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时间:2022-06-16 21:59:22

导语:在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第1篇

一、 关注教师实践需求,探索新的工作路径

在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基层农广校还需开设、开发哪些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农村成人教育过程中,农广校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培训的实效……这些是在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深有关,与部分学校未运用好课题研究有关。实际上,农广校教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惑,在提升个人职业能力方面也有需求。为此,基层农广校需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力求寻找到突破口。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可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形成高屋建瓴的认识,还可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课题研究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

课题研究是为教学培训实践服务的。设计调研问题、发放调研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报告等环节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课题负责人可结合成员的特点与能力,适时分配任务、适时指导。比如,指导大家利用调查的数据,撰写子课题项目的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子课题研究的问题更具体,撰写论文更具针对性,尽管题目“小”,但内容要“精”,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或推广价值。

(二)课题研究以持续推进工作为重点

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能让大家走形式,而是要通过发现问题、理性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提高课题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并且为持续开展课题研究与推进工作积累经验。

以“生态观光农业培训方式改革与课程开发”课题为例,门头沟农广校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中得知培训对象的受教育状况、从事的岗位工作、技能提升需求、学习能力状况、培训的满意度、对新一轮培训的需求等信息,结合对培训对象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报告客观地反映出以往培训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题组成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辨过程,从工作总结的思考方式转变到理性辨析,使教师对工作实践有了新的认识,实现了从“埋头工作”到“科学工作”的提升。课题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还获得了市级、区级奖项。课题组成员还开发出一本教材――《休闲农业设计与经营》(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教材),获得了北京市农广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

借助课题研究,教师拓宽了改进工作的思路,找到解决难题的新办法。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得到发掘,大家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动性也高涨起来,为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二、 关注教师专业需求,练就教师专业发展硬功夫

课题研究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提高教学培训实效的同时,还能提升农广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基层农广校要关注教师专业需求,帮助教师练就专业发展的硬功夫。课题组负责人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帮助课题组成员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与提升,让大家在深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收获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一)让教师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透过课题看课题,教师可透过课题预测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景。教师改变了参与课题研究的观念,就会产生从“心动”到“行动”的强烈愿望。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更要尽量把眼光放长远,把视野放开阔,解析课题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尽可能地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例如,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学习资源开发”课题中,门头沟农广校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礼仪实务”的同时,想到策划制作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视频。

基层农广校教师持续参与课题研究,可使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学历教育使用的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教师的专业积淀日益丰厚,教学方式将发生转变,“线上”培训与“线下”指У慕岷希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多样化需求也将得到满足。

(二)让教师发掘个人专业发展的潜质,拓宽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的能力各不相同,课题负责人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势与闪光点,引导大家“扬长避短”,发掘出各自的潜能和价值。

例如,“学习资源开发”课题组在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子课题项目过程中,将其“分解”为三个相关联的内容:开发礼仪实务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礼仪实务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与使用;礼仪实务课题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擅长教学实践的教师参与教学视频的录制,文字功底好的教师参与论文撰写,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大家各尽所能,朝着开发学习资源的方向努力。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预期效果得到兼顾,研究成果呈现出了多层次性,避免了单一化。每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工作价值得到了体现,教师从中也体验到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就感。

三、 关注教师心理需求,注入教师发展的新动力

教师们关注课题研究的成果,更在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实际上,研究能力、文字功底较弱的教师往往缺乏自信。为此,课题负责人要多关注课题组成员的心理需求,激发大家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调动教师完成课题任务的积极性,为教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基层农广校要在课题研究前进行客观地分析,要让大家对参与课题有所期待,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搭建必要的平台。

(一)及时关注,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

参与课题研究时,个别教师常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行尝试。有时他们能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但在推进研究时缺乏思路;有时还会因不能马上看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学校可聘请相关领导或有经验的教师做课题指导或顾问,让课题组成员从心理上觉得有底。课题组成员期待指导老师能做到给大家信心与示范,带着大家一起干。

