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是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延伸,有学者将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间的联盟”。在我国的媒介融合实践中,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线的“三网融合”成为媒介融合的研究热点。如张心哲、喻国明等人纷纷就媒介融合的内涵、边界、本质特点展开探讨,并就其在期刊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发展进行探究。不同媒介的互联将成为未来媒介融合的趋势。融合的本质不是单纯的衔接、组合,而是基于融合背景下的深度渗透与重构。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要求期刊出版与传播走市场化的道路,目前,我国期刊正朝着国际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期刊出版与传播的属性方面分析,期刊以系统化与信息化作为基础的内容呈现方式。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期刊的出版与传播也面临改革,亟须创新发展。从期刊出版的发展来看,媒介融合后的内涵逐渐形成,即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消费终端需求为指向的内容、网络、终端服务等多种媒介形态的整合过程。2014年,刘奇葆在媒介融合座谈会上大力倡导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发展,这大大推动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成为推进媒介资源、结构、传播机制、管理机制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期刊出版创新的必要性方面进行分析,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介融合已经从量变发展到质变。Web1.0促进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传统期刊开始创建官方网站,有效地实现了期刊和网络的融合;Web2.0充分发挥受众的传播能力,期刊出版开始与博客等自媒体进行互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媒介融合;Web3.0时代,期刊基于精准出版与传播的要求,开始利用数据库进行营销,实现了跨领域的媒介融合。当下,比较典型的媒介融合是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以自主方式、联合方式等协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纸质期刊的传播局限,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的全新传播演进。如学术期刊论坛、专家访谈、学术会议网络直播等方式,以及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学术信息传播新常态的形成,加剧了期刊出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竞争格局。如何适应日益快速发展而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新态势?如何快速实现传统期刊出版与数字化媒介渠道的融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期刊出版者立足自身印刷版的文献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网站来进行传播,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用数字化媒介进行期刊的出版与传播。第二种是通过与大型数字化出版传媒企业合作,以数字化出版、优先出版等方式在门户网站传播,以突破自身“小、散、弱”的被动传播局面,提升期刊出版的关注度和传播效能。第三种是面向各电信运营商开展移动互联网客户终端的媒介融合,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受众相对较少。目前主要以专业化的期刊数据库为主要传播媒介。如美国的Wiley、荷兰的Elsevier期刊出版商,兼具广播、电视、新闻、报刊、有线网络等全媒介资源平台。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出版业的融合模式梳理
在期刊出版与传播的实践中,我们在传播范围、出版规模、整体效能及竞争力方面显得小而弱,特别是信息服务意识不强,信息同质化问题严重,加之纸质出版周期长、传播方式单一,制约了期刊出版的快速发展。期刊出版在选择媒介融合方式和传播路径上,应立足自身期刊的特点与实际,结合受众需求来拓宽媒介的传播范围,实现期刊出版的精准服务。事实上,期刊出版不仅是“内容提供商”,逐渐走向“信息传播者”、主动为受众服务的阶段。比如,期刊出版对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对作者、编者、读者多方资源的整合,都在深化期刊出版的内部分工改革,加大满足对特定媒介的传播需求。不过,由于期刊出版单位对信息、人力、资源配置缺乏有效整合能力,在期刊出版与传播路径上的创新还存在不足。以某期刊出版单位为例,其拥有三种学术性期刊,分别拥有独立的三个编辑部,这三个编辑部都能独自完成相关稿件的采编、出版和传播,但是在导入现代传播媒介后,它们仍然是在各自学术圈完成稿件的采编、出版、传播的封闭式运作。各个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流程是相对封闭的,对各自资源的共享及媒介融合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1.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主体的媒介融合模式
信息资源共享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基础,针对上文提到的三个期刊编辑部各自为政的弊端,我们要深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从各自单独约稿转向期刊稿件资源互动配置,利用多种约稿媒介平台,包括纸质媒介约稿、掌上媒介约稿、网络媒介约稿等方式,实现三种期刊约稿信息的共享与配置。
2.以组稿人力资源为共享主体的融合模式
