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11:22:46
导语:在电力行业领导履职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贷支持;特色产业链;信贷有效需求: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56-04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现阶段金融服务的渠道和特征看,金融信贷支持仍是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主要方式,而实体经济的客观载体则是地方各类企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为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点就应集中在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等领域。
一、朔州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发展状况
朔州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乳品、陶瓷四大传统支持产业和以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化为目标的新兴产业链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方面,煤炭产业占绝对支柱地位,2012年,全市共生产原煤20691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三,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在70%到80%之间。全市共有发电企业18家,总装机容量783.1万千瓦,其中煤矸石、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22万千瓦,占41%。2012年,朔州市电力行业共发电264亿度,发电量名列全国第一。全市共有陶瓷生产企业51家,2012年生产日用陶瓷6.06亿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占山西省总产量的80%,成为全国重要的日用瓷工业基地。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乳品企业9户,拥有44条液态奶生产线,生产能力近50万吨。2012年全市乳制品产量完成26万吨,完成工业增加4.46亿元。在新兴产业链方面,朔州市紧抓被确定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一省内独有政策机遇,依托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打造了粉煤灰一氧化铝一铝制品、煤一煤矸石一新材料等6条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目前,已建成朔州市神头粉煤灰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启动建设了金海洋“双500亿”循环工业园区、平朔“双千亿’’循环工业园区等多个新型工业基地。2012年。全市支柱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5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98.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6.9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对接效益分析
(一)信贷支持支柱产业总体状况
近年来,朔州市金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1.2亿元,比年初增加109.5亿元,增长40.3%,增速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在信贷资金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朔州市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支柱产业,始终保持对辖内大中型企业的合理信贷规模,且在利率政策方面有所倾斜。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朔州市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为240.5亿元,比年初增加43.67亿元,占全市企业贷款总余额的63.0%。投放支柱产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3%,低于全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3个百分点。
(二)信贷支持特色产业链的创新做法
1.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一是发挥再贷款政策的导向作用。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创新贷款模式,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农业循环产业信贷投入,尽力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2013年1-5月,已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26亿元,直接带动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入支农资金达35亿元,有效支持了本地特色农产品、农业经济园区的大力发展。二是完善贴现和再贴现管理,在积极稳妥地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提高银行本地企业票据贴现贷款的同时,畅通再贴现业务通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5月,已累计发放再贴现11925万元,有效支持了涉农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循环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利率市场化建设,充分发挥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优势,引导银行机构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利率手段,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利率。对发展循环产业和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企业,适当扩大贷款利率下浮水平,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2.加大创新,鼎立助推工业园区建设。2012年,朔州市循环工业园区内项目和企业获得贷款支持63.75亿元,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64.77%,工业园区中有40%的项目得到了贷款支持,为确保经济转型资金需求足额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全市各银行业机构积极运用新的融资产品支持循环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2012年,辖内交通银行发展煤炭企业循环产业大型设备融资租赁业务9.4亿元,招商银行发展黄金租赁业务0.3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发展国内保理业务余额达到9.8亿元,较年初增加5.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循环工业园区内企业发展:部分银行机构发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增强,已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同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步伐加快,辖区山阴县作为全省首家资本市场试点准备筹建私募股权基金,加大对循环产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上市工作推动机制逐步完善,三元碳素、诺成制药、古城乳业和玉龙集团上市融资步伐加快,目前,三元碳素上市融资和山阴县筹建私募股权基金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3.不断掀起银企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为了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导向效果,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帮助银企获取更多合作共赢商机,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主动在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先后开拓了多个银企合作的新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1月,人民银行与市金融办联合牵头举办了“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银企对接会,落实贷款14.35亿元。2012年6月份,人民银行朔州中支又牵头举办了朔州市银保企洽谈会,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16家企业共获得2.08亿元贷款授信额度。2013年4月,人民银行、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组织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辖区农业大县应县重点项目进行对接。达成了9亿多元的贷款意向。
4.引导并有效利用民间和外部资金满足区域经济需求。一是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积极发挥其积聚民间资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规范民间借贷利率的重要作用。截止到2013年5月,全市已成立小额贷款公司73家,注册资金41.14亿元,贷款余额达32.69亿元,较年初增加1.53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为辖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通道。二是加强诚信建设。吸引域外金融支持当地经济。近年来,包括朔州市政府、人民银行以及相关部门立足实际,积极作为,高效履职,多方推动,精心培育,在优化金融生态上着力,在打造诚信朔州上落脚,推动形成了区域“金融洼地”,吸引了大量异地信贷资金注入朔州,为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朔州市内企业异地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00多亿元,其中60%支持了全市循环产业发展。
