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域回避之争的脉络及其分析

摘要:地域回避、异地任职是中国官僚体制的基本特点之一,与西方本地任职的传统形成很大差异,进而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任升迁、空间调动造成诸多影响。地域回避至清展至顶峰,并得到严格执行,与此同时,围绕着地域回避的争论一直存在。从清初顾炎武等人在封建郡县论下的深入思索,再到清中期一批官僚提出的技术性反思,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明确建言“免回避议”,而后是时期全体在京官员围绕“回避”存废的大争论,最终在清末新政中地域回避制度有所松动。可以看出清朝不同阶段对地域回避认识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从中体现出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的某些侧面。围绕地域回避的争论,不仅关乎历史,更与当代相连,隐藏着中国行政体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
  • 地域回避  
  • 官僚体制  
  • 郡县制  
作者:
胡恒; 陈路
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00872
刊名:
史林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史林

史林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31-1105/K。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86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