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媒体发展业态及其支撑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数字出版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长期以来,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一直处于学术传播的中心地位。然而,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正在逐渐颠覆其长期依赖的纸质传播渠道,数字化转型成为学术期刊无法绕开的话题。不仅如此,当下我国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还面临着诸如办刊体制变革、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全、散、小、弱”现状及权威性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和挑战。身处其中的广大学术期刊编辑面对变化了的世界如何把握变与不变,做到坚守和转型值得关注与深思。
一、互联网数字化浪潮给学术期刊及期刊编辑带来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报刊体制改革和互联网数字化浪潮堪称是学术期刊所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关于报刊编辑部改革的实施办法》,要求学术期刊按照市场化导向进行“转企改制”改革,这项决定学术期刊命运的改革至今仍因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广泛质疑和全面反对而处于搁浅状态。一般说来,新技术的引入使用会促使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不太可能对某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不仅使学术期刊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因其已然超越了技术的边界,成为改变整个行业生产方式和行为观念的技术。对国内学术期刊造成的冲击甚至超过了期刊体制改革,互联网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压力让国内众多学术期刊主编和广大期刊编辑都有切身感受。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公众包括信息获取方式、阅读方式在内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和电子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对于学术期刊行业而言,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术期刊原有读者的阅读习惯——从阅读纸质期刊到阅读数据库。学术期刊的风格特点、编辑思想及栏目设置等统统被网络数据库淹没。读者只需要在海量存储的数据库中搜索下载某篇所需的学术论文,学术期刊不再是学术传播的基本单元。这不仅直接导致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发行量断崖式下降,而且使得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在互联网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学术期刊界在数字出版趋势上基本达成共识,同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一是学术期刊编辑部自建网站,期刊内容和学术动态。二是搭载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将期刊内容进行数字化传播。严格来说,这仅仅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初始阶段,本质是将纸本期刊上的内容照搬,依靠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行传播。虽说实现了表面上的数字化,但是从结果上看,自建网站关注者甚少,且影响力偏小,依托网络数据库平台又导致自主权丧失。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学术期刊将编辑工作的重点从纸本转移到数字化期刊上来,并完成必要的资源梳理与聚合,同时期刊群之间的协同机制必不可少。而要达到这项宏大复杂的目标,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深刻变革不可避免,这对习惯了内向型、封闭性的国内学术期刊和广大编辑挑战是全方位的。
二、学术期刊编辑不变的坚守
作为学术期刊行业的直接从业者,期刊编辑跨越了学术研究和出版传播两个领域。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在互联网数字化浪潮面前应该保持本色,有所坚守。
1.坚持学术本位
“出版人肩负着传播优质文化的使命,出版最初的原点应从学术开始。”[2]学术期刊出版是传播现代专业知识和专业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现代专业知识还是专业研究成果都是需要经过专门人员进行挖掘、加工和整理,而这个过程跟编辑工作密不可分。传播环境、技术水平的变化所引致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其实是学术文章在传播方式和管理方法的变化。学术期刊竞争力离不开“内容为王”的法则,其核心一定还是学术。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坚持学术为本,追求学术品味,服务学术创新应该成为其永恒的天职。坚持学术本位需要广大学术期刊编辑做出多方面努力。首先,及时关注最新学术动态,力争站在学术研究前沿。学术期刊编辑把握住学术的脉动,是做好选题策划、刊发优质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积极策划具有学术价值的内容选题,有针对性地约稿、组稿。以实际行动鼓励学术创新、引领学术潮流,从学术研究“旁观者”向“参与者”和“引领者”转变。第三,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为优良学术氛围的形成贡献力量。学术期刊编辑要做好学术文章质量的把关人和优良学风的捍卫者,积极承担起守卫学术净土的重任。
2.坚定学习态度
编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本学术期刊的品味和质量。学术期刊编辑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对其而言,工作与学习是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学习是编辑工作的客观需要。如果编辑人员满足于既有知识和成绩,不能做到知识上的吐故纳新,将无法确保所刊文章无错误,编辑也无法敏锐地发现高水平稿件,也会丧失与作者和同行专家平等对话的资格和能力。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要求编辑不断学习。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浪潮下,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期刊编辑提高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总之,只有做到“好学、善学、乐学、勤学”,建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学术期刊编辑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广大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学习:第一,加强政治学习与法律学习,增加自身政治敏锐性,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和新特征,确保刊发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法律底线。第二,通过自学、与同行切磋、参加学会协会交流和编辑继续教育等途径不断补充和完善编辑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编校能力。第三,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相关研究领域的能力素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第四,适应学术期刊乃至出版行业的新特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朝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进行学习,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打下基础。
3.坚守职业道德
坚守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的基本要求。受社会环境变化和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许多行业出现失范现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凸显,报刊出版领域也难以幸免。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质量的把关者,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守护者,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实践者。部分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问题突出的表现在职业素养缺失上,主要体现在:心态浮躁严重,缺乏严谨细致敬业的工作态度;追求个人利益,存在金钱交易和弄虚作假现象;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作者、读者的现实关切;庸碌无为,丧失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编辑常被人誉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学术期刊编辑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力争出版更多高质量的刊物。首先,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选题策划、审稿选稿和编辑校对等能力,通过扎实的作风严把期刊质量关。其次,以期刊长远发展为重,不牟私利。坚持公正选稿,杜绝金钱交易,遏制人情稿、关系稿;尊重作者署名权,不随意署名;尊重学术原创,避免虚假引用。再次,强化服务意识,增加人文关怀。没有作者的期刊是无水之源,没有读者的期刊将无法生存。要办好学术期刊,期刊编辑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切实重视作者与读者的需要,将学术期刊办成学术交流的园地。最后,拒绝平庸,有所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在做好编辑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多思考如何为行业发展做贡献。除此之外,潜心研究,努力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应该成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追求。
