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脱贫攻坚指导意见

时间:2023-01-25 19:25:15

导语:在脱贫攻坚指导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脱贫攻坚指导意见

第1篇

重庆市副市长刘强表示:“《意见》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新型经营主体的迫切期望,在当前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产业链、价值链在融合中纵横延伸的背景下应时应势而生。”

2010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任务,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2013年~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比率从38.4%提高到41.5%,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从30.1%提高到34.4%。同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和农业部提出的新要求,市农委将从基本农田到户上证、高标准农田补图上证、建设确权办证信息平台、建设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好运用确权颁证成果五个方面,深化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将《意见》落到实处,为推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服务。”重庆市农委主任路伟说。

《意见》将支持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园区、林业、传统村落和民居等五类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零星分散建设用地、“四荒”地、新增耕地、林地、闲置农房等七大资源,让静态土地“流”起来,使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第2篇

一、领导重视与基础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随官屯镇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实行科级干部包村,包村干部包贫困户的“双包责任制”,确保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定《随官屯镇脱贫攻坚任务分解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持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案,一人一岗”,精准制定工作目标、帮扶计划,明确责任措施和完成时限,切实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定期汇报工作进度。针对基础工作,严格把关,建立规范、详细的扶贫档案,为贫困人口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稳定脱贫打好基础。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每个村做出详细的脱贫规划。在“回头看”的基础上,按照“六个一批”的工作方案,对贫困户分门别类的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为今后脱贫质量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车间建设及项目引进

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充分利用好贫困户剩余劳动力,拓宽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机会,我镇积极采取 “ 政府出资、部门援建、村级所有、引企入住、社会参与 ”的方式,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吸引广大企业入驻,为贫困户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力促实现精准脱贫。2019年,对现有22处扶贫车间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扶贫车间”升级改造建设工作,分类分批打造成为“精品车间”、“致富车间”,以便使小产业形成大品牌的格局。对现有入驻加工项目进行梳理、调整。以现有服装加工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两个服装加工产业带。一个以随西、代垓、三合东、西屯、河东五个服装企业的扶贫车间的北部产业带,再一个就是以王坊、东张、王庄、徐庄扶贫车间形成南部服装产业带。两个产业带和其他扶贫车间正常运行,可吸纳321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人口51人。另外扶贫车间所产生的的其他经济效益(租赁费)达1541050元,可使164户282人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收益。

三、项目建设及资金整合

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就是没有产业,要想实现贫困户脱贫,产业扶贫是关键,唯有倾注全部精力抓好各种模式的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2017年、2018两年时间,利用2016年中央第二批扶贫资金建设于官屯村冬暖式温室蔬菜大棚项目,2017年度中央提前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注资随官屯镇泰和纺织有限公司实行入股分红项目,2016年县级财政产业扶贫资金70万元注资随官屯镇顺源纺织有限公司实行入股分红项目,2017年度省级特色产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村电商扶贫资金)30万元建设随西电商培训中心及跨境电商,2018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19处分散式光伏发电项目六处。2019年重点打造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与提升,可使161户306人贫困人口收益,从而使产业项目达到扶贫效益最大化。

四、危房改造与健康扶贫

为确保我镇脱贫攻坚中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如期完成,大理落实上级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脱贫攻坚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的整体思路,精准核实存量危房,完善评议公示制度,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兜底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深度贯彻落实上级危房改造政策,全面排查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对贫困户危房及时协助申请危房改造,做到应该尽改,确保不漏一户,使贫困户全部都有安全舒适的居所,2019年全镇现已危房改造14户。做好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摸底调查,力争实现贫困患者“帮扶全覆盖”。积极配合卫生院,依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及居民健康档案,进行逐村逐户摸底排查,明确帮扶对象,精准到户,精确到人。掌握因病致贫返贫人口信息数据。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系统行业优势,着力推进医疗保障扶贫项目建设,力争使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分病种、分批次对患有大病的贫困人口进行集中救治;每年为农村贫困人口开展 1 次健康体检,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签约服务;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 通过倾斜医保政策、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补充险,动员社会力量救助等措施,实行兜底保障 。推进公共卫生扶贫项目建设,力争使贫困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协助乡村医生,通过签约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诊疗及转诊、康复指导和健康知识宣传等服务,强化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引导重点人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素养,从源头破解健康扶贫的难题。

