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01:54:51
导语:在国企职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国有企业对人才资源成本优化与控制的重视不足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国有企业逐渐将控制成本的重点转向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并积极探索降低人力资本、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因为我国开展人力资源成本优化和控制的时间很短,经验比较缺乏,一些问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经过研究发现,国外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上获得一定经验,他们将其规划到资本投资中,就是将人才资源成本当作长期投资进行运作。我国却将人力资源成本当作短期费用进行摊销,没有独立的科目对其进行管理与核算。
(二)优化和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意识缺失在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化和控制缺少科学预算,没有计划性,进而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出现随意挥霍、盲目投资、控制混乱的现象,对个人工作及成果没有严格要求,达到基本水平就好,哪怕质量稍微差一点的,只要能够过关就可以。一批高薪低能的工人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导致企业出现人才误区。而企业为了强调自身重视人才,不惜花费巨资聘请专家和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并不能完全发挥自身优势,进而造成人力资源在消费上的误区。
(三)控制和优化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缺乏在控制和优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时,我国将人当作“物”看待,其控制的重点仍然是降低物耗,对于人受外部环境、组织文化、组织战略、生产技术等能动性因素的影响,没有予以真正重视,企业成本弹性控制不足,对员工在考核培训方面缺乏针对性,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因此,我国企业对风险的预警和准确的评估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经验,直接影响企业对未来发展风险的精准预计和应对能力。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优化与控制策略
格尔木市自来水公司是格尔木市唯一一家拥有供水资质的供水公司,1990年成立,至今已经有24年的历史,现有职工160余人,拥有先进的自动化供水设备,总资产超过1.5亿元。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用人制度的缺陷,职工中有严重的裙带关系,部分人认为捧着铁饭碗可以每天混日子,人浮于事、得过且过,出现主人翁意识不强的现象。职工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160余人的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仅有64人,初级职称40人,中级以上职称32人,大部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相对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人力资本投资的陈旧观念。
(一)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首先,通过自我分析,让员工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了解自身在岗位中的责任。要转变企业成本意识,在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更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管理理念,认识到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其次,人力资源规划是国有企业战略性、长期性工作,是企业按照战略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对人力资源成本的需要和供应进行分析,预测企业在未来需要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开发、保持、利用、获取人力资源的策略,保证企业在一定岗位和时间上得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服务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在管理中完善和落实。企业首先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预测和合理估计,制订完善的战略方案。格尔木市自来水公司意识到人力资源的产出和投入对企业的重要性,运用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的方式获得人才。做到知人善用,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取缔“干部终身制”的聘用方式,对个别只愿拿高薪却不愿作为、、利己思想严重的干部予以果断的撤职处理,通过对内部人才的提拔、培养和开发,选拔出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大刀阔斧地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最后,通过明确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目标,按照未来需要和现在评估的数据对方案予以实施,针对增加人力资源获取的效率、效果、方式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使企业所支出的成本收到更大的效益。自来水公司对相同性质工作予以合并,对重复设置的岗位予以撤销,减少管理层次,提升效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每个岗位的权力和义务进行详细规定,制定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业务具有更高的流畅度,让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激发企业员工在生产中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组织角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控制。
(二)优化组织结构对人员编制进行控制是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方式。人员编制是因岗位设置和组织结构而产生的,只有对内部结构及各部门和系统间的工作予以科学划分和积极协调,才能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控制。从横向上减少岗位设置,对难以增值的岗位予以删减,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纵向上打破中间层,降低管理层次,提升管理幅度,对运营流程予以优化。通过激励制度,提高职工工资,调动工作积极性。劳动力价格上涨致使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假设在固定工资中予以删减,势必会降低国有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满意度,出现士气不足、消极怠工、离职等行为进而降低生产效率。基于这种情况,国有企业要优化工资结构,实行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模式,将薪酬设置成不同的板块,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人力资源使用情况联系起来,吸引和激励员工提升绩效水平。
