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术期刊编辑人才发展之路

时间:2022-04-26 04:53:54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等5个方面的“双一流”建设任务,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升。现如今,我国高等学校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中流砥柱,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传播群体之一。“双一流”建设惠及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及社会进步,也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需要与时俱进,紧跟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步伐,跟踪学术前沿,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创新型学术出版工作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实践体系中去,着重提升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的能力,对标“一流高校应有一流期刊做支撑”的基本发展战略。期刊编辑队伍的科研化发展(以下简称“编辑科研化”)将成为高校期刊提升其综合影响力、服务好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理念最早在1984年提出。受限于理想化的设定以及编辑职业内涵,大多数期刊在实践“编辑学者化”的道路上遇到很多障碍;即便是少数期刊能实现学者型编辑办刊,也大多存在办刊精力不足、实际工作偏离编辑业务、组织管理能力不强以及编辑整体素质难提升等困境,学界对于“编辑学者化”理念一直存有争议。本研究提出的“编辑科研化”是“编辑学者化”的现实延伸,是指一线编辑人员参与编辑、出版的应用研究或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将一线编辑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期刊发展。“编辑科研化”以提升一线编辑学术素质和提高期刊质量为核心原则,以提升编辑的综合办刊能力为发展目标。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增强,高校学术期刊对高层次、学术化等复合型编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将编辑人才培养成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编辑的可能性显著提升。本研究以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切入点,分析各大高校引进编辑人才的学历结构、学术研究等现状,同时结合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论证高校编辑人员科研化的可行性,提出高校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这是编辑和期刊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期刊服务好“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求。

1研究方法和样本

1.1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的研究科技期刊学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专业性权威期刊,在编辑出版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一线编辑工作者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之一。本研究基于该期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登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官方网站下载该刊从2015年第1期至2018年第8期刊载的所有学术论文,筛选出第一作者单位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论文(医学类期刊单位所因载文内容具有明显学科侧重,不具有普遍性,故在统计中将高校医学类期刊论文予以剔除),以其中具有编辑系列职称的第一作者论文作为统计样本,因此样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高校一线编辑工作者。通过统计论文第一作者的学位、职称、所在单位等信息,分析样本的人员构成与其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性,推断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最后,结合统计数据及文献调研结果,从审稿模式、编辑分工、编辑人才引进以及编辑和期刊的高水平发展等角度进一步阐释我国高校期刊编辑科研化的可行性,并提出高校编辑人才培养的相关举措。

1.2样本数据统计与分析

据笔者统计,目前教育部公布的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13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大多都有主管或主办的学术期刊,而各个“双一流”高校或多或少均有高学历一线编辑。从统计发表的编辑出版类学术文章来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1期至2018年第8期刊载的第一作者单位为高校的论文共208篇(为便于统计实际作者人数,同年同一高校作者的多篇论文数量统一取为1),第一作者单位为“双一流”高校期刊编辑部的作者论文数占比大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由2015年51.7%上升为2018年的58.5%,增长较为平缓。208篇论文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第一作者论文数所占比例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从11.3%上升到56.1%),拥有硕士学位的第一作者论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体现了高校中编辑出版类学术研究主体作者的学位情况正逐步由硕士向博士转变,也间接体现出博士编辑人数逐年增多。另外,从表3统计的具有编辑中级职称的作者学位情况来看,拥有博士学位的中级编辑占比从2015年的9.4%增长到2018年的66.7%,呈现出与表2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可推断出,博士编辑的比例有显著的提升,他们正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从引进源头上看,这些具有中级职称的博士编辑大多是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青年编辑。从调研趋势可推测,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化,新招聘的博士编辑的工作将不再局限于编辑幕后工作,将会有更多的编辑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中发挥新的作用。

