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23:31:33
导语:在服装生产流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教学意义
随着现代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的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提高了。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现代服装企业的生产目标以及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制定的学习计划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结合企业需求以及市场需求,在实习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要求,寻找自身差距并逐渐进步,适应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
二、模拟企业化生产的目标
由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动手制作服装。在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中学生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学生要熟悉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服装生产的流水线作业方式,掌握服装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动手机会,进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将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习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一些服装企业运行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服装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发展前景有清晰与具体的了解。学生从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中学习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不断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都获得较大水平的提高。
三、模拟企业化生产的目标过程
(一)探索订单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探索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积极主动联系服装企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发掘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甚至可以为服装企业量身定做培养需求对口的人才,这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在实习教学中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会派一些资深服装从业者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二)服装专业实习模拟企业化生产的过程
1. 实习前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及实习计划
在实习前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在思想层面充分理解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实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实习的流程,明确实习目标,掌握学习的进度。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后还需要让学生制定出一份实习计划,然后将学校的总体实习计划以及实习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实习计划进行调整,与学校的实习计划吻合可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2. 教师做好实习教学的准备
在模拟企业化生产的实习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实习教学前做好准备,为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模拟企业化生产实习教学中,需要先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技艺、服装的裁剪、缝制等各个生产流程有一个了解与掌握,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准确示范操作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企业管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了解服装企业的管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中更好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 学生的实习内容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实习目标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计划进行实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应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对于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服装的裁剪与缝制等进行了解。如在实习中,学生对于服装裁剪的技艺不是很了解,可以请教专业教师,也可以直接请教在服装企业工作的服装人员,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参与服装裁剪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4. 总结实习体会
不过,有“涉毒”品牌暗指报告不客观,存有异议。对“绿色和平”的童装“有毒”的报告,有专家认为应持谨慎态度,公众无须谈毒色变。但是,报告中提出的童装生产用料以及生产流程与成人服装无异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童装及婴幼儿产品甲醛和pH值超标,在我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从2006年始,每年都会有童装甲醛超标的报道。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主任刘良玉指出,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童装安全行动。有很多儿童患病病种,不仅来自于食品隐患因素,还有的来自于童装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据有关统计,劣质儿童用品导致的儿童病种的发生占到了5%以上,特别是童装和婴幼儿服装中甲醛超标成为最大的杀手。就像婴幼儿配方奶粉有专门的标准一样,婴幼儿服装也应该有比成人服装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对婴幼儿服装的用料、生产工艺乃至生产流程监管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有更多潜在途径接触到有害物质,对某些特定毒性的物质也更加敏感,应该受到格外的保护。
目前,我国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仅有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此外还有一些推荐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FZ/T 81014—2008《婴幼儿服装》和FZ/T 73025—2006《婴幼儿针织服饰》等。事实上,中国目前专门针对童装的强制性安全标准依然没有设立。2007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下达制定要求,2012年7月了国家强制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报批稿,开始征求意见,报批稿中规定了在0~36个月内婴幼儿服装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和锑等重金属的限值,但是该标准的正式实施时间还没有确切日期。
1.教材
1.1教材的选用
以往选择的几本公开出版发行的教材都比较侧重于日语会话,涉及服装日语的主要为一些基本词汇,不能反映出服装行业生产的实态。几轮试用后,商务日语教研室组织有服装行业工作经验的三名日语教师,依照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考虑服装行业生产、贸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商务日语专业师生实际情况,编订校本教材《实用服装日本语》。
1.2教材适用对象(教授者、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a.教授者: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的日语教师,即所谓“双师素质”教师。
b.学习者(学情):需具备日语中级基础水平和相关外贸业务知识。我校商务日语专业四年级(五年一贯制)学生,先期已经学习了基础日语、日语交际口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日语等课程,因此在四年级开设服装日语课程。