(三)提高对员工的培训,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观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员工的培训。企业要按照员工的素质给予不同层次的培训。以员工间相互的“传帮带”来宣扬企业文化,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岗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开展具有个性化、可选择性、多种多样的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建立起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增加员工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满足国有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推行员工奖励机制和内在约束,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源从获得、使用到维护发展都能够满足未来的环境变化。科学合理地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给员工营造公平的企业环境,提高对企业的满意度,减少因离职带来的成本不稳定因素。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丰富工作和生活内容,通过情感沟通和树立企业文化的理念,让员工从理念和价值观达成共识。
三、结语
关键词:成本;成本控制;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发生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企业全面化管理的基础,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利润。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企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及其生命力。但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人们对成本控制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领导的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认为生产人员只要负责生产,销售人员只要负责销售,技术人员只要负责技术,对于成本消耗,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认为除了财务部门以外的普通员工对成本的控制管理问题没有必要过问……这些都体现了企业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的淡薄落后。另外,从企业内部科研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员的薪酬福利及对员工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对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奖惩情况的强烈发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部分企业重视科研、重视销售就是不重视财务管理,这说明企业领导者也缺乏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认识及公平对待,缺少对整体成本控制的管理意识。
(二)只对经济活动的个别环节进行成本控制
从制造企业到商贸流通企业,从服务行业到建筑行业,我国企业对成本控制的管理无不局限于经济活动的某个环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的研发、科学的创造、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因素,这些都将致使成本消耗的范围不得不扩大,不仅需要对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阶段进行资金投入,还需要对客户的跟踪反馈维护进行资金使用。企业原先只对经济活动的个别环节进行成本控制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合理科学全面地利用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了,并将导致企业走向衰退甚至消亡。
(三)内部控制的缺乏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目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着种种问题,要么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要么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保证制度得到执行的机制缺乏执行力度,或者内控制度本生制定的就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归结起来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有等同于没有。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必然影响成本控制的在企业中的作用发挥。
二、对策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竞争优势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降低企业所消耗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换言之,企业必须摸索出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如果降低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则应该降低该项成本;如果增加某项经济活动的成本消耗有助于企业社会效益的创造,那么就应该增加其成本,鼓励该项活动的进行。只有改变成本的固有观念,建立科学合理地成本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二)成本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是对产品生产过程所耗用材料的成本控制,即对产品毛利的控制。然而,当今社会这样的成本控制已不仅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缺乏优势而走向失败。现代成本控制不应该仅仅是对某个环节、某项活动、某个成品、某个部门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对企业所有经济利益流入流出、资金产生消耗的全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全过程控制是对企业研发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人员成本、税费成本等一系列资金耗用的控制。企业,一方面对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纵向活动的成本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从生产部门到销售部门到财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横向活动进行成本控制,才能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一套全面完整系统的企业内部制度,只有完整地了解企业的内部环境,对企业所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地评估,才能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并搜集充分的信息进行及时地沟通,起到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的内部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贯彻执行,不仅能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还能根据反馈的信息对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整,以保证成本的控制更符合事实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