五、遍访行动与问题整改

遍访常态化、遍访经常化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有效抓手,2019年镇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村两委干部带头落实,切实做到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常到村里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贫困群众聊一聊,坚持多到村、多入户、多走访,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贫困户所思所想,掌握贫困户所需所盼,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岗”的要求,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细心思考帮扶之策,真心研究稳定脱贫之计,共同制定帮扶方案、找准致富方向,通过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送信心,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感受政策之好、重燃希望之光。把真帮扶、真脱贫作为检验帮扶干部帮扶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对照扶贫政策,结合贫困户实际,找准脱贫重点难点,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积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不断融洽关系、拉近距离,并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多为贫困群众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怀真情为困难群众办事,确保致贫对应的帮扶政策发挥实效,能享受的政策一项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不落,真正实现早日脱贫、稳定脱贫。对于扶贫领域问题整改工作,在遍访贫困户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严格按照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出的“八个精准”要求和市、县扶贫办指导意见,我镇将贫困户认定标准,一户一户“拿尺子量”,一人一人用“用条件卡”,针对部门大数据对比、清洗、“回头看”对贫困户进行重新认定的数据,将对贫困户性质、致贫原因等进行适当调整。针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我们将用“绣花”功夫围绕贫困户需求开“药方”下“菜单”。严格按照上级精准扶贫识别和退出要求,仔细调查贫困户家庭详细情况,做到识别不漏一户,退出严格要求。同时贯彻上级指示精神,让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做好扶贫政策的解释工作,使贫困户识别和退出工作取得贫困户的支持和谅解。

六、政策宣传与金融扶贫

第3篇

交通部近日印发《“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将重点实施骨干通道外通内联、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特色产业”扶贫、运输场站改造完善、水运基础条件改善、公路管养效能提高和运输服务保障提升等任务。支持贫困地区建设1.6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和4.6万公里普通国道,实现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力争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解决贫困地区2.45万个建制村、2.1万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等等。

“十三五”期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交通扶贫的首要任务,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是交通扶贫的落脚点,推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交通扶贫的迫切要求。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

8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行动》提出,未来3年,中国每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未来5年,建成10个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资助 1 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行动》设计了“教育行动五通”,作为基础性举措: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行动》还设计了“四个推进计划”,作为支撑性举措: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师资培训推进计划;实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

合力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

将研究建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个部门8月11日印发《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等,实现管理增效和创新增效,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力。

第4篇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做好当前工作,简要讲五点意见:

一、迅速传达贯彻全会精神。

各地各部门要把全会精神迅速传达到位,宣传部门要策划组织好系列宣传报道,把各层各级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全会决策部署上来,在全市营造攻坚“六个年”、推动新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围绕全会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往下落一个层次”的要求,逐条逐项抓好分解落实,让每一层级、每个干部都动起来、干起来、忙起来,两办督查室要加强专项督查,确保全会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全力实现经济工作目标任务。

下半年经济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要瞄准关键点、打好主动仗,全力推动目标落实、责任强化,牢牢保持稳中奋进良好态势。要抓主要指标,继续巩固优势指标,重点补强薄弱指标,把稳定财税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抓重点项目,全力加快类重点项目实施进度,推动“一切围绕项目干”持续升温、不断见效。抓重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落实,协调推进简政放权、生态文明、投融资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更多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消除风险隐患、守住发展底线。抓重要活动,特别是镇江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要集中力量办得圆满成功、办出特色影响。

三、跟踪推进城市工作和载体建设重大部署。

这两项工作事关全局和长远,要围绕全会部署进一步细化落实。精细做好城市工作会议筹备工作,聚焦“四个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发动群众力量把短板找准找实找全,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城市工作相关政策意见,为新形势下的城市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抓紧完善高端载体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重点落实好会上下发的《指导意见》,按照“科学规划、聚焦产业、突出特色、市场主导”四项原则,尽快启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试点,大力提升“三集”发展层次和水平。