建立相应的指导机制,如指导老师“手把手”地教经验不足的课题组成员如何设计调研问卷,教给大家一些数据统计的常识与技巧,指导写作功底弱的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等。当课题组成员在心理上得到被尊重的满足感与信任感后,将会冲淡畏难情绪,产生参与课题的持续动力。

(二)适时指导,搭建教师自信成长的平台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人才 职业教育 人才需求 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农村人才。农村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建设等密切相关,是培养农村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起关键作用,为有效实施“新农村”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人才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人才开发步伐加快,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其中有些行业、学科的专门人才缺乏程度更为突出,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并且农村人才质量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统计,我国有579.1万农村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农村各类人才总量占农村人口总量的比例小。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且多数是通过自学成才,接受正规的培训少,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工作中凭经验多,靠科学知识少,限制了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这些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荷兰农民90%以上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德国农民70%以上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另外,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农民,他们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果断作出决策,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产业化农业、都市农业等都需要创新型农村人才的探索、创新和发展。而我国农村创新型人力资源占总数不足1%,这反映了我国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匮乏程度。

我国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较突出,因此,构建合理的农村人才结构是保障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类农村人才,包括实用人才、专业人才等,实用人才如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经营创业型、转移输出型、技能推广型、传统工艺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专业人才涉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农业、规划、法律等领域。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进行了农村人才现状调查发现,种植、养殖人才所占比重较大,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较小。从事加工方面人才有所增加,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农村专业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领域,缺乏环境保护、规划、法律方面的人才。我国农村人才结构的不科学与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高素质农村人才开发与培养是现在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些重要论述都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与农民教育的重视,也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1 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人才。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各类农村人才,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各类农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农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求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执业资格。这与我国农村人才总量不足,质量偏低形成对比。面对农村人才的缺乏,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就需要向农村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向农村延伸,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0笔者调查发现,农民急需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的科学指导,同时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并服务农村这个大市场,为农村培养大量的各领域的人才,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质量较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缺乏对农民实施系统的教育与培训是其主要原因。日本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做振兴农村和农业、扭转农业地位下降的根本措施;丹麦建立了面向千家万户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可以为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近年来,农业部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旨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科学种养水平。截止到2009年底,中央财政对于包括“阳光工程”在内的农民累计安排专项补助资金51.5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247万人,已形成专业农民、产业工人、创业农民和科学素质提升相互补充、四位一体的培训格局。

三、基于农村人才开发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 强化面向农村的服务意识。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而要将面向“三农”落到实处,化作农村职业教育自觉的行为,就必须不断强化面向农村的服务意识。职业教育必须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多种类、高层次农村人才,也要为农村人才的开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中职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灵活多样,服务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明显加强,为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继续深化改革,要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注重实效。培养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农业中专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加自主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搞好科技下乡与支教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制度,形成激励与制约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和优势,将办学的重心下移到广大农村,启动“大学生村官”等培训工程,与农村生产一线部门联合办学,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人才。同时围绕农村各项事业,因地制宜,为农民提供各种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面对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开发的需求,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观念,注重提高学生各项素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技能型农村人才。首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对此,职业教育应该走出应试教育和盲目就业的误区,一方面为了应对考试,忽视基本农村实用技能的教学;一方面忽视基本的专业教学,缩短学制,盲目就业,使得职校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对此,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既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又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切忌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其次,根据农村人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职业教育面向农村,为新农村服务,如何设置适合农村人才需求的专业是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设置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性,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分析当地的农村人才需求的种类、数量、结构特征等,灵活设置专业。

笔者调查发现,黑龙江省依安县农村人才需求总量较大,特别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另外,对于教育、法律、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当地的职业教育学校应根据这种需求结构灵活设置相关专业。因此,职业教育应积极走出校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劳动就业市场进行研究论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受教育者的生产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当向非农产业延伸,适当地增加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培养能生产、会经营、善组织、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专业设备教学硬件建设,真正让学生在所学专业中业有所专。再次,加强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能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有效提高,应全面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有效地加强实践教学,必须把学生的操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形成制度,强化“双师”素质,且具备更强、更高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农村实用技能的提高。积极与农村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革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农村各项实践活动,切实掌握农村实用技能,使其成为真正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

