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思路

时间:2022-02-27 08:53:39

1现状与问题

1.1两级管理

传统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央地两级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构建了我国的科技传播的主阵地。中央级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主要是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中央单位直接或间接主管的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组织建构起来的国家级科技传播平台。例如,中国科技网,中国科技新闻网,科技日报及在线数字报,科普时报及在线数字报,中国科普网,大学生科技报及在线数字报,大学生科技网,中国科技财富杂志及网站,中国科技网,前沿科学,中国科学报、科学新闻杂志、科学网及科学网公众号等国家级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中国科技网是由国家科技部主管、科技日报社主办的科技传播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该平台科技资源储备丰富,拥有国家政策优势、国家级全媒体牌照资源和全球采编网络。“移动科协”新媒体矩阵包括今日科协、科协网手机版、科普中国App、科猫App、学会服务365、创响中国、企业创新最前沿、科技导报等新媒体平台。地方级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中国的绝大部分省市都参照中央级科技期刊开办了地方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各省市科技行政主管机构、各省市科学院、各省市科学技术协会、各省市农业科学院直接或间接主管的报刊是地方级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的“四梁八柱”。例如,河南科技期刊在探索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河南科技报网、河南农业手机报、河南科技报微信公众号和河南科技报新三农微信公众号等都在业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1.2媒介变革

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主要媒介形态和载体呈现为即时通讯、博网博客、播客、短视频、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客户端、SNS、电子杂志以及智能手机媒体等,在当下以移动互联、万物互联、智能互联为特征。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科学普及和科技信息服务的载体、媒介和平台。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之下,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与运营的课题列入对新媒体并不熟悉的传统科技期刊人的日程。传统科技期刊的产品和服务要切入到互联网传播主渠道之中,传统科技期刊该怎么应对?

1.3存在问题

近10年来,传统媒体除了开设网站,其核心业务也逐渐顺应潮流,开始涉足新媒体领域,并逐渐形成“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媒体矩阵”在中国传媒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我国的“传统媒体矩阵结构”,以党报党刊为核心、以行业性报刊为补充、以生活类报刊为辅助、以官方新闻网站为新生力量。“新媒体矩阵”结构,以网络账号、网络运营平台、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等为传播载体和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以及生产、发行和传播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及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着许多问题:科技传播媒介形式单一,科技期刊网络和数字化发展的管理标准不足,科技传播市场和营销模式不成熟,服务科技期刊的复合型人才不足,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之间缺少交融合作,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运营不尽如人意。传统科技期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以至于《大众科技报》和《福建科技报》等已经被迫停刊。

2创建的思路

2.1定位精准

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要结合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寻找目标用户。主动发现目标用户的需求,即“痛点”,针对“痛点”做内容、产品和服务。笔者将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定位为服务平台、传播平台、经营平台、新媒介平台、内容管理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新媒体平台具备自定义功能,是科技期刊官方信息平台,能够协助科技期刊社进行市场经营、采编、消息、客户服务、用户互动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AI)的应用还将发展成为“智媒平台”。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在当下最受关注的是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分为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其中,服务号主要面向公司和社会团体开放;订阅号则向公司和个人开放;企业号主要针对企业运营管理服务。

2.2中央厨房

随着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的创建,新闻生产模式由传统的编辑部生产向“中央厨房”式全媒体报道平台转变,即编辑部的“中央厨房”式结构。在“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中,新闻生产所要服务的传播载体,涵盖了母子报刊、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等,新闻文本形式拓展到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中央厨房”能够有效地整合媒介、渠道、平台、信息、人力等资源,实现新闻生产的“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次生成、多元”。创建“中央厨房”式全媒体报道平台,需要构建由媒体总编室、新媒体中心、采编中心、技术中心、各编辑部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组织架构,技术实体支撑由技术研发中心、业务平台、技术平台和空间平台共同组成。所有服务于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的媒体记者运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一次性采集多种新闻素材,供报、网、端等多种媒介形态同步、同步使用。

2.2.1多平台统一体

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是服务平台、传播平台、经营平台、新媒介平台、内容管理平台和资源管理平台等多个平台的统一体。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中推出“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十八般武艺,同时具备信息员、采集员、加工员、技术员、营销员等多种角色,能够胜任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新闻写作与传播,采编人员需要具备跨平台工作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平台交互运营的需求。

2.2.2全方位数字化

科技期刊全方位数字化,就是要做到内容数字化、资源存储数字化、采编流程数字化、管理机制数字化、平台渠道数字化、设备设施数字化、营销推广数字化、人力资源数字化,建立长效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的分类整合和搜索功能的简捷设计。要实现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与移动设备的结合,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电子书籍、数字报刊、移动阅读等业务的成熟,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与移动设备的结合是科技期刊数字化革新的大趋势、大方向。

