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关键词:
  • 稻田  
  • 秸秆还田  
  • 施氮量  
  • 氮肥基追比  
  • 微生物量碳氮  
  • 水溶性有机碳氮  
作者:
王士超; 闫志浩; 王瑾瑜; 槐圣昌; 武红亮; 邢婷婷; 叶洪龄; 卢昌艾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保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质量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石家庄050021
刊名:
中国农业科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学术刊物,国内刊号为:11-1328/S。创办于1960年,半月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其主要栏目有: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