三、金融支持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
(一)对信贷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
当前,对信贷资源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主体对有效性的把握不准上,一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与信贷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普遍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明显。在经济上行时,过分依靠高杠杆率操作,依赖银行信贷资金,导致信贷资源“脱实向虚”。在经济下行时,极易诱发资金链断裂,出现链式反应,最终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二是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特性影响信贷资源投放的科学性。在风险和逐利的双重作用下,受煤炭行业不景气影响,银行将重新划分其优质客户圈,可能限制原有优质企业,如煤炭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信贷额度,或者直接提高其融资利率,造成部分支柱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可用资金减少。据笔者调研,目前,辖内部分支柱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均成本在15%左右,大约较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三是粗放式的政府管理行为助推了虚假需求的出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资源的占有量。因此,金融资源成了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并积极介入金融资源的配置中,采取不同手段干预本地商业银行,以帮助政府重点项目或企业获取金融资源,至于企业是否真正需要这些金融资源以及这些金融资源投放到这些企业后所能带来的效益,地方政府并不十分关心。与此同时,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可能由于没有获取政府支持而陷入融资困境。这种错位的引导不仅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二)金融改革依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一是新型金融组织同质化倾向值得关注。近年来,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几年发展,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明显提升。但是。这些机构经营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应引起重视,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上偏好县城以上的城市区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趋同,业务流程方面也存在趋同,这与新型金融机构设立的初衷出现了偏差。例如:部分设立的村镇银行完全照搬农村信用社模式,在信贷结构和发展方向上与农村信用社逐渐趋同,二者很可能从互补关系发展到竞争关系。二是金融机构实际创新效率有待提高。金融创新的目的,本来是为银行增加收入、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是为不断满足广大企业和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但国内一些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而忽视了盈利能力的提高,在创新过程中只求规模不讲效益,一味求“新”求“鲜”,致使一些创新活动表面上红红火火,但实际上赚了吆喝赔了钱。例如:朔州市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把成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一种创新,把其放在宣传金融创新的显著位置。但据部分中小企业反映,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除了集中受理中小企业贷款外,在企业最关心的业务准入门槛、受理进度和贷款利率等多个方面都没有比其他贷款业务有明显的创新之处。这种只注重外壳的金融创新,对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实体经济潜在风险凸显新特征
一是产业链下游风险向上游延伸。以煤炭行业为例,风险从煤炭产业链的销售末端传递至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上游,同时还影响着像煤化工等新型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另外,建筑行业的下游客户,受我国房地产调控影响,普遍出现资金紧张现象,风险亦逐渐传递至新型材料生产商,这将给正在起步中的朔州循环经济带来致命打击。二是中小企业风险向大中型企业扩散。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中小企业受资金成本和市场饱和的双重约束,频频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倒闭现象。而大型企业亦难受成本和市场的压力,出现市场萎缩和成本上升风险,最后可能演变成行业风险。三是支柱产业将面临重新洗牌风险。随着国家新能源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朔州传统支柱产业火电项目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火电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淘汰风险,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煤炭行业等相关行业也将面临调整,朔州整个支柱产业结构很可能发生变化,不可控风险因素将增多。
四、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
(一)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解决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一是深入学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当前,朔州市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信贷适度增长是支持实体经济较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重点做好金融风险的“监测——报告——提示”制度。二是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调整结构、扩宽渠道”的原则,加大朔州市综改试验项目建设。并针对当前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应在充分调研企业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具有发展前景、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的领域。对产能过剩、同质化、高能耗的企业应遵行自然法则,确保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的真实有效需求。
(二)发挥政策的联动效应,积极培育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区域政策的联动作用,全方位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政策支持同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没有任何一项政策可以起到单独决定作用,货币政策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土地政策的联动作用,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联合小组的建设,谋划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培育、引导实体经济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道路。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发展观念,走向集约式的发展道路;其次,是要提升广大中小企业主的自身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发展观,提供中小企业自身的活血、造血能力。只有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做到实处,政策支持才显得药到病除,否则便是风险扩散的助手。
(三)鼓励工作和金融产品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
一是加强监测,掌握市场需求和融资结构。社会融资规模是继货币供应量后又一重要指标。能更好的反映区域的资金状况和使用效率,已经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继续探索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提高创新力度,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二是继续创新发展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立足地方实际,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设计出适应企业、居民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实行差别化服务;注重自身特色发展领域,要建立相应的品牌优势,倡导自主原创性金融创新,兼顾借鉴吸纳性金融服务创新,从本地市场环境、目标客户特征和需求出发,开发有本行特色、符合自身经营特点和长期发展目标的金融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