1.3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1.3.1熟悉与研究教材
服装日语作为一门语言课,不仅仅对日语有教学要求,其对与服装相关的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即使教师有过多年的服装行业的工作经验,由于每个教师的过往从业企业的不同,也会存在个体的差异,在对教材的认知中也会有所差异。为了弥补这些差异,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熟之又熟,同时要和其他教师进行研讨,互补长短,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1.3.2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
教材内虽然有一些图片,但主要以日语文字的形式呈现。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补充,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服装日语这门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才更有利于做到真正掌握某一服装日语词汇,了解某一生产工艺,并用日语进行正确表达或正确翻译。
例如,“ボタン(纽扣)”这个日语词汇。学生很快就能够识记,能熟练进行中日文互换。一般情况下,达到这种效果,可能有教师就会认为很成功了。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学生画出或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ボタン(纽扣)”。结果发现,由于每个人着装习惯的不同,其对“ボタン(纽扣)”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必须准备不同的“ボタン(纽扣)”实物及图片等做教具,增加学生对纽扣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趁热打铁,补充一些常见的、不同种类的纽扣的日语词汇,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日语表达能力。
刚才说的是实物、图片作为教材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我校没有服装类的专业,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当然没有“服装实训室”。在教学中如果要展示一些动态的生产流程,这时的教材中因为有的只是相关的日语描述,学生能够做到的往往是对单词进行识记,对句子进行字面翻译,对真正的生产流程并不了解。像这样的学习,可以想象一下,学生是多么“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如何在没有实训室的情况下突破这一瓶颈?如何将“活的”实训室搬到普通多媒体教室?凭借曾经的服装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我尝试对教材进行补充:到相关企业去,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相关工艺流程的生产现场进行视频拍摄。对拍摄的视频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如剪辑、合并、分割、插入日文字幕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补充的材料,从“活的”生产现场感知某一服装生产工艺流程。这样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提高日语的表达与翻译能力,更能很好地突出服装日语课程所应具备的“职业”色彩,增强学生对未来可能的职业期待感。
以上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尝试的两列,通过实践发现还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对教材处理还远不止这些,今后还会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2.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职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由于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服装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授服装日语时,还必须对相关服装知识进行讲解。讲授法往往会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教法,更有极端者将讲授法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教法。有此种看法者常常会举出如“满堂灌”“填鸭式”等例子,造成此种认识根源在于对学生缺少研究、对于授课内容的研究与加工的不足。
在服装日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日语词汇的讲授,学生更习惯去接受,这与他们多年识记日语词汇的经历有关。对于服装工艺、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会感到沉闷单调、痛苦、烦恼。这样下去,势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丢失,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服装日语有了兴趣,理解所讲授的服装知识,才可以说一堂有效的、有质量的课。在服装日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年龄、个性、已有的知识情况等要多做了解,同时结合服装日语的课程任务与内容,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方法、活动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取舍有度,当细则细,当粗则粗,不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使学生对讲授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抵触和否定。
如讲授小知识点“割り?pい(分缝)”,由于学生对服装的生产流程不熟悉,如果直接讲“割り?pい(分缝)”是什么什么,多数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或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因此在备课阶段就预构了一个小场景由学生试答:当你拿着一根木棍,要走过一片半人高的草丛,为了走得更顺、更安心,你会如何使用木棍?很快就有很多学生回答了用木棍将草往两边按压,开出一条小路。由该问题很快就可切入“割り?pい(分缝)”这一小知识点,即用熨斗将缝制后直立的缝头烫压倒向左右两侧。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讲授对服装日语课堂教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而且要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讲究策略与方式等,更要注意授课设计的艺术性。
2.2演示法
在上述“1.3.2”中,提到补充实物、图片、视频作为对教材的充实。通过这些演示,会加强学生服装生产和服装日语的直观感知,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作用。在服装日语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需要,事先准备好演示道具,要注意所选演示内容必须紧密配合服装日语课程的相应章节教学内容。同时,对每一次的演示教学效果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演示、采用何种演示内容等提供经验。
2.3情境实训法
服装日语是一门“职业性”很强的课程,“职业性”主要体现在日语翻译(分笔译、口译)、对日业务联系等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体的职业体验环节,对学生加以实训,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付属(服装辅料)”的环节,创设如下职业情境:(1)辅料清单的翻译(主要为笔译);(2)辅料装订的工艺翻译(可设定笔译与口译两种情境)等。全真模拟日资服装企业的翻译工作的某些“片段”,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作业并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会经常地采用情境实训法,将诸多的职业片段在最终实现拼接,使学生的服装日语技能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
2.4其他教学法
当然,在服装日语课堂上的教学法绝对不止上述三种,还会采用练习法、讨论法等。根据课程需要,为了更好地体现服装日语课程的“职业性”,还可以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法。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DMAIC;服装企业;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56-02
1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概述
