”是教师的失职;该练的还要严格去练,因为不训练就谈不上知识能力的落实。要掌握准“宽”与“严”的标准,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找准“讲”与“练”结合的点,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