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双语教学替代中文授课
1.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把握前沿方向、选择热点课题是保证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前提。对于与多学科融合交叉、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必须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实验,否则可能只是重复别人工作的无用功或者是不可能实现的错误研究,造成时间、精力和实验器材的巨大浪费。因此,熟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并能通过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寻找合适的研究方向,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英语是国际学术期刊的通用语言,只有具备一定的英语科技论文知识才能会查、会看、会用,最终会写科技论文,进而有机会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平台,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当然,这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是否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环境。“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考试,同时还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基本不存在听说读写的困难,可以说完全具备了双语教学的条件。因此,自2016年以来采用双语教学替代原有的中文授课模式,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中英文对照学习过渡到自然的英文思维,并选取若干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相关的高水平英文学术论文进行了分析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习到了中英文科技论文结构和写作的相关知识,又能接触到最新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普遍感到受益匪浅。
2.教材的选择。适当的教材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外文原版参考书当然是首选,但考虑到价格昂贵,我们选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Delaware大学的RobertA.Day博士主编的HowtoWriteandPublishaScientificPaper(SixthEdition)影印版。全书分为八个部分41个章节,不仅全面系统介绍了科技论文的种类、结构、写作技巧以及的一般流程等基本知识,还给出了代表性范例以及名人经典等,语言简练又生动幽默,易于被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所接受,自出版以来已被世界范围超过百所大学选为“科技论文写作”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我们也推荐学生课外借阅一些中文参考书,如马沛生主编的《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化学化工类)》等进行对照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结合本课程课时较少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进行讲解,我们选取了其中与化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并整理成六个章节,包括科技论文的选题、常见类型、结构和组成、图表规范和写作技巧、常见问题以及投稿流程等,做成英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而其他像会议论文、口头报告和专著的规范写作等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课外学习参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技论文写作和发表的一般流程,并能在保证结构完整、格式准确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技巧,为随后毕业论文的高质量完成以及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3.课程模式的设计。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挑战,如果直接全英文授课,将会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沉浸在英文的环境之中,从生硬的边翻译边学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英文的思维模式,达到能够把握论文的总体架构并根据专业关键词迅速浏览中英文文献、提取有用信息的水平,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按照规范格式独立撰写科技论文,尤其是规范撰写中英文摘要的能力。
二、用分组讨论替代照本宣科
传统的中文讲授主要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采用双语教学后,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学生更是听不懂、跟不上,甚至不愿意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彻底改革,将“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分组主题讨论教学法”很好地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自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以来,我们将“分组主题讨论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辅以多媒体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大幅提升,教学效果明显。
1.分组讨论实施过程。以化学专业1401班和1402班为例,总人数为52人,平均分为四个小组。第一次上课时,课前先把随机分配的分组名单展示在课件上,并把教室分为四个长方形区域,让学生按照名单在对应区域就座,且此后保持固定不变。这样既方便学生在课堂上与同组同学前后左右讨论交流,也便于老师记录考勤,节省点名的时间。通过第一课时对课程内容、性质和基本要求的简单介绍后,即进入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比如,为了讲解科技论文的定义和常见类型,设置的讨论主题是“科技论文与其他正式发表的文章有什么区别?”由于课前已经让每个学生自行打印了一篇中文和一篇英文的化学专业相关文献,学生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料,经过讨论和分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有的说科技论文具有规定的统一格式要求,有的说文章正文里必须包含图表,还有的说论文有多个作者且重要的会标上星号,等等。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可以看出来都是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的结果。
2.分组讨论评分标准。由于每次分组讨论的结果只能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和回答,如何公正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有效保护和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把讨论成绩分为四个档次:优(95分),良(85分),中(75分),差(60分)。为了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讨论中,回答最准确、最完善的小组全体组员均得最高分,而组员参与积极性差、回答不准确的则全组均得最低分。其中最高分仅限一组,其余各档次成绩不限数目。这样一来,每个组员为了保证全组的成绩不落后,都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讨论,开动脑筋完善答案。为了尽可能保证公平,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聆听,甚至是参与其中,以便监督和了解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另外,特别鼓励、但不勉强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即便只是中文夹杂几个英文单词也给最高档次的成绩。平时成绩作为期末综合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例占到50%,而另外50%则是学生期末提交的一篇按照规定期刊格式撰写的科技论文。我们把平时成绩的比例从以往的20%提高到50%,就是要学生注意平时的参与和积累,真正熟悉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流程,而不是仅靠简单地从网上东拼西凑一些资料来应付,后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又错误百出。经过教学实践,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科技论文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成效显著。
三、用线上互动替代面对面提问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以科研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没有真正参与过科研过程,学习起来还是有些距离和陌生感。尽管我们想方设法引用了一些生动实例,但限于课时约束,不能详细介绍具体环节,只能在课下再与学生交流探讨。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对课程内容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有学生问:怎样利用作图软件能使文中的图表看起来更漂亮?国内外期刊对稿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有什么区别?跟国外期刊编辑联系应该怎样措辞?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解答,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课件和一些相关辅助资料在网站上,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学习和参考。另外,我们还建立了交流学习的QQ群,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互动,也为一些不好意思跟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提供了媒介,让他们更自如地学习。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线上互动时更加活跃,对推送的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热点以及名人写作轶事都很感兴趣,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科技论文写作”双语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适应新时代高校化学专业学生培养要求必须要迈出的一步。通过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摸索和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们已经制定和完成了一套完整的中英文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辅助参考资料等教学文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学生成绩的评价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下一步计划以分组讨论为基础,让学生围绕某一毕业论文课题进行文献调研和初步方案设计,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类似学术会议墙报的成果形式在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增设一些线上的专题讲座,提供最新科研动态,引导有志继续深造的学生提前做好专业规划,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