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公共领域:西方经验与中国语境

摘要:在详细回顾“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特征等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是否促成公共领域”这一问题的争论。研究认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低成本和去中心化等特征有利于人们自由发言和自主讨论,但当前国内网络空间中依然存在的数字鸿沟、群体极化、网络暴力、娱乐肤浅等乱象并不符合哈贝马斯提出的“地位平等”、“理性商议”等构成“公共领域”的要件。文章指出,在将“公共领域”理论移植到中国时,需要考虑具体的国情和体制,机械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要避免削足适履的问题。

关键词:
  • 公共领域  
  • 交往理性  
  • 网络公共领域  
  • 市民社会  
  • 哈贝马斯  
作者:
马超
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610064
刊名: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50-1024/C。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99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