四、扎实抓好党建重点工作。

扎实做好市第七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开成勤俭节约、务实高效、风清气正的大会。严格执行“九个严禁、九个一律”纪律规定,圆满完成市级党委换届任务,有序推进各派换届工作,汇聚同心同德、励精图治的强大正能量。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学有实效、做有实绩”,推动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创特色,把学习教育引向深入,把全面从严治党抓在实处,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5篇

2015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晴隆县召开扶贫开发重点县结对帮扶工作座谈会,确定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一对一”结对帮扶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省联社高度重视,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动员国有企业结对帮扶贫困县推进整县脱贫的指导意见》的安排部署,立即采取行动,狠抓落实,结对帮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以规划为引领

帮扶农户脱贫

结对帮扶工作启动以来,省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到务川实地走访调研,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宋锐更是先后两次到务川,与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进行座谈,了解县情实际,制定帮扶措施。

在结对帮扶工作之初,省联社结对帮扶务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带队,到务川实地对接,围绕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五年全面小康战略规划,扶贫开发工作规划、精准扶贫要求、项目融资需求等内容,突出发挥金融支撑作用,与县委、县政府共同制订了《省联社帮扶务川自治县加快实现整县脱贫工作实施方案(2015-2019)》,按照“帮扶资金引领、信合贷款支持、部门资金整合、社会资金助力”的原则,确立帮扶目标、找准帮扶方式、细化帮扶措施、夯实帮扶保障,为结对帮扶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政策依据。

《省联社帮扶务川自治县加快实现整县脱贫工作实施方案(2015-2019)》明确,5年帮扶期内,省联社向务川捐赠资金不低于1.5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六项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事业、行政村“两室一校”、农户技能培训等事业发展;累计提供经济社会发展信贷资金不少于100亿元;24家县级农商行及联社结对帮扶务川24个贫困村,助推贫困村出列;争创农村金融信用县,改善县域金融诚信环境,争取更多金融政策和资源更好地服务务川扶贫开发。实现到2019年,帮助务川自治县2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67个贫困村出列,2654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2015年6月,省联社与务川自治县在贵阳召开第一期结对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明确建立干部互派机制,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实施双向挂职交流。当月,省联社从省联社党委驻遵义市党工委选派了一名业务骨干到务川联社挂职。10月,省联社选派了安顺审计中心副主任李永康到务川自治县委、县政府挂职,具体负责结对帮扶及金融精准扶贫相关工作;务川自治县拟选派一名副科级干部于2016年到省联社挂职交流锻炼。通过干部互派,增强工作对接联动,发挥驻地情况熟悉优势,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发展民生事业

扩大扶贫覆盖面

截至2015年末,省联社已划拨资金2000万元,分别用于9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10所乡镇卫生院救护车等医疗设备购置、15所乡镇中心完小及城区中学教学设备购置、1000户务川肉羊养殖农户的专业技能培训。接下来,省联社将进一步整合资金,加快推进务川自治县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建设。

按照帮扶计划,五年内,省联社将累计向务川投入不低于10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2015年以来,务川联社已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4.76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贷款3.6亿元,发放种养殖业贷款5.79亿元,发放城镇化建设贷款1.56亿元,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2.1亿元。

同时,务川联社结合结对帮扶及金融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9月在全省农信社率先启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信息比对及完善农户建档评级授信工作,100余名信贷员走村串寨,深入全县117个行政村遍访贫困户,累计对全县26541户贫困农户中的16589户建立了农户经济档案,评定了信用等级,授信总额达到9.5亿元。其中,对4980户贫困农户共计发放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18亿元,累计新投放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54亿元,涉及农户2506户。

此外,围绕交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制约务川加快扶贫开发的瓶颈,《省联社帮扶务川自治县加快实现整县脱贫工作实施方案(2015-2019)》明确将务川通乡道路、学校、医院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年度信贷支持计划。2015年11月,省联社遵义审计中心组织遵义县、红花岗、汇川、仁怀茅台农商行四家行社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信贷业务工作组,到务川指导开展重点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工作。

