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微信在文物考古类期刊中的运用

时间:2022-02-11 02:44:51

1文物考古期刊中微信平台的应用

随着纸质报刊国民阅读时长的逐年缩短,移动终端阅读快速发展。中国文物考古期刊[2-6]也面临着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助力学术推广的机遇和挑战的问题。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受限于期刊所属学科及刊文内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较大。为了更好地推动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笔者基于所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的文物考古类期刊的工作实践,对文物考古类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首先,基于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选取了K85(含G26)文物考古(含博物馆事业)学科类中16种中文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7]。这16种期刊分别为《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敦煌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南方文物》《敦煌学辑刊》《北方文物》《东南文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四川文物》。然后逐个调查这些期刊开展微信平台应用的情况,包括微信公众号与推送内容阅读量的计量及分析。据2018年3月5日统计,这16份文物考古中文核心期刊中,《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东南文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四川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分别挂靠文物出版社、上海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国家博物馆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期刊的相关资讯。

1.1微信阅读量计量

统计刊的推送频次和内容涵盖范围不尽相同,有每日推送,有间隔期刊出版周期推送等。设定自2017年12月1日至统计日最新的推送内容,或微信公众平台自推送期刊相关资讯以来可查询的最新的5条推送内容;阅读量以网页实时显示量作统计,共得到51组数据。以下综合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等方面展开具体计量解析。

1.1.1期刊自设平台和挂靠平台的阅读量差异

菱形线标志的是《江汉考古》《故宫博物院院刊》《东南文化》等3种期刊的微信阅读量,开通的是期刊自有的微信公众号;方块线统计的是《文物》《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四川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4种期刊的微信阅读量,这4种期刊分别挂靠文物出版社、上海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国家博物馆、小博等微信公众平台。由图可以看出,挂靠平台微信阅读量普遍高于期刊自有微信平台阅读量。统计期刊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较具有特色,它分别挂靠在国家博物馆和小博等2个微信公众平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在不同平台上的推送频次、内容等基本一致,但微信阅读量却极具差异,可见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影响阅读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1.2不同期刊的阅读量差异

对统计数据首先按照期刊进行微信阅读量求和,然后除以统计篇数,计算得出7种期刊的阅读量统计均值。可以看出,虽均为文物考古期刊,纸质期刊刊文范围较为一致,但微信平台阅读量均值范围从《东南文化》的183.4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的3043.0,差距较为明显。

1.1.3同种期刊的阅读量差异

多数期刊的微信推送内容仅限于纸质期刊的发文内容,或选取全文、或摘要等部分推送。部分期刊的推送内容在原文得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拓展,与学术讲坛等相关联。对统计刊进行横向比较,结合统计数据对比各刊最大、最小阅读量。可见,在同样的微信平台,一本期刊推送内容受关注的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

1.2影响微信阅读量的因素分析

通过上节的微信阅读量计量及纵向、横向比对可见,有的期刊虽然推送频率较高,有时甚至每日都有新的微信推送,但微信阅读量不高,推送无法实现预定传播效果。综合分析,笔者提炼影响微信阅读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推送题目是否概括性强,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是影响推送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微信用户首先接触到的是微信题目。题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读者是否愿意继续点开阅读。如统计数据中阅读量达4833的《岁末回望|〈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1~12期总目》一文,题目简单明确,告诉读者该文汇总的是该期刊全年的发表目录,直接明了,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推送内容信息量是否丰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微信阅读量。微信内容涵盖多,适应微信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以便读者后续对此文的关注;反之,期刊微信推送照搬纸质期刊的全文推送,则效果不佳。如《遗产保护理论|砂岩类石窟寺保护新进展——以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成果为例》,首先选择的推送内容就是小众化的研究方向,第二又是全文推送,阅读量就极为有限。推送时效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微信推送内容强调即时性,如《院刊预读|刘净贤:元明时期龙泉青瓷装饰中的戏曲故事元素探讨》,目前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仍无法检索到,那么它在微信平台的首次推送及简单获取,使得此文的阅读量达2402。试想若延迟至数据库随时可检索到此文后再行推送,势必会对阅读量造成影响。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经上节计量的分析,微信阅读量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极具关联。《中国博物馆馆刊》的《2017年第10期目录&刊影》推送,在“国家博物馆”平台阅读量为2729,在“小博”平台阅读量为649;而且此篇并不是个例,在统计数据中,相同的推送内容,在2个不同的平台上,各篇的阅读量拉开了差距,说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关注人数、人群分布等息息相关。经以上阅读量计量分析可知,可归纳提炼出影响微信阅读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有,推送题目的概括性、推送内容信息量的丰富度、推送时效、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等方面。

2引入微内容

结合以上对微信阅读量的统计和影响微信阅读量因素的分析,“微信推送什么”仍是拓展微信的传播范围,提高微信传播力度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思考在微信公众号建设中引入微内容的概念。

2.1概念及特征

相较于传统媒介中大制作、重要内容或者宏内容(Macrocontent),由尼尔森提出微内容(Microcontent)的概念,用以描述一个网页上所显示的有特定明确含义的超小文字段,比如页头、标题与主题词等,认为这样的超小文字段在网络使用者对网页的选择和浏览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概况为:小到一句话,大到几百字,音频文件、视频文件,这些都是微内容。

2.2传播模式及可实现性

微内容不局限表现手法,几段文字、图表甚或短视频都可以作为传播内容。与微信相似,微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便于终端的获取、阅读和传播,迎合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微内容易于传播,尤其适用于移动终端传播模式。近年来,文物考古逐渐被公众所熟知,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度。如每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除了专业的批判标准之外,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作为一项重要参考。这种发展态势对扩大文物考古期刊的传播范畴提供了机遇,但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文物考古期刊,尤其是其中的学术类期刊的论文专业度极高,直接全文推送并不符合公众传播中可读性和易读性的要求。借鉴微内容的理念,该类期刊微信公众推送可以尝试从纸质期刊刊载论文本身的关键点提炼、论文图表等高概括性内容摘录、相关学术会议或论坛等活动的关联三点获取。将学术内容科普化或微内容化处理后,通过微信平台在读者与期刊、文物考古行业间架起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享受考古成果。微内容与微信推送结合,可以适合传播渠道和读者需求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传播功能。但同时,微内容的介入对编辑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需要编辑同仁真心付出更多的努力;其次,工作量方面,微内容形式需要编辑进行论文的二次加工及内容提炼;再次,在工作过程中,编辑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微内容推广思路,创新传播意识;最后,要及时比对、总结微信阅读量及传播情况,分析利弊,并及时调整微内容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