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02:17:14
导语:在高中教务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个体差异
新课改提出后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是,立足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以这个目?宋?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实现师生的互动,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掘。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课堂提问中要充分落实对各层次学生的关注,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提出一些浅显、基础的问题,并一步步启发。对于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可由教师做好铺垫,设计一些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解决。如教学《机械守恒定律》一课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寻找机械守恒定律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照顾到这些学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将推理过程用层层推进的问题设计出来:
设计的问题为:分别写出上图中物体在A处和B处的机械能EA;物体由A运动到B时,是什么力在做功?这个力做功有什么特点?该力所做的功W的值是多少?运用动能定理证明A运动到B的过程机械能守恒。逐渐降低问题的难度,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讨论,认识到物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在动能定理的基础上推导出机械能守恒的定律方程。这样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物理学习的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把较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并解决问题。教师首先应精心设计问题,将物理知识设置到有趣的问题请环境中,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组织他们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当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再给出一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教学《力的分解》一课前,让学生巧移书柜。教室后面有一个在装满书的书柜,上课前先请一个大个子的学生推,书柜稍稍移动一下,然后又找了个柔弱的小个子学生,让他将两个长木板放在书柜与教室墙壁之间形成“人”字形,很轻松的推走了书柜,引起学生一片轰动。这时,及时引入新课:“为什么两位同学推的结果不同呢?‘力的分解’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拓宽物理教学信息量,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物理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增大信息量,将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现代最新的研究发展成果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为了达成这点,教师应该增进自己的知识,提高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之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拓宽信息渠道
高中物理教材,参考书知识有限,已不再能满足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高中物理教师们必须有效利用网络,教研活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去获得对物理教学有用的信息。如在分析平时考试试卷和练习题的时候,在发现有价值的错题,好题时应当将它们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或课后学生交流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也将其记录下来,在分析处理教辅资料的时候,发现好的教学策略和解题方法就将其复制下来,这些都是有用的教学信息。在收集这些信息后,教师还应有较强的选择能力,对信息进行分类,随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强化教学研究,集体备课
一、必修模块中生物图片的统计
对必修1、必修2、必修3教材的插图进行分类统计,分类的方法是:有些图片不属于生物图片,如坐标图、原始海洋景观图、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图片、温室中红色日光灯、汽水、渗透现象示意图片等非生物部分的图片,又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有关,这些插图全部归类到其他图片中;表中的流程图包含很多的小图片,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有九幅小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包含六幅小图片,只计算为一幅流程图片,所有遗传图解都归类于流程图;表中的人物图片包含科学家肖像和实验图片,还有普通的人群(如白化病等)等。图片统计中包含必修模块三册教材,除练习题中的概念图以外的一切插图均属于统计范围(见表1)。
表1.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模块中各类图片的统计表(单位:幅)
二、生物学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材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植物插图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认识生命之美(形态美)。面对科学家的肖像,会让同学们热爱科学家,记住他们为生命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体验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凡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值得尊敬和学习。模式图、细胞或细胞器图、分子结构图、流程图都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有的甚至是突破难点的,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流程图片,说明细胞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模式图,说明这两类细胞的区别是以有、无核膜为界线来界定的,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细胞器图片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教学重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有利于对比和区分作用。因此,插图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在教材中占有较多篇幅,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重要的窗口,是文字不能取代的。
插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可使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更加形象化,还有启发学生思维、以图代文之功效。有图片的地方,一定都有文字并存,强化对生命现象的理解,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都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对插图的教学是值得思考的。
三、科学识图,注意方法
1.识图方法探索。
在指导学生识图中,要教给学生识图方法,对每一幅图片都应该有明确的交待。不同种类的插图,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插图,教师应注意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对待今后相似的图片。
如“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实际上是一幅归纳总结图,该图片前每一种细胞器由一幅模式图和一幅亚显微结构图组成,必须先处理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这八幅小图片。对线粒体等图的识图流程:双层膜分工:动力车间(细胞本身就小,车间面积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要想面积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内膜发生折叠(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观察叶绿体(双层膜)分工(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为什么?)观察(内膜发生折叠了吗?它依靠囊状结构薄膜重叠使叶绿体内表面积变大)内质网图片观察(单层膜发生折叠,使细胞的内表面积变得更大)高尔基体(单层膜,大小囊泡和扁平囊,内表面积大)结论:细胞小,但面积大,更有利用于细胞内复杂的化学反应在细胞质中完成,是细胞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认识以上的细胞器“组装”成的细胞,的确是一个特别精细的结构,再观察“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品尝两个不同材料的“中秋月饼”, “品尝方法”依次围绕(外内)“膜质(细胞器)核”,师生、生生互动,在各细胞器学习中贯穿探究、合作和讨论。要教会学生注意比较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与“细菌、蓝藻细胞结构模式图”比较,加深对核膜的认识,澄清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分类标准的界定,以达复习之功效。
2.注重识图的科学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统一性比较强(统一的教材、进度、任务、要求、标准等),它束缚了优秀生,架空了学困生,难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即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划分不同的学生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时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
1.学生的分层
