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培训课件

时间:2022-10-16 23:44:26

导语:在培训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训课件

第1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目的

在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中,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教体局统一部署,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镇举办的电脑课件培训圆满结束。

二、培训过程

电脑课件制作培训,主讲教师由刘熙清、邹光耀两教师担任。培训从__年__月__日到__月__日共五天。参加培训的老师本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积极参加这次学校___的培训,以自己的行动去实践新课程理念下学习型教师的倡导。

为了让教师们尽早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培训班结合学员计算机水平,恰当分组,并由有一定电脑操作水平的青年教师担任组长坚持日常辅导,共同提高。

三、课件展示

培训结束后计划举行教师课件比赛,现在教师正积极着手准备,到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四、总结

通过本次培训老师对课件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制作技巧有了质的提高。老师们在课件制作方面不在是零了,老师们敢于自己能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分组教学的模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分班组到好处是老带新,熟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员们到放学时间仍然坚持学习,尤其是一部分没在名额内教师,虽然没报上名,但全程参与了培训,学习积极性高,对课件制作相当重视,精神可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镇教师的电脑课件制作水平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五、存在不足:

1、在教学中,存在卫生、纪律难管理的现象,需要与相关学校加强配合,共同管理。

___、__日一天停电,课程安排在前一天时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效果不理想。

3、老师在制作课件的目的上不明确,制作的课件没有解决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制作的课件有的浮于形式。

4、powerpoint课程还没有形成符合自己的一套路子。老师们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但不能灵活运用到课件制作中。

5、我们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存在差异,有的操作能力很强,有的很弱,为了顾及到整体水平,我们不得慢慢的讲解,使操作水平高教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优势。

第2篇

一、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片、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已经成为农民教育培训中常见的一种模式。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

作为一种现代农民教育手段,多媒体课件主要具有如下优势:

(一)节约板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与传统教学相比,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任课教师事先备课时就准备好的,因此,在授课时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

(二)形式新颖活泼,利于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由于综合了图片、视频、图形、动画等多种元素,对学员的视觉、听觉都能产生刺激,因而比传统板书更形象、更生动,并且能够使用超链接、动画等动态手段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反映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实践或操作过程,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高学员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授课质量。

(三)内容直观易懂,易于农民接受。多媒体课件由于采用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能够通过比传统教学更加直观的形式来传授知识,更容易被农民理解和接受。

(四)拷贝简单快捷,方便农民复习。多媒体课件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采用数据存储方式,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电脑或者计算机网络进行拷贝。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拷贝,学员在离开课堂环境后,仍可以通过课件进行复习,对课程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梳理,巩固所学知识。

(五)信息容量很大,知识系统丰富。多媒体课件由于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融合多种媒体,因而具有系统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多媒体授课具有条理性、系统性,便于学员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存在的缺陷

(一)容易产生依赖,影响教师发挥。多媒体课件是任课教师在课前经过大量准备工作制作出来的,内容细致,条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紧张度,使教师对课件产生依赖性,容易机械地按照课件进行授课,影响了教师授课时的临场发挥,对课堂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产生消极影响。

(二)存在技术门槛,部分教师畏难。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众多,如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教师要想制作出界面精美、条理性强的课件,就要具备至少一种软件的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目前,农广校专兼职教师中,部分教师对于这种软件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甚至一部分教师还没有使用过课件。因此,制作出合格的多媒体课件对农广校的部分老师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员注意力容易分散。多媒体课件由于集中了图片、动画、视频、文字、图形、音频等多种知识载体,因而呈现出色彩斑斓、形式新颖活泼的特点,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多种媒体同时呈现,也容易使学员注意力分散,对课件中的图片、视频或者声音产生兴趣,而不能集中于知识本身,影响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四)授课节奏加快,影响消化吸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动态演示方式来代替传统授课方式中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清楚的实验、实践操作的过程,因此,能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提高授课效率。但是,随着授课节奏的加快,学员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也大幅减少,学员接受知识的主动性受到抑制。

(五)素材需求量大,备课时间较长。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结合授课内容搜集大量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来提高对授课内容的传达效果,这些素材没有现成的,都需要从互联网、手头资料等海量信息中进行搜索、筛选、加工,直至最后成为适合课件采用的素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四、农民教育培训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推进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农广校专兼职教师中,部分教师在运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存在困难。因此,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培训,提高他们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教给他们搜集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二)发挥各自优势,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只有把握课程特点,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将授课效果最大化。比如,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在课件上列出知识要点,用讲授的方式来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扩散成面。在涉及到能够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传达的内容时,则使用课件来展示,并通过讲授来进行适当讲解。这样将两种方式结合,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对提高授课效果大有裨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本着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原则,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才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要掌握好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与分量。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要注重选择好“时机”与“分量”。所谓选择好“时机”是指要结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因素,选择最有利于农民学员掌握教学内容的时间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谓“分量”是指,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掌握好“度”,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造成教师与学员缺少互动交流,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3篇