省联社遵义审计中心还积极协调,在遵义市召开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与人民银行遵义中心支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对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需求、精准扶贫项目库中的贷款匹配相应金额的合意贷款规模等进行协调,争取人民银行的支持。截至目前,除务川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全县通乡公路建设2个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因医院建设调整立项规划及通乡公路建设未完成立项手续暂时搁置外,已完成务川县职业中学图书馆建设项目2400万元贷款、仡佬之源5A级景区祭祀板块建设项目2000万元贷款的发放工作,务川县第一中学三期工程建设项目融资1.2亿元正按照社团贷款管理程序申报组团发放。

启动结对帮扶

助推精准脱贫

2015年12月22日,省联社结对帮扶务川自治县大扶贫工作会议在务川召开,由省联社统一组织,遵义地区14家县(市、区)级联社(农商行)、除遵义外的8个地区所在地联社(农商行)共计24家行社到务川结对帮扶24个贫困村。启动仪式上,务川自治县向24家行社负责人颁发了脱贫攻坚工作顾问聘书。24家行社将按照省联社的部署,发挥各自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经验、推荐农业产业企业等优势,为结对贫困村发展出谋划策,介绍农业企业入驻,捐资办好民生实事,助推贫困村出列发展。

第6篇

三年行动2021年度工作要点解读

 

一、实施打通消防车通道工程方面

一是加强单位和住宅小区按标准划线管理。组织开展“消防车通道治理回头看”行动,重点加强标识标线的维护修缮,对于划错的、划不规范的要重新施划,不清晰的要划清晰,确保标识清晰明确、消防车通道畅通。7月底前,全区各类办公楼、酒店、饭店、体育馆、商场,全部高层住宅小区和2000年后投入使用的其它住宅小区必须全部按标准完成划线管理。针对老旧小区,结合辖区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保证纳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同步完成生命通道治理。其余未纳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单散楼要全部完成“消防车通道治理档案”建档,结合辖区实际推进治理, 2021年至少完成90%。二是加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有公共停车场和停车设施建设计划的要加强沟通跟进,并将建设成果定期上报。没有建设计划的要在优化停车资源管理使用上下功夫。三是加强综合执法和联合管理。深化落实《关于加强城镇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消防车通道治理联合协作机制》,每季度联合交警、城管等部门开展消防车通道集中治理“四季行动”。严格依法查处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等违法行为。

二、集中开展重点场所消防安全治理方面

一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回头看”, 3月底前,对辖区高层建筑全部排查完毕,针对消防设施、外墙保温、防火封堵等突出问题全部纳入“两个清单”,并录入监督管理系统,年内,对照清单时限逐一销帐。全部高层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小区必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履职承诺制度和高层建筑“楼长”制,并建立微型消防站。此外,要积极推进高层建筑消防控制室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二是加强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危化品企业消防安全能力建设。落实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联合监管五项机制,年内,辖区危化品企业全部落实业开展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完成老旧消防设施改造、企业消防力量符合标准。三是强化粮食场所火灾防控。深化落实《关于加强粮食仓储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年内,联合粮食部门开展一次联合执法,组织开展一次粮食行业消防安全工作约谈提醒会,开展一次全员培训,指导单位严格消防安全管理和用火用电管控。四是强化人防场所火灾防控。深化落实《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程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年内,提请政府组织公安及消防、应急、人防、市场监管、电力等部门开展针对性的联合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严格依法整治,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五是强化养老机构火灾防控。深化落实《关于加强社会福利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联合民政等行业部门组织开展养老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针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推行养老机构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至少打造3家标杆示范单位,会同民政部门通过召开现场会、星级评定、质量达标等方式,引导养老机构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标准。