三、总结
当今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只对经济活动的个别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内部控制的缺乏。并提出应对上述问题所对应的对策措施: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竞争优势;第二,成本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控制;第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是一个长期并将持续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信有更多的人会来研究此问题,相信会带来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旭. 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方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刘承元. 中小制造企业要警惕成本陷阱[J].企业管理,2014,(10)
关键词:建筑电气 安装常见问题防治对策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建筑电气安装也逐渐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在追求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建筑电气的安装也提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迅速崛起, 出现的问题也与之增加, 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在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 由于建筑面积广, 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危害极大, 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障碍。 如何加强对质量问题的防范, 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就电气安装工程部分质量通病的防治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事电气安装的人员技术素质差。
(2)电气材料市场混乱, 把关不严。好多工程都是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 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施工企业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往往 “重主体、 轻安装” , 忽视安装环节。
(4)室外进户管线预埋不符合要求; 电线管 (镀锌线管、 PVC 管) 敷设不符合要求; 导线的接线、 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5)配电箱的安装、 配线不符合要求; 开关、 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 接线不符合要求; 灯具、 吊扇安装不符合要求; 电缆、 母线安装不符合要求; 室内外电缆沟构筑物和电缆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电话、 电视系统的敷线、 面板接线不符合要求等等。
二、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与防治对策
2.1 室内敷设镀锌线管
(1)存在问题: ① 管道不进箱、 盒或插入箱、 盒内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②管口有毛刺,管口不防护, 没有插入胶护咀, 致使管道堵塞;③弯曲半径太小, 有扁、 凹、 裂现象; ④管道外水泥砂浆保护层太薄,造成墙地面顺管路裂缝.⑤管煨弯及焊接处不作防腐处理; ⑥箱、 盒任意开孔,不齐整: 安装电器后箱盒内垃圾未消除.⑦管道敷设过长且弯曲部位过多, 超过规范要求。
(2)防治措施: ① 管道必须进入箱、 盒, 不得留有空隙, 并在箱盒内外用螺母锁住。如管子进入箱盒长度不一致, 应用钢锯锯齐, 并插入胶护咀; ②施工人员在锯管时,要及时用圆锉将管口锉出喇叭口,管道安装完毕,要及时用纸堵住管口或用厚布包扎管口, 避免土建施工时砂浆进人, 堵塞管道; ③弯管时, 要用定型弯管器, 将管子的焊缝放在内侧或外侧, 弯曲时逐渐向后移动煨弯器.对于管径在 25 mm 以上的管子,应采用分离式液压煨管器, 灌砂火煨或直接选用定型弯头.配管时,管子最小弯曲半径应是管径的 6 倍; ④加强图纸会审, 将交叉敷设的管路降低至最大限度,暗敷管表面要有 15mm 以上的素砼保护, 以防止产生裂缝; ⑤加强检查, 及时做好金属线管的防腐处理.⑥箱, 盒开孔必须使用开孔机, 不得用电焊任意切割开孔, 及时消除箱、盒内脏物, 并用接线盒盖将箱、 盒临时盖好, 待土建施工结束后, 拆去盒盖, 安装电器设备; ⑦管道超过下列长度时, 中间应加装接线盒。
三、电气施工单位资质及承包工程范围问题
3.1 存在问题
部分工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 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 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3.2 预防措施
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一般来讲, IOKV 及以上的输变电、供电工程由施工单位总承包后, 专项分出由当地供电局承包。IOKV 以下的供电工程分包给水电安装单位。为保证施工质量,监理部门应协助建设单位认真审查承包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提出审查意见, 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 选好施工单位。
四、常用电气主要设备和材料问题
4.1 质量问题
①无产品合格证、 生产许可证、 技术说明书和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 ②导线电阻率高、 熔点低、 机械性能差、 截面小于标称值、绝缘差、 温度系数大、 尺寸(每卷长度)不够数等; ③ 电缆耐压低、 绝缘电阻小、 抗腐蚀性差、 耐温低。内部接头多、 绝缘层与线芯严密性差;④动力、 照明、 插座箱外观差, 几何尺寸达不到要求, 钢板、 塑壳厚度不够, 影响箱体强度, 耐腐蚀性达不到要求; ⑤ 开关、 插座导电值与标称值不符, 导电金属片弹性不强, 接触不好, 易发热, 达不到安全求, 塑料产品阻燃低、 耐温、 安全性能差等; ⑥灯具、 光源粗制滥造, 机械强度差, 防锈防腐性能差, 使用寿命短等; ⑦各种电线管壁薄, 强度差, 镀锌层质量不符合要求, 耐折性差等。
4.2 预防措施
(1)领导重视, 监理人员、 采购人员要把好质量关。可通过考查, 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 信誉好、 产品过硬的厂家进货, 减少中间环节;
(2)电气设备、 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 保管员协同监理工程师, 首先检查货场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核对设备、 材料的型号、规格、 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一致。
(3)对主要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等。 对材料质量发生怀疑时,应现场封样, 及时到当地有资质的检测部门去检验, 合格后方能进入现场投入使用。
五、防雷、接地的安装问题和措施
现代建筑在安装过程中都会采取防雷措施,避雷带的采用可以有效的阻止建筑物遭受雷电侵害。但在避雷带的安装中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避雷带定位不合理,采用的材料不合理;引下线和避雷带截面处理不合理;焊接质量差;屋外高金属体和防雷装置的连接不可靠;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变形缝无补偿装置,接地电阻大等。在安装避雷装置的过程中,应按照避雷带的设计要求进行,不能以小换大,以次充好,这样只会为安全埋下隐患;避雷角的定位应合理,应按照规范安装;焊缝的处理应达到平整、无气泡、无杂质等要求;避雷带在跨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处,必须设置补偿器等装置。