具体做法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除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抓好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即增加推广人员,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技推广责任,拓宽技术和致富信息渠道、改善服务能力、加大技术宣传等,营造一个热衷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本着自愿合作、平等互惠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组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2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网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种植大户数量激增,他们既是农技推广主力军,也是农技推广最具活力的突破口,他们承包大面积土地耕种,若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将会取得良好收益,既富裕了自己,也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工作中,我们在每个乡镇范围内有目的地选择10~15个种植大户担任村级农技推广员,利用他们的场地优势,用项目推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同时对其加强指导,实施农技推广网点建设,以点带片,进行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的有效推广。

农技人员培训指导的新模式

在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种植观念陈旧、担不起经济风险,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及现场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让农民认知农业技术,再因势利导,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他们的小农经济思想,提高他们参与农技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尽可能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农忙季节农技人员可走上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优势作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县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要树立正确的办园思路,切实提高示范园建设水平[3]。创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通过示范园区中农技推广人员自己干,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种植效果,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而把“号召农民干”转变为“干给农民看”。

第4篇

昨天上午,早晨6:10打开手机,一看,11月25日,这可是我期盼以久的日子,今天下午,excel数据处理部分将被我拿下,这是一定的!本来如果有必要,我单枪匹马亦可轻取之,何况这次还有培训专家指导呢!正好借此东风,扫除此困扰我数年之拦路虎!

中午喝完喜酒之后,1:07分,出酒店,不知何时,外面已是凄风冷雨,摩托车座位已湿透,强睁双眼,驶到二中门口,一问,尚未有受训人员到来,此时1:11分。我快速将儿子送加家,再回二中,1:28分。我钻进暖乎乎的传达室一问,仍未有受训人员到来,想必上午已将内容讲完。

其实上午11:30分,我已电话询问世奎主任,并从冯老师处得到证实,我已旷了上午的课,本想下午稍补己过,谁知,竟已无机会!

首先,我为旷课而给实验学校带来的 负面影响深感痛心、悔恨、愧疚!自入我校以来,深得各级领导的关照,而我不仅寸功未建,反而在此关键时刻酿此大错,这怎生不主人羞愧?其次,如此难得又容易把握之机会却任由其从眼皮底下溜走,这岂是不用心?简直就是无能!愚蠢!

我该如何弥补此番过错呢?

一、 提高认识。学校对我的安排,我必须从时间、地点、物质、心理、知识、精神诸方面调节至最佳状态,不仅按时到位,更当表现优秀!

二、 加强机遇意识。在山阳的一面墙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机会最成熟,现在的条件最具备!”此言虽激进,但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5篇

摘 要 近年来出现的两股力量重新激起了企业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探讨热潮:一是各种组织对变革的需要;二是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一种存在于组织内部而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如何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尤其是每个员工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部分,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议题。本文对教学型组织概念进行了介绍,并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的“三课一讲”培训模式为例,为教学型组织构建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教学型组织 三课一讲 企业大学 电网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成为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构建的核心要素,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就是“你的学习速度能跟得上这个世界的变化吗”?因此,学习与发展被纳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主题,知识的快速消化吸收与创新应用被视为组织和个人主动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变革的有效利器。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动响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公司创先发展目标要求,提出“创建国际先进的一流电力企业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战略领航、人力增值、文化传承”的角色定位。然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培训评价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和公司业务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培训服务支持,中心亟待探索提高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力度的方式,进一步创新培训管理机制以及持续激发员工主动学习动机。而教学型组织的创建为中心顺应当下新的发展形势,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促进企业大学有效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工作方向和思路。

二、教学型组织简介

自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发表以来,学习型组织建设被广大企业奉为组织学习体系构建之圭臬[1]。但是以往有关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强调的是“学”,强调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成为学生,而且是终身地坚持不懈,不断学习。学习固然重要,但光靠“学”是不够的,“教学型组织”这一概念提出: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即每一位员工除了当好学生之外还得成为老师,学会不断的教,使企业员工明白“授”与“受”同样重要。

教学型组织的特殊意义在于:

(一)学习目标明确

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少企业总是再三强调学习,但其实很多时候员工并不知道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或者根本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处于一种比较茫然的状态。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企业的培训项目就不仅容易得到员工的广泛接受,而且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之有物。教学型组织在设计上坚持“问题驱动”的培训教学基本思路,遵循“问题导向、实效为上”的基本原则,将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存在的障碍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更加清晰的理顺培训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协同互补关系,很好的处理了学习目标明确化难题。

(二)知识来源于基层

知识是企业赖以创造价值的东西,而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产生于基层,始终处于问题解决第一线的基层员工是企业知识创造、聚集最重要的发源地,基层员工形成的知识以经验为载体,以内隐的默会知识形式存在[2]。然而,隐性知识非常不容易传播,除非知识拥有者自身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去传授,才能提高学习速率。教学型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对企业内拥有独特经验和优势的内部员工的关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重点关注基层员工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有效的经验总结与提炼,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