三、整治老旧场所及新材料新业态等突出风险

一是抓好老旧场所突出风险治理。深入排查辖区老旧场所突出风险并向属地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将老旧场所消防风险治理列入属地政府实事工程、民生工程。二是抓好新材料新业态突出风险治理。依托消安委平台,建立新材料新业态突出风险治理研判会商机制,函告工信、公安、住建、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按职责履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管理责任。推动居民住宅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建设,年内,80%住宅小区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放场所。组织分析评估本地电子商务、物流业、新型商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消防安全风险,6月底前,形成评估报告,逐类业态建立台账并开展检查,对存在突出风险隐患的必须函告属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整改。三是抓好小单位小企业消防安全风险治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将消防安全工作接入全区“吹哨报道”治理平台,完成平台应用使用。落实监督员包保街道、乡镇工作制度,负责指导基层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选取2个乡镇(街道),结合“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试点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四、打牢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

一是加大农村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年内,组织对乡镇工业园(开发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等乡村新兴产业开展排查治理,建立“两个清单”,对账推进隐患整改。集中组织一次约谈、培训,督促落实消防管理、教育培训责任。二是推进乡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属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同步实施。结合原有基础,继续加大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年内,全部乡镇和人口超千人的村必须建立健全专(兼)职消防队或志愿消防队,其他村屯要推进建立志愿消防队,力争做到一村一车一泵一库的建设标准。

五、加强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

一是集中整治行业消防安全问题。联合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宗教、文物等重点行业部门,逐个行业建立底数台账,组织开展一次联合排查,列出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函告行业主管部门并落实整改责任,按时限推进整改。二是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6月底前,每类行业要至少打造6家标杆示范单位,年内,分别组织召开教育、民政、文广旅游、卫健、宗教、文物行业标准化管理现场会,年内,各重点行业系统50%单位实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六、强化消防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推行城市消防大数据管理。进一步拓展消防远程监控安装范围。要探索向住宅小区推介消防车通道监控系统建设。二是加强基层消防管理信息化共建共治。将消防工作有机融入基层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民政、公安交管、应急远程监控,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七、强化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加强消防安全素质教育。深化落实《全市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宣传、组织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司法、教育、人社等部门,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各级各类培训教育、普法宣传、职业培训内容,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要有具体的方案、教案以及影音资料。二是加强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培训。对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领导、行业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村居委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社区民警重点培训消防法律法规,分行业对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等“八类”重点人员,重点培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消防知识,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责任人,分类制定教案,并按计划组织实施,2021年实现培训全覆盖。

八、强化消防基础建设水平提升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营房保障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协调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县(区)小型消防站建设工作。二是提高装备建设水平。加强专业救援装备和高精尖装备配备,优化装备结构;加强消耗性装备储备,作战、储备和训练装备按照1:1:1比例配备充足。

 

第7篇

一、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

1、聚焦“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继续严格管控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实施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严格查控外来人员,实行重点监控人员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内全部公路卡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切实做到“不漏一车、不漏一人”。车辆抵达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嘎查村、社区要负责做好司乘人员信息登记、体温检测、消毒消杀工作,并将人员车辆信息报送至旗县区指挥部,对于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人员要及时上报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3、认真落实自治区出台的支持防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健康发展15条措施,在全面调查疫情对我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营管理和运行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制定针对性强的援企稳岗扶持政策。

4、对已开复工但存在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对有开复工意愿但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主动开展帮扶和服务,一企一策制定解决方案,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启动驻赤金融机构助力中小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健康发展专项行动。

6、加强疫情对服务业领域的影响评估论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有序放开生活业和生产业,畅通企业复产复工链条。

7、高度关注房地产业发展,抓紧制定中心城区土地出让计划、商品房线上交易方案、在建楼盘复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农牧业生产

8、切实加强农资储备供应,将种子、苗木、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复工复产企业名单,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农资门市正常开业,多渠道联系货源,千方百计保障春耕备耕。疫情期间,推行农资企业与经销商统一集中送货上门服务。

9、推进春季畜牧业生产,全力保障种畜禽、饲草料、兽药等物资供应和调运。

10、加强农牧业生产服务,及时气象信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线上生产指导、种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

11、全力抓好设施农业建设,加强正在生产的温室大棚管理,推动闲置温室大棚恢复生产,制定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畅通市场销售渠道,防止农产品滞销。