第3篇

关键词: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07-02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1]。近年来,福建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开展以农业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农业专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阳光工程”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阳光工程”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根据工作实践,笔者对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为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提供理论参考。

1 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根据国家政策,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例如,2013年福建省阳光工程计划培训4.27万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0.7万人(其中:农村经营型人才400人)、农业创业培训0.11万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3.46万人。

2 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存在问题

2.1 基层政府重视不够 近年来,中央政府和福建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投入也逐年加大。但个别乡镇、培训院校和合作企业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安排农业农村工作时,把农民科技培训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当作软指标来抓[2-3]。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制定农业农村工作计划时,重视经济工作,忽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重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提升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访谈了几位闽侯县的乡镇公务员,他们认为进行农民科技教育不容易看出成效,就是做得再好,上级领导也未必能看到,也许会出力不讨好,不如抓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见效快。虽然这些认识并不能代表福建省全部乡镇的心声,但是也反应了部分乡镇的心态。

2.2 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 调研表明,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主体,有着结构、层次、类型、需求上的差异。因此,“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内容安排也就很难满足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培训的需求。也就是说,培训内容对不同的培训主体的“口味”不够对味,或“重”或“轻”,这就造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二是由于经过连续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批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女性出外打工。留下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呈“三化”人员。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接受兴趣较差,对知识的需求标准也很低,且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吸纳力差,需求欲、兴趣欲消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组织农民培训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2.3 培训项目验收难度大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促农增收问题出台了多项举措,并积极探索和大力开展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政策保障不断完善。然而受培训机构、培训组织单位和培训对象的穿插重叠,农民流动性大和自主性不强等因素影响,给培训工作的的验收程序带来极大不便。

2.4 教育培训内容苦涩难懂 目前,福建省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文盲占5.5%,小学文化程度占36.6%,初中文化程度占44.9%、高中文化程度占11.3%,大专及以上占1.7%。从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主体,大专及以上文(下转37页)(上接7页)化程度的偏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厦门市,占3.1%,最低的是漳州市,仅占1.1%。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部分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苦涩难懂,专业术语和深奥的理论知识过多,而现场演示和实践过少,导致农民对培训内容难以消化,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

3 福建省“阳光工程”培训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办要加强对“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福建省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示范方内的从业农民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各地要加强与农业局的沟通,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各项目县(市、区)农办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阳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农办要会同财政部门,通过电话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监管,确保培训项目规范实施。对培训进展缓慢、管理不力的培训机构,县(市、区)农办要及时调整其培训任务,并报省农办备案。省农办将根据当年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工作监管、资金使用、信息报送、制度建设、培训方式创新等情况,对各项目县(市、区)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工作进行验收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下年度任务安排的重要依据,引导培训资金和任务向监管有力、实施效果良好的地区倾斜。

3.2 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 针对福建省农村留守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的现实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实现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通过教育宣传,可以使农民克服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学习掌握现代市场科学意识,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农民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途径,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热情,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学习运用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督促学习变为农民自主学习。福建省农民科技培训应建立起约束机制,制定激励农村成人积极参加学习的导向政策,通过立法推行实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促进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重视、关心、支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持之以恒,农业科技培训才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3.3 创新培训模式 一要创新技术培训办法。要以田间地块现场技术培训为主,采取县、乡镇、村联合,直接到重点村和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农民需要开展订单培训、专业培训,使农户能够当场听得懂,回去做得来。二要创新样板示范模式。要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业主开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实现科研、示范、推广三者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的同步提高。三要创新技术资料印制。要将印发到户的资料进行“技术翻译”,把一些专业术语、计量单位等翻印成广大群众易懂、易记的“傻瓜”技术便于农民在实际中操作。四要创新服务体制机制。要通过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农情信息网、农业科技110,信息栏等手段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技术服务,实行“科技人员+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协会能够做到信息共享、技术共用、市场共占、利益共沾。

