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营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12-20 04:32:57

导语:在经营与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营与管理论文

第1篇

1.1国内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都采用了自主经营的方式,经营方式的种类略显单一,这主要是由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单位性质和其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决策等因素决定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使得体育场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无法自主经营的困境。此外,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之后,很多体育场馆的资金运行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有些甚至直接变为自收自支。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馆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馆面积为13.3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6.58个,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馆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增加0.38平方米,增长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增加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方萍在《关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体育场馆应迈入企业化经营管理途径。他认为,应以现有人力、设备场馆空间充分得到利用,发挥最大功能,而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企业化经营使体育场馆的财务,收支平衡、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来源,以达到以场馆养场馆、自给自足之目标。赵云宏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第一,体育场馆相关的交通矛盾突出。体育比赛本身的魅力吸引大量的观众,集结人数可多达数千至近万,而且疏散时间集中。许多体育场馆出入口集中,没有人流缓冲空间,造成交通拥塞,不利于人流的疏散,也影响了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第二,体育场馆配套服务不健全。许多体育场馆自身没有停车场或很小,造成很多车辆不得不沿街停放。叶加宝等在《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公共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矛盾;

(2)国有资产流失;

(3)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低;

(4)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

(5)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6)税收缴纳较多,场馆不堪忍受。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场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主要指场馆建设规划布局是否合理;二是体育设施的保护管理,主要是管理和检查体育场馆设施的被侵占和被破环的现象;三是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管理,主要指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经营的问题。经营和管理是体育场馆的重要职能,管理是以促进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积极而有效地进行工作为目标;经营是指合理并有效地用体育场馆的有限资源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王国尊的学位论文中写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型体育场馆是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主要是因为大型体育场馆多为基础性体育设施,其投资规模大、投资效益低、资金回收周期长,因此造成社会资本不愿投资这些大型体育场馆。当前我国体育场馆中国有约占75%,集体约占12%,个体约占5%,外资约占5%,其他约占3%,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国有投资。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投资结构单一,这些都是造成后期运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现状

迈克尔•利兹、彼得•冯•阿尔门在《体育经济学》一书中指出,NBA各俱乐部的场馆经营收入主要包括:豪华包厢租金、场地使用特许权、停车费、场地广告和命名权,其他场地活动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8%左右。BernardJ.Mullin在《体育市场化》(英文名《SPORTMARKET-ING》)一书中指出,每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一定类型的场馆,它是体育产品中确定的一个部分。体育市场中的分销结构首先要关注的是场馆(它的位置、布置、通路和方便的设施),而不是市场分销渠道。许多精明的体育场馆的老板都靠出售体育场馆内的广告空间和综合利用来获得收入。李伟民在《体育营销导论》中指出:“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场馆管理者大多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是非赢利性经营,因此,大多的体育场馆其经营仅仅是为了保证维持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体育场馆的经营,除了政府提供资助外,更多地是靠其自己的运作,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他们通过租赁场馆举办活动、出售健身会员卡、办健身俱乐部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走“运动一公园一休闲一旅游一办公”一体化的经营管理的发展之路。在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兴建起众多的体育场馆,这样就可以把运动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再通过举办各种的国际大赛,吸引世界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且促使其它国家的运动员也到澳大利亚提前训练,从而促进健身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把体育场馆和办公大厦建在一起,使在大楼里工作的人们更加方便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场馆的这种一体化经营,不但改善了体育场馆的外部环境,而且使运动与休闲、旅游、办公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提高了土地和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这种—运动一公园一休闲一旅游一办公一体化的体育场馆,将是今后体育场馆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邓凤莲在《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开发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民俗体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体验性的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作者以河南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河南节庆中、婚俗中、民间歌舞与游艺活动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共同构成河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成为满足体验经济时代游客需求的独特资源。探讨河南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可以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振兴提供参考。石岩和兰自力在《台湾民俗体育现状探析》一文中研究台湾民俗体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但近几十年来,台湾民俗体育因台湾社会结构急速的变迁、生活繁忙、人力缺失及人力资源费用昂贵,民众无充足精力再去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台湾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出现瓶颈。台湾民俗体育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岸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缘于这种渊源,应大力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尤其是民俗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来激发两岸同胞的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

1.3湖北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

据第五次场地普查的数据库统计显示,湖北省共有各类体育场馆33,123个。其中标准场馆15,773个,占总场馆数额的47.6%,非标准场馆17,350个,占总场馆数额的52.4%。平均1,812个人拥有一片体育场馆。湖北省各类体育场馆总占地面积为69,242,949m2。其中标准体育场馆的占地面积为44,736,027m2;非标准体育场馆的占地面积为24,506,922m2。人均体育场馆占地面积为1.15m2。湖北省各类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为3,665,583m2。其中标准体育场馆的建筑面积为3,379,261m2;非标准体育场馆的建筑面积为286,322.1m2。人均体育场馆建筑面积为0.061m2。全省各类体育场馆总场馆面积为54,040,285m2。其中标准体育场馆的场馆面积为35,183,085m2;非标准体育场馆的场馆面积为18,857,200m2。人均体育场馆场馆面积为0.9m2。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省历年累计投入的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为603,945.9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为157,943.6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6.2%;单位自筹368,411.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1.0%;社会捐赠8,701.32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4%;体育彩票公益金15,174.4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7%。人均体育场馆面积0.9m2,才刚达到1984年原国家体委和建设部下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额指标暂行规定》中规定的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应为0.72-1.1m2的标准。而此次普查全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03m2。湖北省人均场馆面积与全国人均面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结论与建议

第2篇

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手段,能直接影响经济成果。而对于其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而言,则是会计报告在出台之后可能对相关投资者、政府以及企业的实际决策产生影响的一种行为,而这部分团体单位在受到影响之后又会对其它团体以及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种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变化将直接对社会中不同主体以及利益方的分配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这种由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也会使会计准则不再仅仅是一种生硬的会计工作标准,而成为了对于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关系间的良好调节基础。当会计准则出现变化时,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活动产生影响。另外,会计准则也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规则,这种对外报告的实质是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会计准则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并以此对不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利益格局产生影响。