(三)教学互动、效率提高

知识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任何企业来说,知识都是独特和宝贵的。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传播、共享机制,知识的力量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存在,即个人存储的知识仅限于个人的应用,企业仅仅变为不同个体知识聚集的松散集合体。教学型组织坚持“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互动与分享是其知识传播的基本特点,员工光学还不行,还得学会不断的教,在当好学生之外还要学会当老师,在持续的教学互动过程中对知识消化再吸收,最终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不断的裂变繁殖,构筑企业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基于“三课一讲”培训模式构建教学型组织

为了推动教学型组织建设在中心的有效落地,中心结合培训教学管理现状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基于“三课一讲”的培训模式,并基于此构建教学型组织。

(一)基于“三课一讲”的培训管理模式设计

“三课一讲”培训模式(图1)从“顶层设计――问题变课题”、“中间承接――文件变课件”和“基层首创――案例变课例”三个层面对培训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以课题研究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分析,以课件开发形式有效转化上级文件精神为下级可执行的具体工作要求,以课例分享形式深度挖掘基层员工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让基于企业内部问题导向的培训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三课一讲”借助“主管上讲台”的过程融合模式开展培训资源的传播共享体系设计,在不同层级主管的有效引导、互动和分享过程中,营造问题解决式的互动学习氛围让有效学习资源惠及更多员工。

图1“三课一讲”培训模式设计 1.顶层设计:问题变课题。

问题变课题的顶层设计思路融合了问题驱动的培训管理基本思想,将组织学习研究中的情境学习、经验学习理论导入培训管理实际[3][4],以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作为组织培训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从过去和当下两个维度确定企业开展内隐知识有效提炼和开发的思路模式。

一方面,问题变课题的顶层设计思路充分认识到企业过往经历中积累的问题解决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财富,借助培训课题开发的形式,对企业经营发展历程中的问题解决经验进行有效提炼,让员工在培训情境中针对课题内容模拟开展针对企业发展问题的再分析与再解决;另一方面,问题变课题的顶层设计还强调针对企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挑战、障碍进行主动的课题式研究,在有效的课题探索中,进一步理清问题本质、所处情境、可行建议等,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因为对问题认知不充分可能产生的决策偏差。 2.中层承接:文件变课件。

中层干部处于企业决策层和基层员工之间,扮演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在教学型组织设计中,从培训管理的角度有效突出中层干部在“承上启下”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并通过文件变课件的具体设计让“吃准上情、把握下情”工作要求具体实现。

首先,文件变课件一方面要求中层干部对党和国家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精准有效的领悟和体会,另一方面要求中层干部承接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要求,理解领会高层决策者对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相关部署和业务发展要求,遵循5W2H(图2)原则对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进行解构,避免因为文件理解不充分导致工作出现偏差失误。

其次,文件变课件要求中层干部将解构后的文件精神转化为能够为基层员工所理解的生动具体的行动符号和工作要求,形成能够被基层员工有效执行的一个个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并经过沟通确认后达成上下级之间对工作任务5W2H要求的一致认识,避免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分歧偏差。

图2 文件变课件的5W2H原则 3.基层首创:案例变课例。

基层员工处于问题解决的第一线,在直接面对和处理在日常工作情境中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与企业经营环境密切关联的成功的工作方法和失败的工作教训。但是,基层员工基于工作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法往往是以隐性的默会知识形式存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就难以将这些个体化的知识转化为能够被分享、传承和再创新的组织知识。

案例变课例的培训管理设计思路(图3)以基层员工首创工作经验的挖掘、提炼、总结和分享为根本出发点,通过通俗易懂的培训课例开发形式,将基层员工的默会知识转化为文字、数字、公式、说明书等形式呈现的能够被有效存储、分享的显性知识。企业员工再次遭遇相似的不确定情境时,通过已开发的教学课例有效映射,将新的工作问题与教学课例资源库中的最佳课例进行有效匹配,有助于迅速识别新的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本质,在借鉴学习课例过程中实现问题的有效分析与解决。

图3 案例变课例基于映射关系实现问题解决过程 4.过程融合:主管上讲台。

“主管上讲台”的培训模式设计是以企业各层级的主管领导为主体,首先要求各层级主管领导将企业的战略愿景、问题挑战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经历感悟等按照“问题变课题”、“文件变课件”和“案例变课例”思路整合形成相应的有效培训资源,按照问题解决的思路梳理建构主管自身的知识体系,将多年来积累的对工作情境的认知、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案的开发等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转化为体系化的可分享的知识模块。

另外,“主管上讲台”充分响应了教学型组织的“互动式教学”思路,以主管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注重问题解决式的培训学习氛围营造。学习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主管的有效引导和带动,将所形成的培训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多向信息流动、以及知识与情感互动的具体学习过程,结合授课内容的性质、特点,借助案例研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与员工双向持续的学习分享中让知识的不断裂变繁殖,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传承、发展,最终推动以教促学、以学促改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三课一讲”对促进教学型组织构建的意义