参考文献

[1]张俊霞.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J].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2]张娜 县域农民科技培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崔海浪.昆明市五华区农民科技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4]林丽翩,梁茂东.莆田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模式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614-561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资金;征管机制

2009年l2月,湖北省南漳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之一、襄樊市仅此一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自开展新型农保工作以来,截至2010年2月1013,短短1个月的时间,该县已参保80567户,占农业总户数110263户的73%;已参保169024人,占适龄应参保283664人的60%,全县11镇(区),城关、清河、李庙三镇(区)的参保人数覆盖面最广,基金征收进度最高,均达到镇(区)应参保人数的70%以上;同时,全县为40595名60周岁以上人员发放1—2月基础养老金待遇446.545万元,占老龄人员50058人的81%。

一、基金筹集及管理模式

一是推行目标。根据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安排下,该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收试点工作于2010年元月8日启动,11镇(区)财经所协同工作队有序展开、分工合作、强力推进,遵循“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按照“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目标,个人缴费越多,缴费年限越长,将来领取的养老金越高。如果按最低标准缴费,达到15年以上,将来每年最低可领取790元以上的养老金。

二是基金筹集。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1)个人缴费。以农户家庭为参保单位,缴费标准现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参保档次缴费,多缴多得,一年一次性缴纳。(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要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3)政府补贴。政府对参保人缴费每人每年给予30元补贴(省政府补贴20元,县政府补贴10元),但不作为个人应缴保险费标准计算;县政府对农村重度残疾人且缴费困难的群体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是管理及征缴。由县劳动保障部门主管,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具体经办,农村财政局及镇(区)财经所负责征缴归集。

二、主要做法及试点成果

南漳县被纳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实好,首先,坚持在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发放新农保政策问答手册、《致全县农民朋友一封信》、制作政策问答展板、电视台开办专题节目、刷写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及措施,认真细致地工作,苦口婆心地宣传,确保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严格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的规定执行操作。每个工作组做到“四包四不”,即包政策宣传,不漏户漏人;包登记参保,不缺表缺项;包收缴保费,不少收少交;包按时完成,不降低质量。参保的方法上实行“三先三后”,即:先60周岁以上的家庭,后其他家庭;先认识好的家庭,后有顾虑的家庭;先富裕的家庭,后困难的家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推行,工作方法得当,效果显著:一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农民能和城里人一样拿养老金了,这和农民不交税一样,是开天辟地的事情,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无疑又得到一次提升。二是拉动了经济。虽然这部分养老金不多,但从一个家庭来考虑,多了一份收人,就会对市场消费和经济的回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南漳县不仅是一个山区县,又是农业大县,农民增收困难,新型农保惠及全县60岁以上老人达5万多人,年基础养老金达3300万元,并且每年还有人届满60岁而进入“养老保险”管理。如果把这3300万元平摊到4万个家庭中,每户均5人,计20万人来算,每户人年均增加纯收入165元。四是促进了社会稳定。实施开展了新农保后,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不再为“生活无着落、养老无保障”而忧心忡忡。

三、基金征管机制的规范管理

由于新农保工作刚刚实施不久,各项政策、制度与管理等还处于试点摸索与探讨之中,并没有形成正式的条例与政策。目前,初步看来,在政策操作,人员业务水平,规章程序的执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做好规范与管理工作,确保基金征管有“量”也有“质”,“质”“量”同步。

一是着力“自我规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自我抓起,对县、镇(区)各级部门、财经所经办人员及新成立的农保中心财经人员,加强新农保知识普及和软件运用与操作等学习培训工作,确保做到人人懂政策、懂程序、懂方法。

