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钞立财入到钞衰财竭、钞银易位:明代财政危机形成的货币思考

摘要:明初基于财政目的构建的宝钞货币体系,在国家财政运作中一度扮演重要角色。前期中央通过实物银钱折钞、宝钞折支以及增税扩税等举措,使得国家财政收支形态呈现局部"钞化",成为该时期实物型财政体制的重要补充。然而,明代钞法摒弃了宋元时代的部分良好制度,缺乏维系信用的必要金融机制,宝钞贬值不可避免。明代中叶以来,随着钞法的崩坏,依托宝钞维系的财政货币运作体制趋于解体,政府财力大量流失。成化、弘治时期的国家财政面临"支钞不行""征钞无用"的运作危机,财政运作的货币形态出现白银化转向。但受制于该时期国内白银储量不足的现实,国家财政运作机制又面临新的问题。故从货币与财政关系的视角观察,始于成、弘时期的明代财政危机,是一场财政、货币转型等多重压力下的危机呈现,其内容多以"钞法不行""银竭"为指向。

关键词:
  • 明代  
  • 财政危机  
  • 货币政策  
  • 钞法  
  • 白银化  
作者:
李园
单位: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 650091
刊名:
史林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史林

史林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31-1105/K。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86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