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本课程开发

时间:2022-06-01 00:45:30

导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本课程开发

第1篇

二、课程门类:自然、人文类

三、教材来源:改编

四、授课时间:32课时

五、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六、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沙雅县的人文、自然环境。

2.通过访谈、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行为习惯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通过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程内容

《塔河明珠――沙雅》按人文领域和自然领域分类编写(全一册),共六个单元,若干篇课文。

第一单元 千年沙雅

第一课 美丽沙雅我的家 2课时

第二课 穿越时空的见证――历史沿革 1课时

第三课 溯源沙雅古迹 1课时

第二单元 传奇沙雅

第一课 传奇的民间艺人 1课时

第二课 香料与丝绸古道 1课时

第三课 沙雅与神山道 1课时

第四课 沙漠第一缸 2课时

第三单元 品味沙雅

第一课 沙雅美食 1课时

第二课 沙雅小刀 2课时

第三课 围棋之乡――沙雅 2课时

第四课 新疆沙雅国际胡杨节 2课时

第四单元 享受沙雅

第一课 中国状元

――塔克拉玛干原生态沙漠公园 1课时

第二课 世界胡杨森林公园 1课时

第三课 千年胡杨王 2课时

第四课 无缰的野马

――塔里木河 1课时

第五单元 享誉沙雅

第一课 高品质种植业 2课时

第二课 天然药材库 1课时

第三课 特色养殖 2课时

第四课 沙漠油田 2课时

第六单元 畅游沙雅

第一课 神奇的魔鬼林 1课时

第二课 塔河外滩 1课时

第三课 神奇水域 2课时

八、编写体例

《塔河明珠――沙雅》分单元编写,每个单元3-4篇课文。每篇课文均设计了学习目标,以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小资料”、“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探究与实践”栏目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体验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沙雅县的人文、自然环境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九、课程实施

1. 教学活动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组织进行。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家乡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家乡自然特产全国之最,丰富课堂内容。

(2)把丰富的声、像通过班班通设备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探究实践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3.课时安排每周1节,也可根据需要适当集中。

十、课程评价

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的办法,参考以下四项内容进行:

一是参与校本课程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20分)

二是在校本课程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20分)?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在校本课程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20分)

四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校本课程结果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幅作品等。(40分)

评价分数折合为等次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册:优(85――100);良(70――84);达标(60――70);待达标(60分以下)。

十一、成果与体会

(一)成果

《塔河明珠――》沙雅课程开展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各自有了一定的收获。学生了解了家乡沙雅,知道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为自己是沙雅人而自豪。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去观察、去体会社会生活,更多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在具体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校本课程由教师自己开发,由研发教师亲自使用,那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教学反思,为以后的校本课程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体会

校本课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

《塔河明珠――沙雅》属于人文地理科目,一般说来,三年级学生的感觉是比较敏锐的,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是很认真很细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按照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先对学生提出相对简单的要求,学生易于入门,让学生一步步的了解沙雅,顺利发展到理解沙雅、熟悉沙雅,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进而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校本课程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学习更加主动。

在评价学生时,对个性突出、大胆的作业,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营造宽松、自由而愉悦的教学环境。

第2篇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乡土音乐作为校本补充教材,运用于现实教学的内容比率应达到15%~20%。可见,地方音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已列为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从目前新疆的情况来看,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目前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对此领域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在新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如何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果,充分利用新疆各地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和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音乐课程,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如何建设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得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结论,为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并推出符合新疆本地特色的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及系列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1.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新疆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校要实现“自主学习,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示范性的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

2.从教师的发展层面上看,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音乐课程选择的自。校本课程开发给音乐教师松绑,让其自主决策,这无疑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从学生的发展层面上看,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开发普通高中音乐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当地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必然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困惑,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4.新疆拥有丰富、深厚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但绝大多数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仍然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要求,很多优秀文化成果已处于濒危的境地。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具有传统的传承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影响力,将部分本土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是针对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限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随着1973年“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同时,政府通过中小学委员会推动“资源运动”和“校本在职培养,强化了校本课程实施环境”。又如,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教育部门拨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再如,美国从1986年到1989年开展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办学权,从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此外,俄罗斯于1993年制定了基础教学计划,给地方和学校以较大的课程决策权;推出了《普通教育学校基础教学计划》,规定地方和学校管理课程的时间占总课时量的25%~30%,其中照顾地区、民族文化特点、儿童兴趣等的地方和学校课程部分,在高中阶段更是达到了47%之多。日本在1998年公布的新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增设了一门新课程——综合学习,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要发挥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

