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栏目:渐行渐隐的期刊基本单元
当我们讨论学术期刊的组成元素时,很多人会认为期刊当然是由论文组成的,这其中期刊组成的基本单元——栏目很容易被忽视。期刊之所以成为期刊,而不是简单的论文集,就是因为栏目的存在。不同的期刊编辑有不同的策划意识、栏目编辑分类思想、品牌打造概念,编辑的价值是使刊发的论文呈现出某种“秩序”,学术期刊的品味恰恰是编辑群体学术品位的外在体现。一个期刊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期刊,就在于它所呈现的只属于这个期刊的独特性或者说特色。栏目特色是期刊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纸本时代,学者们通过阅读纸质期刊关注自己所属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有固定关注的期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栏目是编辑、作者、读者注意力聚集的焦点。编辑试图通过栏目彰显学术研究成果,读者期待从栏目中获得某种学术信息,作者也可以从中窥视编辑意图。一本期刊会因为某个特色栏目而在学术共同体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并通过这个栏目聚拢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特色栏目建设是学术期刊提升竞争优势、扩大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期刊数据库的兴起,学术传播秩序发生了转变,纸本期刊不再是学术传播的中心,学者不再通过“刊”来看“文”,而是通过“库”来看“文”,纸本期刊的整体性被撕裂,栏目作为期刊的基本单元也经常被忽略。尽管学术期刊某种意义上仍然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地位也十分稳固,但在传播环节却黯然让位于期刊数据库。鉴于读者获取文献的方式从整刊浏览转向目的更为明确的主题检索,各大数据库或多或少地选择了忽视栏目,隐藏期刊的整体性以及栏目设置,以迎合读者。这相当于在传播过程中将编辑们精心打造的“秩序”毫不留情地打乱,他们十分重视和关注的论文之间的逻辑性、相关性等也统统被抛开。栏目和期刊整体性的被忽视已经引起业界的关注,朱剑等学者都曾发文关注和探讨了相关问题,期刊编辑部也通过自建网站拓展传播途径等措施试图引起读者对栏目设置和期刊整体性的关注。国家期刊管理部门也对学术期刊栏目建设投注了关切,教育部2004年启动的名栏建设工程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作为选拔性的建设工程,覆盖面过小。总体而言,随着新技术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中的不断深入运用,期刊栏目却渐行渐隐,不再如纸本时代那般受到重视。但是,事实上,栏目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极其重要,是期刊学术品位的重要表现形式,部分栏目能够突出学术期刊的个性特色与局部性优势,通过打造特色栏目,期刊可以通过局部突破带动刊物整体自觉优化,实施以点带面上新台阶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因此,从立意的角度来说,本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唤起学界对期刊栏目的重视。
二、栏目评价的实践进路与理论探讨
由专业评价机构主导、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核心期刊评价是当下最受关注的期刊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忽略了期刊栏目这一基本单元,体现的是期刊的平均水平,是期刊所有栏目平均后的结果。我们无法根据期刊评价结果来判断期刊每一个栏目的优劣以及具体栏目对期刊的贡献度。这对期刊选择和打造重点栏目、特色栏目不利,也不利于调动期刊不同栏目责任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办刊能力有限,要想期刊整体优势明显,成为精品期刊有很大难度,因此很多期刊都将主要精力用在打造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上,突出个性特色与局部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栏目评价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内部一向重视栏目建设,几乎每个期刊都有重点打造的栏目,大部分期刊也有特色栏目(暂且不论这些栏目是否真正的“特色栏目”)。在重点栏目、特色栏目的建设过程中,学术期刊各显神通。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栏目评价其实也有了不少实践,这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教育部通过名栏建设工程分别于2004、2011和2014年分三批次共评选出65家名栏。此外,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至今五届评优活动都很重视栏目评价,第一届“栏目策划奖”共有3个栏目获奖,第二届“栏目策划奖”共有19个栏目获奖;第三届分“全国社科学报名栏”(16个)、“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116个)两个级别,共计有132个栏目获奖;第四和第五届中把评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作为重要内容,第四届评选出204个特色栏目,第五届评选出217个特色栏目。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又启动组织“首批教育部‘名栏工程’培育栏目”评选工作。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至今举办了五届评优活动,其中的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评选也推选了一批优质栏目;各省市也有名栏或特色栏目评选,比如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评选等。与核心期刊评价不同,栏目评价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在申报之初,会对栏目的开设时间、发文量、社会影响等基本条件做出界定,由期刊主动申报,主办方组织专家评选,最终产生获奖栏目。这种栏目评选是一种“择优式”评选,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只能挑选出极少部分优质栏目。比如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2004年、2011年和2014年三批次才评选出65个名栏,而全国约有240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栏目至少10000个以上,这样看来,名栏凤毛麟角,不能很好地发挥鼓励作用。而且,名栏评选次数少、数量少,绝大部分的期刊栏目没有机会参与竞争。和名刊建设工程相比,名栏获得的资助和资源相对较少,后续资助和管理也存在问题,导致目前部分名栏发展并不太好,甚至已有名栏不再刊发论文。其他管理机构和协会评选特色栏目、优秀栏目后,也缺乏持续的关注、管理和资源资助等。这些栏目对稿件的吸引力远不及核心期刊,因此这类栏目评价的知名度不大、影响力较小,尤其是在核心期刊评价的冲击下,名栏、特色栏目等被隐去了,只有小部分业内人士关注、了解此类栏目评价。又由于这类栏目评价的评价结果宣传不到位,也使得普通学者和投稿者发现、挑选优质栏目的渠道不通畅。此外,这类栏目评价也存在定性评价的固有缺陷,比如,无法大批量大规模开展评价,评价过程不够透明,可能存在不够客观公正的问题等等。
在上述栏目评价实践之外,也有学者在关注栏目评价,并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教育部名栏工程以及其他栏目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名栏建设工程的影响力、名栏工程的得失、栏目评价给期刊带来的影响、期刊栏目设置和建设策略等等,以定性研究为主;一类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基于引文分析法,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尝试开展栏目评价研究。有学者选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转载量等组成综合指标构建核心栏目评价指标体系;有学者用论文被引率作为栏目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来评价;还有学者通过案例进行栏目设置比较以及栏目对期刊影响因子贡献情况的分析。但这类探索性研究有的仅停留在笼统设想层面,有的只用一本期刊作为案例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还有的直接使用期刊数据库提供的引文汇总数据,没有将引文的详细数据下载到本地进行定制处理,可能存在与研究无关的数据被当作有效数据处理的情况存在。笔者以为,从必要性的角度来说,学术期刊需要被评价,更需要全方位的评价,以“栏目”为单元对期刊开展评价,是现行期刊评价的有益补充。对一种期刊的不同栏目或不同期刊同类型栏目开展评价都有价值,有利于促进更多期刊的成长和特色发展,尤其有利于拥有特色栏目但整体办刊能力有限的期刊。那么,就需要一种评价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能够适用于大范围的期刊栏目评价。因此,本研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实践栏目评价的具体操作办法,用于开展大范围的栏目评价。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我们试图选取同一学科不同期刊的常设栏目,通过更为精细的引文数据定制化处理,选取更多更全面的指标开展期刊评价,从而较为全面地反映栏目影响力。通过比较,本研究最终选取心理学学科的7种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作为案例期刊,借鉴期刊评价的主要定量指标,选定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有引文论文比例、零被引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基于引文分析法,尝试评价同一期刊的不同栏目,以及不同期刊的同类栏目,进而评价期刊内部不同栏目对所在期刊的贡献情况以及不同期刊同类栏目的影响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