2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同盈余管理间的关系

盈余管理是我们在实施会计报告过程中,为了获得局部或者个人利益所采取的系列活动。同时,对于会计准则来说,因为其发生改变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则将直接对相关企业、个人等利益集团产生影响,而正是这种特点的存在使我们在对其制定以及改进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很多方利益集团的关注。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变化,将直接对经济利益的分配产生影响,而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对会计准则进行更好的制定,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在我们对其制定时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主体干预制定的情况。可以说,哪一方掌握了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就能够帮助其更为简单的对当前的利益格局进行更改,并在结合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去制定更利于本部门、本行业的会计准则。而在其制定权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不同的做法,部分国家会由政府的相关机构进行制定,另外一部分国家则会由民间团体对其制定,但是,无论我们选择的是哪一种方式,都有可能出现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制定权的争夺而制定出利己而不利人的准则,并出现了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失去中立性目标的情况,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为相关的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对盈余管理治理的启示

通过我们上述对于会计准则更改产生经济后果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会计准则在制定以及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盈余管理的情况,并可能出现通过会计盈余情况对部分投资人的决策产生误导、出现个别团体获取私人利益的情况。而要想能够对这种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遏制,就需要我们能够从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入手,以此来尽可能的降低这种准则不公平情况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并在最大程度保证会计准则所具有中立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准则中空白地带以及可能对我们会计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的空间。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提升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保证会计准则制定具有公平、中立的重要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最大程度的避免各方面所施加的利益与压力。对此,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部门以及制定人员就需要从其它集团以及单位相分离,并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的方式使这部分制定人员能够具有良好的工作保障,而正是这种长期的工作保证以及高度的工作安全感则会使这部分准则的制定人员能够在具体实施制定的过程中避免受到其他机会主义准则的压力与诱惑,并真正的能够在更为平静的情况下提升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并使所制定完毕的会计准则能够真正的保持中立、公平。以美国为例,其会计准则的制定单位由FASB(会计准则委员会)担任,而其在机构日常运转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一切资金都由美国的财务会计基金会所供应,并且在该机构中任职的成员也需要能够同之前供职单位隔断一切联系,并保证不会从FACB以外的任何机构享受相关的薪金与报酬。而正是这一系列的规定,使得FASB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了非常强的独立性。在2008年,FASB对其议程的制定机制进行了改变,并对主席的权利进行了增加,使其能够具有指定FASB项目计划、议程及优先项目的权利。而正是这种变革,良好的避免了出现会计准则制定单位领导被社会各集团干预的情况,从而以此来更好的使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准则制定所具有的独立性得到了强化。

3.2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平性

为了能够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具有更好的公平性,我们在对其制定的过程中也需要能够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使会计职业届、民间团体、会计准则研究人员在准则制定的全过程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能够充分的发表自身的见解,并使我们能够对这部分意见在充分研究、参考之后再开始正式的制定工作,从而以此使我们所设计的会计准则能够更好的维护各方利益,并且在多方意见参考的情况下使制定出的准则能够具有更好的严密性,而不会因为具有过多的空白地带而被人所利用。同时,会计制定的相关机构也可以建立起一套会计准则制定的动态反馈系统,从而以此使我们的准则制定工作能够获得社会会计界更多的人的支持,以便使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也能够得到提升。正是这种系统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社会中的各类团体都能够通过此系统来反映资本市场中,一系列需要规范会计核算的新的经济现象或交易事项,进而更好地支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增加具体会计准则或变动具体会计准则,并根据此研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向市场中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等等。

4结束语

第3篇

一是要统筹规划建设,支持采取体教结合等形式,共建共享体育场馆。充分利用各个院校提供的相关资源配置,以减少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问题。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体育发展状况、人口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来最终确定体育场馆建设规模、类型数量。二是要完善功能配套,主要针对已经建成的体育场馆,适当改善其相关配套设施,优化场馆资源,充分挖掘场馆的更多功能,创造经营条件,提高环境指标与使用效益。三是要优化场馆的功能设计,全面考虑大型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的后续运营问题,严格遵循节能环保原则,融进会展、演出、娱乐、休闲等全方位功能设计,完备配套设施。为有效节省建设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可以在多功能设计方案中扩展利用使用空间,如用于搭建临时看台、增加活动座椅等形式。四是要严格审批论证,积极贯彻经济、适用、美观的方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严格履行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建设管理的各项制度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功能和运营等,各地应组织体育、规划、国土资源、公安、交通、建设、环保等专业行家及城镇、社区公众代表和经营单位,给予充分考察论证,严格掌握建设标准,扎实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期工作。

2丰富场馆服务内容,提高使用效率

首先,拓宽体育场馆的服务项目,支持惠民举措,分时段向公众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扩展公共服务范围,提高使用率。其次,场馆建设要注重体育功能,努力举办自主品牌赛事,有效发挥体育场馆专项功能,积极开展大众喜爱的各种形式的竞技、健身等活动,大力引进国内外体育赛事。根据场馆已有建设基础开展深层次、多方面的体育培训、健身指导等。最后,场馆建设应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利用现有条件,延伸配套业务,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发展体育展览、文化休闲等业态,努力开发体育场馆的特色功能,并逐渐形成功能全面的体育服务产业群。

3加大政策支持,创造发展条件

第4篇

1.1依托高职院校紧密联系企业办学的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建设和发展一批深度合作企业,探索用真实企业实训与虚拟企业情景相结合、相交替,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连锁经营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和相关管理岗位的需要,把3学年分模块进行教学,分别是连锁经营行业、企业的认知以及技能培养、相关管理岗位的认知以及技能培养、连锁经营管理素养与技能综合模拟实训、企业真实情景实训、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完善校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商品流通、连锁经营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确保连锁经营业务流程技能培养、管理岗位技能培养、连锁经营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在多媒体教室、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分门别类地圆满实现;确保该专业学生6-10月的顶岗时间,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1.2构建以相关管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优质核心课程相关管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与企业行业合作,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订课程建设计划,实行专人负责.定期修订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保持专业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高度吻合.开发建设本专业基于工学结合全部主干课程的教材、教案、课件、技能训练等配套教学资源,并实现骨干核心课程资源上网.力争建设一些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供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使用.加强优质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成立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实行专人负责,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部分主干课程的教材.

1.3建设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以及若干院级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聘请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双师素质”型专业教师达到90%以上.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选拔培养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培养成为实训基地现场培训指导教师.

1.4抓好在连锁企业现场工作环境进行的实习实训项目巩固与校企合作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探讨、拓宽、纵深合作方式,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进一步探讨双方在学生顶岗实训、教师和管理人员互派、参与企业员工内部教学和培训,院内设置优秀学生奖学金等措施,鼓励学生认真参加校企双方统一安排的实习,提升培训学习效果以及职业素养,保证毕业生质量与连锁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要求之间“零距离”,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新建更多的连锁商品流通企业实训基地,实现该专业“教学实践一体化”,形成学生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培养基地.