六西格玛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Bill Smith 等人通过研究产品竞争力和返修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统计学上6σ概念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提出了用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并得到推广应用。6σ是基于统计学上的正态分布,六西格玛质量水平要求百万缺陷机会中的缺陷数(DPMO)不超过3.4(或工序能力指数Cp≥2.0,Cpk≥1.5),而如今六西格玛管理早已超出其统计学的意义,成为一种理念、文化和方法体系的集成。它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和世界众多质量管理大师提出的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之上,以质量为主线,不断满足顾客需求,通过系统地、集成地实施质量改进流程而实现无缺陷的过程设计,同时对现有过程进行过程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活动,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实现顾客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
六西格玛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摩托罗拉公司在六西格玛管理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节约成本约20亿美金,通用电气公司自1995年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以来节省的成本为1997年3亿美元、1998年7.5亿美元、1999年15亿美元,利润率从1995年的13.6%提升到1998年的16.7%。另外,国外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还有索尼、飞利浦等,国内的部分企业也于2002年开始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如宝钢、上海烟草、TCL等。
2 服装生产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服装生产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致力于如何加强规范管理、降低生产损耗、控制资源浪费、降低管理成本和控制管理人员频繁流动成本。影响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不同款式品种工艺难度要求的差异、批量大小的差异、交货期的长短、市场竞争的程度、企业管理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源状况,如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工作态度、员工流动性等。服装制造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包括常见的验品服装质量问题为外观不良、缝制不良、面料不良、包装不良以及常见于外贸加工服装的较大质量问题为规格尺寸不足、缝纫线色差、线头、缝纫质量差、服装受潮甚至发霉、整烫包装不良、错料、断针留在服装内。
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重要保证,要提高服装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关键要抓好生产管理的控制环节,改变管理思维和范围,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六西格玛管理是目前管理领域比较前沿的管理理论,通过六西格玛管理实施步骤周而复始不断地推行,企业最终可以达到消除过程波动,提高质量和企业绩效水平的目的。
3 六西格玛管理在服装生产企业的具体实施
目前,六西格玛管理在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是通过流程改进提高顾客满意度。服装生产流程是服装制造企业的中心环节,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还受到前后服装设计和成品处理等流程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服装产品质量改进时要将整个生产过程看成一个系统,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改进,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六西格玛的实施主要是通过DMAIC五个阶段交替进行的,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为定义(Define)阶段,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范围。在这一阶段,企业要成立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的项目团队并明确团队内的各种角色和责任,然后要通过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顾客需求分析确定影响企业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客户需求特性,其中,要绘制SIPOC图识别内、外部顾客,通过卡诺质量模型分析顾客需求,还要通过收集数据、亲和图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客户需求的关键特性,进而确定企业需要改进的领域。通过分析服装生产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生产成本结构,确定缝制生产环节为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然后建立项目团队。
第二阶段为测量(Measure)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和改进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抽样方案,对测量目标进行抽样和测量并收集相关数据。首先,企业要绘制流程图,或通过因果分析图、因果矩阵和PFMEA等方法分析流程,明确流程的关键改进环节,同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即测量人、量具、测量方法和测量对象的分辨力、偏倚、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等,考察其状态是否稳定,根据结果考虑更换量具或采用更好的测量方法),然后分析数据类型,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构成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与生产环节的关系,初步确定影响成本的主要生产因素,并抽样相关数据测算出企业生产的六西格玛水平。
第三阶段是分析(Analyze)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关键影响因素X。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测量数据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了解业务流程和产品的质量水平,找出影响企业绩效的根本原因和关键因素,然后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通过鱼骨图分析,缝制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有缝制不良、跳线、断线、脏污、油污、面料残、色差、破损、针伤、抽丝、辅料不良、形态不良和尺寸不良,产品出现上述每一种不良缺陷都需要进行返修,增加生产成本,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要缺陷进行相应的改进可以提高投入产出率。抽取为期3~5个月的产品生产检查数据,绘制帕累托图进行分析,根据“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则分析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缝制不良、断线、跳线等。然后从缝制人员、机器、面料、操作方法、生产环境等方面分析造成缝制不良、断线和跳线的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阶段为改进(Improve)阶段,主要是针对分析阶段确定的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采用适当的改进方法和策略,消除流程中不增值的环节,同时通过试验设计等方法对影响企业流程绩效的关键因素的参数进行优化,将其调整在最佳水平,以使产出达到最佳水平。针对分析阶段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抽样数据收集,如机器压强与缝线密度的相互关系、人员熟练程度与返修率的相互关系等,并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优化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参数,进行相应的改进,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第五阶段是控制(Control)阶段,主要任务是将流程改进成果文件化。企业要努力使企业流程改进过程的成果固定下来,形成标准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并长期保持在高绩效水平。此外,企业还应该绘制控制图,监控流程过程,进行持续地改进和完善,其中,要确定控制对象和参数、控制点、控制方法和策略以及抽样方案,然后收集数据并计算上下控制线等。将试验中确定的最优生产因素水平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形成相关的操作规范,并成立监督小组,制定相关文件保证规范的正常实施。
通过上面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5个阶段的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实施,实现服装生产企业绩效的持续改进,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4 六西格玛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推行需要资金、人力资源、企业环境等方面条件的要求,所以它并不适合于任何企业。因此,在服装生产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时不可以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实施方法,而应该从企业自身实际条件出发进行考虑,我们可以借鉴其管理精髓,在企业内部小规模地推行六西格玛管理,而不是像大公司一样对当前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变动。