二是着力“政策规范”。重点在资金征收、资金管理、票据管理、业务经办、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上抓规范,严禁以农民缴纳的社保金抵扣干部往欠款;严禁出现票款不符现象;严禁超标准收取证卡手册费;严禁资金不入国库,不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严禁搭车收费;加强票据管理,坚持一人一票,严禁一人多票;加强基金报解,实行票款同步,按时报解制度等。同时,和民政部门合作,及时掌握人员生存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防止死亡后冒领待遇情况的发生。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三农

 

一、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有力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进,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自发、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主要突出变现为:

1、对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当前,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培训资金却只占整个教育投入很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受财政实力的影响,致使很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农民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根据中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政策措施,农民工的培训资金要有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分担,而目前培训的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自己承担,政府及用人单位投入严重滞后。根据调查,农民参加培训的培训费、考证费、生活费等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往往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

3、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农业、畜牧、林果、农机、教育等部门均涉及农民培训工作,但都不承担主要职责,工作无法形成合力。加之部门分散、职责不清、培训场所限制,导致培训资源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4、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意识不强

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农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参加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5、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农民培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大多冠以某某工程、某某项目来推进,而工程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民培训长期性的要求。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往往只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另外,以此种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导致培训缺乏持续性。

6、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

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实事,政府很多部门基于各自职责正在不遗余力的开展着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在条线众多、标准不一、相互掺杂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很难规避个别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实施培训时内容不讲针对性、师资不重能力型、培训对象随意拉等这种“走过场”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工的建议和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1、明确培训重点三农,实施分类培训

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摘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论文开题报告。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3、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卡)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4、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木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5、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

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农民工培训机构资质规范,明确培训机构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必备条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并向社会公开。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起到农民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其他农民工培训机构要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

6、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7、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8、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10]1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 2010,(06):48-51

[2]胡伟,王晓敏.构建新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 成人教育 , 2010,(06):15-17

[3]赵健.有效供给:农民工培训发展的新路向[J]. 继续教育研究 , 2010,(04):60-62

[4]唐踔.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 农业教育研究 , 2010,(02):35-38

[5]曹清林,王计军,储秀彦.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商业文化(学术版) , 2010,(08) :108[6] 王建永, 孔德博, 冉冉.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培训问题的探讨[J]. 商业时代 , 2010,(24):111-112[7] 管明.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 , 2010,(03):248-254[8] 高雅.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J]. 北方经济 , 2010,(04):78-79

第6篇

2020年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论文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用优良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文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的党风政风是关键所在。要以基层微权力腐败治理为抓手,通过制定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务运行流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培育多元监督体系等举措,实现正党风赢民心树新风的效果。充分发挥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励和监督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以良好作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一、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耀州区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目前该区共有农业人口182312人,须参保1488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0%。截止6月30日,全区参保缴费117680人,缴费率达到79.1%,基金总额2668.52万元,其中个人缴费1135.11万元,各级财政补贴1533.41万元。目前该区已先行为16794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122万元,其他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审核之中。

(一)政府全力推动。耀州区将新农保列入“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之首,成立了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14个乡镇街道配备了电脑,安装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软件系统,抽调540名干部进驻全区189个行政村,并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了新农保信息员,为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原文刊登、政策解读、现场直播和举行首发仪式等多种形式、实施多渠道、多轮次、不问断的宣传。并由区上组织对各乡镇领导、劳动保障所长等相关业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业务人员深人乡镇、村及农户,面对面答疑解惑。

