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鳟鱼”A大调五重奏》新解——隐喻与结构再思考

摘要:《“鳟鱼”A大调五重奏》(D.667)作为舒伯特最受欢迎的室内乐作品之一,长久以来被视为仅为业余爱好者创作的娱乐作品。但从作品的结构来看,舒伯特在其中运用变奏曲式和奏鸣曲式互相渗透原则,这是对浪漫时期“流浪”与“旅行”精神的体现,并成为作曲家迥异于古典主义风格且最具特色的创作手法之一。此外,该作品与歌曲《鳟鱼》的联系并不仅限于旋律引用,歌曲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统摄了这部五重奏整体的创作走向与布局。因此,该五重奏并非简单肤浅的“娱乐”之作,其中的隐喻与结构值得再次思考。

关键词:
  • 舒伯特  
  • 隐喻  
  • 结构  
作者:
钱滢舟
单位: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南昌330031
刊名:
黄钟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黄钟

黄钟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42-1062/J。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87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