首先,对于有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可以在某些部门中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例如可以最先在生产控制中推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同时,也减小了全面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对企业所造成的冲击;其次,对于质量管理相对薄弱的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则不适宜推行西格玛管理,但是,可以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提供的各种工具,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积累各种管理经验,当条件成熟之后,再在局部领域中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最后,对于公司业绩已经比较好,而且正在实施改进工作的服装生产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有适当的系统和工具去支持问题处理程序,则六西格玛管理不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甚至会使员工的思想产生混乱,因此在这类企业中根本没有必要实行六西格玛管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服装生产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关键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推行措施,不能生搬硬套,在掌握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适合企业的管理内容,只要这样才能达到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e Mast J..Quality improve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statistical method[J].Quality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2003,19(4):255-264.
1《服装生产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1课程设置问题
根据教材自身课时的设置,一般该课程的教学课时为72学时,但是学校在安排学时的时候一般都达不到这个要求,36学时是当前比较常用的课时设置,而实践教学一般只安排4学时,课时较少就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显得更为不足。
1.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该门课程实践应用型比较强,需要教学及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担任主讲,但是目前很多教师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没有到企业锻炼实习的经历,没有真正的企业管理经验,所以缺乏实践教学的技能,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教学手段和方式陈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教学实践基地缺乏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将课堂理论与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很多高等院校没有很好的实践教学基地,没有跟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在《服装生产管理》实践教学中,通常只是带领学生到工厂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一下,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到生产管理的真正内涵和实质内容,企业也担心众多的学生参观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往往不喜欢学生实习参观,这就导致了生产实习的矛盾。
1.4学生综合知识缺乏
由于《服装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掌握服装专业的前期基础知识,如服装的结构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生产系统、服装生产工艺、后整理和包装等,涉及到的课程主要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服装CAD》、《服装生产工艺与流程》、《服装生产经营管理》、《服装生产战略管理》等课程,有些课程没有开设或者学生没有学好,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知半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本教材的内容,忽略了其他内容的相互关联,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服装生产管理》模拟实践教学模型建立及实践
由于《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综合性比较强,对老师在理论、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要求比较高,课堂理论的教学不足以让学生实际掌握生产管理的本质,所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1模拟实践教学模型的建立
模拟实践教学模型就是根据现有服装企业管理的现状,把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抽象并程序化,同时利用现有实践资源进行仿真教学的一种方式。对于《服装生产管理》这门课程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扮演某个岗位的角色来履行自己的职能,通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模拟,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的目的。以加工一件样衣为例,建立一套模拟实践教学的模型,并制定出生产管理技术文件。根据教材中章节的内容,将涉及到的内容与模拟实践教学的岗位相对应,生产的过程与模拟岗位相对应,根据模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对模拟实践教学进行检验、评估。在计划、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工作方面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加工过程中有没有进行很好地成本控制,最后将成本分析核算、质检、后整理和包装等写成技术文件。下面以企业职能制组织形式为例建立模型(如图1),根据这种模型可以安排20人来模拟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在全班选定20人匹配上图中的各个岗位组建一个公司,其他人员再进行分配。岗位的不同,采取竞聘的方式不同,在总经理、管理中心、生产中心、设计开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岗位的竞聘上,要求学生能有一定的市场意识、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根据岗位的不同,每个学生要写出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设想。步骤二:假设这个公司为品牌与加工一体化企业,除有自己的品牌以外,还有来料加工,其生产经营的模式如下:图2产品生产流程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细分市场,进行产品的定位。步骤三:提交调研报告,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交总经理、管理中心、生产中心、设计开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决策层进行决策,形成决议。步骤四:进行产品设计。根据决策层决策,产品设计部召集相关设计人员进行产品设计,画出服装的效果图及结构图,提交决策层再进行审核。步骤五:根据产品设计购买原材料,包括面料和辅料,根据结构图,计算出面辅料的用量,制作明细表、产品工艺流程图,并进行工序划分,进行工序同步化的处理。步骤六:制定产品生产计划任务书,填写好产品生产规格表、生产通知单,确定生产任务所需的机械设备种类和数量以及工人人数的分配,相关部门进行生产任务的布置。步骤七:用手工或者电脑CAD软件进行绘制工业样板和推板,编制好样板制作任务书。步骤八:使用电脑CAD软件进行套排排料,选定最佳的裁剪方案。步骤九:进行衣片的缝制,确定缝制的线迹、缝型,编制工艺卡,确定工时。步骤十:进行成衣的整烫、质检以及后整理包装等工序。步骤十一:进行产品的成本核算,并进行差异分析。步骤十二:整理所有生产技术文件,装订成册,步骤十三:要求参与实践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撰写实践报告,认真分析实践过程中收获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将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管理现实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2.2模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模拟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欠缺,在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较差。