(二)完善政策保障。区政府出台了《铜川I市耀州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细则规定凡在耀州区行政区域内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自愿参加。保险费缴费设每年每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同时建立了家庭成员捆绑缴费制度,以家庭为单位核发办理《参保登记证》,使享受养老金与参保缴费权责对等。对于参保缴费起始日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可不用缴费,按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保险金,其符合参保条件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应当参保并正常缴费。同时在实行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70岁、80岁以上人员,市区财政又分别增加基础养老金10元、20元;对残疾人参保的,重度的由省级财政按最低档次缴费标准予以全额补贴。中度、轻度的由市、区财政补贴最低缴费标准的50%。对于参保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按每人每年定额补贴30元,其中省财政补贴15元,市区财政各补贴7.5元。政府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对本村居民参保缴费给予补助。为了调动各乡镇积极性,区政府制定了《耀州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考核奖励办法》,将试点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政府斥资62万元重奖新农保工作先进乡镇和办事处,用激励机制促进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银行跟进服务。农行耀州区支行作为新农保业务的唯一金融合作单位,承担着全区新农保养老金的发放兑付工作。农行选择各乡镇有经济实力、信誉度高的村民作为新农保发放点,并为其安装了支付通电话,止8月末,共计发放新农保养老金713.67万元。

(四)农民态度积极。农民普遍认为参加新农保好处很多:一是政府主导,政府补贴;二是零风险.能和城里人一样养老有保障;三是缴费基数越高、年限越长,领取标准就越高;四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适合农民的缴费能力。在参与调查的50人中,认为新农保政策可以达到惠农目的的占70%:选择缴费100—200元的,占实际参保人的74%;不愿参加新农保的仅占10%,主要原因是缴不起保费。

二、新农保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层面。耀州区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项业务,整户参保的规定,虽然是新农保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也增加了扩大参保面的难度,在实际执行中60岁以上老人由于子女经济条件不一,参保意愿不一.导致个别达到发放养老保险金年龄的人员不能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在调查中要求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和提高保障标准的均占40%。部分农户反映缴费标准可不设500元上限,资金宽裕农户根据经济情况缴纳,根据缴费标准不同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也可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二)经济层面。调查中,有村干部反映一家三口人均最低标准一年300元缴纳,部分特困家庭由于经济原因参加不了新农保,造成经济越困难的,越享受不到国家这种优惠政策。这部分人群在不愿参保的人群中占比为60%。

(三)程序方面。调查中参保登记、养老金待遇审核审批要经过村委会、乡镇农保所、县农保经办机构,环节过多,程序复杂,而且规定身份证、户口本原件要经过县农保经办机构集中审核,一个乡镇按2000人计,就要审核2000个身份证、户口本。耀州区经办机构5人面对着全区117680名参保人员,工作量非常大。

(四)财政方面。耀州区2009年度地方财政收入1.6亿,一般预算支出4.2亿,预算支出基本靠财政转移支付。止6月末,省、市、区三级财政补贴共计1533.41万元,其中区级财政补贴147.54万元,占比为地方财政收入的0.9%左右,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五)金融服务方面。调查中有86%的农民认为目前农行在各乡镇均没有网点,农民持惠农卡必须到就近的新农保代办点或者县城农行办理,如跨行取现还要收取手续费,很不方便。

(六)养老金方面。目前耀州区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在调查中农民反映,基础养老金应以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纯收入作为参照标准,认为月领取基础养老金额度太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的养老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对已年满60周岁缴费后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老人,规定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但不应作为必备条件,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二)加大新农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员配备。目前县、乡一级人员非常不足,新农保由村文书代管,工作量非常大,建议给一定的补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三)加大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减轻县财政压力,确保“新农保”政策在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缴费确实存在困难的。可以适当降低或者由国家新农保基金收益给予一定补助。

(四)新农保业务的合作银行应尽量选择有基层网点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将支付通电话村村安装,在为农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减少金融机构费用。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 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并且大多数劳动力资源都在我国农村。农村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如何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将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作用。

“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促使农民一部分转变为产业工人,而另外一些就成为新型的农民,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1.1 催生新农村建设发展新面貌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几个目标,最需要的不是政府以及外界的支持,而是农民自身建设新农村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我们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他们有高层次的文化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来适应现代化农业;他们通过学习,增强了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使他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调动一切劳动或者非劳动的人力资源,有力推动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2 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农村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力量,只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有可能更好的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只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是所有资本中的最重要的资本,凌驾于其他资本之上。通过对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他们的陈旧思想,接收新的观念以及新的生产技术,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设新农村这项工程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1.3 有效推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大部分都在农村,要建设和谐农村离不开农民的努力创造,就是要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并通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虽然建设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已经提出很久,许多地区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作用,许多闲置的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 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都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从优化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完善农民众多权益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各方面促进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长足的发展。

