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地壳强地震的孕震因素探讨

摘要:利用哈佛大学GCMT数据中心和前人积累的历史地震资料(1962~2016年M W>4.0地震)以及Crust2.0地壳结构统计分析了喜马拉雅地区、天山地区的地壳区域构造与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此外,利用GFZ地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静态卫星重力模型GGM03S/EGM2008和地形模型Topo计算了2个地区的各类重力异常场,同时还模拟了不同地壳弹性参数下的重力异常场,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地区重力异常场在水平、垂直方向的梯度特征远大于天山地区的异常特征,且喜马拉雅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6~15km)小于天山地区的有效弹性板厚度Te(20~30km)。最后,利用喜马拉雅地区与天山地区的GPS震间三维形变场约束了断层运动模型,结果显示两者主前缘断裂的断层闭锁深度及应力积累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认为,造成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边界地壳区域地震活动性差异的动力学因素,与地壳有效弹性板厚度、孕震断层参数及区域应力积累状态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 历史地震活动性  
  • 有效弹性板厚度  
  • 活跃断层参数  
  • 喜马拉雅地区  
  • 天山地区  
作者:
陈应君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武汉430074
刊名:
中国地震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中国地震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2008/P。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85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