四、统筹抓好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应对准备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畅通

13、严格执行“三不一优先”“一断三不断”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开市内货物运输,研究制定有序恢复市内公路客运班线、城市公交的实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实现市内非重点人群自由流动。

14、对进入我市的外地车辆,取消公路卡口查验环节,一律实施车辆抵达地末端查验,做好相关登记;

对我市赴外地车辆,简化程序发放通行证,确保过往车辆便捷通行。

15、做好农牧民工等重点人群返岗的对接服务,全面支持市内非疫区人员返工返岗,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16、切实推动物流枢纽正常运行,准许物流企业在落实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积极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制定高校和用人单位网上供需对接、开展线上专项招聘、精准服务用工紧缺企业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场保供,加强市场监测调度,切实抓好蔬菜、肉蛋奶、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

19、稳定市场商品价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囤积居奇等违法犯罪行为。

20、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制定今年全市脱贫攻坚指导意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

21、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今年工作任务。

22、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制定线上授课、线上辅导、线上答疑、线上自习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

23、针对医药卫生领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卫生领域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用设备采购和物资储备等具体措施。

七、加大稳投资力度

24、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列出今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清单,建立重大项目包联机制,逐个项目协调解决开复工前困难问题,确保在具备条件时及时开复工建设。

25、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项目清单,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和部门代办制,利用线上平台推行“不见面”审批,有序组织开展实地勘察、现场查验等线下前期工作,切实做到快审快批。

26、做好地方债券争取工作,加大地债前期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地方债券尽快落实到项目建设上。

27、加强重点项目储备,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动态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的高质量发展项目。

八、稳定促进居民消费和外贸外资

28、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制定我市扩大消费、振兴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快释放各领域的消费潜力和需求。

29、围绕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定位,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尽快出台我市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布局规划和今年专业市场建设计划,打造区域性物资采购中心。

30、营造良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支持外经贸企业尽快复工生产,加快跨境电商交易,稳定外资外贸。

九、引导稳定社会预期

31、加大新闻宣传引导,强化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增强社会各界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的信心。

第8篇

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和谐生。5月16日是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加大扶持与救助力度,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政策保障,党和政府播洒

关爱的阳光

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总书记在参观世博园残疾人“生命阳光馆”时满怀深情地说: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总书记的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深切关爱,而在“每一个残疾人”中,农村贫困残疾人无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与重视。

在我国8300万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为6225万,约占75%,其中生活贫困的残疾人1500万,为农村残疾人总数的1/4。《2009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元,占全国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农村残疾人家庭年人均医疗支出为551.1元,是全国农村家庭人均医疗支出的2.24倍;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需求率高达65%,未就业农村残疾人靠家庭供养和邻里接济的达76.9%。

经济越发展,人们越清楚地发现,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农村残疾人摆脱困境,跟上时代步伐,方能不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始于1992年,先后写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纲要和残疾人扶贫工作专项实施方案。将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残疾人扶贫开发全面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一个个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先后制定《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1998~2000年)》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2004年,国办转发《关于进一步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扶贫办、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大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2003年和2006年,中国残联两次制定《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安居工程。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残疾人扶贫工作通过几个五年残疾人事业规划纲要和残疾人扶贫工作方案的实施,近千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

携手参与,各地各界加大

帮扶力度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帮扶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北京,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来到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视察扶贫助残基地,当得知在这里工作的20名残疾人职工能够自食其力地获取劳动报酬,能按国家政策享受各项社会保险,生活有所保障时,邓朴方满意地笑了。

邓朴方说,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是我们残疾人工作的重心,希望随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更多的农村残疾人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带来的实惠。

“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来到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宏园一区和省人民医院,看望贫困残疾人和玉树地震灾害伤残人员。骆惠宁拉着右下肢截肢的结古镇居民旦措的手说,地震让你失去了一条腿,但党和政府还有你的亲人会帮助你重新站立起来!我们不仅要精心为你治疗,还会专门为你安排康复训练。旦措饱含热泪,伸出拇指,用藏语连声称谢。