电气安装施工质量涉及多方多面,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为了杜绝近几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频发事故,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各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电能。
六、导线穿管、连接与包扎问题
6.1存在的问题。(1)导线连接五花八门,多股线不压鼻,多根单线压在一起,接头不搪锡,剥线工具把导线剪伤,螺栓少垫圈、弹簧片等;(2)包扎不紧密,工序不到位,仅用塑胶带或用黑胶布包扎,所用胶带、胶布过期不粘等。
6.2原因分析。操作人员思想不重视,对规范不了解。对各种颜色的导线需求量统计不准确,随便替代。对导线的连接工艺不熟悉,对导线包扎的工序不清楚。
4.3预防措施。(1)导线穿管前,检查钢管管口“纳子”和防护套。PVC管口“纳子”是否完好,检查管内是否有杂物堵塞,如果管内有杂物,用压缩空气(0.25MPa)吹出杂物,也可用铁丝扎布条把杂物拉出管子;(2)放线要用放线盘缓缓放线,并把导线用棉纱包住把线抹直。导线颜色的使用,一般凡有三相导线(A、B、C相),色标用黄、绿、红色区别;单相相线用红色,零线用蓝色,PE保护线用黄绿双色线;(3)导线要搪锡,防氧化。在每个接线螺栓或接线端子上连接导线不超过2根,在螺栓接2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多股导线连接,宜采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吊装灯具引下线应用软导线并与吊链编织交叉在一起进灯罩,软线两端均应作保险扣,防止受力。对于单芯导线可采用安全压线帽连接法。凡是搪锡的线头都要把焊油渣清除干净(用工业酒精擦),防止焊油氧化导线。管内导线严禁接头。
七、措施与建议
(1)严格把握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要点。①应根据用电设备位置以及与室内装修专业核对, 确定管线走向、 标高及开关、 插座的位置; ②电源线配线时, 所用导线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 ③暗线敷设必须配管。当管线长度超过 15m 或有两个直角弯时,应增设拉线盒; ④ 同一回路电线应穿入同一根管内, 但管内总根数不应超过 8 根, 电线总截面积(包括绝缘外皮)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 ⑤ 电源线与通讯线不得穿入同一根管内; ⑥ 电源线及插座与电视线及插座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 500mm; ⑦电线与暖气、 热水、 煤气管之间的平行距离不应小于 300mm,交叉距离不应小于 lOOmm;⑧穿入配管导线的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 接头搭接应牢固, 绝缘带包缠应均匀紧密; ⑨安装电源插座时, 面向插座的左侧应接零线(N), 右侧应接相线(L), 中间上方应接保护地线(PE); ⑩当吊灯自重在 3kg 及以上时,应先在顶板上安装后置埋件,然后将灯具固定在后置埋件上。严禁安装在木楔、 木砖。
(2)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所用材料、 电器、 设备、 成品、 半成品的铬牌、 型号、规格、 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有关专业规范、 标准。
(3)严把电气安装工程验收关。验收内容包括: 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 配线, 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 接地线连接、 接地极的埋设, 避雷网埋设, 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 接地测试等项, 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坚决不予验收。
关键词:企业重整;再生制度;负债企业
企业重整也称企业再生制度,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公司出现破产原因或有破产原因出现的危险而又有再生希望时,为了防止该企业破产,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干预下对该企业实施强制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复兴的法律制度职称论文。
企业重整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困境企业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使陷入经营困境、长期亏损的企业在经济上复苏。第二,在债权人与股东之间达成某种利益调整协议,以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公平。第三,在企业复苏无望的情况下,对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保证所有利害关系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财产恢复。
企业重整能够实现负债企业资产价格的最大化,以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全和公平。
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完善于日本。企业重整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它最早起源于英国衡平法中的公司整理制度,美国联邦破产法则系统地规定了公司重整制度,而日本将其完善化,形成高效而兼顾公平的公司再生制度。重整制度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主要在于破产制度、和解制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整制度是为了克服破产、和解制度的消极方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再生制度。企业重整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新组成部分,并被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作为重要的法律制度来运用。
我国在新的破产法颁布前没有完整意义上的重整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我国运用较多的是重组和整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形,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多是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债权、债务、资产管理结构进行改组、整顿及整理合并,我们通常称其为资产重组或企业整顿。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发生了企业的资产重组。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重组与公司重整有本质的不同,两者适用范围不同、手段和目的不同、所属范围也不同。
在我国新的企业破产法之前的整顿也是以企业自行组织实施或整顿方案上报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企业整顿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重整制度,我国原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和解与整顿制度也是破产内的整顿,其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适用范围狭窄、与和解制度交叉、上级主管权利过大、规定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等。