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往往不能捕捉到市场的真正需求,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细分,设计的产品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产品决策时,意见不统一,有时候存在议而不决的现象,这与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有关。(2)团结合作的能力较差。在模拟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每一个环节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需要每位同学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来完成。同时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又需要一定的执行力,才能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相互沟通,保证产品的工艺参数相符,才能很好地完成样衣的制作。(3)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工艺水平较差。由于在模拟实践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相关知识较多,有些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导致在某一个模拟岗位不能胜任,出现偏差,另外由于学生服装生产工艺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生产工艺能力普遍较差,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工艺水平。
3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于模拟实践教学只是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进行一系列的模拟教学,锻炼的能力不能完全达到企业生产管理所需要的水平,所以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1)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就是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走出去”就是积极向企业推荐学生,学生也可以积极探索生产实习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2)增强师资力量,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向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由于这些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可以很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另外,学校也可以将一些年轻的优秀教师选派到企业挂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管理,同时结合教材,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真正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
4结语
服装效果图与看图制板的关系
看图制板技术并不是对服装设计效果图直白的转译,而是从效果图类型、款式造型类别、平透视关系、工艺处理形式、着装人体数据、材料性质与组成、结构设计合理性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之后的合理转化。服装设计效果图除了服装的实物效果图之外,其表现方式都是开放性的,它是对款式设计构思的艺术化诠释,是以体现款式造型的创新性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表现手段。而服装的板型设计则与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休戚相关,它必须与目标销售市场、销售对象、品牌风格、生产工艺、材料构成等各种因素相配合。看图制板技术就是对二者进行“求同纠异”的过程,因此准确、合理的实现对于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实物转化,是看图制板技术进行实践操作检验的唯一标准。
服装设计效果图是指服装设计师通过点、线、面及色彩等要素,表达设计构思,体现款式成品在人体着装后效果的一种平面绘画形式。而服装效果图则是在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特指服装成品效果图片、服装走秀效果图片等实物设计效果图片。服装效果图为款式设计部门和结构设计部门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为设计效果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服装效果图的分类及特点
服装设计效果图的表现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服装设计师以绘画的形式表达模拟构思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设计师在绘制服装效果图时,着重要完成对于服装设计预想、构思的描绘,并必须始终以人体形态为服装造型的主要依据。本文按照服装设计效果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服装设计效果图具体细分为夸张型、写实型和具实型,针对各类服装设计效果图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各类服装设计效果图女上装板型设计的基本特点。
夸张型服装设计效果图基本特点
夸张型服装设计效果图是指用于宣传和欣赏的时装插图,或是凸显设计师风格的夸张人体比例的服装效果图,本文将针对后者进行女装板型设计方法研究。如图1所示是一款不对称式斜肩小礼服裙的着装效果图和会现场走秀图片比对效果;图2是西班牙时装插画大师ArturoElena的作品;图3是夸张人体比例的设计效果图。通过对于各类夸张型服装设计效果图观察分析,可以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人体形态夸张化。夸张型服装效果图的人体头身比例一般为19以上,通过夸大肩宽、收小腰部、拉伸颈部和腰长等方式刻画设计款式的艺术效果。因此,其所表现的人体形态是在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服装款式设计风格进行的适当夸张,不能够直接作为板型设计的数据依据。款式效果理想化。夸张型服装效果图是以凸显设计师个人风格为特点的效果图形式,是以呈现服装款式造型最佳效果为主要目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理想化穿着状态和实际穿着效果之间的差异。
然而,库存管理也是一把双刃剑,不少企业在经历过不计其数的库存控制体验后,得出结论:“每个管理上的失误都会变成库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把库存变得合理化?导致企业库存产生的主要源头在哪里?安全的库存储备又应如何实现?……
本期聪明管理栏目,《中国制衣》特推出“解开服装生产企业库存的‘死结’”专题,采访业内服装生产管理专家、“睿川咨询”首席咨询师沈维良,给企业如何实现高效库存管理出谋划策,希望可以给广大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以借鉴。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企业库存居高不下
谈到库存,沈维良认为针对服装企业来讲,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贸服装库存,另一种是内销品牌库存,而其产生都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外贸服装,库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因采购面辅料前单件耗料用量没有精准测算导致日积月累产生库存;2、因生产件数少,不够起订量,但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必须按起订量生产,采购部门无耐,多余采购部分就成为了库存;3、因采购面辅料单耗指示出错,多采购,导致库存;4、公司为降低成本自己采购原料给织布厂织布,织完再委托染厂加工,经常因颜色和品质有问题客户批办不接受,导致库存;5、面料品质不合格裁床换片多,需二次采购,因有起订量的限制,为满足客户要求的件数,只能多采购面料,部分面料就成为了库存;6、车间缝制工艺出错导致客户最终验货未能通过,造成批量或整张单走不了货,成为库存;7、因品质或包装材料不合格导致成衣沾色,客户收到货品后退货,造成库存;8、车间5S做的不够,油污太多,经洗油后仍产生大量次品,增加库存;9、因大烫温度和蒸汽掌握不好,导致成衣部分变色而难以出货,增加库存;10、因包装吊牌或吊牌绳褪色,造成部分货品沾色,成为次品,增加库存;11、操作过程中因剪线头将衣服剪坏产生次品,增加库存;12、因交货期延误导致客户阻收,产生库存;13、因染色、洗水色牢度不达标,产生次品,增加库存。
而针对内销品牌而言,主要原因有:1、因设计研发部门对市场流行趋势把握不准,频繁制作样衣,合格率低,增加样衣库存;2、因重复安排采购部打面辅材料样,增加库存;3、因设计款式、颜色跟不上时尚潮流,导致销售库存;4、外加工缝制品质不达标导致无法销售,增加库存;5、货品不能准时上柜,导致滞销,增加库存;6、货品因运输过程损坏,产生次品,增加库存;7、为预防销售旺季货品脱销,营销部增加库存单量,增加库存。
以上是导致外贸服装及内销品牌产生库存的一些主要原因,针对各个环节,只要服装生产企业充分把控,有效管理,必能有效降低库存,达到高效的库存管理。
科学市场分析+清晰自身评估=安全库存储备