1.5充分发挥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面向社会、行业开展连锁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在逐渐发展和形成的社会服务能力基础上,积极开发市场,参与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主动为区域内连锁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培训范围和毕业生的就业区域.2.6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并认真实施与评价不断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素质考核标准、学生应知应会考核标准、试岗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依据制度建设的成果,着力进行各人才培养环节实施的管理与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跟踪改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编制订单班教学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技能体系,明确应知应会,重点培养连锁经营管理实践中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该专业学生连锁管理从业综合素质.

(2)校企双方合作编印出版工学结合校本教材,简化理论,突出实务.与连锁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在现有的相关核心课程的教案中予以强化,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印制作双方人员参与的相关核心课程教材,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使用,成熟时面向全省公开出版.

(3)解放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定期交流该专业人才培养专家会议,邀请合作单位有关负责人,企业基层管理干部,本专业骨干教师以及历届优秀毕业生参加专业建设论证分析,充分吸取来自一线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完善,打造市场零距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骨干教师的视野和专业实践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要依靠一只实践能力强、现场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努力培养一部分企业管理干部作为该专业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来校作专题报告,拓宽专业骨干教师的知识理论视野;必要时“送出去”,以顶岗挂职的形式选派教师深入合作方连锁企业,要求合作企业按照员工身份管理实习教师,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工作绩效.通过上述方式努力打造一支科学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5)加强实训学生管理,科学制定实习考核标准,严格实习学生实习成绩考评.在近几年双方实习成绩评定取得的一系列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习学生管理,制定科学的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实现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以连锁企业为主进行成绩考评.考评成绩可以作为合作企业员工晋薪晋职以及升迁的依据.

3应着力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积极加快管理机构、教学机构的完善,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尤其在管理手段现代化方面见一步加强和提高,以保障管理工作的快捷、高效.管理人员要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把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大力开展师生人生观、价值观及诚信观的教育.

3.2政策扶持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大激励措施

(1)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针对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实践经历较少现状,根据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主动地参取多种形式,引进更多更好的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并安排专业教师采取顶岗锻炼、暑期社会实践、市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力争该专业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及层次有一个大的改善.制定切实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使其尽快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与水平.

(2)重点提高,优先培养,造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和学术骨干.鉴于专业人才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在人才培养上把重点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教学上压担子,科研上优先扶持,尽快培养人才.

3.3加大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重点实训基地及教材建设为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用型、应用型发展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快ERP(企业资源)实验室的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原则,在教材建设上充分借鉴与吸收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制定符合连锁企业实际的实践性强的工学结合教材,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4多途径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学生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素质成为学生自身要求与追求的目标.

(2)有计划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做专题报告、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思想,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时帮助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适,帮助学生做好未来职业规划.

(3)把第二课堂的建设与管理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寓教于乐,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增强其沟通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第5篇

1.控制预算调整的范围

企业应当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严格控制预算的调整范围,以确保预算管理的权威性,预算制定好后,企业应该不折不扣的严格执行,以确保管理层意图的实现。只有发生重大事情或出现特殊情况,才能允许进行预算调整。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企业可以考虑进行预算调整二企业经营任务目标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导致预算发生变化二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政策、市场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影响了企业在预算管理的继续执行二管理层对企业战略方向做出重大调整,发展策略发生重大变化二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出现安全事故等。

2.控制预算调整的程序

预算调整申请应由责任中心提出,并出具载有调整理由、建议方案、影响评估等详细内容的书面报告。预算管理部门接到责任单位的书面申请后应立即启动调整审查程序,同时根据调整事项的性质,依据相应自己所拥有的权限进行批准,然后下发给责任单位执行。

3.控制预算调整的实施过程

由于预算调整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属于特殊事项,牵连甚广,所以一定要严格把握。企业应当严格控制预算调整的审批权限。建立合理的权限机制,不同的管理层对应不同的预算调整权限,较大或较重要的调整需要由企业决策层集体商定。同时应避免调整的多头管理状态,注重权限的集中。预算调整在日常控制中应按照适时、积极的调整原则。以及时响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企业预算方案能符合自身客观实际。企业还应对预算调整事项及时做出事后审核分析,对预算调整的功效进行评价,以确保预算调整的规范性。利于以后更好进行预算调整。预算管理机构应对预算调整事项的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进行审核,看是否符合允许调整的范围、规定的程序,以确保预算调整规范。企业同时应对预算调整事项是否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年度经济目标进行评价,分析预算调整事项是否符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预算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及时效性,以保证预算调整的效果。确战略目标,编制各期预算,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完善制度是基础,民主管理是方向。首先摒弃顾此失彼、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的各种制度。再者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最后强化民主管理,提高各单位、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动性,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民主管理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

二、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应用的建议

1.财务预算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运转所作的具体安排。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前需要明参考文献[1郑小芳,杨小燕.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2.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权限的划分与制衡

企业实行预算控制后,企业全部资源运用和业务开展都受制于预算的控制,为适应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中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预算必须具有一定弹性,这是预算与计划的一个重要区别。但预算弹性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预算将失去控制作用。另外,预算编制、调整的权力不进行划分与制衡,预算将形同虚设。因为,如果没有权力的划分与制衡,预算编制可能松弛,特别是如果对于预算调整权力不加以制衡,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可能因为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开展,预算对实际行为的预控作用将严重受损。为了企业科学的管理,一方面,必须从制度上严格规范各级领导的预算调整权限,一定层次的领导只能有一定限度内的预算调整权,较大或较重要的预算调整应由高层集体决策。另一方面,必须建立规范的调整程序和调整权力的制衡,制约预算权力的行使,对预算调整的幅度和频率加以限定,无论哪一次层次上的调整权限都必须受到监督与制约,这样可以防止的现象,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并完成预期目标。

3.健全预算管理网络,建立内部信息一体化

通过共享、交换与链接内部信息,清除财务与业务、财务与实务、财务与管理决策者间的信息,协助管理者监控各项计划、预算和成本,有利于制定科学管理决策与发展策略。

4.强调精细管理与挖潜增效相结合

首先将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纳入财务预算管理环节中,通过目标分解、层层落实,确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以及相应奖惩制度,使各个部门的方向明确、责权利清晰。其次建立严密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对各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管理和考评。

三、结论

第6篇

关键词:写实;奇幻;气韵生动;神似与形似。

电影从诞生时起,就与“传统”结下了不解之缘:首先,作为新的艺术样式,它与由诗歌、散文、小说、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样式支撑起来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将结成怎样的关系?是顺应它并加以丰富,还是颠覆它、或使它发生重大变革?其次,作为再现中国文化“传统”形象的艺术,它的特长何在?它将凭此使传统呈现出何种面貌?问题就提出来了。本文尝试考察电影与传统的关系,由此探索电影在中国的全球性语境中所体现的特殊功能和特征。

