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抗虫棉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分配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虫棉品种植株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为制定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选用三个抗虫棉品种(冀棉169、鲁棉研21号和岱字棉99B)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三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特性。【结果】冀棉169产量最高,两年分别比鲁棉研21号提高了27.9%和25.5%,分别比岱字棉99B提高了65.9%和41.1%。三个品种单铃子棉重的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而单株结铃数和衣分则不同。冀棉169棉株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均较高,尤其在生育中后期,营养器官保持最高的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促使其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为棉铃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铃叶比较大,因此结铃最多,单铃子棉重最大,皮棉产量最高,使得养分利用效率也最高。鲁棉研21号棉株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均最低,主要是由于营养器官氮磷钾养分快速积累期结束最早,加之向棉铃分配比例最高,从而限制了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影响生育中后期棉铃的发育,使之不仅结铃数最少,单铃子棉重较小,产量也较低。岱字棉99B棉株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虽最高,但其快速积累期出现在盛花期以后,棉株贪青,结铃数虽较多,但单铃子棉重最小,使之产量最低,养分利用效率也最低。【结论】不同年代抗虫棉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单铃子棉重的增加,其次是单株结铃数的提高。单铃子棉重和单株结铃数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棉株总生物量和向生殖器官转运量的协同提高,特别是生育中后期保持高的同化物和生殖器官运转比例;而生物量的增加依赖于养分积累量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 抗虫棉  
  • 干物质  
  • 氮磷钾  
  • 吸收与分配  
  • 产量  
作者:
聂军军; 秦都林; 刘艳慧; 王双磊; 张美玲; 李金埔; 赵娜; 毛丽丽; 宋宪亮; 孙学振
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泰安271018;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 山东济南250013; 曲阜市农业局; 山东曲阜273100; 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烟台264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中心; 上海201602; 平顶山市种子管理站; 河南平顶山467000
刊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紧跟学术前沿,紧贴读者,国内刊号为:11-3996/S。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办于1994年,杂志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发行数量名列前茅。