三、互联网数字化浪潮中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
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风口浪尖前,面临生死存亡考验国内学术期刊需要有凤凰涅槃的勇气,抓住机遇开辟出一片符合实际的广阔光景。令人欣慰的是,学术期刊界并没有坐以待毙或仅仅坐而论道,而是勇于探索,试图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同样,作为身在其中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广大学术期刊编辑要在理念上和实践中实现转型。
1.向多能型编辑转型
学术期刊编辑的最基本技能是编辑能力,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需要实现由专能型编辑向多能型编辑转型。在过去,学术期刊编辑依靠自身过硬的审稿能力和扎实的编校功底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包括出版理念、出版流程和出版模式在内的整个出版行业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仅仅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的学术期刊编辑面对工作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转型之路,除了需要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外,编辑人员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也是必备条件。为了应对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变革,学术期刊编辑要在夯实“审、编、校”等看家本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尤其是数字化和信息能力,朝多能型编辑的路径发展。多能型编辑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多种能力。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下,传统的单介质(纸质)线性化出版流程将逐渐被跨媒体融合出版模式所取代,纸质学术期刊与多种新媒体深度融合,内容数字化、传播多元化、交互即时化等对编辑人员的能力有更为全面的要求。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内容整合能力。信息能力是利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和工具对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及优化的能力。这项能力是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高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其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多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数据处理能力是指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传播和应用能力。当下最常见的是现代网络采编审系统的使用,编辑可实现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一体化,同时能够及时与作者、审稿人、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学术期刊真正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将纸本内容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先将原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形成新内容。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内容整合能力,其“对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学术内容数据进行合并、挖掘、整理、重组,形成新的内容信息”,将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竞争力。锻造多能型编辑不仅要改变陈旧的传统观念,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克服困难,通过不断学习和刻苦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2.向策划型编辑转型
长时间以来,学术期刊编辑更多是事务型的,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需要实现向策划型编辑转型。一般说来,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信息搜集、选题策划、组织稿件、编辑校对以及其他日常事务等。大部分编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编辑校对等常规工作上,秉承“来什么稿用什么稿”的工作思路,工作呈现出固定性和被动性。选题策划策划对于保持学术期刊竞争力和编辑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当今新环境和新形势下,传统学术期刊保证学术质量与刊物特色是应对各种冲击的重要策略,而这项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选题策划。学术期刊编辑要把选题策划视为自己的核心工作加以重视,选题策划是办好学术期刊首先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也是编辑工作主体性的重要体现。策划型编辑要求编辑根据期刊学术发展规律和期刊自身特色创造性地策划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的选题。学术期刊编辑应将重点工作放在学术信息搜集、选题可行性分析、制定选题及选题优化上面。优秀的策划型编辑需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互联网数字化浪潮下,除了通过大量阅读同类优秀刊物、积极参加专业领域相关学术会议、重点关注专业学术网站的学术动态等传统方式外,学术期刊编辑也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准确把握学术脉搏、站在学术前沿,进而为自己的选题策划服务。事实证明,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和大数据平台的海量信息可以对学术期刊编辑进行信息搜集、选题筛选和可行性论证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总之,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转型成为优秀的策划型编辑是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必然选择。
3.向学者型编辑转型
毫无疑问,学术期刊编辑的第一角色是编辑,这是由其职业属性决定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向学者型编辑转型,成为重视学术研究成为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者。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编辑重要的成长方向。孙犁曾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专家。”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做一名编辑匠人是难以满足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要求的。稿件评审是学术期刊把关学术文章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内容繁多的稿件中挑选出具有学术价值,且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专业的视野和能力。虽然现在许多学术期刊引入了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编辑部内部编辑审稿能力不足问题,但专家审稿不能完全替代编辑部审稿,切实提高编辑自身专业水平才是王道。只有具备专业水准并长期关注学术动态的编辑才能凭借学术敏感度,发现具有学术创新性的稿件和挖掘出一流选题。在这个意义上,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成为学者型编辑也为处于行业深刻变革中学术期刊编辑增加了安身立命的砝码。学者型编辑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成为某一专业的学问家。许多编辑人员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编辑做久了,稍不注意,脑和手就会变懒。这就警示我们,要多思考,及时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勤动笔,多写文章,否则就会眼高手低。诚然,编辑的日常业务工作和活动会占用相当比例的时间,但是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工作,编辑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是非满负荷的,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工作过程中需要经常处理专业学术稿件、与行业专家学者打交道,学术期刊编辑更熟悉专业领域的学术进展,更容易接触到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编辑的学术眼光和水准,为其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这两个层面讲,学术期刊编辑向学者型编辑转型是完全可能并有一定优势的。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充分利用编辑职业特有的工作、学习与研究高度结合的特点,找准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进行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