一、惊羡与仿效――电影与全球性语境中的传统

作为一种由西方发明的现代艺术,电影是随着中国的“全球性”进程而传入的。它在大约1897年(光绪23年)进入中国,起初称为“电光影戏”。这种西方人发明的“奇技异巧”,能为中国人做什么?像“洋火”取代“火石”那样仅仅能带来日常物质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或者只是满足人们对于新奇器物的好奇心?较早(1867年)赴欧洲观看“影戏”(即幻灯)、并最早加以记载的晚清思想家王韬(1828-1897),曾经这样写到:

一夕,导者偕余观影戏。时不期而集者千数百人,余座颇近,观最明晰。所有山水人物、楼台屋宇,弹指即现,生新灵动,不可思议。其中有各国京城,园亭绮丽,花木娟妍,以及沿海景象,苍茫毕肖。更有各国衙署,峥嵘耸峙,恍若身临。法京水晶宫殿,尤为闳敞巨丽,光怪陆离,几于不可逼视。他若巍峨之楼观,华焕之亭台,明窗绮牖,纤毫透彻,咫尺如在目前。尤奇者,为罗马国亚喇伯之古高山,层峦叠嶂,居天下之至峻,洵属大观。此外所影飞禽走兽,奇形怪状者,或生自上古,或产于异地,均莫能名。见之者,真不啻环行欧洲一周矣。

在另一处他还对“影戏”作了专门介绍:“专用玻璃画片,取光于巨镜。人物生动,意态毕肖。园林水石,屋宇河山,皆系实有其地,并非虚构。兼以日月星文,光华掩映,恍疑身在霄汉中,其巧幻如此。”

在这里,王韬着重记述了“影戏”的令他惊羡的两点美学特性:一是写实性,指具体而细致地描写形态达到逼真程度,如说“观最明晰”、“实有其地,并非虚构”、“苍茫毕肖”、“恍若身临”、“几于不可逼视”、“咫尺如在目前”等。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样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向他展示的全新的审美效果。二是奇幻性,指逼真的描写产生出一种生动、新颖、奇异和幻想等效果,如说“生新灵动,不可思议”、“人物生动,意态毕肖”、“恍疑身在霄汉中”等。这虽然可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奇幻”等美学原理相通,但毕竟是由“影戏”造成的,并且显得更为神奇和美妙。

这里对于“影戏”的写实性和奇幻性效果的描写值得注意。如果说,奇幻性是“影戏”直接呈现的审美效果,那么,其根源就来自“影戏”特有的“写实”或“毕肖”特性。尽管“影戏”的写实性和奇幻性还远远无法与随后发明的电影相比拟,但由此已经足以见出,来自西方的电影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惊羡和仿效冲动。确实,想来这种现实型艺术应使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惊羡: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种能够真正做到与眼见之景物“毕肖”并且“生新灵动”的艺术!这既表明了艺术上的惊羡,更开拓了看护古典传统的新方式——一种在现代性语境中保存、观赏和拓展古典文化传统的新的艺术样式,得以呈现出来。中国人在这种惊羡中,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仿效冲动。

事实也许不应是简单的巧合: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最早的影片,一般被认为是1905年(光绪31年)任景丰拍摄的京剧名角谭鑫培演的《定军山》。如果这一判断确实,那么,这种以“电光影戏”形式保存和固定中国传统戏曲的做法,就应具有一种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它表明,电影在传入中国后,尽管可以被用于商业、娱乐或其他目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以写实和奇幻为美学特性的新型艺术,可以被积极地应用来保存和阐发中国古典传统。确实,电影以摄像机拍摄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将其在胶片上固定下来,并向观众放映,还可以永久性地保存和反复观赏,这对于古典传统濒临衰亡的中国人,无疑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新型艺术样式。

这样,电影从进入中国时起,就及时地承担起了在“全球性”语境中拯救濒临衰败的古典文化传统的任务。电影是现代的,属于现代的艺术样式;但又是传统的,是拯救面临衰亡命运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性形式。

二、革命与激活――电影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问题在于,中国人对于电影这种“舶来品”的接受,是否是建立在自身固有的美学传统基础上的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回答的,因为,中国人决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随便什么外来“器物”。这就要考虑电影所具有的美学特性是否和如何与中国美学传统合拍的问题。这里仍然从写实性和奇幻性两方面入手作简要讨论。

很明显,就写实性来说,电影确实是历来注重“写意”和“神似”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所无法直接解释的东西,两者无疑在开初构成直接的对立。在中西艺术美学的比较方面,清代画论家邹一桂(1686—1772,字原褒,号小山,官至礼部侍郎)曾有过一段著名论述: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镏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又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他在这里谈到的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西方绘画擅长“勾股法”,构图讲究精确,精确到“阴阳远近不差镏黍”;二是刻画人和物体时注意描绘其阴影,“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三是有独特的用色与用笔,“与中华绝异”;四是布景遵照几何学规律,“以三角量之”;五是追求写实上的逼真效果,“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六是根本不讲究基本的笔法,虽然描绘精确却不过如匠人制作,不能列入绘画品级,“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中的前五种仍然是有其合理性的,道出了西方绘画艺术区别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特色。但第六点,即关键的结论性意见,认定西方绘画美学水平低下,却显然是没有摆脱中国为“中心”而西方为“边缘”的正统偏见。话虽针对绘画而言,但在整个中西艺术美学对比上已具有一种普遍性意义。这一看法毕竟代表了当时在国内占正统地位的艺术观,人们深信中国人在“艺术之道”层面远远高于只擅长“奇技巧”或“奇技异巧”的西洋人。

然而,这种正统美学观点不可能长久存在,因为,在全球性语境中,如果依旧像邹一桂那样简单地排斥西方写实性美学,并不是保存和巩固中国美学传统权威的合适路径。王韬在观看西洋名画时记载了这样的感受:

悉出良工名手,清奇浓淡,罔拘一格。山水花鸟、人物楼台,无不各擅其长,精妙入神。此皆购自殊方异国,无论年代远近,悉在搜集。甚有尺幅片楮,价值千万金者。八法至此,技也而进乎神矣。西国画理,均以肖物为工,贵形似而不贵神似。其工细刻画处,略如北宋苑本。人物楼台,遥视之悉堆垛凸起,与真逼肖。顾历来画家品评绘事高下者,率谓构虚易而徵实难,则西国画亦未可轻视也。