第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本课程 开发程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53-02

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立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在充分、合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是区别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技工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在此,本文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对技工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及方法谈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 明确目标 理念先行

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学生生源大战,瞄准目标,抓住优势专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已成为发展壮大学校的利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技巧,更是一种理念,关涉一种教育哲学。

技工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地方课程开发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它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设计专业课程结构。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师或高级、中级技术工人,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技师学院教学行为上应以岗位(工种)为本位,特别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受到正确理念的支配。即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向“能力本位”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技能型的课程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引导“企业文化”早期进入校园,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注重人文与技能的结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在明确理念的前提下,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在集体合作、探究与共享中酝酿校本课程开发的土壤。

2 建立规范的开发运行机制

2.1 建立健全组织与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由教学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家长代表构成,负责审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目标,形成开发指南或方案。同时,指导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督促、指导学习和分析、评估等事项;另一种是由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具体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方案实施,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2.2 寻找理论支撑,理论指导实践

对教师进行适时理论培训。前人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已有很多,但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学习理论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主导的,培养的是直接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因此,技工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简单地教材开发,而应是从市场调研开始,确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确定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变革。它是一个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全方位的开发过程。

(1)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对象进行调查,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学生学习内容的改革需要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对接,与学校对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市场调研要充分论证周边、社会目前乃至未来几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人文综合素质。依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具体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在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需求,确立课程目标,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

(3)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一般要邀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突破学科界限,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确立相关教材的编写方向,设计教材内容,各专业小组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编制教材里的某个模块。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对于职业实践活动的步骤及细节注意事项更熟悉,更有发言权。

(4)教学验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怎样传授给学生呢?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应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技工院校正在探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的。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同时要注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卫生等方面。

4 校本课程的检验

对校本课程的检验要从三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学生校内生活时期,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及职业资格证的成绩;二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市场的检验,看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要到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三是跟踪调查,看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的发展潜力。

5 评价修订与推广使用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一个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至少需要2~3年一个学生学习周期。它要求各开发小组建立学生学习发展档案,从设计评价方案、观察、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到分析研究开发策略,最后进行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一个轮回下来,如果不理想,还要在原因分析、调研,征求意见等基础上,再次论证修改,直至完善成熟。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要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最终,学校将推广教材的使用,并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92-01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情现状堪忧

常规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过于狭窄的课堂教学,加上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或者寻求其他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敷衍了事地对待学习任务,甚至完全放弃学业。下表是笔者一份学情实地调查。

二、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如何转变问题生,形成浓郁的学风、纯正的班风,让学生有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想学乐学的追求呢?校本课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级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围绕学生听得懂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喜欢的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我校从2012年下学期开始启动校本课程,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开设了《时政大讲坛》、《生活处处皆文化》、《营养与健康》、《影视旅游》、《英语口语交际》、《硬笔书法教学》、《Excel软件的基本应用》等11门课程,同时还组建了四个课外活动小组,如合唱团、舞蹈队、书法兴趣小组、电脑兴趣小组。各位老师自发组建了“静心俱乐部”、“头脑风暴”“视线之外”、“E网之上”、“健康守护者”等教师团队。团队中各位老师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有力地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如《生活处处皆文化》围绕学生身边的事选题,将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会到日常生活当中,《舌尖上的文化》通过一道道学生熟悉的菜名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书香校园,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校园标语中感悟。为了让学生体味校园的标语文化,老师和学生一道将校园各个角落的标语都摘抄下来,让学生自发地组织小组讨论,写心得体会,课堂几分钟,课前几天功。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了。正是这些校本课程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学风、班风、校风明显转变。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第5篇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展无疑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开发目的