首先,在培训资源开发方面,“三课一讲”遵循了教学型组织基于问题驱动的培训管理基本思路,以推动电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借助培训教学科学工具、手段,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文件、案例等隐性知识资源转化为显性的课题、课件和课例,以体系化的资源整合方式有效实现企业学习资源最优开发,保证员工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在培训方式选择方面,“三课一讲”融合了教学型组织“互动式教学”原则要求,在培养员工有效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之外,还十分注重员工知识传授与分享能力的训练强化。在知识的不断扩散传播过程中实现组织知识的持续裂变繁殖和创新发展,并借助“主管上讲台”的具体设计让这一原则理念具体落地。

四、结语

著名的战略管理研究者罗伯特.格兰特曾说,“在组织内部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重点其实是那些最基本甚至是最简单的方面,这些基本问题中就包括知识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传播,使正确的知识在正确的时间传达到需要用它的人,接受者再对所得的知识进行吸收利用,甚至再创造。”[6]企业就是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使员工不断得到所需的知识,并创新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三课一讲”的培训模式设计以教学型组织创建为目标,结合电网企业培训管理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将培训推动教学型组织建设的各项要求融合到具体的培训管理机制设计中,构建前瞻性和可行性兼备的创新型的培训模式,进一步指明中心创建国际先进的一流电力企业大学的具体方向,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中信出版社,2009.

[2] 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35-48.

[3] 罗晓静.“情境教学”理论及其课程教学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19-20.

[4] 郭爱芳,陈劲.科学学习和经验学习: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2012.6:16-20.

第6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I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25-02

大学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输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尤其是与社会生产、建设联系较为紧密的工科类专业,更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我国大学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研究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建设、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院校师资建设中引进高学历人才存在的困惑

目前,我国许多工科院校在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中引进高学历人才方面存在一些困惑,具体表现为:(1)专业课师资聘任过于强调高学历及海外留学经历,基本不考虑专业课的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动手操作技术、实验过程指导等。不管能力大小、符不符合专业特色,只要有高学历头衔,就能顺利进入大学教师队伍。对于无任何职前经验的新教师而言,其基础知识一般都能达到大学的教学水平,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知识以及实践教学能力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样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的生产活动。究其原因,就是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所致,也就是没能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2)工科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过于理论化,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新引进的教师不及时进行职前的专业课实践培训,直接进入教学授课。要知道这种职前教育是必要的,职前教育能够培养教师的基本素养,获得教师资格和初步的教学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3)专业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过于形式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专业知识和装备不断更新,创新创造不断涌现,专业课教师的水平也要随之而变,不能总是一本书、一叠讲义、一成不变的PPT。目前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针对新入职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局限于行政安排,无特色、无专长、无社会企业实训锻炼等,培训基本流于形式,对于高学历人才资源是无形的消耗。(4)新入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档管理松懈。目前,许多工科院校把引进高学历硕、博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硕、博士招聘作为行政人员的考核指标来衡量。不管用处大小、水平高低、专业是否对口,只要学历高就优先招聘进校,然后放到相应的专业基层,只顾引进,疏于管理。有一些引进的名校高学历人才由于管理不当,专业不能很好地对接,工作时间不长就失去教育教学的信心。(5)工科院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工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特色,应注重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实践素质教育。当前,部分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要是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是缺乏一支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课师资队伍。专业课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工科院校的长期发展。

二、工科院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实践是根本,还因为能力离不开实践。所谓‘离不开’,一是能力一定要在实践中培养形成,二是能力必定是在实践中表现与衡量”。我国各级教育受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历来重理论、轻实践。但是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忽视实践教学其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工科院校必须建立一支实践教学能力强大的师资队伍,否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为了提高专业课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能力,实现工科专业课持续、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工科院校专业课的教师招聘,首要条件是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其次应该考虑长期在企业或者研究院所工作的既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具备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业课教学师资队伍中,尽量避免直接从家门到学校,学校再到学校的高学历硕士博士聘任。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所制定的方法,这些国家要求大学在专业课教师聘任中,必须具有相关专业五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并且定期(五年)去企业实地学习、座谈等继续教育实践培训,认知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所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科大学不会把刚毕业的硕、博士直接补充到专业课师资队伍中,除非硕、博士先前已经有了工矿企业工作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否则原则上不予考虑。工科院校必须建设实践教学能力强大的专业课师资队伍,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很强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快速上手,发挥专业知识能量。(2)完善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将新入职的教师选派到工矿企业里去实践研修、访问交流,为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二是对所有专业课教师进行定期的实践培训,到从事生产的企业里进行磨炼,要本着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目的,踏踏实实地在生产一线学习。三是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实践培训统一化,形成专业课教师培训体系,认真细致地把教育实践培训做到实处。要把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从“一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要做到完整化、系统化、标准化。(3)建立专业课兼职教师引进机制。由于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多,但教师数量增加速度比不上学生扩招的数量,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尤为紧缺。对于专业课师资力量不完备的院校来说,应采用兼职专业课教师授课机制,聘任具有很强专业课教育的专家教授、高学历人才,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壮大专业课的师资队伍,非常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建立健全工科院校专业课师资管理制度。对新入职的教师特别是刚刚步入大学教学岗位的优秀人才,要做好教育教学和师德师风培训,建立新入职教师的档案追踪管理制度,还要做好硕、博士到生产一线实践培训计划,也要对老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进行针对性和多元化的实践培训,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长期化的管理模式。总之,工科院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应该常抓不懈。硕、博士是工科院校不可缺少的有生教学力量,要引导新入职的教师自觉到企业和科研院所磨砺自我,更新提升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动向,让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否则,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质量与实践能力培养将无从谈起。因此,加大教师实践培训与继续教育力度,使工科院校真正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服务于社会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

