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适《尝试集》中的“叙事说理”

摘要:在以往的认知范畴中,叙事说理好像并非诗歌的一个优点。但是由于《尝试集》中的叙事说理是处于新旧诗歌的交替之间,所以胡适的这种叙事说理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把中国诗歌从高蹈、曼妙,可缺少几许人间气息的玄虚境界中,拉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感受中来,即让诗歌直接与普通人的普通体验、普通情感、普通语言连接在一起;二是不再把含蓄之美视为中国诗歌的最高美学准则,即强调诗歌除了有“美”的作用之外,还应在隐喻、诠释道理诗的有用性这一点上有所作为。这两大转换意味着诗歌除了是可供欣赏的艺术之外,还是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种精神载体。胡适的叙事说理理论,在颠覆了旧诗歌话语体系的同时,也构建起了一套与思想、精神相关联的理性话语体系。他的这一“革命性”举动,在拓展了诗歌表现题材的同时,也扩大了诗歌的意义版图。

关键词:
  • 尝试集  
  • 叙事说理  
  • 平常经验  
  • 平常语言  
作者:
姜玉琴
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上海200083
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31-1120/C。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58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