2.1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主力军——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

2.1.1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对象就是地区的农民,要把他们充分的利用起来,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我们在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吸引一些有较高能力的农民留下来建设自己的新农村;另一方面,对能够调动的一切人力资源进行分化,找出他们的能力所在,最大化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1.2 塑造农村人力资源新观念。自古以来,农民的小农意识非常浓厚,存在一定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如果要通过他们来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先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慢慢除去他们的传统思想,树立科学的、现代的新观念,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与方法,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人,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建设。

2.1.3 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让培训体系能够更加灵活的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这个体系可以由农村人力资源培训联合会,培训中介组织,培训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等多种教育主体、教育形式组合而成,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①综合文化素质培训:对农民进行思想建设,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念,进一步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②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的农机站,技术工作人员下乡面授指导,让他们在掌握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后,能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③就业技能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统一培训,通过多种手段,结合培训对象自身的特长和爱好以及市场的需求,分门别类的培训。④专业农民创业培训:这类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年纪比较轻、有一定的文化底子、敢于创新的新一代骨干农民。

2.2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智力基础

2.2.1 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可积极探索多元筹资渠道,特别是建立义务教育捐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中去。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规范化、系统化助学制度体系,鼓励并帮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2.2.2 规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向外引进高素质人才,逐渐改变教师队伍的低学历、低教学质量的现状;以及在考核教师学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其教学水平。

2.2.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大力改变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新型培养方法,争取做到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正是市场上所急需的。不仅能优化人才资源体系,也减轻了就业带给人们的压力。

2.3 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农民社会权益保障,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各级基层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担负起社会管理职责,为乡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2.3.1 增强政府就业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就业权益。政府应加快完善农民的就业权益,将被闲置的劳动力有效利用起来,整合人力资源,实施“阳光工程”,让农民能得到很好的再教育、再培训,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在农民进城务工方面,政府应该积极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阻力,促使农民工顺利就业。

2.3.2 完善农民子女受教育的保障体系。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子女的人力资本价值,为后继人力资源的开发减轻压力;让下一代农村人力资源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为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做好辅助。不仅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后备军的教育和培养,也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更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3 推进农民权益保障,为人力资源开发扫除障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应当切实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和民主参与权利,维护农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世界里,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更好的发挥自身潜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3 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我们最终可以有方向性的培育出以下几种新型农民:

3.1 人才型农民

通过注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极大的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在实现个人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其他人,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3.2 市场型农民

通过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经验交流、组织参观等形式,培育出他们具有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视野、较强的致富能力,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经营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经济手段追求高额利润。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相当发达的当代,让农民及时掌握最新市场信息,从而找准致富的路子是关键。

3.3 文明型农民

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再教育,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把他们从传统思想里解救出来,让他们树立科学文明的新观念,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可以很好的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的乡风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新《义务教育法》在西部农村实施现状的调查——以中江县为例,王传毅,王颖,《硅谷》.2008-05-08,100.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障碍因素 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机制、科技供体、服务主体等8个方面,对影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不良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概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依据服务方式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3个体系。涵盖了农村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实现在科技供体(科研单位等)和受体(广大农民)之间的传递,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然而,当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系统运转不畅,与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脱离,主要表现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离,各单位之间缺少横向联合,造成农民的技术需求与服务主体的技术供给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低,农民增收缓慢,科技需求热情不高。

2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

2.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推动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运行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式或原理。由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各自自成体系,各具体部门在业务上受上一级机构的指导,行政上往往又隶属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多方参与以及地方行政领导的行政干预,致使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形不成“拳头”优势,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整体效率。