[2]陈时见,王雪.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与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5,(8):109-112.

[3]杨叔子.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1.

[4]张智钧.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

[5]余承海,干洪.地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误区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4-6.

第7篇

关键词:微课;岗位培训;教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23-05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性分析

微课(Micro-lecture),是目前国内较为新颖的教育技术研究热点,是以“微”为标志的现代传媒技术下的重要概念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进行理解和阐释,因此学术界对微课的定义描述不一。对微课的描述,主要存在以下观点[1]:

黎加厚:“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郑小军: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张一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胡铁生: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和“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生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中国微课大赛: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虽然在微课定义的描述上有差异,但可以看出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点,表现在“以视频为载体,集中反映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技能点,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短小,教学用时短,教学活动完整”六个方面,其特性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短小而具体、用视频媒体呈现、结构良好”三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有力实践。因此,微课可以这样描述:微课是就单一的知识点或者技能点进行精心地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视频媒体直观呈现,以使学习者在教学中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以达到快速掌握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目的。

二、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思想

传统教材的建设往往以学科为本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注度较低,教育以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为主。以微课作为方式方法建设教材,关注的是岗位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其教材建设追求的是理论的应用性和岗位实践的操作性,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关注度较高,教育以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和发展为主,符合岗位培训目的。而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往往由具体的行为来表现和呈现,因此,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应变学科体系的建设为行动体系的建设。由于行动体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构成,培训教材是以微课作为方式方法,因此,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可用微课呈现,若干具体行动构成的一个完整行动可看作由多个微课组成的一个教学微单元,若干教学微单元组成基于微课的培训教材,如表1。

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思想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一个教学微单元而言,内容单一具体,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编制起来较为快速,若增加了新设备,增添了新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使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快速转化为教学内容,进入教材和课堂,满足培训教学中应急响应的需要。二是以微课作为教学形式和资源呈现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其时间短的特点,使得媒体较为容易编辑制作。三是以微课作为媒体资源的教学,时间较短,能够有效保持培训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教学内容突出。

每一个教学微单元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次微课也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首创“一分钟的微视频”课程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认为,在微课中,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另外,要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微课类型、微课脚本设计、微课制作准备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前期设计,以保证教材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教材建设方法

按照教材建设思想和结构设计,教材由若干教学微单元构成,教学微单元由若干微课构成,因此教材建设需要关注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和基于微课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

1.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

基于教学微单元的教材内容编制方法可依据表2模式实施。

根据表2,教材建设可按照以下十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岗位工作对应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情况,将必需具备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细致地设计、划分和规整梳理,形成若干个教学微单元。按照从急需到一般、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将若干教学微单元进行顺序排列。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微单元知识和技能,编制出较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将每个教学微单元的编号、名称和教学目标添加至“教学微单元”栏目中。

第二步,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微单元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按照知识点和能力点,对教学微单元进行细致划分,划分成多个微课。按照从急需到一般、从重要到一般的原则,对微课进行顺序排列,连同编号和教学标题依次添加至表格相应栏目中。

第三步,认真分析每一次微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编制出具体明确且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将编制的教学目标添加至微课的“教学目标”栏目中。

第四步,依据微课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每一次微课的岗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岗位理论知识合理贯穿或者融汇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编制中,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将编制的教学内容添加至“教学内容”栏目中。

第五步,为突出岗位培训的实战性,对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尽量使教学环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将设计的教学环境添加至“教学环境”栏目中。

第六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确定微课类型。将确定的微课类型添加至“微课类型”栏目中。

第七步,根据微课类型特点,对微课进行精心的脚本设计。脚本如同电影中的剧本,需要精心构思和设计,一般需要单独编制,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编制完成的脚本设计文件添加至“微课脚本设计”栏目中。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第八步,根据微课脚本设计,对微课的制作进行前期准备。将要做的准备工作添加至“制作准备”栏目中。

