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工作思维方式,增强互联网意识
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增强互联网意识,不仅包括利用网站、视频、微博、微信、App和论坛等新技术进行宣传与营销、读者服务、内容信息服务等,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审稿、退修、编辑加工、出版等,还包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选题挖掘、策划组稿、审稿流程优化、质量控制、读者发现等。这样,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数据库出版商等都将集中于同一出版平台上,各种出版过程中的行为都将以数据的方式保存。如果编辑不转变工作思维方式,将无法适应“互联网+”出版模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编辑出版整个工作中,前期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基础,也最能体现编辑的工作价值。新时代的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在继承优良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聚焦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的信息,通过综合、整理、分析、比较和判断,从中发现隐藏在互联网信息中的有用信息,策划优秀选题。二要借助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征集选题、检索选题,拓展选题空间。三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比如通过检索大型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ofScience、Scopus、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以及googleScholar、百度学术平台等,深度挖掘选题方向、作者资源等信息,掌握大量来源可靠的资料,理清学科发展的脉络,进行趋势预判,以获得更加精准的选题策划。在后期出版方面,应树立媒体融合发展思维,改变传统纸刊的单一经营模式。一方面,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学术成果展示形式进行移动化、社交化、音频化、视频化、互动化等多种形式的再造和延展,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大众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融合。科技期刊要参与科学普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科技新闻恰恰是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融合的一个很好的重要的媒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融合的模式,在《Science》《Nature》《PANS》等国际主流科技期刊早已是一种成熟的运行模式。比如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的《EurekAlert!》网站,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科学新闻网,每天都有很多家大学、医疗中心、期刊、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其他从事科研的机构向其提供科技新闻和信息来源。国内外大众媒体都可通过《EurekAlert!》获取科技新闻。目前国内有不少期刊注册加入《EurekAlert!》网站。在国内,2007年中国科协启动了“科技期刊与媒体见面会制度”,将发表于学术期刊中的原创学术论文所反映的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研究成果,改写为科技新闻,经过专家评审后,通过科技期刊组织编辑、作者与媒体记者见面的形式,把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大众媒体刊载,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传播,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包括《科技导报》《科学通报》《中华医学杂志》在内的约50家科技期刊,以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29家主流新闻媒体共同参与该项工作,对促进媒体融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由于当时处于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的时期,没有建立很好的工作机制,这个平台只持续工作了2年。近年来,随着工作思维的转变,在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联姻”路上,又涌现出《航空知识》及其子刊《航空模型》《舰船知识》《国际太空》等一批科技期刊先进典型。它们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合作顺利,成果斐然。每年都有多名专家、编辑、记者担任特约评论员、现场或电话连线嘉宾,参与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电台、今日头条、网易等20多家大众媒体的上百期航空及军事类节目。
2强化“把关人”作用,做到全流程和全媒体把关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最基本的职责是把关。科研成果进入社会、获得承认的主要途径是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或授予专利。当前的全媒体时代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流程简单化、传播内容海量化等特征,摆脱了受传统媒体版面和出版时间的限制。在这一多元、复杂的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反倒比过去更应该甄别真假、判断是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守编辑最基本的职责,做好“守门员”,强化“把关人”作用,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责任,时刻想到自己传播出去的信息所引起的社会效应。强化“把关人”的作用,首先应强化政治把关。科技期刊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创新科技知识与信息的阵地,具有政治导向和学术研究导向的作用。虽然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期刊出版有纪律。当政治方向与学术创新发生矛盾时,学术质量应无条件服从服务于政治质量。编辑在日常组稿、审稿等工作中,面对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进行鉴别和选择,把好科技期刊政治第一关,保证科技期刊在正确的思想原则和理论方针指导下健康发展。编辑要对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的稿件进行组稿和选择,使刊物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其次应强化内容把关。科技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代表了某学科、某专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内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在学术研究中起引领和导向作用。编辑在进行内容审查时,一要注重从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查,摒弃失实的、错误的、无用的、重复的信息;二要把隐藏在文章中、作者尚未完全意识到的真知灼见凸显出来,使文章更精粹、更准确、更简明,并给予更恰当的表述;三应强化编校把关。作者的一篇文稿转化为正式的科学文献,不仅仅是政治性、科学性符合期刊要求,还应在编排上实现规范化。编辑要从标点符号、用词、语句、量、单位、体例、图片、数据、行文格式到表述形式等各类具体问题严格把关,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内容依然是根本,只是承载内容的载体不同,获取内容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内容为王”的绝对优势,强化把关人的作用,使传统媒体的“内容基因”与新媒体的“技术基因”进行很好的融合对接,做到全流程和全媒体把关,从而适应“互联网+”的出版模式。
3提高综合能力,做到会写、能编、能说、善干
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已经不单单处于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工作中的“编辑、印刷、发行”的独立小环节,而应主动参与到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宣传推广这一完整流程中。这客观上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提高综合能力。编辑除应具备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必需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编校能力之外,还要做到会写、能编、能说、善干。会写、能编,指写作水平高、编辑能力强。在传统科技期刊出版中,会写、能编是充分条件;而在“互联网+”全媒体传播中,会写、能编则成为必要条件。期刊出版工作中,从稿件修改编校,如错字别字、标点符号、措辞语句、文章结构、图表、上下角标等,到写公文、回复信件,要求做到条理清晰、行文规范,都体现着编辑的基本功。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工作的链条已向全媒体延伸,前期更需要编辑自己主动策划,动手写策划书,直观、清晰地编辑最新的组稿意向。期刊出版后,通过撰写科技新闻稿及专题信息等,把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受大众普遍关注的、对社会生活可能产生潜在影响的研究成果准确、简练、生动地反映出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这些都要求编辑具有过硬的写作能力。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编辑要坚持勤写多练,反复斟酌,不断提高编辑自己的写作与编辑业务能力。能说,即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以往科技期刊编辑坐在办公室等稿件,很少与作者、审者、读者等沟通交流的现象。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与听众、观众等交流也日益频繁,例如《舰船知识》网络版主编宋晓军是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特约军事评论员,《国际太空》副主编、编审庞之浩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直播嘉宾。此外,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岗位越来越多,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岗位与岗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也会越来越多。在这些变化情势下,更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既要把信息、思想、理念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又要把周围关系处理得融洽,取得别人的信任,最终能够与他人(包括个人、岗位、部门、地区等)达成合作,促进工作顺利开展。所以,编辑要在工作实践中多进行沟通训练,注重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技巧和语言规范,总结沟通中的成功和不足,切实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善干,指团队协作能力强。“团结才能出战斗力”,这很有哲理。科技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内部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编辑加工、校对、设计、多种出版载体的制作以及销售、宣传推广等环节,这不是一个编辑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由整个编辑出版团队共同来完成。所以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团结协作能力,要正确处理与各个环节的人之间的关系,把各个环节的人都紧紧连接在一起,保证各环节可以通力合作,发挥团队的强大优势,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最有效的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编辑可以腾出时间,集中精力,专注自己要创造的“内容”。
4结束语
“互联网+”科技期刊行动,旨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创新科技期刊管理机制、出版方式、传播途径、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期刊全媒体传播。“互联网+”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建立是一场革命性变革,代表着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才能迎接挑战,从而更好地承担起中国科技期刊新一轮革命“探路者”的重任,促进“科技期刊+互联网”行动成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