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科学无国界,是指科学成果可被全人类共享、借鉴和学习,科技期刊的发展则是实现科学无国界的必要甚至不可替代的途径。在科技期刊出现之前,科学交流主要通过科学家们之间的信件、书籍等方式进行,科学传播的效率极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带动下,16世纪,西方逐步形成了近代科学技术结构体系,出于对科学技术快速、便捷交流的需求,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学者杂志》,1665年1月5日由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律师(DenysdeSallo)创办于巴黎;3个月后,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Oldenburg)在伦敦创办《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开启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不难发现,科技期刊的发展史与近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几乎是平行的,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792年刊刻的《吴医汇讲》是在南宋以来丛刊出版形式启发下诞生的、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期刊,而第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则是在1876年才创办的《格致汇编》,且主要是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我国创新的第一本科技期刊是医学类期刊,这与我国传统医学领先世界的地文数学情况的历史考察,特别是对《科学世界》和《科学》特殊贡献的解析,指出学术期刊在学科发展、培养学术新秀和创造学术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谭秀荣等指出《药学季刊》为中国药学教育史、中药发展史、中国制药工业史以及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科技期刊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通过科技期刊的全球流通,宣传和展示我国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态势的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涌现,如《Light-Science&Applications》《CellResearch》等一批中国科技期刊已产生很高的国际影响力,从科技期刊传播的角度展示了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决心和态势。从科技大国逐步跨入科技强国行列,这一进程离不开科技期刊的支撑。一方面,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科技工作者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的国际前沿进展,从而加速我国各项科学技术创新的进程。近年来,我国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尖刊物的数量以及高被引论文等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发表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科技期刊抢先发表、争取首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譬如,2013年3月29日,《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不拘形式、抢先快速发表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张霜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可重构型等离子体激元耦合”,相似的研究成果两周后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表于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上,该篇文章的首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最新科研成果的传播。期刊对于科技成果的传播与推动,不限于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近年来,各大期刊编辑部越来越重视期刊的平台效应,通过举办各类国际会议,推进最新、最前沿成果的交流和推广。例如,自2011年开始,《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连续多年协办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WaterScienceandEngineering》(WSE)定期召开WSE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系列性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机制,深化国际化办刊模式,力争使期刊成为一个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和创新的平台。
2科技期刊助力重大科技突破,催生新的学科方向
袁隆平先生最早关于杂交育种试验的科学数据,发表在1966年的《科学通报》上。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的诺奖代表作发表于1981年的《药学学报》上。我国原创的这些科研成果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才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其主要原因是早期中文期刊的国际传播率低,足见科技期刊在重大科研成果传播中的重要性。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Ohsumi)凭借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良典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依次发表在1992年的《TheJournalofCellBiology》、1993年的《FEBSLetter》、1997年的《Gene》、1998年的《JBC》和《Nature》以及2000年的《TheEMBOJournal》上。2014年,《CellResearch》就“自噬”出版了专刊,其中特邀大隅良典教授撰写了一篇综述《Historicallandmarksofautophagyresearch》[6]。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原创成果在发表之后,通常会引领特定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系列原创成果催生了“细胞自噬”这个新的学科方向,自其最早的之后,细胞自噬的研究论文逐年快速增长,围绕细胞自噬在不同细胞命运调控、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催生了新的学科方向。有报道,《Science》在2005年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这为启迪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促进新学科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3科技期刊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出和聚焦科学问题
期刊传播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传播的内容,唯有刊登学科热点研究文章才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的传播力。科技期刊要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就需要敏锐地捕捉学科前沿,进而约组专题、专栏,聚焦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引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譬如,《科学通报》为了凸显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迅速组织报道公众关系的热点科技问题和事件,包括纳米碳材料、“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以及“克拉斯奖”的解读、埃博拉病毒病的介绍及预防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响[7]。《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为每篇论文撰写ResearchSummary,它由具有专业背景和经过写作培训的专职人员完成,以通俗易懂、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解释文章中的科学问题,方便更多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工作[8]。《科技导报》近年来尝试出版热点新闻专题,选取前沿或热点选题,既传播了科学,也提升了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9]。《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针对2014年前后国际体育的研究热点“赤足跑”策划了一期国际特刊,该特刊一经推出,便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又如,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的多种期刊通过组织策划“思路与方法”“药学前沿”等学术栏目,多种模式、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引导医药界探讨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在屠呦呦先生获诺贝尔奖后15天就策划组稿3篇青蒿素权威评述见刊,包括青蒿素在抗疟疾及抗血吸虫病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3篇评述当年被引用十余次。《药学进展》在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的当月,策划了“聚焦一致性评价,提高上市药品质量”专题,针对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实例作详细分析和讨论,为广大从业同仁提供及时、专业的信息参考。
4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转化(应用或再生产)——再传播,这是一种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科技期刊是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应把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一项服务功能[12]。除了通过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编辑部通过举办会议来促进科研项目的推介。譬如,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组织策划多次高端学术论坛,积极搭建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丰富了学术交流品牌,突出了医药期刊在科技思想库中的建设作用,为医药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通过主办新药高峰论坛暨项目对接会,积极推介主办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的创新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药学进展》主办了“2017生物医药投融资合作论坛暨成果推介会”,75家创投机构参加了生物医药投融资专场;还与南京生物医药谷、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共同主办创药汇-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投融资高峰论坛暨“大院大所江苏行”医药成果转化对接会,协办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参会嘉宾纷纷表示项目推介很成功,会后几天就有企业、投资人联系项目。
5科技期刊助力“双一流”建设
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创办科技期刊,同时高校创办的科技期刊对“双一流”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笔者曾针对高校主办的SCI期刊对ESI学科的贡献进行过定量研究,发现高校主办的SCI期刊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方面对其高校ESI学科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中国天然药物》对其主办高校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排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科技期刊建设也是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其主办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科技期刊是交流学习和获取思想源泉的重要途径,在大学及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研究人员除了通过科技期刊快速获取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信息,还可以通过审稿提升论文水平,启发科研思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技期刊的绩效评价功能还能够为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学科方向布局、吸纳国外学科成功经验等方面提供科学定量的分析数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五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科技期刊在上述5个任务中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