第九步,结合前期准备,对微课进行制作。包括素材的搜集、处理与制作,多媒体信息的合成等。由于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制作完成的微课文件添加至“微课制作”栏目中。微课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第十步,针对微课内容,编制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考题与操作题。将编制出的思考题与操作题添加到“思考题与操作题”栏目中。

第十一步,根据通用教材的格式设置,以及艺术字、插图等媒体信息的优势,制定出详细而又明确的教材编制格式要求。

第十二步,根据表2中构建好的教学微单元、微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考题与操作题等内容,按照教材编制的格式要求,利用Word软件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文字教材。

第十三步,按照文字教材结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Flash等多媒体合成软件,将表2“微课制作”栏目中的视频文件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微课的岗位培训电教教材。

2.基于微课的教材内容呈现方法

教学微单元包括名称和教学目标两个要素,微课主要包括教学标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微课类型、微课脚本设计、制作准备、微课制作八个要素。根据教材构建思想,教材内容由行动体系构成,而行动体系由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构成。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需要关注以下九个方面的编制方法和要求:

一是微单元名称的编制要求。一个微单元通常包含多个微课,因此,微单元名称应该是该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向学生指明学习的内容或者范围。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微单元要表现的特定内容,力求简洁、高度浓缩。比如焊接冷裂纹试验方法。

二是教学标题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精炼、最简洁的词语经逻辑组合表达教学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可将教学要进行的行为或途径契入标题,关注行为方式的表达:采用动宾式结构描述,强调做什么,比如,话说网络安全。采用提问式结构描述,强调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使用数字万用表?采用主谓宾式结构描述,强调具体某一件事,比如,焊接钢管的螺纹连接方法。采用问答式结构,强调某事及解决该事情的方法,比如,什么仪表既能测电压又能测电流和电阻?万用表。

三是教学目标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后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者效果的描述。对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描述,通常采用可观察、可检验、可操作的句子,使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来陈述或描述。可从三个要素考虑进行编制:一是行为。指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够做什么,能够有什么样的行为变化。比如:柱型散热器组对。二是条件。指明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环境或条件因素。比如:两人一组,在20分钟之内完成10片柱型散热器组对。三是标准。指明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比如:散热器单组水压试验合格。这样,由以上三个要素构成的教学目标举例就是:两人一组,在20分钟之内完成10片柱型散热器组对,散热器单组水压试验合格。

四是教学内容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编制要突出岗位操作技能,用于指导操作的岗位理论知识是合理贯穿或者融汇到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中的,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聚集岗位操作技能,以岗位操作技能的操作方法为主线进行内容描述,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第二,关注岗位理论知识,将岗位理论知识点恰当地贯穿到操作技能的内容之中,解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第三,强调岗位操作注意事项,将完成操作特别注意的或者需要说明的事项,恰当融入到操作过程当中,或者作为强调内容附于操作过程之后,解决“不应或不该发生”的问题。微课“结构良好”的特性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有序性和完整性,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编制,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快速引题。快速引入微课题目,使学生知道马上要学习什么,并能够迅速产生兴趣。该部分描述上要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内容上力求简洁明了。若朗读这段内容,时间可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第二,清晰而简练地表达教学内容。按照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阐述。阐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主线要明确,内容要简洁且客观准确,能使用句子的不使用段落,能使用词语的不使用句子,能使用一个字表达的就不使用词语。语言上也力求通俗易懂,语句最好朗朗上口。若朗读这段内容,最长时间应控制在八分钟以内。第三,干练收尾。教学内容表述完要迅速进行总结,总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要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若朗读这段内容,时间可控制在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总之,按照黎加厚教授观点,教学内容的用时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五是教学环境的编制要求。要明确地列出传统教室、真实场地、模拟真实场地三种教学环境中的某一种环境,列出教室应具有的条件,场地的位置和应具有的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列出教学中所需教具准备等。

六是微课类型的编制要求。微课根据展示形式划分,分为录制屏幕式、实景拍摄式、动画虚拟式三种类型。微课类型的编制要求,就是要列出每一次微课的具体类型。微课类型可从以上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一次微课一般只对应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给教学的创新性赋予开拓的空间。比如“管道工识图基本知识”微课,微课类型可设置为:录制屏幕式。

七是微课脚本设计的编制方法和要求。微课脚本是制作微课的基础和前提。一部完整的微课脚本,可以使教师(制作人)有步骤地、较为轻松顺利地制作出一节微课。微课脚本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微课类型,对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构思、设计和编制。微课脚本设计可参考表3和表4的微课脚本设计模板进行编制。

模板中的“微课名称”,是指表2中微课对应的教学标题,“内容”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小片段内容,“画面”是指小片段内容的媒体表现,“景别”是指画面主体占画面空间大小的描述,“教学反思”是指教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设计的表格文件要进行单独保存,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可采用“微单元X_微课X_文件名.文件扩展名”的形式呈现,比如“微单元1_微课1_神奇的蒙版脚本设计.doc”,便于对微课的教学支持资源进行有序整合。