这段话从对于亲身惊羡体验的反思入手,就中西绘画美学原则的根本差异作了探讨。其一,与中国画标举“神似”而轻视或摈弃“形似”不同,西画恰恰是追求“形似”,这显示了两种不同绘画艺术的最高美学原则。其二,相应地,中国画创造一种“神似”的或“离形得神”的幻觉型“真实”,而西画则强调“与真逼肖”,或者说“描写形容,纤微毕肖,尽态极妍,惟妙惟肖”。这种描摹直接地要满足人的肉眼的直接感觉,达成“逼真”效果,从而创造出别一种美学真实——不妨说是写实型真实。其三,西画的上述“逼真”效果是与其别一种空间原则如“焦点透视法”(当然那时的王韬还不可能提出这一术语)分不开的,使人有“堆垛凸起”这立体式感受,而这是与中国画所遵循的空间原则如“散点透视法”不同的。其四,中国画历来有“构虚易而徵实难”之说,以此品评绘画作品之高下,而西洋画在“徵实”方面的如此努力,显然表明西洋画已达到了很高美学水平,从而“未可轻视”。王韬的这些见解,已经预示了中国人对于西方写实或“徵实”性美学的新的革命性态度。

就写实性美学特性的体现来说,电影的特点就在于,运用摄像机镜头逼真地再现事物本身即“徵实”,造成“形似”或“逼肖”的效果。与重“神似”而轻“形似”的中国美学传统规范相反,电影恰恰是要把“形似”――视觉上的逼真放在首要地位。这种现代电子媒介在视觉真实的建构方面具有文学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因为,作为语言艺术,文学以语言先诉诸读者听觉,然后让读者在头脑里根据语言描写而想象出活的画面或形象。这在视觉接受上就具有一种间接性。而电影却将视觉与听觉结合的运动镜头直接诉诸观众。所以,电影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来说,无疑形成一种颠覆性效应。

不过,这种“颠覆”却不同于一般的和简单的否定,而具有一种革命性建构意义:它在颠覆以“神似”压倒“形似”的美学传统的正统权威时,又在它的旁边竖立起新的属于现代的新型美学传统――写实性美学传统,这种新传统把逼真地再现现实及其“本质”当做艺术的首要任务。

置身于全球性语境中的现代中国人,确实需要这种新型写实性美学。这是因为,面对“全球性”语境中的文化重建任务,中国人既需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更需要借助新的电子媒介的视觉传播优势,创造出能够看护和激活自身传统的新型艺术样式。电影的引进正适时地满足了这种特殊需要。

不过,对电影的写实性美学给中国美学传统带来的颠覆性的和革命性的影响,不能作过分的渲染。因为,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奇幻性是可以同中国美学中的一种传统相互发明的。这种传统就是对于“气韵生动”境界的追求。中国人相信,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分“阴”、“阳”;“阴”与“阳”耦合可以造成“气韵生动”的效果。在此,电影或“影戏”的“生新灵动”,是可以通向中国人寻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境界的。诚然,古典“气韵生动”境界往往要求以“写意”或“神似”的方式去实现,但是,在新的全球性语境中,电影的“写实”或“形似”方式不同样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吗?“写意”与“写实”,“神似”与“形似”,这两种方式应是可以殊途同归的。王韬对“影戏”和西洋绘画的惊羡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可见,电影由于具有写实性和奇幻性两大美学特性,所以对于中国美学传统来说,可以起到革命和激活双重作用:对于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传统,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而对于“气韵生动”的美学传统,则产生了激活的效果。由于如此,电影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写实性和奇幻性传统的建立,应有积极的开创性作用。

三、逼真与变形

――电影中的传统形象

电影利用自身在写实性和奇幻性两方面的美学优势,致力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再现。但这种再现不只是意味着视觉形象的逼真记录,而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变形。在电影的再现中,传统不是现成的死的东西的原样呈现,而是一种经过了现代人的想象、幻想后的变形形式,因而必然打上了现代人的烙印。这样,电影中的传统,实际上是现代人重新想象的结晶。在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不同的电影制作者往往有不同的再现传统的方式。换言之,在不同的影片里,传统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亮相。

在这里,不妨从影片所体现的电影美学特征的角度,简要考察第三、四、五代导演再现传统的不同方式。由于论题的限制,这里主要关注其中的“异”,而有意“忽略”其中的“同”(这并非不重要)。

第三代导演可以说代表着中国大陆当代电影的主流――写实性美学,他们在再现中国现代革命传统方面提供了正体规范。这一代主要活跃于50、60年代,通常有崔嵬(《青春之歌》,1959)、凌子风(《中华儿女》,1949和《红旗谱》,1961)、水华(《林家铺子》,1959)、谢晋(《红色娘子军》,1961)和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等。这种写实性美学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力求在现代典型环境中创造具有特殊“卡里斯马”素质的典型人物。“卡里斯马”一词(charisma)原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和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EdwardShils)等的术语,通常指一种具有原创性、神圣性和感召力的人物或符号,是特定文化中举足轻重的革命性或权威性力量,有助于维护或形成中心价值体系。试把“卡里斯马”概念引进电影美学,可以看到,创造一大批现代卡里斯马主人公典型,是第三代导演的一个共同追求,如朱老忠(《红旗谱》)、林道静和卢嘉川(《青春之歌》)、吴琼花和洪常青(《红色娘子军》)、罗群(《天云山传奇》)和秦书田(《芙蓉镇》)等。这些以“写实”面貌出现的新型典型人物,通过揭示新的历史主体取代旧的历史主体的“真实”,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工程提供富于感染力的传统形象。其次,在人物形象方面,这一代注重设置一种具有卡里斯马特性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有卡里斯马式主人公,但重要的是,这种主人公原初地总是幼稚和弱小的,而只有依赖于神圣的卡里斯马式帮手的反复引导才能成人。《红色娘子军》正是这种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的一个范例。它讲述吴琼花在洪常青引导下获得解放和成长的故事,创造了主人公和帮手这两位卡里斯马典型。被压迫女奴琼花本属于历史客体,但由于具有卡里斯马魅力的神圣帮手洪常青的反复启蒙,她终于在斗争中成长为出色指挥员,从而获得新的历史主体资格。最后,致力于逼真地展示“细节”的真实。常青送给琼花的四枚银毫子四次重复出现,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1)第一次出现在分界岭上,乔装华侨富商的常青先知般地为这位逃难而走投无路的女奴指出奔向红区之路,并以四枚银毫子相赠,这就意味深长地设定了她从历史客体走向历史主体的解放道路的性质--不是个人报仇而是阶级反抗;2)第二次出现是在她因违令开枪而反省的禁闭室里,四枚银毫子既唤起她的负债-报恩冲动,又如温馨的纽带把常青的原本严肃的意识形态灌输转化为具有卡里斯马魅力的感召;3)第三次又回到分界岭,琼花在与常青最后分别时,郑重地把其中的三枚交还他,一枚留作纪念,这等于表明她已开始成熟,具备还债资格;4)最后一次是在常青就义之后,仍在分界岭上,她从遗物中找到了那三枚,使其与自己的一枚获得重聚,然后肩背他的挎包含泪宣誓,这就象征性地最后完成了从女奴到女兵再到女指挥员的成人仪式。通过这四度重复,本来无秩序、幼稚而弱小的主人公琼花,终于从洪常青这位卓越的卡里斯马帮手那里,获得了新的行为规范,成长为强大的历史主体。重复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新的主体行为规范被输入到原来缺乏秩序的客体琼花的生存之中。这一重复模式和整个叙事体,堪称一度支离破碎的中国旧文化借助神圣的“卡里斯马”力量而重获秩序、重返中心的有力象征。在这里,第三代以其写实性美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种具有合理性的严正的“正气”。