2.2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目前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与市场条件下对科技需求的矛盾,使得作为服务主体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服务的内驱力不足。不少科研人员仍存在注重理论研究,轻视成果开发;注重基础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学院”思想。从确定选题起就只注重著作、论文等阶段性成果,而忽视了产品、产业等最终成果,与农民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相脱离。造成许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论文形态、中间形态的成果大量积压推广不开;另一方面却拿不出农民和农村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使一些农村科技服务工程难以推进。

2.3农村科技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科技服务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科研经费短缺。在1981—198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3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0.57%,而高收入国家则达到了3.23%。但就中国情况,2003年这一比值仅为0.49%,比20年前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略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23%,不仅明显低于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2.02的水平,也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0.83%的水平,且远未达到FAO公布的1%的世界平均水平。导致许多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继续,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缓慢,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瓶颈”,使农业科技服务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4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方式不规范

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属于程序性的管理,项目控制也集中在立项时的评审阶段,缺少专业性的评估与服务机构的参与,项目评估的定性标准与量化指标也缺乏规范化管理,这使项目建设后期评估及最终评估准确性较差,难以全面反映项目建设的真实效果。且忽视了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由于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联结着需求与供给,供求矛盾凸显,加上缺少各类服务机构的有效参与,使项目选择及实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资金与利润回收困难。

2.5农民合作组织综合实力较弱

农民合作组织与区域主导产业紧密相连,是产业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合作组织把千万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对形成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薄弱、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技术覆盖面窄且辐射带动能力弱,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其次,多数组织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与农户间缺少有效的市场连接机制,劳资双方并没有解决“共享”与“共担”的责任问题,难以成为“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再次,许多合作组织是乡镇政府用资金控股并兼任社长(会长)的,农民没有股金、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大多组织在经营中重盈利、轻服务,根本不能成为农民利益表达的机构。

2.6低水平农村劳动力存量的限制

农民作为农村科技服务的受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素质越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成果转化的效率越高;反之亦然。2005年中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2%,初中文化程度占40.5%,大学只占0.87%,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部门中,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由于大量低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存在,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科技培训的接受异常困难,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变得艰难。还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小富即安、守成小变的观念根深蒂固,科技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速度和规模。

2.7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的限制

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整体功能低下。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知识老化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产业化要求而且“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致使推广服务效能低。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科技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知识更新速度慢,工作主动性差等原因,出现了动物防疫检验,动植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事生产指导、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无人指导过问的现象。另外,许多乡镇服务机构,服务方法及手段滞后,缺少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基层中会利用计算机采集科技信息服务于农民的人员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很难通过网络进乡入户,从而影响着农村科技传播的速度。

2.8服务机构自身缺陷的障碍

市场越发达,科技服务的范围就越广泛,服务职能也越完备,种类形式也越多元化。而作为服务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其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组织内部管理激励机制不足,容易出现“软制度”现象,造成底层精英人才流失。服务范围仍局限在农业产业这个小圈子里,较少涉及到能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空间的农村二、三产业中;服务种类形式单一分散,重产中技术,轻产前和产后信息和经营。加之技术、物资、资金、供销等部门分割,仍沿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农业生产领域发生联系,互不分享,互不配套,很难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科技服务与培训对市场化、体系化和网络化的要求。

3清除障碍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为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本文认为目前重点在于:

3.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和先进技术的开发,鼓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机构参与,解决农业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服务主体企业化、技术服务商品化、利益关系合同化、服务优质高效化”。

3.2建立科技项目检测评价体系,对项目立申、实施过程及成果转化进行跟踪,对项目评估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其成果的实用率和转化率进行全面检测评价,确保农民从鉴定科技成果中获得实效。

3.3把农村科技培训列入到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整合和优化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地为主渠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中介机构为辅渠道,采用大众传播媒介、课堂讲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多种培训方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崔永福,等.科技部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战略研究报告分报告——农村科技示范服务体系的研究,2005.12.

[2]杨瑞珍.中外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4.

[3]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式复合型:中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科技与经济,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