我国新的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是现代破产法发展的方向,从我国的实际看,摒弃了原破产法的和解整顿制度,设置了破产清算程序、和解程序、重整程序,这三个程序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破产法的主要框架。我国新破产法中重整程序的规定,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法律的空白。新的破产法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经济及社会实践,把重整程序细分为重整申请的与裁定、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重整计划的执行三方面。
关于重整申请,我国新企业破产法规定重整程序仅适用于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重整的原因与破产和解的原因相当,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以依法进行重整。重整更有利于对债务人企业的挽救。重整程序中的申请人是依法有权向法院申请启动重整程序的法律主体。债权人、债务人、股东都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整。
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重整裁定送达公司后,对债务人及债权人均发生效力。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聘请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负责营业事务。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使用。
关于重整计划的制定,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执行重整计划。管理人负责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并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人民法院收到通过表决的重整计划草案后,依法召开债权人会议,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自重整计划通过后,依照法定程序向法院提出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裁定批准,终止重整程序。并予以公告。
摘要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严重偏离资产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乃至误导交易方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主要分为评估对象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执业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和评估管理风险等五类。防范无形资产评估风险,就要完善评估规范细则,选择科学评估方法,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对资产评估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使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上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引进的项目中无形资产为主的项目不足20%,我们应当更新投资观念,改变引进技术的结构,形成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局面。同时,无论是企业界、科技界还是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垄断性、交易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可分离性等特点,决定了无形资产的投资与有形资产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无形资产的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风险。
一、无形资产的评估风险
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严重偏离资产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乃至误导交易方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主要可分为评估对象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执业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和评估管理风险等五类。(一)评估对象风险资产评估的首要工作是界定评估范围,明确评估对象。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可分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是商誉,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包含专利权、专有技术、生产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矿藏资源勘探权、开采权,商标权、版权、计算机软件、地质矿藏勘探成果资料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诸如期权价值、控股权价值、客户价值、营销网络、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综合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水平、网址和域名权等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也都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性。若以此类资产对外投资、转让或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不予考虑这些新型资产的价值,必然会使转让方的机会成本得不到补偿,从而使其蒙受损失。评估对象风险还表现在各类无形资产之间的交叉重复。如海尔商标是对海尔商品的质量、性能、服务等因素的标识,综合反映出海尔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融合了海尔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营销网络、客户价值、管理水平等多项无形资产。根据《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不能将其他资产带来的收益估算到无形资产的收益中”。即在运用评估法评估海尔商标时,必须将上述多项无形资产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进行分割,逐一确定单项无形资产价值。那么,如何进行组合无形资产的价值分割?目前尚无明确的评估参照依据和专业标准。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实际操作中各行其是,导致无形资产评估水分极大。(二)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是确定资产现时公允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方法的选择一般与评估目的、评估对象的理化状态及市场上可资利用的资料等有关。从无形资产的评估目的看,无形资产评估主要以对外投资和转让为目的,这种对外投资和转让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一般的实物资产转让的是实物,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让渡,而无形资产转让的是收益能力,其使用权和所有权具论文格式有可分离性。因此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它所创造的相对超额收益。