在高中物理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前提。对学生进行分层,新生的分层首先以学生入学成绩(中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以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依据。同时,分层时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做全面调查分析,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分为三个层次比较适中:即第一层次是优等生,第二层次是中等学生,第三层次是学困生。分层后还要注意座位的优差搭配,同一层次的学生相对集中在一起,以便于小组合作和交流;高、低层次同桌,这样有利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同时便于教师做好学生自学时的巡视工作,还能准确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2.教学内容的分层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可分解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高层次的学生要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中等层次的学生要紧扣基本要求学习;对低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速度和难度上的要求则可略有降低;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加帮助,应采取低起点,循序渐进的方法,把训练目标分解成几个有梯度的连贯的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一步或几步达到教学要求。在制订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状况,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太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以致完不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就是制订教学目标要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3.作业的分层
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对课堂书面作业的检查,要提倡学生之间自查自评,互查互评,这项工作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在不同层次的小组内进行。在课堂上学生不能批改的作业,教师在课后应收上来进行批阅。课外作业应分层设计,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题量上,中等生比学困生少一道基础题,多一道中档题;优等生在中等生基础上再少一道基础题,多一道应用拔高题。在内容上,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拔高、创新、探索类的能力题,一题多解;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难度稍高的中档题,包括教材后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4.课外辅导分层
学科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分层次辅导。如帮助优等生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参加提高性辅导:帮助中等生成立互助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性辅导;帮助学困生成立补差辅导小组,进行补偿性辅导。辅导实行分类型、多样形式的辅导,使自学、讨论、上课、讲座、选修、竞赛;课内、课外相结合,或个别指导、或分层补救、或小组互助,灵活安排,对症辅导,讲求实效。
5.考试和评价分层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很重要,讲到什么程度,怎样可以最大程度得启发学生。把握不好,会出现学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搓,还有可能会出现一讲到底的情况,那就变成了旧的教学模式――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现代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课后经常找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一段时间后就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了。
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3.注重举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还应该多用实验器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4.认真检查学生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从事工作的中学由于学生生员质量比较差,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弱,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授课,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学生,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备教材,备学生
1.注重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注意使教学环节逐层深入,让学生易接受、感兴趣。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3.尽可能设计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经常遇到探究实验,教师要设计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赵凯华教授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一文中提出了物理学的探索过程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积累经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提出简洁的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先略去一些次要因素,突出其主要因素。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物理过程模型化。如:力学中的落体模型、简谐运动模型、弹性碰撞模型、类碰撞模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量、能量的变化;电学中的带电质点在电场、磁场中运动模型;热学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型,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及分子势能的变化等等都是物理过程的模型化。在物理学中还有一种物理模型那就是理想化实验模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师要在教学中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一、倡导学生实验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相似的过程,深入理解、掌握物理学的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学生实验中我们应提倡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也允许有差异,不能把实验格式化、教条化。要搞好学生实验,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实验准备要充分。实验前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以供学生使用;要给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实验做铺垫,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实验。
2.实验操作要强化。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操作正确的给予肯定,操作错误的给予提示,无从下手的给予鼓励和引导。同时督促学生做好数据与现象的记录。提醒学生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能随便改动测量的结果,更不能不做实验而随意编造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实验结果要评价。探究性实验存在着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和实验结果的差异性,甚至有些结果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做评价,并且评价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对每一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得到的结论,以及采用同样方案得到的结论的差异性,教师要正确对待,给学生正确引导和解释,切忌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以免扼杀学生敢于设想、勇于探究的积极性。
二、凸显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会遇到众多的演示实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因此,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要引导、启发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促使他们驾驭知识的情感升华,使学生的兴趣稳定、持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做到:
1.避免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义和形式主义。实验前,老师应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即我们要研究什么,然后让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设计、预测演示实验的结果并做好记录;实验中,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记录观察的结果;实验后,教师和学生对比讨论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对实验进行总结。这样的实验设计既凸显了演示实验的探究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分析并始终投入到实验中去。
2.帮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手段使表现本质特征的现象突出,并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去伪存真,并把所感知的物理现象上升为理论。
3.帮助学生理解因果关系。教师要通过精确地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把物理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从其他关系中区分开来,把原因和结果区分开来,并启发学生从原因找结果,由结果寻原因。
三、发扬课外实验的开放性
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探究性实验很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把握好探究性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性,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取舍,只能解决学生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课外实验展开。这就决定了课外实验开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讲练结合