2.3社群传播

2.3.1网众传播

“网众”是“网络化用户”组成的群体。“网众传播”是指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socialmedia)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社群传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媒体与用户互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互动”需求更加强烈,“网众”“网众传播”的特征更加明显。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通过回复用户留言,与“网众”产生互动。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整合网络升级,通过搜索引擎、网上订阅、RSS等信息聚合和推送技术生产、分享、传播形成“科技传播社群”。在社群中,用户根据爱好、兴趣与关注点,在博客、微博、微信、SNS等新媒体平台中成为内容的参与者、生产者、传播者、分享者、订阅者或粉丝。用户通过Delicious、Flickr、维基百科等工具,对信息采编、、传播秩序进行组织和安排。

2.3.2社群实践

科学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类新闻资讯集散中心、中文科教虚拟社区和华人科学社区。近百万海内外科技界专家使用科学网的博客、论坛、圈子、图片、微信公众号等产品和服务,以个人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科教社区,具有海量信息、多媒体表现形式、跨越时空限制和即时互动的新媒体特色,为科教人群提供科学新闻报道和资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形成了一个“科技传播社群”。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科学网公众号是中国科学报社旗下面向科教界专业人群的公众号。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及其公众号等共同构建了一个“科技传播社群”,成为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与运营的社群实践。

2.4七种思维

2.4.1平台思维

平台思维,是基于战略、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层面、考量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的方法和工具。“平台”立足产业、服务行业、用于企业,支撑不同系统间的内容自由交互流动,包含整个生产、服务链条,以全产业链形式存在的一种开放式生产环境。“平台”最大的价值和最显著的特征是“整合”和“交流”[4]。笔者将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定位为一种开放式创新的平台战略和商业模式,整合更为广泛和多元的科技资源,在开放平台上完成科技信息传播的模式创新。

2.4.2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贯穿整个价值链始终的、考量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的方法和工具。“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只有具备信息需求、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等三方面的条件才能成为“用户”。只具备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未形成实际行动的个体是“潜在用户”。“用户”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查询者、接收者或使用者而存在;“用户”特征识别在系统开发中可用于定义“终端用户”,分析“核心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对系统使用者、使用任务和使用环境做出分析[5]。数字时代的“新用户”指“数字消费者”(digitalconsumers)和“数字本地人”(digitalnatives)。创建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需要精准服务“核心用户”,精准推送“终端用户”,善于发现“潜在用户”和“新用户”。

2.4.3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思维”是贯穿整个价值链始终的、考量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的方法和工具。“互联网+”环境下,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扮演着桥梁作用,是实现连接的基础。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的特点是“泛互联网化”“行业将垂直整合”“数据将成为资产”。“泛互联网化”是数据收集的重要渠道,能够准确获得用户或读者的行为数据。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通过搜集用户数据,贴近用户、理解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加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用户生产内容”(UGC或UCC、众编、众筹、众包等),完成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革命。

2.4.4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是基于产业层面、考量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的方法和工具。“跨界思维”是以一个知识关键点为理论基点,逻辑串联系统内部和外部知识,跨越概念、学科的界限,从而成为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以“开放获取”“集体智慧”“协作创新”为特征,重塑与再造新兴科技传播业态。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推动了传统科技期刊与数字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基于此,众多关联产业整合在“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产业”的旗帜下,形成跨界发展。

2.4.5智能思维

智能思维是大数据思维的延伸,即“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AI)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万物交流的问题。“智能+”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技术、社会、人文、伦理4个方面重构我们赖以获取信息的媒介环境。人脑之所以具有“智能、智慧”,就在于它能够对周遭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逻辑判断、归纳总结和信息处理,获得有关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与见解。同样,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可视技术等的应用推广,大数据系统能够像人脑一样,自动搜索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信息处理,并进而产生了人工智能(AI)。“智能、智慧”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从自然思维转向智能思维。

2.4.6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及其特点的运用,来改善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以及物和物之间关系的方法和规律。“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意义和功能将不断拓展和深化。互联网思维是基于时刻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对产品、服务、用户、市场、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重构与再造的思维方式。传统科技期刊运用互联网思维创建新媒体平台,要结合互联网思维和应用推广,基于物联网的移动互联、万物互联、智能互联将新闻生产和传播带入“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智能状态。

2.4.7社群思维

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是基于“人性、分享和社群”而构建的“科技传播社群”,立足“市场定位、客户选择、资源利用、运营管理”,将“生产、流通、销售、阅读、传播、消费”相融合,将“社交网络平台”与“科技期刊新闻生产和传播平台”相对接。“社群”是基于传统社会结构,以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中心,而形成的“阅读社群”或“阅读社区”。在社群传播中,新媒体平台借助“社交化”“移动化”“基于地理位置”“触控技术”“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实现“社交+位置+移动”的融合,满足用户对于新闻、资讯、知识、信息等分享的本能需求和阅读乐趣。

2.5对标社会化媒体

如果说大众媒体所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取决于这一媒体多年来为自己塑造的品牌(brand);那么社会性媒体所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则主要来自发起和参与的网络化用户所积累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和信任(trust)。科技期刊新媒体平台创建,需要借鉴社会化媒体创建与运营的成功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