从评估对象和市场条件看,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具有强弱对应性,账面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和虚拟性,研制与开发耗费也具有非标准性,这些特征都限制了成本法和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而使收益法成为评估无形资产的首选方法。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必须确定三个基本指标:收益额、收益期限和抗现率。收益额是指由无形资产直接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而非过去的收益,它是通过对无形资产未来效能的判断得出的现时价值。无论采用超额收益形式或利润分成方式获得的收益额都只是一种预测数据,难免带有主观偏差。无形资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特性:对应用环境的附着性。即同一项无形资产在不同环境与用途条件下,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多少会有较大差别。因此无形资产实施的客观环境(如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质量、效益等)对无形资产收益预测有重大影响。同时,由于这种收益是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分析企业所处的外界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程度也是预测无形资产收益额时不容易忽视的环节。而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极不规范,这无疑也会加大收益预测的风险。与收益预测密切相关的是收益期限的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限实为无形资产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时间。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理论依据是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即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参考法律保护期限,还是企业合同或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都必须以无形资产能持续发挥作用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合理预测为基石,来确定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显然这一预测过程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折现率是将来收益还原或转换成评估基准日现值的比率。折现率本质上是一种平均收益率,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将这三部分累加确定折现率的方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务运作中存在种种缺陷。首先从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情况看,无风险报酬率并不是一个定数,而是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下浮动;其次,我国金融统计数据还很不完善,缺乏国际资产评估中普遍采用的相关指标,特别是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多是由各评估机构主观判断,这就为准确量化收益风险及测算折现率带来较大困难。而折现率的微小变动,会带来评估结果十倍的差异。合理确定折现率是运用收益评估无形资产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三)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执业风险主要指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执业中业务素质未达到专业要求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评估人员因此而承担诉讼或仲栽及赔偿责任等风险。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技术无形资产,本身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内容,不了解有关知识就无法进行评估。而且无形资产种类多,相互间可比性低,像非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还是严格保密的,信息资料和技术经济参数的收集比较困难,加之各项无形资产发挥功能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同,技术经济飞速发展也使相关信息需要不断更新。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都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要求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执业机构和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执业风险。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各种统计数据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并无多大参考价值,且缺乏行业统计资料,评估中所需的数据都来自于委托方提供的资料,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评估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声望。(四)评估结果使用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是指因无形资产评估结果使用不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类风险一般是评估工作结束后,外界各种相关因素出现并发生变化而引致,具有滞后性和潜伏性。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主观性较大,市场因素则变数更多,但其实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无形资产评估值是在较严格的技术性能鉴别基础上,在较多评估假设条件下,借助于某些数学模型测算出一种模拟价值,而且是以评估基准日为时间参照,按照无形资产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的评定估算。正是基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时效性和现实性特点,评估报告书都约定了评估结果有效期。按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评估结果有效期为一年,即评估目的在评估基准日后的一年内实现时,要以评估结果作为底价或作价依据。如果评估报告书的使用人未按约定范围使用或使用了超过有效期的评估的评估结论,均会引起评估结果使用风险的发生。(五)评估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风险是指国家授权的职能部门在实施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审查等职能时承担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业务活动频繁,评估工作多、面广、量大,政策性、时效性强,评估动机、具体行为复杂,关系着当事各方的切身利益,而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水平、素质又参差不齐。如果缺乏正确的组织指导和有效的协调、监督与审查,对问题与纠纷不能及时公正地处理,就不能建立正常的评估工作秩序,不能保证评估的质量,导致评估管理风险的发生。当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规和无形资产评估专业标准,加上无形资产的“无形性”,使对无形资产评估很难达到客观、公正。虽然近几年在全国开展可资产评估业的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但行业和地方垄断仍较普遍,仍有一些机构明脱暗不脱或挂靠行政权力垄断业务,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扰乱了评估市场的正常秩序,违背了资产评估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损害可资产业务有关当事方的合法权益。由此涉及到评估管理部门,就会形成评估管理风险。新晨
