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严谨不苟的职业态度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理念如何转变,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宗旨始终不能变。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1992年的《科学技术期刊的质量要求》,对学术类期刊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及时报道本学科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研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有超前意识;发表的文章有创新,有突破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注重理论与实践、当前与长远、应用与储备、学科发展与新学科生长点,填补空白,注重高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努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为了达到上述质量要求,每一位学术期刊编辑都必须以客观严谨、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态度是通过其学术能力反映出来的。编辑的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敏感力、学术鉴赏力、学术判断力、学术交往力、学术坚守力和学术表达力。这些学术能力是编辑审阅学术论文,把关论文学术价值,正确评价学术水平,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术期刊编辑每一项能力的养成和实践都必须是“工匠精神”的发扬与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工作中脚踏实地地践行。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前段时间出现的我国科技论文因造假被国际学术期刊撤稿的事件,给我国的学术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虽然这里面很大部分原因是出自作者,但是编辑部监管、把关不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作者把潜心研究和精心写作的学术论文投给编辑部,编辑就应当本着敬畏科学、尊重作者劳动的态度认真处理。根据科技期刊的质量要求,敏锐发现学科前沿和价值,依托大数据资源以及审稿专家的智慧,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精准地判断科技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水平,把那些能够填补我国空白,致力于高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的学术论文优选并尽快发表出来,是每一位学术期刊编辑应尽的职责。学术期刊编辑学术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编辑的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掌握所在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此外,还要学习掌握编辑业务知识。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绝对大多数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有的还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科技期刊编辑的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也不能忽视,鼓励编辑参加社会实践更是培养编辑的判断、交往和坚守能力的重要环节。媒体融合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传统出版理念,掌握数字出版技术是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急需提升的能力,这将对学术期刊的品质提升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2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耐心执著的敬业精神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固守信念、信仰,不断改进、完善产品,最终经过高标准要求历练,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傲视群雄。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费时40余年,不遗余力地只造出5台航海钟,其中1759年完工的4号钟性能最佳,在大海中航行81d后只慢了5s,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min)还少很多,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堪称“工匠精神”的典范。同样,日本的产品质量也深得世界赞誉。反思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总不尽如人意,归根到底就是太急功近利,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众所周知,日本人、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人的敬业精神著称于世,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敬业,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声誉和产品质量视为自己的生命,做事非常严谨。国内很多企业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本式管理,但都没有掌握日式管理的精髓。固执坚守的敬业精神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具备的。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担负着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历史使命。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不忘初心,始终满怀敬畏科学、崇尚真理的敬业精神,屏蔽世间的喧嚣与浮躁,沉下心来做学问,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敏感度,慧眼识珠,发掘出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精品论文,及时刊登出来,奉献给读者。编辑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作者发表了高水平成果,赞誉和奖励接踵而来,回报了他潜心研究付出的艰辛;然而,编辑依然默默无闻地做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还未编完一期刊物又开始准备下一期的选题与组稿。编辑不可能像科研工作者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世界科学发展动向改变研究领域和方向,更多的是日复一日地从事枯燥的文稿加工和校对工作。由于长时间操作电脑和用眼过度,“鼠标手”、肩周炎、近视眼、老花眼、青光眼成了编辑的职业病。同时,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是清贫的,很多期刊都面临人员缺编、经费不足、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有某些企业里的期刊的编辑岗位不属于主系列,在办公条件、职称评定、岗位津贴、劳务报酬等方面都远不如主系列。尽管如此,期刊编辑仍然满怀耐心、执著的敬业精神,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内心,兢兢业业地按期选题组稿、编辑加工、反复校对,保质保量地按时出版刊物,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实践中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3学术期刊编辑要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
“工匠精神”是学术期刊编辑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编辑是多种职责与功能身份的融合,既要是具有专业学科水平的专家,又要是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具有编辑校对与写作能力强的编辑业务专家,其中文章写作、编辑修改等是编辑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业务能力,是编辑人员最本位的职业能力所在。编辑的真正功力应体现在他所编发文章的字里行间、细枝末节之处,能够发现不易被人发现的错漏,才是内功。这种对文稿咬文嚼字、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正是编辑“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编校质量是期刊质量的重要内容,编辑的编校能力是期刊高质量的重要保证。中文摘要的提炼,英文摘要的润色,语法、逻辑规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图、表及量和单位的规范表达,参考文献的准确著录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的精雕细琢。一篇文章好的摘要会给作者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他深入阅读的欲望;规范的文字和数据表达,更容易引起读者的理解、思考与共鸣,避免产生歧义;准确的参考文献著录,使得文献评价工作更便捷,数据更准确:因此,编辑对文稿进行雕琢的过程,就是对作者的“自由发挥”作品的重塑,通过自己的劳动使作品升华的过程。很多精品期刊的编辑在这方面确实做到极致。虽然现在有一些辅助的格式规范校对和参考文献校对软件问世,但是电脑毕竟不是人脑,这些软件并不能使编辑从枯燥、单调的格式编排和参考文献核实、校对工作中完全解放出来,人工进行文字、图表加工和检索核对参考文献的传统编辑工艺还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编辑不断提高编校技能,在工作中继续秉承精雕细琢的职业理念,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术期刊编辑编校技能的提高是动态、积累、综合的,需要编辑人员扎根本职工作、端正工作态度、认真不断地学习完善,在长期的专业学习和编辑实践中不断总结。当前,有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编校标准化意识不强,特别是期刊质量管理缺失及监管不够,导致期刊的编校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出现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有的编辑部出现轻视编校业务,弱化编辑本职,丧失编辑独立品格的倾向,把编辑当成学术论文的中介,认为只要能约到高水平的论文就能吸引到读者,被引频次自然不低,来稿什么样就以什么样刊登出去,甚至有的学术期刊编辑部违背道德原则,给钱就发稿,全然不顾文章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这些错误的理念给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造成很坏的影响,给“编辑”这个崇高的职业抹了黑。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选题、组稿、审读、编校依然是“编辑”的本职。尽管“互联网+”时代的期刊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全媒体融合也给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是编辑依然是文字“加工匠”,依然需要坚守“编辑”的独立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