2高校期刊编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高校期刊编辑处理稿件模式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学术质量的核心是稿源质量,优质稿源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期刊稿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主办单位的科研成果,其质量一方面取决于主办单位的科研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还受编辑处理稿件的专业水平影响。目前,很多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采用主编、编委或兼职学者送审稿件的模式,以提高稿件的评审准确性和时效性,保证审稿质量。编委是受期刊信任的学者型高级编辑,编委需要坚守编辑职责、忠于期刊宗旨、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编委担负着为期刊邀稿、审稿、分配审稿人,及根据审稿意见对稿件做出最终决定等工作任务。我国学术期刊多设置编辑部,由若干专职编辑从事稿件处理及编辑出版工作。在学术期刊“三审制”要求下,大多数学术期刊以同行评议方式完成外审,而在为稿件分配审稿人的环节中,虽然也有少数专业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尝试采用编委或编辑+青年编委等送审模式,但大多数期刊仍普遍采用专职编辑送审的模式。具体到高校期刊,编委送审模式在很多高校学术期刊的可操作性较差。一方面受限于高校期刊的整体地位和水平不高,为高校学术期刊送审稿件对提升编委自身学术贡献影响不大,他们主要承担编辑部的同行评议任务。其次,不少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综合程度较高,往往涵盖很多专业领域,编委送审会极大增加编辑部的工作和财务负担。此外,高校期刊存在编委会职能不完善、编委职责不明等问题,导致编委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高校编辑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期刊的稿件处理质量。若编辑缺乏对稿件学术质量的基本鉴定能力,则无法有效遴选出高质量稿件,耗费审稿资源,同时也会降低专家对期刊的认可度。受限于自身学术水平,编辑在送外审时可能会出现同行评议专家不好找,或筛选的专家不对口的窘况。此外,有的编辑对稿件的处理过分依赖专家评审,由此造成学术期刊审稿质量参差不齐、短板突出。

2.2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模式

大多数国外学术期刊不设立编辑部,而是形成了“主编+编委(科学编辑)+出版人”的商业出版模式,他们在稿件处理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格式审查编辑(FormatEditor)、科学/内容编辑(Science/ContentEditor)和文字编辑(LanguageEditor)等人员。科学编辑又称普通学术编辑(AssistantEditors),除少部分是期刊的专职编委或专职编辑外,大部分是热爱编辑工作的兼职科研工作者(EditorMembers)。科学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主要负责稿件的学术水平鉴定、送审稿件、与作者交流、反馈专家意见以及草拟稿件处理意见等有关学术内容的编辑工作。出版发行工作则由出版人负责,其中部分人员是在出版工作中完成文字语言的修订以及润色工作的文字编辑。从国外期刊“编发分离”的出版模式可以看出,科学编辑在学术期刊中不可或缺,他们是为期刊筛选优质稿件的重要执行者和把关者。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编辑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大多数编辑主要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存在科学编辑人才缺乏或者不被重视的问题。有人说编辑应是样样都会的“杂家”,然而大多数编辑在其“杂家”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很多情况下,学术期刊编辑兼顾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工作,工作内容呈现出冗杂且繁多,但不专又不精的特点。也有不少学术期刊单纯为了迎合期刊评审,在编辑工作中重校对轻学术、重形式轻内容,往往忽略编辑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工作,或在学术质量的保障上力不从心,造成稿件在审理和编发过程中的学术短板效应突出。

3“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编辑科研化的机遇

3.1高学历高校编辑比例提升机遇

“双一流”建设为社会和高校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型人才。近年来,受益于高校对科研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学术期刊也逐渐吸纳了更多的高学历编辑。从表1~3的数据不难看出,高校博士编辑人数逐年递增,拥有博士学位的编辑系列中级职称作者占比也有显著增长,而且这一增长趋势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而继续攀升。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这些博士编辑在科研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成为编辑出版研究的关键力量。高校期刊编辑科研化的客观条件逐渐成熟,期刊应抓住编辑科研化的发展契机,将他们培养成学术水平较高的科学编辑乃至专职编委,这种举措无疑将会对期刊整体的学术质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2高校期刊专职编委培养机遇

专职编委类似于国外期刊的普通学术编辑,也就是专门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专业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期刊编辑能力,以编辑作为职业,同时也在科研和学术上有一定的建树,他们具备敏锐而宽阔的视角,机智、挑剔而且有耐心,可以利用自身学术能力对投稿论文根据其题名和方法进行有广度的快速评估,善于发现评审专家遗漏的学术问题,负责稿件的筛选和送审,并基于外审意见和自己的学术观点起草稿件处理意见等。随着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壮大,学术期刊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依靠编辑队伍的壮大,另一方面需要挖掘利用编辑队伍中的老中青力量,充分发挥各梯度编辑的能力。高校新引进的编辑人才大多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甚至有不少学校在引进期刊编辑时要求具有博士学历,这一举措使得高校期刊在引进编辑人才上比非高校学术期刊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些新进编辑大多都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而他们所从事的学术编辑工作又恰好与科研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具备成为科学编辑乃至专职编委的优势条件,可打破长期以来文字编辑和科学编辑无法有效分离的局面,同时也更有利于专职编委的培养。