传统期刊出版单位在稿件的采集和组织上缺乏编辑部间的人力整合,而以组稿编辑为主体的人力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了组稿编辑统一采集稿件、统一分付稿件给各编辑部。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实现了稿件资源的统一化采集,实现了人力资源共享。特别是通过配置全能型组稿编辑,能进行多种期刊的出版以及多媒介渠道的整合,既降低了单一编辑部的人力成本,又提升了期刊出版的效能。
3.以全能型编辑资源为共享主体的融合模式
所谓全能型编辑资源,主要是为了满足组稿编辑统一进行采集、编校工作的需要而配置的编辑人力资源,其能满足多学科、多种媒介技能的信息加工与编辑校对工作,便于完成纸媒、掌媒、网媒等多种发行需要。全能型编辑既突破了过去单一期刊部门采编人员的“科层壁垒”,又实现了各岗位信息加工编辑的技能融合。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出版创新策略
1.以读者、受众为中心整合期刊编辑出版工作
媒介融合下期刊出版的传播策略创新,必然需要进一步树立读者意识,关注受众的信息诉求,从媒介主题设置、内容选择等方面为受众服务。期刊出版在深化媒介融合的实践中,要坚持对读者负责,加强与读者互动,尤其是在新媒体传播机制上,要以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为中心,深化多种媒介方式的资源整合。如关注读者的阅读方式,顺应读者网络阅读习惯,强调期刊信息的时效性,为受众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当然,期刊出版在受众的梳理上,还要结合学科特色,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以大数据为基础来挖掘受众需求,为受众提供特色、高质量的服务。
2.完善期刊评价与审查机制,保障期刊高效、实时服务
期刊出版的根本目标是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上,以快速、及时、互动、有效传播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随着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格局的形成,期刊文献评价与审查机制也需要变革,如构建期刊稿件快速评审机制、设置编委遴选机制等。
3.基于媒介融合的互媒性来整合编辑优势
多媒介融合的特质在于纸媒、掌媒、网媒等资源的互渗互融,即媒体平台的互补,可让各自读者多向度融合互动。这种互媒性,需要编辑具备较强的信息加工与整合能力,特别是在协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能够借助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加工,为受众提供多种媒介形式的数字文化产品,突出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依托互联网快速检索、广泛链接的属性,为受众打通多维互联、开放互动的获取信息渠道。也就是说,编辑对媒介信息的加工能力,要能够实现媒介融合下多种媒介素材的重构。
4.重视一专多能型组稿编辑、信息加工编辑队伍的培养
媒介融合下数字化媒介信息的传播,对期刊组稿编辑、信息加工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终端的多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挖掘、整合、重构、加工、传播等环节,编辑既要能够完成对相关学科前沿知识的及时掌握和准确判断,又要能从学术研究热点、读者潜在信息需求的变换上,为受众提供及时、快捷、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因此,培养一专多能的组稿编辑、信息加工编辑队伍,才能顺应媒介融合下期刊出版与传播的需要,才能协同好作者、读者的关系,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期刊信息服务。
5.实现期刊出版方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内容不断增多,任何媒介利用内容的独占性来占领市场的难度不断增加,媒介之间的内容差异不断缩小,媒介边界逐渐模糊,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期刊出版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其一,内容来源。传统的期刊出版,一般采用召开选题会、编辑沙龙等方式来获取内容,原创内容都是通过约稿、采访的方式得到,这些内容占据主要版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期刊内容具有数字化、在线化及网络化的特点,即便是原创性内容也很难独占。其二,生产流程。以期刊内容可塑性为基础,创建内容加工处理的层级开发模式,使得传统内容生产终端化。第一层为内容的汇总,要求内容简单,利用微信、微博、官网等平台进行;第二层为内容半成品的包装和推广,要求内容有观点、有态度,利用门户网站等平台进行;第三层为精准内容的定制销售,要求精准地掌握内容定位,对已有内容进行专业化加工,通过APP和电子期刊等方式进行传播。其中每个环节都能够产生内容,一次出版多次传播的模式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主要创新方向。
6.改善运营平台,实现多元化传播
其一,跨媒介营销的策略。此种策略属于营销整合的手段,重点为全方位宣传。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期刊要以前瞻性、战略性及全局性为基础,实现期刊的出版与传播,还要具备市场营销理念,实现期刊的全方位营销。促进数字化改革,促使期刊发展过程中的集团化,让业务集群朝着功能集群的方向发展,创建跨区域、跨媒介及跨行业的营销平台,实现传播渠道与手段的创新,以此实现深度合作。其二,跨媒介服务的路径。利用跨媒介多元化传播的营销策略,创建将用户作为中心的跨媒介传播平台,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内容服务。通过提高产品创新服务的深度、效率及层次,实现精准链接、检索和交互能力的提升,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期刊主办单位还要从人才、政策及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以提高期刊自主创新的能力,有效促进期刊数字化出版与传播的发展。实现期刊传播范围的有效扩大,提高期刊的传播质量,是期刊出版所追求的目标,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必须创新期刊出版与传播的手段,使信息传播路径得到扩展,满足不同作者、读者的需求,以此有效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