要做到对库存的高效管控,准确的库存预测必不可少。而所谓库存预测就是每季的销售计划和采购计划要周密详细。无论是外贸还是内销品牌,都必须要制定详细的产前计划,并且当市场物价发生大的波动时必须要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沈维良以2010年8-11月份棉纱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上涨幅度超过50%为例,认为如果企业高层领导和采购部门能够提前关注市场物价信息及经济形势发展动态,就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有用信息,预测到棉纱涨价的可能性,“而在低价位时提前增加纱线采购量库存就是积极的决策性库存。因此,经营企业必须要密切关注市场经济的动态变化,及时把握机会,这样才能决胜于千里。”
而除去准确的库存预测外,安全库存也是实现库存高效管控的重要一环。对此,沈维良表示,要做到安全库存,就需要企业根据不同产品的性质和销售情况来有效制定策略。
“安全的库存储备要求企业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资金流评估风险的大小,在适当的时期,合适的价位储备你所必需的原材料。”并进一步表示,对品牌服装企业来说,一旦需要补货就必须要快速做出反应,“这就要求研发部门和采购部、营销部要提前对市场销售进行预测,对销售状况不理想的商品必须及时做出反应,采用促销手段来减少库存,在短时间内将商品变现。此外,还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库存控制机制,营销部和财务部共同监督,门店及仓库及时反馈库存数据,领导快速做出决策。”
至于安全库存量的大小,沈维良认为主要由顾客服务水平(或订货满足)来决定。
所谓顾客服务水平,就是指对顾客需求情况的满足程度。
公式表示如下:顾客服务水平(5%)=年缺货次数/年订货次数。
顾客服务水平(或订货满足率)越高,说明缺货发生的情况越少,从而缺货成本就较小,但因增加了安全库存量,导致库存的持有成本上升;而顾客服务水平较低,说明缺货发生的情况较多,缺货成本较高,安全库存量水平较低,库存持有成本较小。
“因而必须综合考虑顾客服务水平、缺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安全库存量。”并进一步强调,对于安全库存量的计算,必须要借助于数量统计方面的知识,对顾客需求量和提前期的变化作一些基本的假设,才能在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提前期发生变化以及两者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分别求出各自的安全库存量。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对生产流程各环节库存准确控制
准确控制生产流程各环节的库存是实现高效库存管理的关键,而要实现,沈维良认为,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商品企划和采购计划,做好每款服装的成本核算,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流程优化和管理,通过绩效挂钩来考核各部门的业绩,减少次品,提高合格率。
并建议要关注以下几点:1、设计研发部门是决定企业成本最重要的部门,也是造成库存的第一道流程,提高出样合格率,减少重复打样,可减少样衣库存数量;2、技术部门根据样衣及纸样尺寸核算单件用量时要准确无误,否则将导致指令出错,增加库存;3、生产部门可通过提高产品加工质量来减少次品,提高合格率和出货率,降低库存;4、营销终端要及时反馈当日销售品类、数量,定期评估各门店的销售情况,通过系统联网到门店,及时进行货品调配,以降低库存;5、抓住每季的节假日开展促销活动,在促销前要做好促销成本核算,在减少库存的同时降低促销成本;6、运用网络店铺销售短期库存产品。
借助ERP系统工具实现高效库存管理
要实现高效的库存管理,先进的管理工具必不可少。在这里,沈维良首先建议企业要学会运用ERP系统工具来规范整个操作流程,并且数据反馈要及时准确。建议企业成立流程执行监督小组,对每一部门的操作流程做细化,编写流程操作指示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组织培训演练,并将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与绩效挂钩。通过ERP系统将营销、研发、采购、生产链接到一起,使企业对每天发生的变化都做到一目了然。企管部和财务联手加强监督。企管部负责督查和指导,财务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以此达到高效管理。
而传统的手工记帐和统计报表填写则需要安排专职的统计人员完成数据收集的工作,不仅信息反馈滞后,而且还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由于大量数据和表格需要处理和审核,经常还会出现数据不准确的现象。而ERP系统则是将该项统计工作交由各部门主管负责人亲自操作上传,节省了用计算器累加的繁锁动作,只要原始数据输入准确,精确率可达100%。
因此,沈维良强调,针对目前的招工难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高科技系统来帮助其完成繁锁的数据统计,“而这也是今后企业内部系统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合在所有企业推广应用。”
而企业在决定了采用服装ERP系统工具来加强库存管理后,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此,沈维良指出,一定要根据企业产品结构的生产流程做出适当调整,“通常企业在上ERP系统前期都需要请管理咨询公司对其内部流程进行优化,在新流程运行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再推进ERP系统,这样ERP系统只要根据优化后的新流程进行改进即可,可快速做到简单快捷的操作。”
“喝酒模型”助力企业实现终端低库存
沈维良强调,对于品牌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主要反应在终端销售上,如果终端销售和促销的力度不够,产品很容易滞销过季产生库存。而要控制和降低库存就必须要做到提前预防。“这就要求研发部门在设计研发过程中要对下一季的流行趋势以及终端门店的销售数据有一个准确把控,同时还要搜集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数据,并在获得这些数据后进行归纳整理,起草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讨论下一季产品风格及每一系列商品的搭配和数量。这一切都由商品企划师团队在商品企划书中做详细描述,同时组织营销总监、研发设计总监、设计师、采购经理、品控经理等相关人员讨论商品企划书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与市场的接轨度,也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库存压力。”
而针对目前服装行业内已经提出的多种供应链优化模型,沈维良认为比较典型的还是“喝酒模型”。该模型认为,要想同时实现高顾客满意率和低库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根据定位、销售总量、季节、网点位置、客流量等不同采取不同策略;2、企业要架设分销与零售管理系统或数据仓库,准确、及时、完整地了解全国各地的销售、库存情况,使销售数据透明化,然后由计算机系统给出补货、调货、退货的建议,再进行人机交互最后决定配送量;3、由于很多企业只考核销售额和利润而没有考核库存指标,导致各门店和分公司在订货时,由于担心畅销货品补不到货,因此多订货,这样直接导致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逐级放大,产生“牛鞭效应”。其解决方案就是由配送中心根据各网点销量和库存来统一配送,施行供应商管理库存;4、配送中心根据各网点销售、库存情况及时进行调剂,可减少一些网点脱销,而同时又有一些网点却高库存的现象。另外,为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还可利用中心店来缓冲调剂周围卫星店的配送。而如果是到了季末,对少量的断档、断码产品进行集中打折促销,也可实现零库存。
库存一旦产生需快速变现
而服装企业一旦产生了库存又应如何及时处理呢?对此,沈维良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商品快速变现,并针对此提出六点建议:
1、在大商场设立特卖场或特价品专卖卖场。一些大中城市的主要商场一般都会设立特卖场,供一些品牌特价销售货品以吸引顾客。很多品牌的特卖销售额甚至已经超过正价产品的销售额。
2、作为促销赠品发放给客户经销商。作为渠道奖励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这一方法主要是可以刺激经销商多进货,但如果管理不当,也容易造成经销商把特价品随意抛售,从而影响品牌形象,而且过多特价品的存在,也必然会影响到正价品的销售。
3、商标改成其他品牌出售。这不失为处理库存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可有效减少特价处理对本品牌形象的伤害,但也会带来很多管理上的难度。
4、转换流通渠道,走批发市场销售。很多服装品牌一方面走大中商场、专卖店的渠道销售,另一方面也走批发市场经营,而且产品单价相差较大,这其实是其经营策略。一些老款相对滞销的款式以较低的价格从批发市场流通出去,而专卖系统则维持比较稳定的价格,树立品牌整体形象。从表面上看,因为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似乎对品牌影响不大,但实际而言,品牌的整体形象和价格体系容易造成紊乱,也容易引起商场和批发商间的矛盾。
5、在卖场作为特价品吸引顾客。绝大多数服装企业不具备实力,也不愿去另外开设特卖场,通常就在主卖场摆设花车,进行特价品销售。这种方式其实很矛盾,将直接影响到主卖场的形象,让人对该品牌的价格产生怀疑。但众多品牌都采取这一方式,一般企业也就顾不上考虑太多了。
6、销往不发达国家。这类企业往往需要较大的销售能量,需要有好的外销经验和能力,或者与外贸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绝大多数服装企业是不具备这方面能力的。所以,该方法也只能被少数大型企业所采用。
现场问题小问答
如何才能实现仓库物资的“帐、卡、物一致”?
仓库物资管理的帐要求进与出手续齐全,数量准确,通过ERP系统来进行管理。所谓卡就是实物上要有挂卡,标明材料的品类名称、编号和数量。该编号与ERP系统内的编号同步一致。物品与卡上名称和ERP系统名称一致。这样三点成一线才能做到一致性。同时将在生产品和库存品分区域堆放,不得混淆在一起。一目了然,随手可得,准确无误。当某一材料欠缺时可立即申请采购,控制库存数量。
如何减少呆滞库存?