而经过“”的洗礼,第四代导演发现了潜隐在上述写实性美学背后的缺陷,力图予以修补。修补,意味着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针对缺陷作有限的调整。这集中体现在,第四代开始起来质疑这种写实性美学所呈现的“真实”模式的可靠性,而伸张情感的或诗意的解决方式。在第三代那里被视为“真实”的、并且属于主流正体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在此相反被视为虚幻,显出漏洞;而作为补救,第四代则尝试以富于情感的诗意方式去修补写实性美学。颜学恕执导的《野山》把改革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而复杂的变化,具体化在鸡窝洼两对夫妻的生活和感情变故上,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主人公和帮手的明显划分;而即使有划分,他们也都已经丧失了卡里斯马人物应有的神圣性、原创性和感召力,而呈现出人生的迷茫感。《青春祭》(张暖昕执导)写女知识青年李纯陷入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与边地淳朴民风相伴的文化冲突被罩上了朦胧的诗意。《良家妇女》(黄建中执导)讲述杏仙与婆婆五娘和小丈夫之间的关系,《湘女萧萧》(谢飞执导)描绘萧萧与愚昧的传统规范的对立,这里的人物都失去了在第三代那里属于主流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这些表明,与神圣的卡里斯马人物模式的丧失相应,传统正在遭遇深刻的危机;而正是在这种危机的呈现过程中,濒临衰亡的传统却显示了其令人沉痛却不失乐观情怀的绵绵诗意。

比起第四代的诗意修补举措,第五代则显示了远为坚决的断裂姿态:传统所赖以维系的写实性美学及其具体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都被冷峻和无情地抛弃和消解了;取这种写实性美学而代之,第五代创造出一种以奇幻性为主导的美学形态,其基本方式就是“出奇制胜”,即以新的“奇幻”方式去拆解被第三代确立为主流并由第四代加以修补的“写实”美学。在《黄土地》(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里,顾青对于翠巧的无效而绝望的救助,突出证明了这种关系模式的虚幻性;而与此同时,无视四季景色变换而“失真”地呈现出超常的“黄色”冲击力的“黄土地”,则显示了为“真实”的黄土地所没有的强烈的奇幻而迷人效果。而在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里,没有了“典型环境”和神圣帮手的主人公们,索性在蛮荒或封闭的环境里起来自己寻求出路,例如《红高粱》里的九儿和余占鳌颠轿、野合、打鬼子,《菊豆》里的王菊豆和杨天青执著地婶侄、反抗家族礼教、最后仍难逃悲剧宿命,《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与众妻妾争风吃醋,等。他们的结局可能各有不同,但都与“悲”相关:只是或悲壮、或悲沉、或悲惨罢了。分别与第三、四代的写实的“正气”和富于情感的“诗意”相比,张艺谋则洋溢着一种“愤气”:这是被压抑和变形的正气的愤懑的宣泄。同时,也正是在这种“愤气”中,影片注意表现出“气韵生动”的新形态:“愤气结韵”。“所谓愤气就是本文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愤懑和不平之气。……愤气是本文形象系统和导演意图的结合体。张艺谋影片几乎每部都宣泄有愤气,但重要的是,这种愤气都力求‘结撰’出深长的韵味,可以令人回味再三。结韵,就是说愤气在本文中结撰成宛转而幽暗的韵味。愤气,不是随便什么‘气’,而是带有历史的正义或必然要求却又在现实中严重受阻而郁积起来的天地和人间的浩然正气,一种不甘屈服的追求自由的生命精神。在张艺谋影片中,这种愤气由于不是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巧借奇变体和象征化形象系统的综合作用展示出来,因而结撰成似乎生生不息的韵味。所以,愤气结韵……就是说在现实中受阻的天地人间浩然正气或生命精神,通过奇变体和象征化形象的特殊作用,显示出宛转而幽暗的韵味。”在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影片里,传统在其必然的衰亡中仍然呈现出意味深长的富有奇幻色彩的“愤气结韵”。

此外,我尽管一直认为“第六代”的独立的“代”的地位难以评估,但也认识到,它在再现传统形象方面具有某些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在《感光时代》、《头发乱了》、《长大成人》等影片里,“第六代”力图呈现日常的、纷乱的或破碎的传统形象,而这种传统形象又往往与处在底层的民俗生活传统交错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不同于上述第三、四、五代导演的影片的。不如说,第三、四、五代所分别追求的写实性、诗意和奇幻性,在“第六代”所标举的生活流面前,都似乎被分解为碎片,或者显出了人为的虚构本相。

从上述简略分析可见,电影对于传统,既有逼真的记录,追求所谓“徵实”、“逼肖”或写实;更有形态多样的、奇幻动人的变形,体现出个人的独特的想象。由于如此,传统在电影中必然会呈现出逼真或奇幻的形象。如果说,第三代是现实美学的当然代表,那么,第五代就是奇幻美学的创立者,而第四代以其“诗意”补救则成为两者之间的必要的过渡或中间环节。无论如何,写实性与奇幻性、或者逼真与变形,都构成了现代中国电影美学的两大基本要素,说得确切点,这两大基本要素又进一步交织成一个更丰富和复杂的美学坐标系。

四、在写实与奇幻之间

――电影与中国现代美学传统

从王韬的“影戏”分析开始,尽管中国人对电影中的传统呈现方式提出了种种看法,但基本上并未偏离由写实与奇幻两大线条交叉而成的坐标系。对此,电影镜头的器物特性和文化现代性语境的需要两方面,都是可以考虑的条件因素。

