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蛋白定性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eGFR和尿蛋白定性联合应用对行PCI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3年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1 005例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依据eGFR和尿蛋白定性结果分成4组:A组:eGFR< 60 ml/min,尿蛋白阴性,34例;B组:eGFR< 60 ml/min,尿蛋白阳性,34例;C组:eGFR≥60 ml/min,尿蛋白阴性,797例;D组:eGFR ≥60 ml/min,尿蛋白阳性,140例.检测患者的血清肌酐和尿蛋白水平,比较分析4组间性别、年龄、吸烟、体重指数、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有无心梗病史等基本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0 d~3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生存分析,用对数秩和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校正体重指数、吸烟、年龄、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有无心梗病史等危险因素后,在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3年内,蛋白尿与发生心脏事件的RR为2.006( 95% CI:1.020~3.947,P<0.05);PCI与发生心脏事件的RR为3.375(95% CI:2.106 ~5.410,P<0.05).B组患者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59%、2.94%、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74,P<0.05).A、B、c、D4组患者术后第1年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9%、20.59%、4.0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050,P<0.01),且B组患者术后第1年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20、14.520,P均<0.01).A、B、C、D4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91.2%、73.5%、91.6%、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50,P<0.01).结论 对于鉴定和治疗高心脏事件发生率的行PCI术患者,eGFR和尿蛋白定性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

关键词:
  • 肾小球滤过率  
  • 蛋白尿  
  • 血管成形术  
  • 经腔  
  • 经皮冠状动脉  
  • 预后  
作者:
贾克刚; 王晶; 王丽萍
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临床学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 300457
刊名:
中华检验医学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期刊名称:中华检验医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4452/R。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78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