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温州鼓词多元传承生态的形成

摘要:传统的温州鼓词有着作为谋生方式的“门头敲”、娱人的“平词”和酬神的“大词”三种表演与传承形态。20世纪后半叶,温州鼓词出现了传承危机。随着温州鼓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政府设立社区词场,媒体加大了对于温州鼓词的报道,大量研究者投入到对温州鼓词的研究中,传承人和民众也强化了自身对温州鼓词的传承自觉。在此背景下,温州鼓词作为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身份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并依托《温州曲艺场》的栏目登上了电视荧屏,形成了温州鼓词新的传承形态。温州鼓词的案例显示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赋予了底层民众生活文化的合法性,激发了多元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生态,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意义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合法性  
  • 传承生态  
  • 温州鼓词  
作者:
包媛媛
单位:
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
刊名:
民间文化论坛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刊物,国内刊号为:11-5913/C。创办于1982年,双月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其主要栏目有:卷首语、前沿话题·民俗学视野中的乡村振兴、特别策划·民间文学学术史回顾与反思(三)、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关键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