(一)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中国企业发展迅速,数量剧增,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员工职业化意识、素养普遍缺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培养的突出困境
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低下,学习动机趋于实用性;学习自主性较差,大多数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靠教师传授,很少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活动策略水平不高。教师教授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所需。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方式,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踏入社会后,往往需要经历颇久的“实习过程”才能逐步适应。
(三)学生职业化的要求
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坚持能力本位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化进程迫在眉睫,急需与之配套的全方位改革。
(四)递进式改革的重要价值
技工院校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使其贴合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在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进程中,实施“四纬递进”系列化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感悟企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确保学生按市场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
二、学生职业化进程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育往往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内,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互相依存,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型”等,但目前尚无专门在学生中开展职业化系列改革的相关研究。
在国内,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尚处于尝试阶段,欠缺成熟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根据企业需求构建学生职业化的改革体系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系统。不少学者和技工院校教师分别从德育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创建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职业化改革的建议和策略,但尚未从教学流程、管理模式、实践活动、评价理念等不同层面系统化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三、“四纬递进”改革内涵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进程中“四纬递进”改革,是指在推进技工院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过程中,采用“四纬递进”方法,依次实施“行为引导型”课堂教学流程、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制”项目实践活动、倡导“三维对接”评价理念。借助递进式一浪推一浪的改革实践,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顺利接轨,实现学生与职业尽早建立联系,增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企业需求的职业意识与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四、“四纬递进”改革实践
(一)纬度一:实施“行为引导型”课堂教学流程
1.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教师利用行为引导,借助一系列教学程序的构建,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力求真正实践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契合学生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2.流程模式
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流程,建构起“确定目标——习得新知——创设环境——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展示评价”的一系列框架结构。借此,以“师生互动、手脑并用、团队合作”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日臻成熟,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接轨。
首先,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安排学习内容,确定专业、方法、社会等能力的达成目标。在新知习得阶段,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学习结果类型及学生实际,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引导文法教学、“头脑风暴”法教学、畅想设计法教学等,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次,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让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计划、决策能力。而展示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省,充分挖掘闪光点。根据学院与学生实际情况,我们明确制定出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流程后应达成的培养目标(见表1)。
(二)纬度二: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
1.内涵
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以理财教育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为载体,将企业的文化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2.建构机理
(1)班级组织。我们制定了《“仿真企业” 班级组建实施方案》,组建“班级公司”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每一个“班级公司”都提出自身核心价值内容,浓缩为企业精神,冠以“企业”名称。此外,我们还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董事长工作职责》、《董事长工作考核、奖励办法》、《仿真企业干部岗位职责的指导性意见和分级聘任、考核制度》、《仿真企业考核奖励、员工先进评比及处分总则》、《企业员工日常职业行为规范》、《基本工资发放办法》、《项目创收奖励办法》等。