首先,这种坐标系的存在是与电影本身的器物媒介特性分不开的。一方面,电影要以镜头摄取并固定富于逼真感的视觉画面,从而体现出“写实”或“徵实”的特性;另一方面,电影的异常丰富而又复杂的镜头组合,同样也能取得“生新灵动”或迷离恍惚的奇幻效果。这样,电影就凭借其镜头特性而同时显示了写实与奇幻功能。

其次,这也取决于电影在再现传统时所被要求承担的特定的文化现代性使命。中国文化现代性,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在没有传统的空无中建造全新的现代文化大厦,而是要从现代性语境出发而使传统呈现出新形式。这就是说,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古代遗留物,而是现代性语境的创造性成果。而同时以写实性和奇幻性见长的电影艺术,比起以“写意”、“神似”为特色的诗歌、散文、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古典艺术样式来,显然具有更为全面和完整的美学功能,从而更能承担起在现代性语境中创造传统形象的任务。因此,正像王韬在论述“影戏”时所指出的那样,凭借电影艺术,中国人不仅能够获得诗歌等古典艺术所没有的全新的写实性慰藉,而且同样能够激活和光大古典艺术所引以为自豪的奇幻功能,这就可以从写实的逼真和幻想的奇妙两方面再现出文化现代性所需要的中国传统的动人形象。这怎能不令人对电影刮目相看?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创新;结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24―0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的环节,文化创新日益成为全新的理念,促进企业形成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1市场竞争呼唤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精神和管理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实践中不断注入崭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1.1面对经济转型,需要创新文化理念

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以及职工的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刻的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革命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企业面临的具体实际进行创新。实践证明: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创造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氛围,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进行文化灵魂的再造。在科技进步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转型的面临的压力,文化的冲突与包容,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创新是十分关键的。

1.2面对多元化经济,需要创新组织载体

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指在国企改革中通过改制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国有企业。第二类是合资、合作经营的各种企业,按照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进行管理。第三类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经济成份多元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对外的差异性。企业文化只有强烈支持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才有生命力。所以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既充满着浓厚的市场色彩,又具有鲜明的行业个性。

1.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和推进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和价值观体现。市场竞争的加剧,更突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外国企业文化的有益经验,把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通过文化融合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以理性、制度和规范来重塑我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

2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与文化培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对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起着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创新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培育的与经营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2.1更新文化理念,创新文化思维

创新的前提是观念的创新。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观念的创新为开篇,总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企业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创新,要树立经营与文化并重的理念,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将经营发展战略与创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牵引和支撑,把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企业经营者要有一种“创新立企”、“创新兴企”的共识,一方面关注企业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同步,使企业文化体现先进的社会文化,吸收先进的社会文化的精华,达到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文化培育与经营发展战略有效结合。企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企业的发展才插上了软资源和硬资源两个翅膀,才具备了崭新的动力。

2.2突出企业特点,体现文化特色

创新的基本要求是特色,是差异性。目前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在文化创新实践中越来越聚焦于创新,注重发挥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的功能。但企业文化建设趋同化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把握企业经营特点,发掘企业特色文化,彰显企业个性,以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生命力。同时,在打造企业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努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先进文化一身的企业文化。所以,要建立一种基于自身管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既突出企业特色,又把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结合。

2.3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凝聚力和企业文化创新积极性,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此,企业要确立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把铸造终身学习的组织就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形成一种“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文化氛围。企业要制订鼓励学习措施,激励创新的方法,这样,打造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未来前景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与经济的大融合。为了使企业组织的经营更有效率,需要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需要团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需要在企业经营目标下形成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共享意识和自觉行动。

第8篇

论文摘要: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采用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影响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与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提出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建议。

0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银行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才能避免淘汰,在竞争中赢取胜利。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长期发展等问题。上市商业银行作为通过经营风险来盈利的商业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资本结构理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法定准备金、监管资本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使银行资本结构研究远比一般企业要复杂。有效的资本结构会促使经营者努力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

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很多西方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Kareken和Wallace(1978)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垄断的存款服务提供商,在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不断增加负债,因为此时它们可以凭借提供给存款者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存款越多(即负债越多),银行的价值就会越高。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赵瑞、杨有振(2009)以10家商业银行2001至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资料发现: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正相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负相关;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显著正相关。

由于盈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情况,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一直是财务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热衷于将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本结构的解释变量之一进行研究;对于银行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治理、寻求补充资本等方面。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增多,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更好地控制上市银行的资金风险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角度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1样本与变量选取

1.1样本选择本文将以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南京银行,选取2004~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原始资料。由于有些年份部分数据不全,因此本文共有45组数据。

1.2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指标的确定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结合银行业的特点,本文选取营业净利率、营业毛利率、成本收入比、股本净回报率、总资产报酬率这五个指标作为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关于资本结构指标的选取,本文采用巴塞尔协议的框架对融资结构进行描述,选择附属资本与核心资本的比例这一指标;对股权结构主要选用股权集中度进行度量,此处选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这一指标;另外选取资产负债率考察总资产中债务资本所占的比重;选取资本充足率反映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本文借鉴一般企业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模型,将盈利能力的考察作为一个整体,得出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值,试图构建以盈利能力的综合值为被解释变量、资本结构的各指标为解释变量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相互关系的函数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对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2.1上市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反映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中的公共因子提取出来,用这些公共因子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再进行综合评价。

2.1.1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的检验:判断是否适合运用因子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利用这两种方法,对营业净利率、营业毛利率、成本收入比、股本净回报率、总资产报酬率进行了因子分析适合性的判断。由检验结果可知,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这就拒绝了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的假设,证明了研究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KMO值为0.705,略大于0.7,因子分析的效果会比较好。

2.1.2因子变量的提取:设定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l。因此,选取了特征值大于l的作为因子变量,结果显示有2个变量的特征值大于l,而且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274%,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总值,符合构建因子变量的要求。由总方差解释表的结果来看,本文应该构建2个因子。

2.1.3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以及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计算出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的得分数,分数分别为Y1、Y2。其中,因子得分矩阵

Y1=0.329A1+0.260A2-0.074A3+0.239A4+0.327A5;

Y2=0.061A1-0.140A2+0.925A3+0.327A4+0.019A5

由提取公因子所产生的新生变量为Y1、Y2,由Y1、Y2的值可以计算出Y的值,进而可以得出各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58.008Y1+20.266Y2)/78.274。

