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囊腔微环境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囊腔内液化学成分和囊腔壁血供情况,分析其是否适宜神经干细胞移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行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术。造模后3 d、10 d、21 d MRI观察梗死后囊腔形成情况,获取囊腔和侧脑室坐标。形成囊腔的大鼠抽取囊腔内液和脑脊液质谱分析。鼠脑HE染色和免疫荧光凝集素染色进行观察。结果造模后21 d时,大鼠脑梗死区液体囊腔形态基本稳定。囊腔由坏死区周边正常脑组织与软脑膜共同构成。囊腔中心无细胞结构存在;囊腔壁部分由软脑膜构成,脑膜结构完整,其上可见脑膜血管;囊腔中心与脑膜交界处可见大量细胞聚集。囊腔周围有血管分布,与对侧相应脑区无明显差别。与脑脊液相比,囊腔微环境中共筛选出36种差异分子,31种上升,5种下降。差异最大的10种分子中,多数对干细胞移植具有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等。但缺乏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相关分子,促进向胶质增生的相关分子增高。结论脑梗死慢性期形成的囊腔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液体空间,具备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基本条件,适宜移植细胞存活。但微环境中有关分子成分多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

关键词:
  • 脑梗死  
  • 囊腔  
  • 微环境  
  • 脑脊液  
  • 质谱分析  
  • 差异因子  
作者:
李秀明; 刘罡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 上海市20180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市200031
刊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3759/R。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95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