(2)运作方式。一是采用“五常法”管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模仿专业对口企业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企业情况,检查布置工作。做到职责分明,措施到位,督查有力,讲究实效。“公司”干部每天定时、不定时地对各项工作(学习情况、仪容仪表、卫生等)进行巡视检查。
二是组织职业活动。我们建立了与人合作与交流、数字应用与分析、信息处理与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创新四大核心技能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职业拓展活动,让学生强化职业意识,养成职业 习惯,确立理财观。
三是发放虚拟工资。我们制定《员工理财制度》:“员工”每个月的真实货币分固定支出(学费、代管费、伙食费等)、非固定支出(零花钱、通讯费、添置衣服和学习用品等)。建立“员工”理财明细账,每月底“员工”将本月虚拟货币总收入、真实货币总支出及盈亏情况报给“财务部”汇总,公开财务情况。采用虚实结合方式进行奖励,员工所获虚拟货币工资超过班级平均虚拟货币工资以上部分,可以按比例折算成学分,冲抵不及格文化课。
四是融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质特征是创新创造、注意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等,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我们将其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五是贯穿质量目标。我们贯穿职业标准、品德标准等质量目标,让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顺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具备职业发展潜能,塑造学生人格、道德品质,以满足社会道德规范要求。
(三)纬度三:推行“公司制”项目实践活动
1.内涵
借鉴“头脑风暴”教学法,在组建专业对口的“学生股份公司”背景下,以股份制形式,将某个职业实践活动分解成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实践活动,以班级任务书形式由各公司员工去完成,应用项目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以“员工”身份对公司进行资金、技术入股,生产产品;教师以“项目任务总监”身份对产品质量进行引导把关,共同完成项目产品生产、销售,如图3所示。
2.实施机制
(1)组织机构。成立贴合专业特点、学生兴趣爱好的生产经营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由教师担任,负责公司全面运作管理、制定运作计划及规章制度、控制原材料采购数量及样式、指导产品制作样式及工艺。下设生产、销售、后勤等部门,各部门经理由学生担任,部门内设若干班组。生产部经理负责生产管理,协助董事长进行工艺指导,研发制作新产品,做好小组产量、品质记录;销售部经理负责产品推销、财务记账;后勤部经理负责出勤、纪律、卫生、场地管理。“公司”由教师和学生按自愿原则共同参股,可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作为运作资金,学生自主管理经营。
(2)教学安排。通过对行业、企业、家长、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调查座谈,筛选出若干种比较受欢迎的实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项目来源详见下页图4)。总经理根据活动特点制定实施方案,负责确定学习新型产品的内容与目标,并给学生提品信息,按制作要求布置任务;引导每个班组制定计划,借助资料分析,确定所需原料、数量和所需工具及制定工艺流程。班组长给“员工”分配任务;教师指导班组开展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学生以合作方式完成任务。
(3)教学要求。我们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锤炼生存能力、劳动技能,使学生掌握生活常识,具备公民素质。我们拓展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活动主题。对掌握相关科目技能的学生,可授予学校劳动技能培训证书或经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并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一系列技能比武。
(4)销售、核算。由销售部精心选拔宣传、营销队伍开展销售工作。主要销售渠道包括:利用午休时间在食堂、寝室前向教育园区内的师生推销,把产品送至代销店或通过同学、家人、亲戚等关系进行销售。 “公司”根据制作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兼顾原料损耗、人工工资和教室电费等成本,售价按照成本价的120%核算。
(5)创新创业植入。我们创造性地将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植入项目实践活动,建成集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四)纬度四:倡导“三维对接”评价理念
1.内涵
在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化理念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精神,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依据学生所拥有的三种不同身份——学习者、职业人、社会人所一一对应的三种评价维度,构建起“三维对接”的多元化、新型、综合评价理念,如图5所示。
2.指标建构
我们构建的“三维对接”评价模式中,确定了作为学习者的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身为职业人的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作为社会人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详见表2)。
五、改革实效
(一)探索职业化教学改革路径,实现与职业世界无缝对接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使学校的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变化,促进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缩短就业适应周期,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学生经历企业全部业务过程,了解体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增强了对本行业的了解与热爱,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充分浸润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就业,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树立科学正确的理财意识,了解市场运作程序和规律
学生通过理财学习,懂得基本的财务知识,树立科学正确的理财意识,了解市场运作程序和规律,调动市场经济意识,为进入社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积累了必要的感性经验。学生意识到应树立敬业思想、创业意识,敢于承担工作和家庭责任,懂得积累财富。学生通过创办模拟公司进行模拟训练,可降低将来新办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经验
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转型,切实增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如培训企业员工、合作进行产品研发等。学校依托企业设备、技术力量及与社会行业的联系,进行全方位合作办学,凸显出“真实业务进校园,专业教学进企业”的特色。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赵志群.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职教论坛,2007(1).
[4]郑仕杰.对中职教育企业化管理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