八是制作准备的编制要求。制作准备是根据微课脚本设计对微课制作进行的前期准备。对于录制屏幕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和恰当的媒体素材,制作出精美的PPT课件;对于实景拍摄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进行视频画面的拍摄,收集有价值的视频素材;对于动画虚拟式微课,需要依据微课脚本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能够反映真实情境的虚拟动画素材。由于媒体素材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已准备好的媒体素材文件添加至栏目中。素材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

九是微课制作的编制要求。微课制作是对已准备好的媒体素材,按照声画同步的基本要求,进行再创作,生成微课文件。由于微课制作过程更加繁琐复杂,因此在该栏目中不需进行过程描述,但要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视频文件添加至“微课制作”栏目中。微课文件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扩展名,可采用“微单元X_微课X_文件名.文件扩展名”的形式呈现,比如“微单元1_微课6_冒泡排序法.mp4”,便于对微课进行后期整合,使生成的电教教材中的微课有顺序地排列。

第8篇

关键词: 培训与开发 课程建设 教学框架

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高校必须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华南农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材料及各种素材联系起来,熟练运用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技巧开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简洁明了的培训课程,并掌握培训项目的管理要点,具备能够进行培训项目运作的实操能力,以胜任企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培训项目设计涉及战略性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转化、课程设计、培训评估、培训方法等多方面知识的运用,是《培训与开发》课程实务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因此,《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以培训项目设计为主,并由学生以小组方式提交项目设计报告。

一、课程要求

课程实践采取组织模拟与角色扮演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每个小组最终开发出实用、可行的培训项目。本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对公司培训部进行模拟,即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7人,按照民主原则选出小组组长,由组长担任培训部经理角色,并安排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之后,要求各组学生自行创设一个情境,按照情境开发培训项目,并提交项目计划案。对计划案要求包含培训背景、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等内容,并且提供需求评估、课程设置、培训模式、培训技术,以及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子方案。为了提高培训项目设计质量,在开发过程中带领学生进入著名公司培训部参观,并要求资深培训经理向学生讲解培训实践。通过这些手段,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起到提高学生开发培训项目兴趣的作用。

二、课程考核

为了检查课程目标是否实现,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并帮助学生完善培训项目设计方案,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是在各组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报告后,要求小组长向全体同学报告本小组的成果。考核的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即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分别占总分的40%和60%。考核的一级指标包括需求评估、培训转化、课程设计与培训管理、培训评估和现场问答等几个方面,其中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包含多个二级指标(见表1)。作为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方案来说,课程考核指标中的每个一级指标都不可或缺。各指标的考核要点如下:

1.对于需求评估,要求学生提交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主要考核以下几点:(1)是否按照战略导向,管理者、同事和雇员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培训资源等方面进行组织分析;(2)是否按照个体特征、工作输入、工作输出、工作结果和工作反馈进行人员分析;(3)是否按照工作活动,知识、技术、能力、个人才能及工作条件进行任务分析。

2.对于培训转化,主要考核培训转化理论的运用能力与培训环境营造能力,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设计的培训项目希望学员获得封闭性技能还是开放性技能,相应地是运用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还是认知转化理论?(2)如何处理时间压力、设备、预算等问题?(3)如何争取管理层和同事的支持?

3.对于课程设计与培训管理,主要考核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计是否是模块化设计,是否合理?(2)培训场地如何选择,是室外还是室内,如果是室内,桌椅如何摆放?(3)是否按照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是采用演示法还是传递法,抑或基于新技术的培训方法?

4.对于培训评估,要求学生提交评估框架、相关调查表和访谈提纲,主要考核以下几点:(1)是否按照培训实际在反应成果、认知成果、行为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和投资回报率中选择合适的培训成果?(2)评估方案设计时,通过何种方法规避信度和效度威胁?

三、教学效果

在《培训与开发》实践课程结课后,学生对本教师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对“注重实验技能培养”的满意度为91.935%;对“内容设计合理,讲解清晰,操作规范”的满意度为92.097%;对“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满意度为93.226%;对“教学组织手段灵活、多样、有效,教学秩序好”的满意度为91.774%;对“通过该课程学习,我觉得有收获”的满意度为90.806%。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课程教学比较认可,实现了预期目标。

四、结语

培训与开发日益成为公司创造价值与成功应对竞争挑战活动的关键要素,培训与开发活动正成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其必须深入理解培训与开发的原理与应用方法。在培训与开发理论指导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需求评估、培训转化、课程设计与培训管理、培训评估在内的培训项目设计实践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培训理念,并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本研究提出的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雷蒙德・诺伊,著.徐芳,邵晨,译.雇员培训与开发(第6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第9篇

