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论的建构:口译的认知操作处理论

摘要:口译过程的即时性和源语/目标语的一次性是口译区分于笔译的两个区别性特征,口译的认知操作处理过程研究是口译研究的一个重点主题。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该主题口译研究的代表成果,建构口译的认知操作处理论。关于口译程序,以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释意论为代表,在口译研究中已有理论建模;关于口译的多重任务操作过程,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代表,已有理论建模;关于口译的复杂认知处理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实验心理学家到90年代后期的Robin Setton等,均提出了口译的全过程模型;关于口译的双语加工过程,近年已有心理语言学路径的探讨和建模。通过对口译认知操作处理论主要成果的检视,笔者认为,虽然口译研究以实证为主,但不等同于没有理论,需要加强的只是系统理论建构的努力。

关键词:
  • 口译过程  
  • 认知操作处理论  
  • 释意论  
  • 多重任务认知负荷论  
  • 复杂认知处理过程论  
  • 双语加工论  
作者:
王斌华; 邓海波
单位:
英国利兹大学;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九江332005
刊名:
译苑新谭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译苑新谭

译苑新谭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2009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有很重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