如何利用课堂短短45分钟把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呢?相信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有思考的问题。而且,作为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提高实效性,这个实效性还应包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到呢?本人试着进行一些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到了一定成效,现把一些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望各位同仁给出宝贵的意见,共创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互助合作与自主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师对生”的课堂模式,自主学习与互助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仅起到了引导者与辅导者的作用。
在实验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最成功的尝试是《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一课。这节课的上课地点改到了实验室。首先,我让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后,便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式以及已经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总的过程预测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哪些,以及可能有怎样的影响。接着,我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从所给的实验材料中选择部分就某一种因素集中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最后,让学生简要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同学分析其实验过程是否有误,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是他们自己探究出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方式,他们印象深刻,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符合学习的自然过程。学习就是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知识的转移过程。第二,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仅仅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不然我们的学术世界将永远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前人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态度。同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在各个领域创造新的奇迹。
二、课堂内外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生物必修3的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这节,我觉得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收集课内外资料,了解地球存在的问题。在放假前,我就布置好任务:班上每位学生都要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已经灭绝的或濒危动植物的资料,或者地球所面临的资源问题等,然后作简单的介绍,主要分析动植物灭绝和濒危的原因,地球污染的原因等。可以多人合作,也可以个人制作,以文档的形式上交,也可以作成画册等,形式多样,学生自由发挥。
放假回来,我陆续收到学生的作业,发现他们均用心制作,积极性也很高。我认真阅读每份资料,本想由我选出较好的资料给大家看,后来觉得,大家都这么用心制作,那就全部都展示出来,让大家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虽然花费时间很长,但我觉得很值得。
这堂展示课,我交给了两位学生主持,他们精心准备,查了大量资料,对全部的作品进行了适当的排序,然后让制作人作出简单介绍。在这堂课中,我才发现原来班上有很多具有特长的人物,平时是看不出来的。有些学生的课件做得比我还好,既有文字图片,又有动画,十分漂亮。介绍人也用了十分精彩的语言,能让我们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等全部人都介绍完毕,主持人请一些没发言的同学谈感受,还概括了一些地球面临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等等。可以说,这一节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三、高考复习课中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复习课忌“重练轻讲”。高考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高考复习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在高考复习课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从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把复习课当成了练习课。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因此,在高考总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生物都是采用学案制,主要形式是知识点练习知识点练习。一般会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回顾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讨论过程中,某些学生会表现得比较积极,这样可增加部分学生的紧张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因为某些同学会发现别的同学都会了,而自己不会,感到紧张,就会更加努力学习了。我在班上试行,学生讨论认真,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答案,让其他组的成员发现问题并改正,学生都很积极,而且正确率也比较高,最后我再简单总结一下,虽然时间是用多了,但效果却很好!当然,我觉得这个方法不是每个班都适合,控制不好,讨论课就变讲话课了。
对于较难的题目,最好是老师事先布置,抽查后再讲解,但往往时间有限。因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迅速浏览一下学生所写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来讲解。复习课的板书也是很重要的,但板书不需要多写,把这堂课的重点写上去就可以了,既可以在课堂结束时来个小结,还可以让学生多看几眼增强记忆。板书设计好,会大大提高课堂实效性。
虽然课堂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取哪种课堂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生动的讲课语言。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对语言的优化,应做到:1.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2.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3.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
总之,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这样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蒋敦杰等.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兼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术的高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情境中来,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师生之间积极合作、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教学相长,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只有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能解,而又欲解之”的强烈欲望,有一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教学,做到知人善教,因材施教。对优等生要发挥其特长,提出问题,使其自主探究,更上一层楼;对于中等生要激发其进取心,提出类如一抬脚就能解决的问题,促使其进步;对差生要热情关怀,找出症结,个别教育,因势利导,促使转变。总之,教学中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每个人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3.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合理的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物理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地点播引导,关键是学法的引导,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发挥认知潜能以及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包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态度、热情、毅力、克服困难和排除心里障碍、合理科学用脑等问题。因而,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有目的性地、有计划地开展物理学习方法的示范与渗透,通过自己及以往学生的成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自我评价、反思、总结、改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物理知识的方法和科学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重视教材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原来的教材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事实上正好反映了过程目标的缺失,而课标教材重视体现知识的产生、论证、定论、迁移、应用等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一般思维方法和物理特殊思维方法的重要实践。思维方法的引领,主要依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提示、归纳、点拨、引领,才可能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实质联系和思维的碰撞,进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和实际意义。因而,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必须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重视,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上要抓住时机。
1.单元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时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多方位思维,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避免大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