企业要将不能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库存物资进行定期清理,将物品变现,否则服装库存时间越久贬值越快。建议企业采取以下方法处理积压和呆滞库存:
1、退货。因减产导致的库存积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退货方式通过原分销商来解决。因为原分销商或许能将物料转卖给其他客户或退回原厂,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且对于积压库存是越早处理越好,否则将变成呆滞物料,甚至废品。
2、代销。国际流行的办法是通过独立分销商代销最大程度地提高剩余库存的物料价值。一般而言,OEM工厂都会有固定的独立分销商作为自己的供应商,同时还会选择其中的某一家作为自己剩余库存的代销商。而代销的办法有多种,包括指定价格、利润分成、寄卖等等。
3、清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全部呆滞物料打包处理,可迅速套现,回笼资金。一般的做法是通过独立分销商竞标或打包报价的方式,按物料原值的百分比报价。
除以上方法外,还可采取货款的控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等等方法来控制物料成本,但最佳的方法无疑是双赢。
需求预测不准确如何来储备库存?
如果没有准确的预估就不能盲目储备库存。任何东西都可以预测,只要用心总结以往的数据就能做到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测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运用科学分析的思路对当下和未来做出判断,通过比较和假设进行模拟操作,虽不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却可在提前准备了库存的同时又做到尽量归避风险。
上了ERP就一定能够降低库存吗?
ERP只是一种工具,它的数据需要各部门提供,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很重要。数据反馈到财务,财务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正常的库存要立即提案给总经理开会讨论决策。因此,要控制库存,除运用ERP工具外,还必须要依靠管理监控来保障实施。
如何帮助经销商、加盟商降低终端库存?
首先,需要掌握销售商的订单。这是因为销售商如果一次订货过少,会造成销售短缺,让别的品牌有机可乘;而如果一次订货过多,又会促使厂家生产跟不上,导致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大量库存。因此,掌握订单,对于厂家来说就意味着把握了生产进度和准确的销售情况,而对于销售商来说,则意味着最恰到好处的销售。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厂家对销售要有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根据对产品销售趋势的准确把握,通过销售商更专业的营销方案获取更大利润;另一方面是要掌握销售商的库存。厂家必须要根据销售趋势计算出商品库存时段,超过库存最低天数要增加订货量,超出库存最高天数要减少库存量。销售库存的变化可作为生产的主要依据之一。
其次,要管理销售商产品的出货价。销售商出货价过低,容易造成市场窜货、流货;出货价过高,又会导致零售定价偏高,影响产品销售;而出货价忽高忽低,则容易引发市场动荡,损害公司形象。要管理出货价,必须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给销售商提供最权威的出货价指导,并且确保销售商的出货价、终端零售价在可控的比例中较小地浮动;第二,产品促销政策执行到位,主要是活动开展及时、促销品赠品到位、促销知识传授到位等;第三,产品降价时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销售商的执行情况,尤其是注意有些销售商、终端可能推迟降价日期,甚至不降价,从中牟取暴利。
第三,要提高销售商及终端建设质量。销售商及终端建设质量如何,不仅会影响到销售量,还将影响到企业品牌形象,要通过培训和奖惩两方面来提升。
关键词:IDPPPA; 知识产权;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抓住人力资源和原料资源的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培植,我国的服装加工业在产品的总量上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面对这样的成就,我国离服装强国的目标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根据全球调查机构GMI公司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便宜,仿冒,劣质,海量,一直是外国消费者对标有“made in china”服装的基本印象。1这一现象的出现又与我国的服装产业结构不无关系。全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大约有5万多家,且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投资分散,档次不高,产品趋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唯一途径。在恶性的价格竞争中,又迫使企业在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做出妥协。
2011年第三季度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服装产业总体景气度有所回升,多项指标都好于预期。但是,受主、客观原因的双重影响,整个行业仍存在生产偏冷、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剧增等问题。
由于我国服装市场的集中度还较低,中小企业数量过于庞大,企业的效益正在呈下降趋势。据统计,服装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已从一季度的5.9%回落至4.5%,低于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5.9%)的水平。同时,服装企业亏损总额也创下12.4亿元,同比增长124.7%。
与之相反,那些具备一定规模和拥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不仅在生产、销售环节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企业效益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其中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在快速上涨。服装行业正在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格局。一场剧烈洗牌已成为服装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过去一直依赖劳动力优势生存的中小服装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和兼并的局面。
但是危机总是孕育着新的契机。经济产业发展的寒冬,就意味旧体制下不合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需要被打破,并被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规则所替代。
美国作为近代史上一个由海外移民者组建的国家。工人素质,文化断层,资本不足等因素,都决定其服装产业的先天不足,无法与欧洲传统服装强国匹敌。因此,美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与我国类似的,由粗放到集约的发展路程。1913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纺织业的中心。但这一上升的趋势在50年代初期出现了下滑,产值和就业人数都出现了下滑。而就在这一时期,美国纺织制造业的一系列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构。主要表现为:兼并收购,专业化,技术创新。这些变革使纺织业度过了危机,并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高速的增长。2而在2010年提出的IDPPPA法案,也是行业组织和从业人员,为了能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千年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而孕育出台的法案。
IDPPPA(Innovative Design Protection and Piracy Prevention Act),译称为《保护创新和防制仿冒法案》,系由美国众议员Bob Goodlatte于2010年首次提出,并于2011年重新提交参议院讨论。该法案旨在保护时装设计的知识产权免受侵害和时装设计师的合法权利。
IDPPPA法案自面世之始,即在美国时装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为它传递出,相关行业协会和联邦政府将会对时装设计的知识产权给予更明确和严格的法律保护。IDPPPA法案脱胎于之前并不太成功的DPPA(Design Piracy Protection Act)法案。在经过广泛的讨论后,形成了IDPPPA的基本内容。在IDPPPA法案中的新增内容可以重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赋予时装作品类似于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自时装作品完成之日起,在一定的期限之内,即使设计者不对该服装作品申请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也自动获得该项保护,且保护期为3年;
(2)对时装的结构进行保护。该项规定扩大了知识产权法对时装的保护范围。
(3)只有符合独特且新颖的原创服装设计,才能适用IDPPPA法案的保护。
第一,二点的规定,均是直指服装业界的不法侵权行为,而第三点,又充分的估计了公众的基本权利,为服装的不断发展提供广阔的公共资源和生存环境。
服装的最重要特性之一,就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且易于仿制。一款流行的服装,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3-6个月。而传统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必须经过提交申请、受理、审查、公告直至最终授权等一系列漫长而繁琐的程序。这样的制度设计,带了不小的法律困惑。一方面,我国的服装加工企业,绝大多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受困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难提高他们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积极性,进而也不会得到法律的相关保护。另一方面,漫长繁琐的程序设计,也不利于充分保护服装设计的合法权利。通过赋予服装作品以类似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就会使法律的准入门槛大大的降低,提高受众人群。3年的保护周期,很好的考虑到了服装的周期性特点,既兼顾了公共的利益,也保护了服装设计者的基本利益。同时又规定只有符合独特且新颖的原创设计,才能获得这样的法律保护。这样的规定,无形又在法律质量上做到宽进严出。对服装的结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表达出对新技术的肯定和尊重。传统的服装加工流程,是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但随着剪裁工艺的发展,服装设计师们开始在立体的模台上进行剪裁,实现了服装生产流程从立体到立体的突破。