开设了英语校木课程,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便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欣赏英语国家文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三、开发原则

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为基本宗旨,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与创新精神。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则。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经过英语教师的精选,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趣味性和可学性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于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同时,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学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识范围,而且内容要健康。

(3)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现实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横向思维能力。应用性就是要求在课程开发中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

四、课程内容

(1)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较小,在英语方面的知识较少,又有好动、爱表现、胆子大的心理特点,所以就初一年级的学生中开发难度小可以激发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背诵诗歌、讲小故事等课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简单、生动活泼的视听材料,如:录像,DVD等作为教材。首先在课堂上介绍影像资料中会出现的生词并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等理解单词;用简单英语解释生词。然后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故事或是诗歌,确定朗读基调、把握主题线索、掌握轻重快慢,反复实践。教师示范朗读某一类作品,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朗诵技巧。最后由学生通过移动多媒体图片或表演的方式模仿故事中某些关键句的节奏和语调,以各种单人或集体的方法复述故事或诗歌。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仪表端庄,仪态大方,有感染力。定期开展比赛检查课程开展的效果。

(2)初二的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心理上较初一成熟,而且还需要培养阅读的能力为初三打基础,所以在初二学生中开展以经典和时尚热点相结合为教材的阅读课程。首先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文章,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课文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并把这些材料按不同内容编排成册。然后以没课时一个单元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并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的方法指导,尤其是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理解这些方法技巧,并掌握它们。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理解的摸底调查,以便更好地进行评价。

(3)初三学生在英语的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两年的积累,对中西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细化,了解中西习俗差异,要求我们学生要根据不同场合、对象、话题、身份等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

另外,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注意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并且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业考试要准备,所以结合以上的特点,在初三学生中开发以写作为主的课程。教师就以下方面指导学生。

①认真审题,确定体裁;根据题目要求,理解要表达的要点。

②设计好文章的层次段落,考虑所用时态、人称等,把要点串联起来,构成文章框架;

③在要点、层次明确的情况下,选用自己最熟悉的单词、句式进行造句,如果不会用复杂句就用简单句表达要点,注意主谓语一致、人称、数量、大小写、标点;

④仔细阅读全文,查找是否有错,注意时态、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标点是否有误,句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一致。

初一学年:快乐英语:

学唱英文歌曲,学习英文谚语。

负责人:初一英语组全体教师。

初二学年:趣味英语:

趣味朗读与对话,趣味英语阅读。

负责人:初二英语组全体教师。

初三学年:了解习俗,提升能力

中西习俗差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负责人:初三英语组全体教师。

语音室:欣赏英语:

欣赏英文原声歌曲和电影。

负责人:语音室王老师。

内容来源: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搜集资料,形成教材。

五、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

2、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3、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5、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六、开发步骤

1、组内开会,研讨确定课程内容。

2、各组教师通力合作,做到资源共享。

3、搜集资料,编写教材。

4、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课时。

七、课程评价措施

1、课前教师布置话题,学生查找、整理、组织资料的能力。

2、课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

3、组内成员合作能力。

4、学生考勤情况。

本评价不采用考试形式,根据以上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加油、需努力。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重视:学校一贯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允诺,课题一经立项,马上拨给研究经费及其他辅助条件。

第6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挖掘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3-001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投入实践研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而言,经历了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现就我们开发实践中的认识、体会作一个解读。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是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这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我们对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而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将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基点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以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既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又使教师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更快适应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从而实现课题研究的辐射功能。

3.把地方区域性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是开发的首选

地方资源包括:地方科普基地、社区单位、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等资源。近年来,我校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一批德育基地、科普基地。震泽几个大型丝绵被厂成为了我们长期实践的重要科普基地。

4.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结合学校特色,充分开发校内优越的教学条件作为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校园宣传橱窗,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并在实践中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太湖桑》《慈云被》。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5.把学校的传统优势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长远规划

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是特色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课程改革启动后,我们挖掘学校多年科技教育成果,这些学校发展的成长资源成为了我们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教育的活资源。