3.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提升,这样可以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物理应用素材,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和科学素养,掌握物理科学的思维方法,建构物理模型,使学生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强化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的衔接过程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授课,还应该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在授课中,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提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间的问答互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形式,扩大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二、强化学生思维模式
所谓的思维模式指的是:为人类提供解决问题的正常性思维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正常程序。但想要解决高中物理课程所遇到的问题,除了要求必须拥有很好的思维模式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答题技巧。
三、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物理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物理学科进行相关的辅助学习。
四、重点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形成很好的过渡。在给学生梳理旧知识的同时引进新知识点,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课程教授,学生比较容易对知识消化理解。
五、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比初中时期复杂,教师可以通过简化问题,结合主次因素将问题精髓提炼出来,把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针对此类状况,可通过转变教学方案的方法,让学生多进行试验,用大量的实例丰富课堂,让学生透过已发现的物理现象进而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对物理学科的自信心,增加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高中物理课程,这属于正常现象。其中包含有学习方法以及心态的因素,也有教师教学方面出现问题的因素。所以教师必须站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方向去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运用正确的教学理论做出相关措施,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两个阶段之间知识衔接困难的问题,为日后的物理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一、 前言
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客观环境对学习者口语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多围绕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进行操练,尤以高考指挥棒下的中学教育为甚。实践证明“哑巴英语”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经过数年英语学习,不能顺利完成口语交际的高学历学习者大有人在。我国英语教学常被评价为“费时低效”,此中“低效”,很大程度指欠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近年来,口语教学从基础教育抓起,已成为英语教学趋势,部分省市已于高考英语考试中进行口语测试,显然,未来高中英语口语问题的焦点应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语言课堂的设计方法,它以一系列活动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和运用语言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和使用语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任务型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师生及教学研究人员的认可,新版课标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倡导任务型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关于任务型模式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教学实践中不乏部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理念理解不足,对任务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疑惑,造成任务型教学收效甚微。基于此,笔者拟就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做浅要分析,以期能与广大英语教育者共同探讨。
二、 任务的含义
搞好任务型教学设计,首先有必要对“任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关于任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在此作者不再一一赘述,但必须明确一点:英语课堂教育性任务和真实世界任务概念不同,语言课堂中可能要求学习者完成模拟情景对话、写信、复述所读文章、订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任务,不单是因为这些任务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频繁使用,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通过完成此类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提升语言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让学生通过完成教育性任务参与学习过程,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三、 任务型模式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材基本都采用了任务型教学大纲,每单元有一个中心话题,我们在口语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以单元为单位,把握本单元在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围绕单元话题设计出一个课时任务。当然,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风格等学习者因素必须考虑在内。笔者认为下列原则应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
(一) 趣味性原则。现实社会人们日常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口语任务时要考虑采用多种组织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话题内容,增强任务的趣味性,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练习中来。
(二) 因材施教原则。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教师可设计不同的口语练习任务供学生选择。如外研版必修五Unit 5,单元话题为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可把口语练习任务设计为:
1.辩论:如何看待体育明星热?2.为首次来华的外国游客设计一个小手册介绍一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讨论:评选世界十大热门体育项目。4.讲述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个人经历或你所了解的体坛明星背后的故事。
这样设计任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活跃型学生可以选择任务1、3,沉思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2、4等。
(三) 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口语练习任务要与单元内容、任务相一致,是单元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元任务之间要有关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个任务都通向上一级阶梯,助力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提升。接受性任务(听、读)一般排序在输出型任务(说、写、译)之前,为学习者提供足量可理解语言样本,使学习者能运用本本单元相关知识去完成任务,从完成模仿性任务过渡到创造性任务。
(四) 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学习者接触语料的真实程度对语言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交际时人们使用的语言,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而写的口语材料,当然,真实性是相对而言的,一旦语料被摘录引进课堂就已经事实上降低了其真实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真实语料,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掌握语言。同时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将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学习需求纳入考虑范围,考虑任务开展的可操作性。
(五) 脚手架原则。脚手架原则是指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对学生完成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帮助。这种困难可能是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欠缺,也可能是学习策略或情感态度。如口语练习前教师可根据话题提供参考词汇、句型、真实情境下语言交际音视频资源等。
(六) 合作性原则。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注重合作学习的使用,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互动中学会交际。合作不应仅限于生生之间的合作,还应扩展到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相长。
(七) 情景性原则。在口语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以旅行话题口语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假期有机会去国外旅行,你最想去哪个国家?你最想了解该国哪些方面?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假如你有机会采访当地人,你想问什么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汇报。以这样的形式导入口语教学,使参与者“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活动任务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在具体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