关键词:数控铣床 课程建设 职教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1-02

我校地处金秀县,这里也是瑶族自治州,丰裕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践行地方职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动需要,我校结合所在地区旅游工艺品广受欢迎并销路畅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开设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

1 课程模式设计

1.1 专业与产业对接

近些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社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而数控铣床专业的学习,不需要过深的理论基础,只要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当前,机械制造厂的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基本工资都在3000元/月左右,如果学生通过在校专业课程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毕业后从事这一行业,并且,伴随着经验的累积,技术的提升,收入达到8000元/月以上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就实现了本课程以“扶贫”为初期目标的设计要求。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能是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此专业与数控加工产业实现对接,既产业发展决定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专家预言:21世纪是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机械制造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有数控技术相关理论基础,并且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数控人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蓝领层,也就是数控操作技术工人,要求其要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穰,可以熟练的进行机床的操作,懂机床维修,技术要领;第二层为灰领层,也就是数控编程人员与专业机床维修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第三层为金领层,是指精通数控机床实现原理、可以独立进行编程与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中职院校来讲,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蓝领层次,还要为学生打下可以成长为灰领层技术人员的基础。因此,我校数控铣床专业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其中包括中职数学、语文、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开设了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以及数控机床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采用校内集中实践的方式,开设了量具使用、铣床操作、绘图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除了要考虑社会需求外,更重要的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要渗透数控铣床操作工人的职业标准。我国颁布的《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数控车职业功能与工作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职业功能主要分为加工准备、数控编程、数控车床操作、零件加工以及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五个方面。每一类型的职业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数控车床操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操作面板、程序输入与编辑、对刀、程序调试与运行几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思路。

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于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传授专业技能,就要求执教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既理论知识,也懂操作技能,那么,就要将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为了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校采取了三种措施:第一,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聘请了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第二,学习场所由教室变车间。让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第三,企业实践为补充。一个学期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去实践,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真正的操作技术要领。

2 在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加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工艺品的创新

数控铣床技术加工的典型零件有行轴、套类零件、盘类、支架类零件、普通三角螺纹、锥螺纹、内径槽、外径槽和端面槽的加工以及孔加工等。作为数控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应该熟练掌握以上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然而,这些都是普通数控铣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我校所在地区金秀县而言,旅游业发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销路旺盛,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我们就积极的探讨如何使用数控铣床生产出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些旅游工艺品以数控铣床为加工工具,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为目标,以机械加工与旅游产品二者完美整合为特点,开创我县数控铣床制造业发展的途径。将民族工艺品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我校是通过举办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大赛实现的,让学生突破创新,努力将自己掌握的数控车床技术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生产出有创意、有想法,民族气息浓厚的艺术品。民族工艺品研究与数控铣床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拓宽专业发展的思路,创新专业发展方向,融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它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民族工艺品研究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然而,这条道路却是职业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并且让工艺产品含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手工产品的批量生产,都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向前的动力。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专门进行数控铣床的专业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结合点所在,顺藤摸瓜,找出实现这一想法的途径;第二,在专业建设期间,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集合大家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特殊产品的生产;第三,边摸索,边实践。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借鉴其他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专业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使这一举措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扶贫的意义。

3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职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希望学生走出校门,跨入厂门,不需要在企业有什么过渡期与适用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在深入研究企业用人要求后,采用了三项措施。

3.1 车间与教室合一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在校内车间内完成的。校内车间不仅模拟了企业车间环境,还提供了数控铣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在车间在进行实践,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有了预期的心理准备,又学习到了企业工作中最需要的操作技能。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既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功能,又实现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消化吸引,并接着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的要求。车间与教室合一是数控铣床专业特色所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操作技能,如果只在教室内进行理论传授那就是纸上谈兵,如果只在车间在进行实践那就是没地基盖高楼。将车间与教室合二为一,就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师傅与教师合一

教师在数控人才的培养上,扮演着两个角色,其一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其二就是传授学生操作技能的师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应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从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将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可以将技能要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然而,师傅与教师两个角色的扮演还涉及到不同情感知识的传递,不同学业情绪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有“师徒如父子”之说,手把手的传授操作技能,以师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会让学生感受到另一种学习体验,心情更轻松,内心更契合,这就会将教师身份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些隔膜消除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效率。

3.3 学徒与学生合一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与提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自身的职业成长。学徒的学习重心在操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重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绝对,只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定位这两种身份,并且将两种类型的学习区分对待,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学业甚至未来的职业成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必须有技术,但是,如果想要拥有超人的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车间内当学徒,将教师当师傅,他会重点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室内当学生,将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可以让学生头脑与身心发生变化,有利于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掌握。同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课与理论课程分别进行考核,两种成绩都要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都达到课程要求标准。

4 结语

我校开设的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型”职教模式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专业建设,进行课程研究与设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切不可盲目追风,照搬其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已的想法,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伟美,黄华.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116-117.

[2] 彭伟健.培养数控专业实用型操作人才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27):9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