IDPPPA法案的提出,一方面体现出了美国的服装制造业追求战略转型的决心和发展以原创设计为导向的高端产业目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其会利用知识产权作为贸易争端中的有利砝码,提高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服装产业应该从IDPPPA法案的出台中,学会利用法律的手段,加强行业的自律,加速变革的进程。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树立自主品牌的理念,用品牌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品牌来促进促进中国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参考文献
摘 要:近些年,我国服装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何培养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这四方面入手,初探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2-02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随着服装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服装企业逐渐从单纯模仿加工向着品牌经营、创新设计制作的方向发展[1]。在这种大背下,亟需大批生产管理人才、设计师、市场营销人才……。 据统计,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并不满足于只能适应车位等简单工序人才的需要,他们更希望招到具有较全面的技能服装专业人才。比如,能掌握服装生产流程、基本的车间管理、较为先进的工艺技术等。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却存在矛盾,此现状使得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2]。因此,如何培养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服装专业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涉及的领域广,实用性强,需求量大,差异化大。该专业不仅要求对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还要通晓服装结构、服装生产纸样、服装设计方法,以及成衣生产工艺、服装营销等手工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及营销等方面专业的、能够到服装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三、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各大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程内容安排的多、占用学时多,实训课课程内容安排的少、占用学时少,而且实习、实训方式比较单一、枯燥,实习、实训的层次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的动力和兴趣。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师多数都是从服装专业或相关专业、有的甚至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这就造成了所教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而轻实践。尽管各院校都在鼓励教师实习、实训,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教师实习、实训的热情不高,尽管许多老师成为了"双师型"教师,但顶岗实习的时间短、深入工厂的机会少,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
3、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又不愿意把资金投到学校,而学校创收的渠道少,资金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许多高职院校也很想建立实训室、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却苦于资金的短缺,无法开展。
四、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为目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服装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如服装裁剪师、资格证书、服装设计师资格证书、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资格证书、时装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等;以"市级、省级、国家级服装技能大赛"为依托,以开展"综合模拟实训"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形式。另外一方面,以政府为支柱,以企业为龙头,以学校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为目标,建立"校内加工厂",引进实用性强的、易操作的服装生产设备,建立规模适度的服装生产线。通过与服装生产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单位签订协议,接订单,让学生在"校内加工厂"做衣服、设计衣服。订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做男装、女装、童装,运动装,也可以设计服装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保证学生的安全,也能给学生、学院带来创收,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实现了"三赢"。当然,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会制作服装,更应该是懂设计、会设计的高级服装人才。
2、加大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到了学院、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从理论层面来看,学院应该多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所、其他院校进修、学习、参观、考察,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及全国组织的师资培训、大赛,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研究生、博士生,考取与服装专业有关的从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鼓励青年教师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著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教材、讲义、教案,发表与专业相关、相近的论文,特别要鼓励青年教师在核心期刊,以便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从实践层面,各高职学院应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对深入实践的教师和在实践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且与评、聘职称相挂勾。各高职学院应多支持教师深入工厂,到企业去参观、学习,甚至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尽可能长,而不要流于形式;应多鼓励教师长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长期参与到学生校内实训中来。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当前市场需求,也有利于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3、坚持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坚持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可以分期、分批派大三学生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基地,组织本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校外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仿真模拟实训教程,将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分类、筛选、探讨、修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的、全面的、实用性强的、操作性强的仿真模拟实训教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当然,各高职院校应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应该由低端、单一的合作逐渐迈向高端、形式多样的合作,应该由培养低层次的、单一的技能人才转向培养高层次、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如果有条件的院校,应依托周边的相关产业,建立产业联盟,既与上、中、下游企业联盟,也与其他院校联盟,共同致力于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地方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只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配合,学院和政府及企业有关领导的重视、引导和大力支持,才能把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高层次技能人才,才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才会受社会的好评和欢迎。
参考文献:
[1] 亓晓丽 刘 梦 邵敬党.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