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d内胆道感染发生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胆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前20个潜在的与PTBD术后胆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肝功能分级、引流方式、是否存在未引流胆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等进行分析。20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应用Student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54例患者中55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35.7%),即胆道感染组;99例术后未发生胆道感染,即非胆道感染组。胆道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2.6%(4/154)。154例患者中131例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胆道感染组45例,26例为阳性;非感染组86例,17例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7,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0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糖尿病(X^2=10.470,P〈0.01)、肝功能分级(X^2=36.324,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X^2=9.540,P〈0.01)、内外引流(X^2=9.856,P〈0.01)、ERCP或胆肠吻合史(X^2=14.196,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t=-3.288,P〈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t=-2.099,P〈0.05)、丙氨酸转氨酶(t=-2.112,P〈0.05)、凝血时间(t=-3.648,P〈0.01)、血白蛋白含量(t=-2.071,P〈0.05)、白细胞计数(t=2.022,P〈0.05)、高位胆道梗阻(X^2=6.190,P〈0.05)、肝硬化病史(X。=5.439,P〈0.05)13个因素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这13个因�

关键词:
  • 恶性梗阻性黄疸  
  •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 胆道感染  
  • 介入放射学  
作者:
牛洪涛 翟仁友 王剑锋 黄强 于平 戴定可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 100020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CT室 066000
刊名:
中华放射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2149/R。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53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