6.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是开发的进一步延伸

我校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依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开设不同类别的学科类活动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在系列活动中我们开发编订了《故事与启示》《调查与研究》《技法与展示》系列教材,这些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达到了既发展个性又综合发展的目的。活动教材也成为我们今后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方法及途径

1.建立良性的领导管理与运行机制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校本开发的领导与研究指导。并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经费、设施及图书资料,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利进行。

2.立足校本,调查研究开发环境,量力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在广泛考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展开,才能得到家长、教师、学生普遍的欢迎与支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网络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3.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我们要想使任何一个课程资源都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教师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的确定是发挥课程资源最大功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两个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一是请知名专家到我校亲自讲学进行辅导,让教师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由学校骨干教师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4.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滚动式发展

在研究基础上,我校首先以《桑》《蚕》《被》课程的开发作为开发的起点,并纳入课程表,加强课程管理,做到有安排、有时间保证、有教师指导,并有检查落实。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获得的体验

1.感受了师生的显著变化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教师、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也不断在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着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方面:提高了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学生方面: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校方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2.学校课程显示了成效与活力

几年来,校本课程在我校已经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一门课程,他们已经把校本课作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渠道。当学生们跑来问老师:这周我们的调查主题是什么?是不是需要准备一些上课材料等等,一切都会让大家意识到,校本课程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真正地显示了它的成效与活力。

3.教师间合作密切,学科整合更具科学化

我校的课程改革特色是“借助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为了使每项内容都有活力,我们提出了手拉手活动,从一定意义上使我们的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科都不再孤单,整合的结果是让学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课程开发策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无论是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国家课程开发,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课程问题,它们都各有优势,又都各有局限。

1.学校制度建设虽然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外部诱因与动力,但也容易造成忽略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及教师的意愿与能力的弊端,使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沦为一种变革的口号,难以在学校扎根。

2.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教材,理念上仍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第7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 特殊教育 国家一般课程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 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 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 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 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 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 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4.4 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第8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

随着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健康第一”以及“终身体育”思想进一步深刻影响,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不再受到教材的限制,开发校本课程有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学校激励机制的yi 不健全、教师自身专业,以及学校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城乡结合部中学学校开发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前言

围绕健康,快乐,终身受用的教育理念,实施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具体对教学内容有充分估计,创造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要适应体育教育发展,选择性编定武术教材是我校体育改革一项工作.目前我校选择了24式简化太极拳教材,重设武术课程,以适应当前体育教育改革需要。本文就孝陵卫中学的太极拳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一研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南京孝陵卫中学全校教师和学生。

2.2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法。包括:1、太极拳课程选择、整合、补充、拓展 、新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把教学主体关系设计成开放性,把传授知识,技能融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中,并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引导学生,师生之间共同实践,亲身体验太极拳运动,并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武术技能,感受传统体育太极拳的韵味。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选择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一方面给学生示范讲解教授的内容,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反馈信息。由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对武术的兴趣,了解对终生体育的需求的基础知识。例如:判断终身体育的两个基本标准:1、这项运动是否能贯穿人的一生,以时间纵轴为标准;2、在同一时间看是否有不同年龄的人在从事这项运动,从事练习者年龄跨度越大则越接近终身体育的标准。

三、结果和分析

3.1 太极拳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武术教材的兴趣。

3.2 太极拳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合作学习能力。

3.3 太极拳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

3.4太极拳教学拓展的学校体育的空间,对社区体育有指导作用。

3.5结论:在太极拳校本开发中,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者实施者,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制定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重视体育科研工作,搞好本校课程开发工作。

四、我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4.1 体育教师的兴趣倾向与课程标准化,科学化的矛盾

校本课程建设中,体育教师容易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照顾学生需要而表现出兴趣主义。这种兴趣主义的表现有:一是过多从自己兴趣出发设立课程,二是过于照顾学生的兴趣,不能保证一定的健康性,学术性,知识性。

实践中建议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学校积极鼓励体育教师从自己兴趣出发开展校本课程的设置。然后,可以逐渐从健康性,学术性,知识性,等方面多角挖掘课程。改革和完善,进而使校本体育课程更标准化,学科化。

