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策划与组稿阶段的“工匠精神”
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源头。在这个阶段落实工匠精神,意味着编辑要严格把关,确保选题质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坚守导向原则。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导向,坚守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执行有关出版法规和条例。在策划引进版图书时,应对原书作者和基本内容有足够了解,并在签约时声明出版物内容需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取得对方的理解并达成共识。
(二)整体原则和产品线意识。选题策划应基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战略,任何一个选题都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能够和其他选题有机结合,服务于出版社的整体品牌目标。同时,尽量使选题本身形成产品线,以实现规模效应。
(三)与时俱进有创新。好选题必定有其新颖独到之处,因此,创新是选题策划永恒的追求,也是决定图书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策划编辑具有大局观和逻辑思维,能够洞察社会、经济、科技、出版领域的创新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匠心独运”的选题创新。
(四)与作译者积极有效互动。对于本版图书,要慎重选择与选题方向契合的作者,重点关注其文字功底、写作热情和写作时间,及时签订出版合同,积极跟踪写作流程,确保作者能够按时保质地交稿。对于引进版图书,重点则在于译者的遴选。优秀的译者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优秀的英文基础,更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书稿所涉及行业知识的熟悉度。对于首次合作的译者,必须严格执行试译流程,并做好中耕工作,以争取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审稿和编辑加工阶段的“工匠精神”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选题计划的具体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的前提条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三审是指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审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编辑或正、副编审担任,经三审合格并由作者修改之后的书稿,方可进入编辑加工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迫于市场活动、作译者、任务指标考核等种种压力,为加快图书出版进度,审稿和编辑加工两项工作往往交叉进行———来稿经初审合格后,先进行编辑加工,然后再发复审、终审,这样的操作流程,也对编辑的审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检查书稿是否符合“齐清定”的基本要求,即内容齐全、清楚、确定。内容齐全,是指必须具备构成一本书的所有要件,文稿、图稿和附件(前言、目录、后记、附录等)都齐全无缺;内容清楚,主要是指稿面清晰,尤其是插图、表格、公式等内容清楚,没有疑义;内容确定,就是要求文、图、表格等内容为定稿,不再大范围修改、增删。
(二)通读书稿,对其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结构体例、文字风格有一个总览性的概括,对书稿是否符合本社出版要求有明确的判断,对书稿内容应该交给哪个编辑来加工、谁担任责任编辑、谁担任复审人员有大致的计划,对图书出版后适合什么样的营销、宣传活动有初步的估计。
(三)精读书稿,抽查其中一两个核心章节逐字逐句精读,验证自己对于书稿的判断是否到位,判断每一句话的文字细节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存在某些需要文字编辑在编辑加工时特别留意的细节问题,对于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可以在与作译者沟通后进行全文统改,为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扫除部分障碍,奠定良好的基础。完成审稿工作、确认稿件内容符合出版要求后,就可以填写“来稿初审单”,将书稿转入下一个环节———编辑加工。编辑加工是在审稿之后对书稿全部内容进行精雕细刻的工作,目的是提升书稿的文字水平,消除内容和形式上的疏漏、偏差或错误,解决原稿在文字、事实、数据、体例格式等方面的遗留问题。编辑加工是一项对编辑各方面素质要求极高的脑力劳动,也是图书出版流程中最需要发挥“工匠精神”的环节。简单而言,需要具备三个特质:1.过硬的基本素质。编辑加工要避免各种差错,最根本的就是要努力提高编校人员的自身素质。除了加强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学习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并正确执行各项语言文字规范,熟悉各种权威性的工具书和标准文件,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数字用法(GB/T15835-2011)DENG,学会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编辑加工的过程中。2.对出版事业的热爱。编辑加工的内容庞杂,除了基本的文字知识,还涉及标题层次、名词术语、图表公式、计量单位、外文字母等诸多内容,需要编辑通过在日常业务中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稿,不断发现字里行间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实现点滴的知识积累和巩固。这是一场漫长且孤独的修行,需要“一盏青灯伴古佛”的执着,如果没有对出版事业的敬畏、没有对图书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持久。3.终身学习的习惯。变化已成为当今的常态。技术在变,知识在变,需求在变,标准在变,规范在变,语言习惯也在变,身处在变化中的编辑,唯有主动拥抱变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有能力应对书稿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有能力为图书产品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利用好每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以及相关的行业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业务技能。
三、排版校对阶段的“工匠精神”
排版校对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以合适的开本、版式、封面设计来呈现书稿内容,并通过“三校”制度进一步确保成品图书的编校质量。此阶段对编辑“工匠精神”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审美能力和沟通能力两个方面:
(一)审美能力。一本书的装帧包括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两大项。其中封面设计包括成品尺寸、勒口尺寸、封面用纸、工艺等,版式设计包括标题层次及格式、字体字号、页眉页脚、章名页设计、图表、注释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编辑与设计人员反复讨论、比较并做出选择,也时时考验着编辑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养成绝非朝夕之功,唯有平日多读、多看、多留心、多比较,才有可能推陈出新。
(二)沟通能力。设计和校对环节的具体工作,也是编辑沟通能力的考验。如何将自己有关图书内容的理解和感觉有效传达给封面和版式设计人员?如何以某种有形的方式准确表达书稿中无形的思想、理论或技术?如何说服设计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方案调整到最佳?如何说服作者将最终校样按时交付?善于沟通、善于经营人脉的编辑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显然会更加得心应手。总之,在如今出版业人才培养青黄不接、出版物质量堪忧的时候,编辑出版领域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所有出版人秉承工匠文化,以追求完美极致的出版质量观为指导,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将策划优质选题、编辑精品图书作为职业追求,以无愧于社会对知识产品“把关人”的信任和尊重。正如付守永所言:“一流匠人的职业素养,是对工作、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保持一种清醒、一份冷静、一种定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