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烽曾经将自己的创作高产期调整为1957-1959年,虽然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1958年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却被他始终强调为代表作。这部在马烽"得意之作"序列中颇具特殊意义的文学作品,为我们解读马烽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不大相同的素材和切入点。本文将从在剧本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青年"入手,结合文本内外的社会历史因素分析马烽的社会、文学角色身份。通过展示""与"反右"背景,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及周边所隐含的文学史现象进行读解,以期展开文学史研究中的"角色型青年"视角。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