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扶贫工作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逐级签订残疾人扶贫工作目标责任书,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与全省大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制定了优先、适宜、照顾等“三个原则”,重点扶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残联联合印发《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的意见》,助残日当天,自治区残联、南宁市有关部门在南宁市兴宁区举行“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启动仪式,以实际行动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陕西省“十五”以来,通过纳入大扶贫、重点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形式,共扶持了92.2万农村贫困残疾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贫困残疾人由2004年的9.08万人,降低到了目前的4.28万人。在自治区金融办支持下,全区首个由残疾人创办的农村融资机构成立,为当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对于许多农村困难残疾人来说,建造一间属于自己的新房,住进温暖坚固的家仅仅只是一个“梦”。为进一步加快解决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2003年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资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以来,全国实施50多万户,受益农村贫困残疾人60万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银塘镇岱山村贫困残疾人方丽华,原住3间丈夫家46年前盖的土墙房,随时可能倒塌,2009年各级政府资助13000元,在原地盖起3间70平方米砖瓦房,2010年元旦,儿子迎娶新娘,方家杀猪,灌香肠,腌火腿,炸圆子,在新房里过了个团圆幸福的新年。

近年来,各级残联锁定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照产业规划,采用社会化的方式,积极推进建立完善集生产劳动、就业示范培训和扶持到户一体化功能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提高收入,脱贫致富。天津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2007年至2009年,累计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145个,直接安置和帮扶带动2596名残疾人劳动就业。广东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目前全省共建立105个县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共投入资金5300万元,使一大批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

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生活明天更美

随着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农村残疾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16个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全国的残疾人,特别是15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带来了最大的福音。

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依然十分艰难,这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农村针对残疾人的扶贫政策缺乏刚性,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较窄、保障水平不高,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扶贫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指导意见,将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之中,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加强扶贫服务、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等制度化手段,救助和扶持1000多万农村残疾人稳定提高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第9篇

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部署,根据工作职能和确定的调研课题,落实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以抓好生态保护,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着眼点,我们从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破坏的角度出发,对伊春林区近年来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原有林场所基本情况

伊春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林管局施业区面积351.2万公顷,包括17个森工林业局,共有230个林场所,都是始建之初根据木材生产需要规划建设的,其中新青、乌伊岭林业局各有3个林场所未建。共有居民6.9万余户、19.4万 人。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1.5万公顷,经营半径不足20公里。目前随着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现有林场所布局已不适合新形势需要。

二、实施场所撤并整合进行生态移民的重大意义

进行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区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有效途径,兼具保生态、兴产业、聚人口、促脱贫等多重作用。一是在生态效益层面上,通过撤并林场(所)实施生态移民,对撤并区域进行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使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森林的休养生息,森林生物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由于林区内减少了人为活动,使烧材等非生产性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为减少,加之林场(所)撤并后对林场(所)址进行造林绿化,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得到增加,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综合效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二是在社会效益层面上,按照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将撤并的林场(所)居民迁移到山下城区,可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改善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林区职工告别艰苦的生活条件,创造安宁、舒适的生存空间和便利的生存条件,融入现代社会的环境中,有效地提高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林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稳定。

三、林场所撤并搬迁情况和主要做法

伊春林区进行林场所撤并实施生态移民时间较早,为彻底解决林场居民多年一直沿袭以木举炊、取暖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消耗,改善林场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对林场所整合进行谋划,并于2001年制定出台了伊春林管局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但因体制和机制以及经济形势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一直没有大面积铺开。从2009年开始,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大交通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契机,充分将林场(所)撤并与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相结合,在面临停伐带来的阵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细化调整了林场(所)撤并总体规划,拟定将现有的230个林场(所)撤销101个,调整比例为44%,需要生态移民2.4万户,66000余人,区划调整后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可达27546公顷,比调整前增加11878公顷,并确定分期整合撤并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全林区已有57个林场(所)完全撤并搬迁到位,搬迁移民户数14000余户,35000余人。搬迁的林场所居民除少数困难职工要求申请廉租房和要求资金补偿而自购房之外,其余全部安置在棚改房中。各地在撤并搬迁过程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切实从解决下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想办法,谋出路,确保山上职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了统一思想、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从2011年开始,连续几年都将这项工作作为加强林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之中,并将其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评办法,加强督办检查,实施年终考评,有力推动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开展。