3.3高校期刊与编辑的可持续发展机遇

高校期刊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制约编辑人员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如职称评审较难、职业认同感不高、编辑职业韧性有待加强等,这都导致新进编辑不得不面临事业发展的矛盾期和磨合期。而编辑更多地涉猎科研工作是解决这些困境的主要方向之一。有些新进编辑本身热心文字工作,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编辑工作之余参与科研活动对他们来说是延续过去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思维,有利于其未来职业发展。从本研究数据不难看出,相当部分编辑在从事学术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或参与编辑部的出版研究工作,或选择挂靠科研单位参与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断增进自己作为一名科学编辑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不断增进其对编辑工作的热情,在编辑和科研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工作能力。期刊也意识到须任贤用贤,逐步鼓励编辑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以促进期刊的高水平发展。近年来,高校对其主办学术期刊的人才引进、编辑培养等方面支持力度也较大,积极探索同时有利于编辑和期刊的发展之路。从高校编辑发表的论文来看,很多高校期刊鼓励有能力的编辑申请科研基金、参与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等。这些措施在提高编辑人员学术化程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编辑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4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培养及发展之路

4.1术业专攻,打造梯度型编辑队伍

术业有专攻要求编辑对待工作应有的放矢,分类协同才能有效弥补全而不精的传统编辑模式中的不足。将编辑进行分类,有效降低每个编辑的工作关注面,使其专攻某些方面并不断深化,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使编辑在其工作领域内更加专业化。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可依据编辑自身优势进行梯度型培养,如可将学术期刊编辑分为科研型科学编辑和基础型文字编辑等。科学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既是审读、送审、处理稿件的基本要求,也是编辑与专家、作者形成学术共同体,实现更高质量的组稿、约稿,挖掘潜在学术生长点,获得学术尊重与学术话语权的根本条件。因此,期刊应挖掘或有意识培养编辑的科研能力。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编辑培养成为科学编辑,鼓励其从事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使其具备一线科研人员的学术洞察力。在稿件的审稿、遴选外审专家、反馈专家意见、论文修回等审稿过程中能严把学术关,让他们成为能承担编委大部分工作的科学编辑,最终胜任专职编委的工作。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离不开科学编辑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内容上同样离不开文字编辑的语言加工。将不擅长审稿、送稿但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培养成文字编辑,鼓励他们从事编辑出版相关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其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学术思维。因此,从学术期刊的质量提升方面来讲,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专职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形成梯度型编辑队伍。专职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协同配合才能有效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只有两者互相配合、各司其职、各有其重才能有效弥补传统稿件处理模式在审理和编发过程中的短板。

4.2高校助力提升编辑的科研探索精神

不少高校在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有针对性地为科技期刊编辑搭建良好的高校发展平台。有的高校鼓励一线编辑申请科研项目,并对参与科研工作的编辑给予支持与奖励;在编辑人员管理上给予适度的自由度,支持高校编辑在不影响期刊工作的前提下加入科研团队,积累科研经验,保持与高校学科发展前线的紧密联系。借助于高校搭建的学术平台,编辑通过参与科研活动逐渐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敏锐性,提高其科研探索精神。也有不少高校探索建立编辑岗位科研考核与激励制度,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编辑部应紧密加强与其所在高校的联系,建设有利于编辑发展的高校期刊平台,借助高校平台为编辑提供科研指导与培训。如举办期刊发展论坛,邀请科研成果突出的编辑举办科研培训讲座,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指导、教育、激励等手段逐步改善编辑面对科研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其科研探索精神,提升其职业韧性。

4.3编辑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荣誉感的提升

编辑从事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幕后工作,编辑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和思维上都具备可延伸性的创造性工作。编辑需要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一个优秀的编辑应以编辑工作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编辑工作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传播,学术研究反过来提升了编辑的综合水平;只有做到专、杂并举,才能更好地传播先进学术思想,提升专职编辑作为“学术人”的职业荣誉感。编辑应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鞭策和激励自己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与期刊工作相关的学术研究,通过自我成长和科研化培养,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这是编辑对职业荣誉的自我追求,也是编辑成长型职业思维的发展源泉。

5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编辑队伍,伴随高校学术期刊人才需求的增长,高校编辑与科研一线的联系将会愈发密切,这使得高校编辑人员的科研化推进有了更深入发展的可能。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高校及其期刊应当站在学术导向和学科引领的制高点上,培养和组建专业技能与学术技能并举的高素质、创新型编辑人才队伍,勇担科技引领和创新前沿阵地的使命,以更好的质量和服务助推国家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不负“把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的时代使命。高校期刊编辑应通过自我鞭策和激励,提升编辑职业韧性,培养科研探索精神,最终实现学术型编辑的职业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