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这是遴选核心期刊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更是提高期刊知名度的途径之一。而影响因子是通过参考文献的统计和计算得出来的。因此,参考文献,其价值值得编辑重视。通常,在文章编辑过程中,从篇幅或版面的考虑,经常建议作者删除参考文献。例如,我国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有13没有参考文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期刊编辑应该重视参考文献,严格把关,确保参考文献的准确率。杜绝发表无参考文献的论文,也不要人为地限制参考文献。
第二,核心期刊的“参考书”作用,已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与认可。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加速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建设,出台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实施办法、规则等规范管理,并由期刊管理部门确定统一的数据库。对于非核心期刊也应给予合适的政策,或所有的期刊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市场自然淘汰出局。
第三,遴选核心期刊,要突出刊物特色。入选核心期刊,需要本期刊有独到之处,所刊发的论文对读者有用,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与引文,来提高影响因子、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等评价指标。表现本刊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其做到有新角度、新观点、新发现,避免刊登没有创新意义的重复稿件。在形成期刊重点栏目的基础上,创建名牌栏目,突出本学科重点研究的动态趋向。
第四,缩短期刊“发表时滞”期。所谓的“发表时滞”是指期刊论文的出版时间与编辑部收到该论文日期之间的差。目前,期刊界都用“发表时滞”来衡量论文的发表速度。1994年国家科委颁布的《学术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中要求“发表时滞”小于280天为优;280~380天为良;超过380天为差。在SCI评刊指标中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等指标均与“发表时滞”有密切的联系。我国著作权法规定30天内给作者明确答复稿件处理的结果。[7](P329)但是,由于编辑人员素质、办事效率及设备配置等因素,大多数期刊往往需要2~3个月,有的甚至4个月或更长时间。因而,缩短期刊编辑的“发表时滞”,才能有条件被遴选核心期刊。
第五,应用技术类期刊的评价指标,应与学术性期刊有所区别。应用技术类期刊文章被引用的机会相对较少,其影响因子较低,尤其职业教育类的学报。目前,高职院校学报包括内部交流学报已有100余家。但是这类期刊遴选进入核心期刊比较困难,几乎凤毛麟角。因此,同一评价指标下,两类不同性质期刊评出的结果,具有一定操作上的偏向。建议能否调整一下有关应用类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量等指标,适当降低应用技术类期刊遴选条件总之,关于核心期刊的争议越演越烈,至于利弊关系以及各管理部门依据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论文评价指标的做法,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反对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因为,这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也不利于期刊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