(二)兼顾现实和未来发展,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场(所)撤并布局,重点重点解决农林混居、不利于资源管护的实际问题,合理处置林场(所)撤并后形成的大量空房和建筑物。对林场(所)旧址、道路、居民生活区旧址进行还林还草,尽快恢复植被。

(三)坚持典型引路。各林业局在推进场(所)撤并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新颖的工作思路。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撤并安置人性化、住宅布局合理化、起居生活生态化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高端产业促进就业、以平民产业促进增收,投资数亿元打造了西岭现代化生态型中心林场,创建了“西岭模式”。美溪林业局为确保撤并林场(所)职工“搬得出、稳得住”,整个移民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做到了“三个同步”,即:移民的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为了真正达到职工逐步致富的工作目标,该局还紧紧抓住了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即: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方向对路,措施得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好的思路和做法,为全林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并通过大力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进程。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下山职工就业压力大及生活负担重等“三大难题”。在下山职工安置方面,市政府结合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要求各林业局在棚改房分配上要优先考虑撤并林场(所)搬迁职工,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下山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出台了《关于棚户区改造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 》(伊政发[2010]40号),职工群众搬迁安置总体上按照山上向山下、林业局向中心城区“两个集中”的原则进行,根据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扶助和创业、再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了撤并林场(所)职工搬迁补贴政策,市政府(林管局)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财政中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助;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目前,部分撤并到位林业局的搬迁补助费已顺利发放到搬迁职工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场所职工下山的积极性。2012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伊政发[2012]38号),对林场(所)撤并搬迁职工的住房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在搬迁居民生活环境方面,为确保山上居民转入山下迁得出、住得上、不回流,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以及用水、取暖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充分尊重棚改迁入山下居住者的意愿,将同一林场居民尽可能安置在一个小区,增加文体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受到了群众欢迎。在解决下山职工生活方面,要求各地在做到“四个到位”,即拆迁补偿到位、住房安置到位、培训就业到位、社会保障到位的同时,对下山的特困职工群众需要缴纳的水费、电费、物业费、供热费等适当给予减免,努力降低搬迁职工生产生活成本,确保下山弱势群体的稳定。在解决林场(所)搬迁职工就业安置方面,对撤并的林场(所)加大专业管护力度,调整管护方式,通过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组织营林抚育生产合森林管护工作,安置了一批下山职工,使他们既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又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鼓励扶持搬迁职工在浅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发家致富;结合招商引资,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收入;为下山职工积极创造和开发一些保绿、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性岗位;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积极协调推荐,优先安置撤并林场(所)职工,减轻林场(所)撤并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存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林场所移民搬迁力度,但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要在“十三五”期末完成全部移民目标,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此项工程的实施是在国有森工企业大量减产和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十二五”期间,各森工企业完成的林场(所)撤并在移民搬迁进行异地安置和保留林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撤销林场(所)房屋拆除、恢复植被等方面动用了大量资金,欠下了很多债务。二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所定扶持政策和2015年出台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以及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关于进一步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紧急通知》中“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的重点国有林区深山远山林业职工搬迁与林场撤并调整工程,近期主要支持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重点国有林业局”等相关政策在伊春一直没有落实兑现,仅靠林业局自身完成后续撤并任务举步维艰;二是由于林区供热成本上扬,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几十年来没有变化,有的林业局甚至没有补贴),职工下山后供暖成本增加,较困难的无力缴纳热费;三是天保二期工程只对林区五项社会保险给予了补助,没有将林区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补助范围之内,按林区棚改政策,移民搬迁职工需要交纳一部分住房差价,回迁房职工筹资困难,而且由于经济危困,林业企业无力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四是目前林场(所)居民多为老人,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担心下山后生活成本提高,不愿意搬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