2.2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过程在上述分析中已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值。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为因变量,以附属资本/核心资本X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资产负债率X3、资本充足率X4为自变量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1+c*X2+d*X3+e*X4+ε,其中,a为常数项,b、c、d、e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采用逐步回归法,将F检验P值大于等于0.1的剔除出回归方程,小于等于0.05的选入回归方程,最终选入的变量剩下1个,为资本充足率。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其P值均大于0.05,无需再进行分析。由相关关系分析可得,相关系数为0.492,说明盈利能力与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常数项为-0.925、系数估计值为0.084,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F=13.748〉F(1,43)说明整个模型通过检验。方程为:Y=0.084X4-0.925+ε。

3结论与建议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获利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盈利,要获得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3.1降低风险资产数量增加低风险权重资产业务,降低高风险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进而才能削减风险资产总量。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重视拓展投资业务、发展中间业务都可以是调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的途径。此外,商业银行不能单纯地扩张资产规模,而应适当控制资产规模,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改变粗放式经营方式。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

 

一、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制度的背景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思路,并将其明确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分离。然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最终也导致了委托问题的产生。国有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在如今的这种情况下,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即“大股东”定位的国资委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与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没有国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也就无所谓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的国资委,必须通过考核国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来掌握国有资产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状况,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的业绩考核,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国有资产经营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负责人,对国有出资企业实现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进行考核。

二、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信息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整个社会经济关系归结为委托—关系。即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人获得某种私有信息企业管理论文,而委托人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导致人的行为对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国有企业出资者并不直接支配资本的运用,而是委托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决定其资本营运。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财务目标会偏离出资者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经营者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的基础问题就是业绩评价。

(二)超产权理论

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显著提高;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显。国有企业是一种适应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产权安排,效率的决定与产权形态、组织形式无关,只与信息的充分程度有关,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产权决定的,而是由竞争决定的。竞争可以让企业经营者的努力与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开,从而做到更有效的监督经营者。

因此,根据超产权理论的观点,只有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经营业绩评价,将其置于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使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终的考核结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将国有企业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竞争,高效率企业的负责人和低效率企业的负责人都不会被淘汰,最终只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停滞不前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无法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励理论

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指挥与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摘要把企业负责人的报酬和公司的经营目标联系起来企业管理论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为股东创造财富。

三、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的现状

2004年1月1日,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二号)国资委按照此《暂行办法》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这一业绩考核制度体现了:明确了评价主体是国资委———它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角色;考核对象是企业负责人;确定了“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制度规范;考核内容为年度经营业绩与任期业绩相结合。其中,年度业绩核心指标为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任期业绩核心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等。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结束了中央企业负责人“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使业绩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规范化和良性发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国资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从而扩大了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发那位,促进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7号令)。该办法中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的基本指标都没有变化,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加值将被引入业绩考核。新的《暂行办法》更加突出发挥业绩考核在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导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导向的重点放到提高目标管理水平、推动战略管理、引入价值创造理念、提升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第22号令)。年度经营业绩指标仍然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但基本指标有所变化,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正式将经济增加值作为一项业绩考核的指标。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

四、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一般情况下,财务指标无法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盖那些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却又难以量化的因素。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企业会计信息发生严重异常的情况(如数据失真等)或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只偏重财务指标,所得的结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标为主企业管理论文,这会刺激管理者操纵盈利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利润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管理者有动机操纵分母,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券和回购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财务指标过分依赖会计数据,容易引起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不实。而采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从外部环境和非财务角度对财务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考核程序不够完善

考核指标确定后,如何科学地确定目标值是考核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环节。实际工作中,考核目标确定主要依据企业历史数据,进行环比,并没有真正与企业战略、年度预算相挂钩,更不用说向行业标准、国际标准靠拢。为确保完成业绩指标,企业存在“雪藏”部分业绩的可能性很大。此外,还缺乏严格的动态监管机制,对企业经营的具体过程缺少关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资人履行权利,落实资产经营责任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仅是对考核期经营情况算总账,更要加强日常的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企业经营业绩动态监控,对于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化

各地国资委对其管辖地区的国有企业都采取了统一办法,统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不同,规模不一,发展阶段千差万别企业管理论文,所有企业共同运用一个考核办法,按照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进行业绩评价,很难做到合理科学的考核。处于不同环境的国有企业业绩其结果的差异可能来自于行业差异,而不是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努力程度差异。如果国资委不区别所辖企业在垄断性领城与充分竞争性领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标来奖惩,科学公正的目标肯定会打折扣。现有考核指标容易出现“鞭打快牛”的问题,各个企业行业、规模、现实条件、市场环境和业务起点等都不一样,但面临的基本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实际考核的结果,往往出现效益好的企业因起点高而达到的绩效得分不高、起点低的企业绩效得分反而高的现象。

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的改进建议

(一)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评价改进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对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可以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了好处。国资委所辖的各个国有企业有其自身性质、所处行业以及竞争状态等的差异,同时目前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基本上都采用了统一的考评办法,缺乏差异化的评价,很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有一些就职的偏向,导致一些没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人才缺乏的现象。因此,国资委只有对当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做进一步的改进,才能够让在不同国有企业中任职的负责人获得的效用在同一条无差异线上,使其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获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国有企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改进的建议

1、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

非财务指标可以弥补财务效绩评价导致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考虑了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的因素。同时,非财务指标受会计政策的干扰较少,也能够更加顺应现代经营环境的需要。非财务指标的外延比较宽,但大致可分为客户、员工、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在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业绩评价时可以引入一些诸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技术创新、社会生态环保等的指标,将其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给出综合全面、科学严谨的评价,克服国有企业短期行为。

2、完善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程序

国资委应对国有企业负责人报送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严格把关,了解是否存在低报目标值的现象。国资委在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同行业、相同尺度”的原则企业管理论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周期、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等,对其目标建议值进行严格审核。此外,应加强对考核具体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建立相应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激励被考核者超额完成目标。

3、促进考核体系的科学化

了解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前提,国资委在制定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引入差异化业绩评价的策略。在制定具体的考核方式时应当考虑被考核企业的特点、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等因素,并结合行业的差异,建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主体、体现行业差异的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应明确规定每种具体权重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情况,并要求评价者在公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时,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权重体系。

4、构建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种符合资本效率有效发挥的新型激励机制。即要在保证所有者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将价值创造的部分奖励于经营者。EVA是经济增加值的英文缩写。它是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反应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新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标中引进了EVA指标,使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进一步的客观化、合理化。各地国资委也应根据当地的情况积极的引入EVA指标,在对其经营业绩做客观、公平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毛程连.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Z].2009,(12).

【4】徐敏.出资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