4.2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局限。

体育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还不能适应体育课程开发的要求。实际上,体育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体育教师很多看法还不成熟,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有能力参与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目前还不是很多,缺乏学校行政部门及专家的指导,所以开发体育课程需要重视体育教师培训,要鼓励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体育课程的改革中,这可以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5.1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和提高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知识,技术,技能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要和体育的特点及自己的优势,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其次,体育教师要能编写体育教材。再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驾驭体育教材的能力。师资的培训使体育教师不断具备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能力。我们更希望:1,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针对性。2,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实效性。3,体育教师的培训应更具有连续性。

5.2 创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体制与建立激励机制。

5.2.1 进一步改革体育教育体制,建立激励机制。

如果一个教师有学校的支持,对体育教育的改革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如果一个教师创新奋进,却仍然“干与不干差不多”,就会失去改革的动力,学校领导没有相应的决策,没有相对民主的管理机制,那么教师很难积极参与到课本课程的尝试和开发中来。也就是说,除了教师要扭转旧有课程观以外,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激励。但教师对新制度,新改革的认识,接受,实践,还有一个过程。只有建立一些激励制度,措施,才能加快这一过程。在许多学校,竞争机制还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起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开发;校本课程;可行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给培智学校的教材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笔者极力倡导在培智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从学校发展来看,一个学校可以忽视重点学校的殊荣,但绝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培智学校的情况更为特殊,学生按智力残疾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相较正常学校儿童来说,他们的个体差异极大,具有“一个班级,多个世界”的特点。教育教学长期为“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所困扰,这是仅靠国家统编教材所不能解决的。

从宏观层面讲,现版教材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观念落后。以语文学科为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1992年沿袭普小体例编写的,选文与编排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等方面明显落伍;从适用性看,因为生源素质已发展到以中度、重度为主,而不是十年前以轻度为主,教材使用价值不大;最近的十年是特教事I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的十年,而在教材中这种成果无所体现,一线教师难以把握特教发展动向,教育教学理念滞后。

从微观角度看,教材中谬误迭出。以语文第八册(1999年10月版)为例,摘录若干如下:

第8页第二自然段:“兄”的注音错为“xōng”,应为“xiōng”;

第12页第二自然段:生字“扑”未注音;

第30页练习六:(一)中多了个句号;

第40页第二自然段:“他”与图中小女孩图像不符;选用煤球炉缺乏时代性。

总共九十四页教材,出现明显讹误竟有几十处之多,实在令人吃惊不已。编写教材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如果偏离了这条原则,其他哪怕做得再好,也只能说功亏一篑。何况在其他方面,尚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教材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严谨作风。

以上的文字是枯燥的,但却让人瞠目结舌。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又会怎样?家长研究了教材,又怎么来看待学校,看待特殊教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校本课程”的概念是舶来品,实质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我校历时四年的劳动技能课的实践研究,效果明显,学生就业率达到60%以上。自去年九月份起我校又开始了德育工作的研究,聘请了区法院两位同志定期到学校以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并多次向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借来图片进行展览,让学生观看法制影片等等。所有一切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效遏制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升级。从上述两项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度广,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校外专家等,在这些人员当中,校长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正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的贯彻落实,才开始了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反言之,没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学校是没有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有也只是盲动或者是低水平的。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社会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是必须提高自身,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改变过去教师人人能干的落后局面。而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试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作为“匠”的形象,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创造能力,教师由原先的“教书工匠”“教书机器”转化为课程研究、设计、开发并负责实施和评价的专业人员。教师“活页课程”“口袋课程”意识显著增强,随时随地视教育教学情况的需要对国家课程做必要的增减。

经过课题研究,给教师赋权增能,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极大调动了工作热情,觉得工作着是美丽的,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工作局面。同时教师参与课程实验研究后深感自身知识的欠缺,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劲头更足,生活重新变得充实。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仅靠学校来完成教育,这是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共享资源,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要紧紧锁定社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要务实,视点不能过高。

三、存在问题

不但缺少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交流,而且本校教师之间也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某一个学校,更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事业。

没有能动员广大学生家长参与研究开发,没能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有家长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